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62通过调控自噬与抗氧化通路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跃强 唐农 +3 位作者 秦红玲 廖泰荣 李媛媛 王启芝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4-308,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P62介导的微管结合蛋白轻链3(LC3)和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表达的变化。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每组40只...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P62介导的微管结合蛋白轻链3(LC3)和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表达的变化。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每组40只,分别于12h,1、2和3d取材,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化学荧光法测定脑组织活性氧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中自噬及凋亡形态结构变化,分别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P62和LC3和Keap1 mRNA和蛋白在缺血半暗带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脑组织中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1d时达峰值[(238.23±25.51)%vs (134.60±12.48)%,P<0.01];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肿胀,可见不同程度自噬小体形成,细胞发生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P62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1d达最低值(1.915±0.711 vs 1.253±0.679;0.10±0.02 vs 0.16±0.04,P<0.01);各时间点LC3、Keap1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1d达到最高值(0.862±0.501 vs 1.450±0.245,1.125±0.421 vs 2.037±0.730;1.25±0.17 vs 0.36±0.07,1.35±0.14 vs 0.24±0.05,P<0.05,P<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LC3和Keap1表达水平增加,而P62表达减少,诱导了细胞自噬和氧化应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脑缺血 氧化性应激 再灌注损伤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中补体系统与突触可塑性相互调控关系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符钰岚 陈炜 +5 位作者 卓桂锋 朱小敏 张金枝 苏明阳 黄颖睿 吴林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14期70-75,共6页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补体系统与突触可塑性在抑郁症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存在重要的相互调控关系。补体系统作为免疫反应的一部分,不仅参与神经炎症的调节,还对神经发育和突触功能产生影响。突触可塑性是...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补体系统与突触可塑性在抑郁症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存在重要的相互调控关系。补体系统作为免疫反应的一部分,不仅参与神经炎症的调节,还对神经发育和突触功能产生影响。突触可塑性是神经元连接强度变化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情绪和认知功能的调节。虽然目前研究中补体系统和突触可塑性各自作用已被广泛探讨,但两者相互作用仍缺乏系统性的理解,亟须进一步探索。本文综述抑郁症中补体系统与突触可塑性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抑郁症病理机制的影响,探讨其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策略,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补体系统 突触可塑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癫痫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邓惠 何乾超 +3 位作者 高玉广 黄丽蓉 莫穷泽 庞东林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1717-1721,共5页
现今临床治疗癫痫多采用西药为主,而中药治疗癫痫的历史源远流长且疗效确切,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中药治疗癫痫可能通过多种基因与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主要涉及细胞凋亡、神经递质、炎症和氧化应激在内等多种复杂的生物... 现今临床治疗癫痫多采用西药为主,而中药治疗癫痫的历史源远流长且疗效确切,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中药治疗癫痫可能通过多种基因与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主要涉及细胞凋亡、神经递质、炎症和氧化应激在内等多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1)通过调控一系列凋亡基因表达,抑制经典信号通路活性等抑制细胞凋亡;(2)降低过氧化,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与通过提高清除自由基能力相关;(3)通过调控离子通道,减轻神经元兴奋性发挥保护神经元的效应;(4)调控炎症因子表达,抑制神经元炎症免疫反应;(5)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维持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平衡;(6)抑制细胞过度自噬来发挥防治癫痫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中药 实验研究 凋亡 过氧化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鹿乔兰 梁妮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1469-1474,共6页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由血栓形成或出血性事件引起的永久性组织损伤的疾病,也是脑卒中发病后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PSD不仅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恢复延迟,影响其治疗有效率及康复疗效,还显著增加...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由血栓形成或出血性事件引起的永久性组织损伤的疾病,也是脑卒中发病后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PSD不仅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恢复延迟,影响其治疗有效率及康复疗效,还显著增加卒中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并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PS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且具有关联性,而早期识别和积极防治PSD意义重大。中医药改善PSD症状疗效确切,具有个性化、多靶点、多通路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文章通过检索近五年中药治疗PSD的基础研究文献,从单味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降低白细胞介素类、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炎症反应,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及氨基酸能神经递质,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提高海马神经元可塑性,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脑-肠轴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发及中药复方治疗PSD的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中药 综述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