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0
1
作者 莫喜晶 韦春回 陈国忠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840-846,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1998—2012.4)、CBM(1998—2012.4)、VIP(1998—2012.4)、万方数据库(1998—2012.4)、PubMed(1998—2012.4)、EM-base(1998—2012.4)等,纳入中...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1998—2012.4)、CBM(1998—2012.4)、VIP(1998—2012.4)、万方数据库(1998—2012.4)、PubMed(1998—2012.4)、EM-base(1998—2012.4)等,纳入中药与空白、安慰剂或西药对照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两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0标准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使用RevMan 5.1.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8个研究,合计24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药组的总显效率(RR=1.75,95%CI:[1.56,1.97])、总有效率(RR=1.38,95%CI:[1.31,1.46])、病理学改善:萎缩(RR=2.14,95%CI:[1.65,2.78])、肠化(RR=2.50,95%CI:[1.79,3.49])、不典型增生(RR=3.89,95%CI:[2.40,6.31])、胃镜黏膜改善情况(RR=1.26,95%CI:[1.10,1.45]);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显效率(RR=1.40,95%CI:[1.19,1.65])、总有效率(RR=1.28,95%CI:[1.18,1.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安全有效,但因尚缺乏高质量的研究,目前还不能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 随机对照试验 中医药 中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昕 陈国忠 +4 位作者 袁铁超 郑日辉 谢彩杏 陈小霞 梁毅锋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0期1591-1594,共4页
近年研究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发展的后期常伴有肠道菌群移位,导致胰腺坏死及胰周感染的发生率增高。抗生素等西医基础治疗可以防治感染但有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中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成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道菌群紊乱的... 近年研究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发展的后期常伴有肠道菌群移位,导致胰腺坏死及胰周感染的发生率增高。抗生素等西医基础治疗可以防治感染但有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中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成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道菌群紊乱的补充和替代疗法之一。本文就中医药通过多方式调控肠道菌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综述,为临床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提供新的途径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肠道菌群 重症急性胰腺炎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张雪莲 韦维 +1 位作者 李月月 黄春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7-90,共4页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胃癌治疗的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为主,而近年来,中药对胃癌的治疗作用得到了医学界的一致认可,胃癌细胞基因及信号通路的研究是现代研究的热点,对近年中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进行综述...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胃癌治疗的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为主,而近年来,中药对胃癌的治疗作用得到了医学界的一致认可,胃癌细胞基因及信号通路的研究是现代研究的热点,对近年中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总结中药干预胃癌细胞凋亡主要通过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增殖、抑制胃癌细胞周期的发展及通过调控信号通路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细胞凋亡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GAM5/Drp1/PINK1/Parkin轴调控线粒体自噬探讨清解化攻方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晓东 刘锟荣 +3 位作者 冯敏超 班莹 唐曦平 陈国忠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1-567,共7页
目的探究清解化攻方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构建SAP大鼠模型,设立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同剂量清解化攻方给药组和阳性对照组。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 目的探究清解化攻方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构建SAP大鼠模型,设立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同剂量清解化攻方给药组和阳性对照组。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ic acid,D-LA)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回肠组织线粒体情况;q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回肠组织中PGAM5、Drp1、PINK1、Parkin、LC3B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胰腺和回肠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回肠组织线粒体结构异常、自噬小体数量减少;血清中DAO、D-LA含量上升(P<0.01);回肠组织中PGAM5、Drp1、PINK1、Parkin、LC3B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乌司他丁和清解化攻方各剂量组中的胰腺和回肠病理改善,回肠线粒体损伤减轻,自噬小体数量增多;血清中DAO、D-LA含量均有降低;回肠组织中PGAM5、Drp1、PINK1、Parkin、LC3B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升。结论清解化攻方可能通过调控PGAM5/Drp1/PINK1/Parkin轴以提升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从而改善肠上皮细胞的修复水平,发挥保护SAP肠黏膜屏障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解化攻方 PGAM5/Drp1/PINK1/Parkin轴 线粒体自噬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黏膜屏障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药走罐配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沂 陈柘芸 +4 位作者 宁余音 潘东洪 石丹梅 吕艳 林洪升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7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壮药走罐配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走罐方法及穴位贴敷;观察组39例采用壮医补虚通路酒和壮医走罐法行背廊穴走罐,并配合壮药穴位贴敷。结果两组治疗1周后胃脘痛疼... 目的探讨壮药走罐配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走罐方法及穴位贴敷;观察组39例采用壮医补虚通路酒和壮医走罐法行背廊穴走罐,并配合壮药穴位贴敷。结果两组治疗1周后胃脘痛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壮医疗法及传统疗法均能在1周内控制胃脘痛症状,壮医疗法作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慢性胃炎 壮医疗法 穴位贴敷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探讨清解化攻方减轻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朱晓东 冯敏超 +7 位作者 刘锟荣 班莹 苏攀 禤传凤 黄小艺 李德文 唐曦平 陈国忠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8-984,共7页
目的探讨清解化攻方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小鼠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乌司他丁组、清解化攻方组,每组6只。采用雨蛙素制备AP模型。ELISA法检测血清... 目的探讨清解化攻方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小鼠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乌司他丁组、清解化攻方组,每组6只。采用雨蛙素制备AP模型。ELISA法检测血清α-AMS、PNLP、IL-1β、IL-6、IL-8、IL-18、TNF-α水平;采用HE染色检测胰腺病理;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PI3K、AKT、NF-κB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胰腺明显病理损伤,血清α-AMS、PNLP、IL-1β、IL-6、IL-8、IL-18、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PI3K、AKT、NF-κB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比,清解化攻方组和乌司他丁组均可改善AP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血清α-AMS、PNLP、IL-1β、IL-6、IL-8、IL-18、TNF-α含量,下调胰腺PI3K、AKT、NF-κB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清解化攻方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胰腺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解化攻方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 急性胰腺炎 炎症反应 胰腺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鳖甲煎丸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在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中的作用
7
作者 谭钦文 黄晶晶 +4 位作者 钟瑞熙 杜沅沁 徐健 农金丽 彭玉姣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06,共7页
目的利用细胞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细胞癌增殖、迁移及有氧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内在机制。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uh7)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SD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及抑制剂组,制备含药大鼠血清,用以孵育H... 目的利用细胞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细胞癌增殖、迁移及有氧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内在机制。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uh7)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SD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及抑制剂组,制备含药大鼠血清,用以孵育Huh7细胞。CCK-8、划痕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的影响,糖酵解限速酶及代谢产物检测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的影响,RT-qPCR、Western Blot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mRNA、相关蛋白及磷酸化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或Dunnettg T3检验。结果与空白血清组相比,鳖甲煎丸组的OD值、不同时间段的迁移率、糖酵解限速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及糖酵解代谢产物(丙酮酸、乳酸、ATP)检测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RT-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血清组比较,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的mTOR mRNA表达水平均下调,高、低剂量组的AKT mRNA表达水平下调(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血清组比较,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的mTOR相关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高、中剂量组的AKT相关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值均<0.05)。结论初步验证了鳖甲煎丸含药血清可以抑制人肝癌细胞Huh7细胞的有氧糖酵解,从而抑制其增殖、迁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鳖甲煎丸 肝肿瘤 实验性 瓦尔堡效应 肿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多途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8
作者 袁铁超 陈国忠 +3 位作者 王婕 欧智海 易志忠 李璐璐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6期2515-2518,共4页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治疗时间长,费用多,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其中医病名有“胃心痛”“脾心痛”“结胸”“阳明腑实证”等。中医认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是暴...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治疗时间长,费用多,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其中医病名有“胃心痛”“脾心痛”“结胸”“阳明腑实证”等。中医认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是暴饮暴食、嗜食酒甘辛辣肥厚味,情志不遂或食积蛔虫妄动,以致湿热毒瘀互结,壅滞气机。目前,中医药被认为可有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段之一,多途径给药方式有中药口服、中药高位保留灌肠、中药外敷以及针灸联合中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中医治疗 研究进展 多途径 中药口服 中药灌肠 中药外敷 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煎剂对轻微型肝性脑病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机制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广发 蔡颖莹 +12 位作者 林龙 付蕾 姚凡 王萌 张荣臻 陈月桥 黄良江 王涵 苏运 蓝艳梅 乐滢玉 毛德文 姚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18,共7页
目的 探讨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大鼠模型脑组织炎症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空白组(CON组,n=6)和慢性肝硬化造模组(n=54)。12周后慢性肝硬化造模成功并经Morris水迷宫测试确... 目的 探讨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大鼠模型脑组织炎症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空白组(CON组,n=6)和慢性肝硬化造模组(n=54)。12周后慢性肝硬化造模成功并经Morris水迷宫测试确认符合MHE模型大鼠40只,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模型组(MOD组,n=8)、乳果糖组(LT组,n=8)、大黄煎剂低剂量组(RD1组,n=8)、大黄煎剂中剂量组(RD2组,n=8)和大黄煎剂高剂量组(RD3组,n=8)。其中CON组和MOD组大鼠用生理盐水保留灌肠,2 mL/只,1次/d;LT组大鼠用乳果糖按22.5%剂量保留灌肠,2 mL/只,1次/d;RD1组、RD2组、RD3组大鼠分别用大黄煎剂按2.5、5.0、7.5 g/kg三种剂量保留灌肠,2 mL/只,1次/d。所有大鼠治疗10 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分析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分析大鼠行为学状态;检测大鼠血清ALT、AST、IL-1β、IL-6、TNF-α和血氨水平;观察大鼠肝组织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大鼠脑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MOD组比较,RD1组、RD2组和RD3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显著缩短(P值均<0.01),ALT、AST、IL-1β、IL-6、TNF-α和血氨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5),肝细胞、脑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程度减轻,脑组织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值均<0.05),且RD3组治疗效果优于RD1组和RD2组。结论 大黄煎剂保留灌肠能够改善MHE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炎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大黄煎剂 治疗学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代谢重编程对肝细胞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晓丽 谭钦文 +7 位作者 徐健 陈焕灵 余洁 卢露 戴明侃 黄晶晶 黄鸿娜 毛德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31-2537,共7页
肿瘤免疫微环境是由肿瘤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的肿瘤局部外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调控作用。在肝细胞癌的治疗中,氨基酸代谢及其对增殖细胞代谢的重编程日益受到关注,显示出在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潜力。尽管氨... 肿瘤免疫微环境是由肿瘤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的肿瘤局部外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调控作用。在肝细胞癌的治疗中,氨基酸代谢及其对增殖细胞代谢的重编程日益受到关注,显示出在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潜力。尽管氨基酸代谢重编程被视为治疗肿瘤的新途径,但其在调控肝细胞癌中肿瘤免疫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深入探讨了氨基酸代谢在肝细胞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旨在为肝癌的免疫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肿瘤微环境 氨基酸类 代谢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枇杷叶熊果酸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对PPAR-γ、TGF-β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扬武 罗伟生 +5 位作者 陈姗 黄瑞 谭全肖 王仕衍 张夏 禤传凤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7-521,共5页
目的研究枇杷叶熊果酸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PPAR-γ、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枇杷叶熊果酸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罗格列酮对照组,枇杷叶熊果酸低、中、高浓度组,分别干预24... 目的研究枇杷叶熊果酸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PPAR-γ、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枇杷叶熊果酸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罗格列酮对照组,枇杷叶熊果酸低、中、高浓度组,分别干预24、48、72 h后,运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Ⅰ型胶原蛋白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PPAR-γ、TGF-β1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PPAR-γ、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 CCK-8结果显示,随着熊果酸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对细胞的增殖的抑制率增高(P<0.01);ELISA结果显示,随着熊果酸药物浓度的增加,上清中的Ⅰ型胶原蛋白含量下降(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随着熊果酸药物浓度增加,PPAR-γmRNA的表达量增加,TGF-β1 mRNA的表达量下降(P<0.01);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随着熊果酸药物浓度增加,PPAR-γ蛋白的表达增强,TGF-β1蛋白的表达减弱(P<0.01)。以上作用具有剂量-效应关系,高浓度组作用较对照组强。结论枇杷叶熊果酸能够抑制HSC-T6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外基质分泌,该机制可能与上调PPAR-γ表达,下调TGF-β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叶熊果酸 肝星状细胞 肝纤维化 胶原 细胞外基质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核总黄酮对大鼠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_1受体和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旭平 康毅 +2 位作者 黄红 王晨晓 罗伟生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6期559-565,共7页
目的观察荔枝核总黄酮(TFL)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TFL大剂量组、TFL中剂量组和TFL小剂量组,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 目的观察荔枝核总黄酮(TFL)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TFL大剂量组、TFL中剂量组和TFL小剂量组,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腹腔注射0.5%DMN 2 mL·kg^(-1)4周,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当日开始给药,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灌胃0.9%氯化钠溶液5 mL·kg^(-1),TFL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灌胃TFL 200,100,50 mg·kg^(-1),秋水仙碱组灌胃秋水仙碱0.1 mg·kg^(-1),各组每日给药1次,共6周。至实验第6周末处死大鼠,取肝脏同一部位行苏木精-伊红(HE)、Masson染色观察大鼠病理改变及肝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Ⅰ/Ⅱ型受体(TβRⅠ/Ⅱ)和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半定量评分和TβRⅠ、TβRⅡ、ColⅠ和ColⅢ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TFL大、中、小剂量组TβRⅠ、TβRⅡ、ColⅠ和ColⅢ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纤维半定量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具有一定量效关系。结论 TFL可抑制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促肝纤维化因子TGF-β_1受体TβRⅠ/Ⅱ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与活化,降低胶原含量,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总黄酮 肝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20
13
作者 林才志 胡乃强 +1 位作者 赵海燕 李桂贤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954-957,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炎,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临床疗效欠佳,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临床辨证中恰当应用风药,常有画龙点睛之妙。风药有升阳益气、祛风胜湿、发散郁火、升发胆气、通阳止血、引经报使之效。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炎,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临床疗效欠佳,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临床辨证中恰当应用风药,常有画龙点睛之妙。风药有升阳益气、祛风胜湿、发散郁火、升发胆气、通阳止血、引经报使之效。探讨风药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联系,并以防风、升麻、柴胡三味风药及其代表方剂为例论述现代的药理研究,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药 溃疡性结肠炎 防风 升麻 柴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肝轴”肠道菌群调节观察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7
14
作者 刘礼剑 杨成宁 +6 位作者 沈飞霞 庞丽霞 梁楚佳 胡晓萍 黄瑞 谢胜 韦金秀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1789-1792,共4页
目的:研究基于"肠-肝轴"肠道菌群调节观察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5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0例,其中对照组患... 目的:研究基于"肠-肝轴"肠道菌群调节观察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5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当归芍药散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临床治疗疗效,Chid-Pugh分级情况,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0.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hid-Pugh分级为A级的人数占比为60.00%(18/30),高于对照组的30.0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及TBIL水平分别为(68.9±13.2)U/L、(49.3±5.0)μ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12.7±13.5)U/L、(61.4±5.4)μmmol/L(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硬化的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修复肠道黏膜屏障以及减轻内毒素血症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当归芍药散 肠道菌群 肠-肝轴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廖纬琳 陈国忠 +1 位作者 胡辉 祁树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评价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纳入有关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RCT质量评价的修改后Jadad质量表评价标准对纳... 目的:评价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纳入有关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RCT质量评价的修改后Jadad质量表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包括15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胃复春治疗CAG在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检查改善情况、病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HP转阴率、单项症状改善情况、药物不良反应、血液指标改变情况、蛋白变达情况方面均显示出较好的疗效。结论:研究表明,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疗效,但还需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复春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活性成分干预肝纤维化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禤传凤 罗伟生 +4 位作者 陈国忠 彭卓嵛 康毅 黄瑞 张扬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38-1640,共3页
肝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过程受到多细胞因子和细胞内多种分子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目前,分子信号通路是药物治疗疾病的靶标,中药活性成分干预肝纤维化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成为热点。近10年来,陆续有研究报道,中药活性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 肝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过程受到多细胞因子和细胞内多种分子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目前,分子信号通路是药物治疗疾病的靶标,中药活性成分干预肝纤维化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成为热点。近10年来,陆续有研究报道,中药活性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荔枝核总黄酮、熊果酸、姜黄素能分别干预与肝纤维化发生密切相关的p38MAPK、TGF-β/Smad、Wnt、Ras/ERK和Hedgehog信号通路。以信号通路为靶标,给予已提取的中药活性成分进行干预研究,有望为肝纤维化的中西医治疗开展新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P38MAPK TGFβ/Smad Ras/ERK HEDGEHOG 中药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振法运动轨迹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冼思彤 于天源 +5 位作者 刘卉 马驰 陶艳红 刘暄慈 张林峰 贾文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84-1087,1116,共5页
目的:通过对振法动作技术进行运动学参数分析,揭示振法的空间运动规律和特征。方法:2名临床工作20年以上的推拿医生对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振法操作,应用动态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结果:1号操作者手指的运动振幅由大到小分别为:食指>... 目的:通过对振法动作技术进行运动学参数分析,揭示振法的空间运动规律和特征。方法:2名临床工作20年以上的推拿医生对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振法操作,应用动态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结果:1号操作者手指的运动振幅由大到小分别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拇指,最大振幅5.74mm,最小振幅0.43mm。2号操作者手指的运动振幅由大到小分别为:食指>中指>小指>无名指>拇指,最大振幅2.59mm,最小振幅0.81mm;1号操作者手指频率由大到小分别为:拇指>小指>中指>无名指>食指;腕部运动频率仅次于拇指和小指。最高频率560次/min,最低频率272次/min。2号操作者手指频率由大到小分别为:中指>小指>拇指>无名指>食指;腕部运动频率仅次于中指。最高频率329次/min,最低频率305次/min。结论:1振法是一种规律性的小幅度的中频颤动手法。2不同操作者的操作有区别,共性是最大振幅均出现在食指,运动频率较高的均是拇指、中指和小指,腕关节的振幅和频率均较高,提示掌振法是协调统一的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法 运动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胆汁酸代谢组学探讨复方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型肝性脑病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杜沅沁 王萌 +7 位作者 黄国初 姚春 钟瑞熙 黄良江 徐健 黄晶晶 谭钦文 毛德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48-2357,共10页
目的 观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基于胆汁酸(BA)代谢组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C组,n=10)、肝性脑病组(HE组,n=15)、轻微型肝性脑病组(MHE组,n=15)和MHE大黄煎... 目的 观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基于胆汁酸(BA)代谢组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C组,n=10)、肝性脑病组(HE组,n=15)、轻微型肝性脑病组(MHE组,n=15)和MHE大黄煎剂治疗组(MHEY组,n=15)。腹腔注射CCl4和硫代乙酰胺(TAA)诱导MHE、HE大鼠模型,给药2周后处死。检测血清AST、ALT、ALP、TBil、总胆汁酸(TBA)和血氨的含量;取结肠内容物检测pH值;取肝组织和脑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取胆汁用LC-MS进行BA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NC组比较,HE组、MHE组寻台潜伏期(造模后、用药后)显著增加,穿台次数显著减少(P值均<0.05);与MHE组相比,MHEY组寻台潜伏期(用药后)显著降低而穿台次数显著增加,HE组寻台潜伏期显著增加而穿台次数显著减少(P值均<0.05)。与NC组比较,HE组和MHE组AST、ALT、ALP、TBil、TBA、血氨及结肠pH值显著增加(P值均<0.05);与MHE组相比,MHEY组AST、ALT、ALP、TBil、TBA及血氨及结肠pH值减少(P值均<0.05),HE组AST、ALT、ALP、TBil、TBA、血氨及结肠pH值增加(P值均<0.05)。MHE组TBA、初级BA和次级BA均低于NC组(P值均<0.05);HE组TBA和初级BA低于MHE组(P值均<0.05);MHEY组TBA、初级BA高于MHE组(P值均<0.05)。MHE组与NC组对比,GCDCA、GUDCA、GHDCA、TCDCA、TUDCA、GLCA和TLCA减少(P值均<0.05),γ-MCA、THCA、7-KDCA、AlloLCA、α-MCA增加(P值均<0.05)。MHEY组与MHE组对比,THDCA、TMCA、TCDCA、TUDCA和TLCA增加(P值均<0.05)。结论 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可通过调节BA肠-肝循环改善CCl4和TAA诱导的MHE大鼠模型肝损伤和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牛磺酸结合BA合成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大黄煎剂 胆汁酸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肠动力学及其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峭 谢胜 +11 位作者 周晓玲 宋征福 马高峰 税典奎 覃婧 侯秋科 颜春艳 刘珊 覃凤传 刘礼剑 韦金秀 刘静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2655-2658,共4页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经络均温等指标。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下降(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降低(P<0.05);(2)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治疗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比率显著升高(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得以升高(P<0.05)。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动力障碍 “以俞调枢”法 任督二脉 红外皮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峭 谢胜 +1 位作者 周晓玲 韦金秀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59-2962,I0045,I0046,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该疗法对Cajal间质细胞的调控效应机制,揭示其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 目的:通过观察"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该疗法对Cajal间质细胞的调控效应机制,揭示其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各30只,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 min,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及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2)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相比较,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降低(P<0.01);(3)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3组大鼠Cajal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未见有明显差异性;(4)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相比较,其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对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表达的调控效应可能是"以俞调枢"法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动力障碍 “以俞调枢”法 CAJAL间质细胞 细胞超微结构 内质网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