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防治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胡梦玲 李炯汾 +2 位作者 曾阳玲 张日云 毛德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7-1212,共6页
随着中医药和代谢组学在肝衰竭诊疗中的同步发展,依靠磁共振、质谱、色谱技术、代谢流分析、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可以定性或定量分析肝衰竭动物模型和患者体内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并找到特定的生物标志物,以便于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 随着中医药和代谢组学在肝衰竭诊疗中的同步发展,依靠磁共振、质谱、色谱技术、代谢流分析、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可以定性或定量分析肝衰竭动物模型和患者体内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并找到特定的生物标志物,以便于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本文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肝衰竭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中医证候的鉴别以及中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肝衰竭的中医药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代谢组学 生物标记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良江 毛德文 +4 位作者 张荣臻 黄国初 王涵 秦伟彬 姚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68,共8页
肝纤维化(HF)是一种由于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组织结构异常修复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可能与HF的发生有关,而中医药在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HF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本文概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影... 肝纤维化(HF)是一种由于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组织结构异常修复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可能与HF的发生有关,而中医药在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HF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本文概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影响HF的主要机制,并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中医药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改善HF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中药 程序性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干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温智稀 黄晶晶 +1 位作者 王振常 熊明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31-1333,共3页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作为治疗肝脏疾病的再生疗法渐受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受损肝脏的恢复。然而,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归巢影响着治疗的效果。研究表明中药可以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文章旨...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作为治疗肝脏疾病的再生疗法渐受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受损肝脏的恢复。然而,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归巢影响着治疗的效果。研究表明中药可以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文章旨在为中医药干预间充质干细胞的现状及前景在治疗肝硬化的研究领域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干预 间充质干细胞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医阴阳学说探讨胆汁酸/短链脂肪酸代谢紊乱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4
作者 颜璐怡 陈玮钰 +7 位作者 王涵 冯雯倩 杜洋 田雪如 洪杨 毛德文 付蕾 姚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3-1449,共7页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近年研究表明,肝性脑病的发生与胆汁酸/短链脂肪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为阐释胆汁酸-短链脂肪酸与肝性脑病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胆汁酸功能类阳,主疏泄...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近年研究表明,肝性脑病的发生与胆汁酸/短链脂肪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为阐释胆汁酸-短链脂肪酸与肝性脑病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胆汁酸功能类阳,主疏泄、助代谢;短链脂肪酸属阴,安内守藏,维系肠系屏障、抗御炎毒。二者在生理状态下相互制约、互根互用,共同调控“肠-肝-脑轴”动态平衡。基于此,通过调节胆汁酸与短链脂肪酸的代谢失衡,有望从中西医协同角度恢复肝性脑病患者的阴阳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阴阳学说 胆汁酸类 脂肪酸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lphi法与AHP法探讨慢性肝病重症化倾向期中医证候要素及其权重 被引量:2
5
作者 石清兰 王明刚 +1 位作者 毛德文 袁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735-1736,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重症化倾向期中医证候要素及其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系数,明确慢性肝病重症化倾向期中医证候规律。方法:对该领域内46名专家进行3论专家问卷咨询,运用Delphi法(德尔菲法)明确慢性肝病重症化倾向期中医证候要素,运用AHP法...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重症化倾向期中医证候要素及其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系数,明确慢性肝病重症化倾向期中医证候规律。方法:对该领域内46名专家进行3论专家问卷咨询,运用Delphi法(德尔菲法)明确慢性肝病重症化倾向期中医证候要素,运用AHP法(层次分析法)对中医证候要素权重进行设置。结果:通过3轮专家问卷咨询,共确定一级指标5个,按权重系数大小分别为肝郁脾虚证(0.3721)、湿热蕴结证(0.3531)、瘀血阻络证(0.3476)、毒热炽盛证(0.3362)、脾虚湿困证(0.3126),二级指标33个。结论:将Delphi法与AHP法引入中医证候规律研究有重要意义,其确定的中医证候指标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PHI法 AHP法 慢性肝病重症化倾向期 中医证候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节律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中医阴阳观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玮钰 张荣臻 +3 位作者 牙程玉 王涵 谢荣鑫 毛德文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1-215,共5页
近年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俨然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许多研究表明肝脏的动态平衡需要对其代谢进行严格的昼夜节律调节,而葡萄糖、胆汁酸、血脂和胆固醇都受到定时的昼夜节律控制。表... 近年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俨然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许多研究表明肝脏的动态平衡需要对其代谢进行严格的昼夜节律调节,而葡萄糖、胆汁酸、血脂和胆固醇都受到定时的昼夜节律控制。表观遗传修饰和非编码RNA的转录后调控是昼夜节律的重要调节者,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昼夜节律在HCC中的调控机制与中医阴阳观有着相似的内涵,在疾病早期肿瘤生长进展时,表现出腹痛、肿块、腹水等属阳症状;在疾病晚期肿瘤消耗时,出现消瘦、乏力、昏迷等属阴症状。该文以中医阴阳观探讨HCC昼夜节律的发病机理,既有助于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化,也为该病的中西医联合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昼夜节律 作用机制 中医阴阳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衰竭中医证候研究概述及扶阳疗法初探 被引量:17
7
作者 毛德文 唐农 +3 位作者 王娜 王沙 龙富立 易敏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48-51,共4页
概述了历代医家对肝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病位、辨证论治等内容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学者与古代医家对肝衰竭的认识基本一致,并且当代学者在前贤的基础上,对肝衰竭的病因、病机、病位、辨证论治等内容作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另外,... 概述了历代医家对肝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病位、辨证论治等内容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学者与古代医家对肝衰竭的认识基本一致,并且当代学者在前贤的基础上,对肝衰竭的病因、病机、病位、辨证论治等内容作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另外,还从扶阳疗法角度探讨了慢性肝衰竭的治疗,为慢性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中医病因病机 证候 中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衰竭肝微循环障碍与中医“瘀”证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石清兰 王明刚 +1 位作者 王秀峰 毛德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272-274,共3页
健全的肝内微循环系统是肝脏功能正常的必要保证。文章首先介绍了肝脏微循环组成与特点及肝腺泡的概念,后探讨了肝衰竭肝微循环的病理改变及与肝细胞再生的关系,作者认为肝腺泡Ⅱ带和Ⅲ带内部微循环改善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是肝细胞再... 健全的肝内微循环系统是肝脏功能正常的必要保证。文章首先介绍了肝脏微循环组成与特点及肝腺泡的概念,后探讨了肝衰竭肝微循环的病理改变及与肝细胞再生的关系,作者认为肝腺泡Ⅱ带和Ⅲ带内部微循环改善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是肝细胞再生的最基本保障。此外,从中医角度探讨了"瘀"的概念及与肝衰竭肝内微循环障碍存在的相关性,认为肝衰竭中医证候虽不尽相同,但病因夹"瘀"则是必然。最后,分析了目前西医治疗手段在改善肝内微循环障碍方面存在的不足及中医药治疗的切入优势,以期中西医优势结合能更好地为本病临床治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微循环障碍 肝再生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链脂肪酸在肝性脑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潜在诊疗价值
9
作者 陈玮钰 毛德文 +4 位作者 王涵 杜洋 冯雯倩 付蕾 姚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4-962,共9页
肝性脑病(HE)作为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终末期并发症,其有效救治率亟需提升,发病机制亟待攻克。肝脏是重要的免疫调节中心,免疫稳态失衡在HE的病理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短链脂肪酸(SCFA)作为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物之一,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 肝性脑病(HE)作为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终末期并发症,其有效救治率亟需提升,发病机制亟待攻克。肝脏是重要的免疫调节中心,免疫稳态失衡在HE的病理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短链脂肪酸(SCFA)作为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物之一,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生物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调控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维持肠道微环境稳态和屏障功能完整性。研究表明,SCFA通过免疫调节途径与肝-肠-脑轴进行双向、动态的交互反应和信号传递,在HE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SCFA的免疫调节效应为切入点,就SCFA与肝-肠-脑轴的串扰关系,以及SCFA在HE诊疗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归纳和探讨,以期为优化HE临床防治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脂肪酸类 挥发性 免疫调节 胃肠道微生物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分子及相关免疫细胞在肝衰竭中的作用机制
10
作者 罗琪 曾碧雨 +5 位作者 张荣 马国娟 青磊 黄良江 付蕾 姚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3-1219,共7页
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以肝功能的严重障碍或失代偿为特征。目前,免疫分子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已得到证实。这些分子不仅直接参与其病理过程,还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行为,影响肝衰竭的进程。此外,免疫分子还具有作为肝... 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以肝功能的严重障碍或失代偿为特征。目前,免疫分子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已得到证实。这些分子不仅直接参与其病理过程,还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行为,影响肝衰竭的进程。此外,免疫分子还具有作为肝衰竭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本文旨在总结免疫分子在肝衰竭中的作用,并探讨基于这些免疫分子的治疗策略,以期为肝衰竭的诊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分子 肝功能衰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家族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
11
作者 罗琪 曾碧雨 +3 位作者 张荣 黄良江 付蕾 姚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754,共7页
白细胞介素-10(IL-10)家族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组织损伤后的异常修复、肝星状细胞活化及细胞外基质过度积累。IL-10家族成员包括IL-10、IL-1... 白细胞介素-10(IL-10)家族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组织损伤后的异常修复、肝星状细胞活化及细胞外基质过度积累。IL-10家族成员包括IL-10、IL-19、IL-20、IL-22、IL-24、IL-26、IL-28、IL-29、IL-35等,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肝纤维化的发展密切相关。适度上调IL-10家族成员表达可维持肝星状细胞静止状态,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转化,调节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进而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凋亡和自噬,最终逆转肝纤维化进程。本文总结探讨了IL-10家族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相关中西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白细胞介素10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鳖甲煎丸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在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中的作用
12
作者 谭钦文 黄晶晶 +4 位作者 钟瑞熙 杜沅沁 徐健 农金丽 彭玉姣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06,共7页
目的利用细胞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细胞癌增殖、迁移及有氧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内在机制。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uh7)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SD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及抑制剂组,制备含药大鼠血清,用以孵育H... 目的利用细胞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细胞癌增殖、迁移及有氧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内在机制。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uh7)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SD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及抑制剂组,制备含药大鼠血清,用以孵育Huh7细胞。CCK-8、划痕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的影响,糖酵解限速酶及代谢产物检测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的影响,RT-qPCR、Western Blot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mRNA、相关蛋白及磷酸化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或Dunnettg T3检验。结果与空白血清组相比,鳖甲煎丸组的OD值、不同时间段的迁移率、糖酵解限速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及糖酵解代谢产物(丙酮酸、乳酸、ATP)检测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RT-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血清组比较,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的mTOR mRNA表达水平均下调,高、低剂量组的AKT mRNA表达水平下调(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血清组比较,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的mTOR相关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高、中剂量组的AKT相关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值均<0.05)。结论初步验证了鳖甲煎丸含药血清可以抑制人肝癌细胞Huh7细胞的有氧糖酵解,从而抑制其增殖、迁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鳖甲煎丸 肝肿瘤 实验性 瓦尔堡效应 肿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芪遂逐水膏敷贴剂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
13
作者 刘茵 邱华 +5 位作者 毛德文 王明刚 余钰娟 宋振恒 周晓云 黄永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8-303,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芪遂逐水膏敷贴剂调控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筛选芪遂逐水膏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构建PPI网络。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分析,GeneCards数据库查找肝硬化腹水相关靶点,对芪遂逐水膏...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芪遂逐水膏敷贴剂调控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筛选芪遂逐水膏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构建PPI网络。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分析,GeneCards数据库查找肝硬化腹水相关靶点,对芪遂逐水膏和肝硬化腹水的共有靶点进行PPI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分析共有靶点的核心基因。构建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给予高、低剂量芪遂逐水膏敷贴治疗(1 cm×1 cm、2 cm×2 cm),检测血清ALT、AST活性及TBIL、ALB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A、CASP3、MAPK8、AKT1、TP53蛋白表达。结果收集得到芪遂逐水膏13种活性成分和240个预测靶点,参与药物反应、氧化应激、活性氧代谢过程,芪遂逐水膏与肝硬化腹水共同靶点86个,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化等通路。肝硬化腹水大鼠肝脏有大量炎性细胞,血清ALT、AST活性和TBIL水平升高,ALB水平降低(P<0.05,P<0.01);芪遂逐水膏能改善肝脏病理变化,降低ALT、AST活性和TBIL水平,升高ALB水平(P<0.05,P<0.01),同时能下调VEGFA、CASP3、MAPK8、AKT1、TP53蛋白在肝硬化腹水中的表达。结论芪遂逐水膏调控肝硬化腹水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可能与VEGFA、CASP3、MAPK8、AKT1、TP53相关靶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遂逐水膏敷贴剂 肝硬化腹水 网络药理学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煎剂对轻微型肝性脑病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机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广发 蔡颖莹 +12 位作者 林龙 付蕾 姚凡 王萌 张荣臻 陈月桥 黄良江 王涵 苏运 蓝艳梅 乐滢玉 毛德文 姚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18,共7页
目的 探讨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大鼠模型脑组织炎症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空白组(CON组,n=6)和慢性肝硬化造模组(n=54)。12周后慢性肝硬化造模成功并经Morris水迷宫测试确... 目的 探讨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大鼠模型脑组织炎症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空白组(CON组,n=6)和慢性肝硬化造模组(n=54)。12周后慢性肝硬化造模成功并经Morris水迷宫测试确认符合MHE模型大鼠40只,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模型组(MOD组,n=8)、乳果糖组(LT组,n=8)、大黄煎剂低剂量组(RD1组,n=8)、大黄煎剂中剂量组(RD2组,n=8)和大黄煎剂高剂量组(RD3组,n=8)。其中CON组和MOD组大鼠用生理盐水保留灌肠,2 mL/只,1次/d;LT组大鼠用乳果糖按22.5%剂量保留灌肠,2 mL/只,1次/d;RD1组、RD2组、RD3组大鼠分别用大黄煎剂按2.5、5.0、7.5 g/kg三种剂量保留灌肠,2 mL/只,1次/d。所有大鼠治疗10 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分析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分析大鼠行为学状态;检测大鼠血清ALT、AST、IL-1β、IL-6、TNF-α和血氨水平;观察大鼠肝组织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大鼠脑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MOD组比较,RD1组、RD2组和RD3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显著缩短(P值均<0.01),ALT、AST、IL-1β、IL-6、TNF-α和血氨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5),肝细胞、脑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程度减轻,脑组织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值均<0.05),且RD3组治疗效果优于RD1组和RD2组。结论 大黄煎剂保留灌肠能够改善MHE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炎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大黄煎剂 治疗学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良江 毛德文 +2 位作者 郑景辉 王明刚 姚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9-294,共6页
肝性脑病是由肝功能不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死亡。准确预测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早期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为了提前识别患者的肝性脑病风险,许多研究都在致力于努力开发工... 肝性脑病是由肝功能不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死亡。准确预测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早期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为了提前识别患者的肝性脑病风险,许多研究都在致力于努力开发工具及方法,以尽早识别肝性脑病的风险,从而制定预防和早期管理策略。目前大多数传统的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分析临床数据和生化指标等因素,来评估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概率,然而其准确性、灵敏性和阳性预测值都不高。人工智能在临床预测模型的应用是一个非常热门和有前景的领域,它可以利用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来提高诊断和预后的准确性和效率。到目前为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肝性脑病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综述了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探讨人工智能在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人工智能在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中的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以促进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风险预测模型 人工智能技术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代谢重编程对肝细胞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晓丽 谭钦文 +7 位作者 徐健 陈焕灵 余洁 卢露 戴明侃 黄晶晶 黄鸿娜 毛德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31-2537,共7页
肿瘤免疫微环境是由肿瘤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的肿瘤局部外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调控作用。在肝细胞癌的治疗中,氨基酸代谢及其对增殖细胞代谢的重编程日益受到关注,显示出在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潜力。尽管氨... 肿瘤免疫微环境是由肿瘤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的肿瘤局部外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调控作用。在肝细胞癌的治疗中,氨基酸代谢及其对增殖细胞代谢的重编程日益受到关注,显示出在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潜力。尽管氨基酸代谢重编程被视为治疗肿瘤的新途径,但其在调控肝细胞癌中肿瘤免疫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深入探讨了氨基酸代谢在肝细胞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旨在为肝癌的免疫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肿瘤微环境 氨基酸类 代谢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代谢重编程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飞燕 王明刚 +5 位作者 毛德文 张日云 王娜 罗银冰 刘晓萍 林玉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88-1692,共5页
脂质代谢作为维持生命之本,是保持细胞存活的前提,脂质稳态能迅速对代谢变化做出协调反应。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质膜合成和能量产生,癌细胞的脂质代谢会升高。脂质代谢异常对原发性肝癌的进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二者之间... 脂质代谢作为维持生命之本,是保持细胞存活的前提,脂质稳态能迅速对代谢变化做出协调反应。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质膜合成和能量产生,癌细胞的脂质代谢会升高。脂质代谢异常对原发性肝癌的进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二者之间的关联,以期寻找进一步防治原发性肝癌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脂类代谢 代谢重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脑轴神经免疫通信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镛 李炯汾 +6 位作者 李飞燕 杜沅沁 刘美燕 王明刚 龙富立 王娜 毛德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18-2523,共6页
肝性脑病(HE)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属内科危急重症之一。当前,在确诊显性HE的肝衰竭患者中,超过50%的存活时间不足1年。全面解析HE的复杂发病机制,形成具备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技术方案,对于缓解其造成临床上高医疗资源消耗、高... 肝性脑病(HE)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属内科危急重症之一。当前,在确诊显性HE的肝衰竭患者中,超过50%的存活时间不足1年。全面解析HE的复杂发病机制,形成具备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技术方案,对于缓解其造成临床上高医疗资源消耗、高医疗费用与高死亡率、高发病率叠加的严峻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研究发现,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肠-脑轴”进行双向、连续的交互反应和信号传递,并调节炎症信号、分子、细胞和器官功能状态,即神经免疫通信,与HE的主要病理特征高度一致。本文针对HE的神经免疫通信机制,总结了肠-脑轴炎症信号传导与神经递质调节的关系,以及其在HE神经免疫通信中的作用,为HE的临床诊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神经免疫调节 胃肠道微生物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DMD介导的肝细胞焦亡在急性肝衰竭中的致病机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关海梅 曾阳玲 +3 位作者 王恬雯 谢宝华 李国宝 毛德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0-706,共7页
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是一种广泛表达的蛋白质,可以被肝细胞内的炎性因子激活。一旦被激活,GSDMD的N末端域(GSDMD-N)将形成孔道,导致细胞膜破裂和胞浆泄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细胞焦亡是GSDMD介导的最具特征的致炎性裂解细胞死亡... 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是一种广泛表达的蛋白质,可以被肝细胞内的炎性因子激活。一旦被激活,GSDMD的N末端域(GSDMD-N)将形成孔道,导致细胞膜破裂和胞浆泄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细胞焦亡是GSDMD介导的最具特征的致炎性裂解细胞死亡模式。最近研究发现,GSDMD被激活可扩大炎症反应,诱导肝细胞焦亡,进而加快急性肝衰竭的进展。本文着重探讨了GSDMD介导的肝细胞焦亡在急性肝衰竭中的致病机制及潜在的治疗靶点,以期为寻找有效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潜在干预靶点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DMD 细胞焦亡 急性肝衰竭 潜在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在不同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晓萍 毛德文 +4 位作者 林玉培 廖莹莹 莫世聪 罗银冰 李飞燕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3-468,共6页
长期以来,肝脏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一直偏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肝细胞损伤促进了各种肝脏疾病的进展,故了解肝细胞是如何死亡的成为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铁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其特征是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 长期以来,肝脏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一直偏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肝细胞损伤促进了各种肝脏疾病的进展,故了解肝细胞是如何死亡的成为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铁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其特征是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近来研究发现,铁死亡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肝脏疾病。对铁死亡的研究可能为各种肝脏疾病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认识,并显示了铁死亡靶向治疗肝脏疾病的巨大潜力。本文简述了铁死亡的概念和启动机制,并讨论了铁死亡在各种肝脏疾病中的诱导或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细胞死亡 肝脏疾病 铁负荷 脂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