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芪参益气滴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小鼠血管新生及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何贵新 肖婷 +7 位作者 秦伟彬 林琳 莫霄云 张清伟 吴成强 申永艳 玉黎燕 冯雨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321-326,332,共7页
目的:利用体外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探讨芪参益气滴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小鼠血管生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C57BL/6J的雄性小鼠,将60只小鼠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n=20):心肌梗死组(MI+PBS组)、心肌梗死+间充质干... 目的:利用体外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探讨芪参益气滴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小鼠血管生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C57BL/6J的雄性小鼠,将60只小鼠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n=20):心肌梗死组(MI+PBS组)、心肌梗死+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MI+MSCs组)和心肌梗死+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芪参益气滴丸组(MI+MSCs+QSYQ组)。用蒸馏水将芪参益气滴丸制备为3.9 mg/mL浓度的药液,MI+MSCs+QSYQ组按0.1 mL·kg^(-1)·d^(-1)灌胃,MI+PBS组和MI+MSCs组均按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小鼠经适应性连续喂养14 d后,采用开胸的方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造模24 h后,从小鼠胫骨或腓骨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多点心肌内注射的方式注射到小鼠心肌梗死临近区域,心肌梗死组以同样方式注射等量PBS。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0 h及3、7、14 d的干细胞形态变化;21 d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进行心功能检测;造模完成21 d后,处死小鼠,留取心脏标本,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微血管密度的测定观察小鼠血管新生情况。结果:移植干细胞形态生长良好与细胞移植时间成正比,与MI+PBS组比较,MI+MSCs组和MI+MSCs+QSYQ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的CD90.2和Ly6A呈高表达,CD31和CD117几乎不表达。干细胞移植21 d,MI+MSCs+QSYQ组LVDd、LVSd值明显低于MI+PBS组和MI+MSCs组,同时LVEF、LVFS均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定量分析结果提示MI+MSCs+QSYQ组的血管新生密度较其余两组明显增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不仅能促进心肌梗死小鼠血管新生,而且对改善心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芪参益气滴丸 心肌梗死 血管新生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4对“瘀毒”型冠心病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胡梦弦 何贵新 +5 位作者 袁冬梅 冯雨菲 秦伟彬 王明远 郑国坤 甲子永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9期1481-1486,共6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因子4(PDCD4)对“瘀毒”型冠心病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二区冠心病患者80例,依据中医辩证分为“瘀毒”组(n=40)及“痰瘀”组(n=40)。记录两组间受试者的性别、年龄、...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因子4(PDCD4)对“瘀毒”型冠心病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二区冠心病患者80例,依据中医辩证分为“瘀毒”组(n=40)及“痰瘀”组(n=40)。记录两组间受试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情况,并检测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肌酐、尿酸、胱抑素、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PDCD4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建立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指标对瘀毒型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受试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宽度及血小板分布宽度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肌酐、胱抑素、尿酸及PDCD4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瘀毒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肌酐、胱抑素、尿酸和PDCD4表达水平均高于痰瘀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周血PDCD4水平[OR=31.088,95%CI(2.498,3.869)]是冠心病“瘀毒”型的独立影响因素,且PDCD4诊断冠心病“瘀毒”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88.6%,95%CI(1.894,2.532)(P=0.029);外周循环血中PDCD4水平与冠脉主血管病变数目及病变程度成正相关,冠脉病变数目及狭窄程度越大,PDCD4检测值越高(P<0.05)。结论:外周循环血PDCD4表达水平与“瘀毒”亚型和冠脉血管狭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瘀毒”型冠心病及冠脉血管狭窄严重程度的定量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4 瘀毒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参与扩张型心肌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肖婷 何贵新 +6 位作者 秦伟彬 莫霄云 林琳 邓学秋 任加以 陈天宇 玉黎燕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3期1032-1035,1040,共5页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室、右室或双心腔扩大和舒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型心肌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逐渐年轻化等特点。DCM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PCM病死率居高不下,是心血...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室、右室或双心腔扩大和舒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型心肌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逐渐年轻化等特点。DCM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PCM病死率居高不下,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一大治疗难题。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不参与或很少参与蛋白质编码,研究发现,lncRNAs在DCM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目前DCM研究热点转向基因分子水平,探索相关临床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就lncRNAs参与调控DCM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DCM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扩张型心肌病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