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6A甲基化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中医药干预研究
1
作者 李剑琦 章晓云 张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03-1509,共7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因骨代谢失衡导致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临床疾病。研究显示我国OP患者数量众多,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患者数量将持续增长。OP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中老年人群的健...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因骨代谢失衡导致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临床疾病。研究显示我国OP患者数量众多,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患者数量将持续增长。OP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OP的治疗主要以抗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合成的药物为主,但长期使用后,不仅疗效会减弱,还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而且OP需持续乃至终身治疗,因此探索一种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尤为迫切。近年来,表观遗传修饰在各个领域中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其中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作为真核生物中最丰富的RNA修饰形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部分中药通过作用于m6A修饰途径,促进了机体细胞的成骨分化,从而加速骨骼的形成与修复,这对于防治OP及降低骨折风险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该文综述了m6A甲基化修饰在调控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和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分化中的机制,探讨了中医药治疗OP的潜力,并总结了与m6A甲基化修饰相关的研究进展,旨在将中医药自身优势与m6A甲基化理论相结合,希冀从m6A甲基化的角度为今后临床中医药防治OP提供一些治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6A甲基化 骨质疏松 中医中药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在中医药干预抑郁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黄辰杰 施学丽 +1 位作者 樊明理 张玉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0-1185,共16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及复发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复杂,常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信号通路转导异常被认为是其发生、发展关...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及复发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复杂,常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信号通路转导异常被认为是其发生、发展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发现,BDNF信号通路能有效调节海马神经发生和突触可塑性等,激活该通路可产生一定的抗抑郁效应。目前,抑郁症治疗主要采用西医传统抗抑郁药进行干预,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诸多弊端。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药有效成分、复方及针灸治疗等可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有效调节BDNF信号通路及上下游相关分子表达,能对神经发生、突触可塑性、神经炎症及氧化应激等神经生理学过程产生影响,发挥抗抑郁效应,弥补传统抗抑郁药的不足。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本文深入探讨了BDNF及其信号通路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并总结了中医药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旨在为中医药防治抑郁症的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新型抗抑郁中药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 中医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PK信号通路的中医药干预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彭金婵 谢胜 +7 位作者 王光耀 刘柱 陈南 杨成宁 严静 曾耀萱 钱锦程 黎丽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06-3015,共10页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产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疾病,以发热、寒颤、气促、意识改变为特征,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严重并发症。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连年居高,存在医疗资源耗...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产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疾病,以发热、寒颤、气促、意识改变为特征,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严重并发症。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连年居高,存在医疗资源耗费大、预后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经济负担。因此,探索高效、安全、廉价的新型治疗方法十分重要。本病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炎症反应失衡是脓毒症的主要发病机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是受环境因素或炎症因子等激活的信号通路,介导增殖、分化、炎症反应和凋亡等功能,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目前,抗生素、液体复苏、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治疗脓毒症的主要方法,虽然能遏制部分病情的进展,但部分治疗效果欠佳。大量文献证实,中医药干预脓毒症具有显著优势,其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控MAPK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加强免疫防御而有效治疗脓毒症,是脓毒症目前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仍缺乏对中医药调控MAPK信号通路治疗脓毒症的系统综述。故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数据库脓毒症相关文献,系统性总结MAPK信号通路与脓毒症的关系及中医药在其中的作用,为脓毒症的治疗及开发新药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MAPK信号通路 中医药 炎症因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吕艳杭 吴姗姗 +2 位作者 王振常 温智稀 叶学劲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56-1861,共6页
肝硬化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是目前医学界治疗肝硬化的难题。原位肝移植虽然是终末期肝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肝脏供体的缺乏、术后高免疫排斥反应及高医疗费用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 肝硬化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是目前医学界治疗肝硬化的难题。原位肝移植虽然是终末期肝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肝脏供体的缺乏、术后高免疫排斥反应及高医疗费用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分化潜能及自我更新能力极强的细胞,干细胞的移植是目前生命科学及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给肝硬化患者带来了希望,打破了肝硬化后肝细胞不可再生的传统理念。最新研究表明中医药可诱导干细胞迁移、增殖,本文通过论述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中药复方或中药单体协同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存在的机制,为中医药干预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干细胞移植 肝硬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活性氧(ROS)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吕艳杭 吴姗姗 +2 位作者 王振常 温智稀 叶学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121,共5页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一类需氧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氧衍生分子,主要以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及次氯酸(HCLO)等形式存在。ROS可导致生物膜、DNA及蛋白质等大分子损伤、诱导脂质过氧...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一类需氧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氧衍生分子,主要以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及次氯酸(HCLO)等形式存在。ROS可导致生物膜、DNA及蛋白质等大分子损伤、诱导脂质过氧化物堆积,以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肝纤维化是由各种损肝因素所致的肝脏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后转化为肌成纤维化细胞进而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是肝纤维化最主要的病理特征,如若处理不当,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ROS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ROS主要通过影响多种信号途径参与多种致使肝纤维化的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以调节HSC细胞的增殖、分化、炎症、自噬及凋亡等生理功能。另外,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防治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证实了中药在肝纤维化的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前景,因而也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1]。从中医药调节ROS在抗肝纤维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ROS) 肝纤维化 中医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通过Nrf2/ARE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吕艳杭 吴姗姗 +2 位作者 王振常 叶学劲 温智稀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145,共4页
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防治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药在肝纤维化的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前景,因而也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Nrf2/ARE是体内一条极为重要的抗氧化应激反应的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是亮氨酸... 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防治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药在肝纤维化的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前景,因而也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Nrf2/ARE是体内一条极为重要的抗氧化应激反应的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是亮氨酸拉链家族中调整细胞或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中的重要转录因子,是细胞或组织抗氧化还原反应的中枢调节者,Nrf2通过识别并结合抗氧化反应构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从而启动下游抗氧化保护基因和II相解毒酶基因的转录,在肝纤维化的防御与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机体或细胞内活性氧(ROS)引发的氧化应激是多种肝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抗氧化应激是防治各种慢性肝病的重要方法,因此Nrf2/ARE通路也成为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f2/ARE 肝纤维化 中医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活性成分通过调控MAPKs信号通路干预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徐明瑶 黎丽群 +5 位作者 黄静 沈智文 张晓宁 刘鑫 刘柱 谢胜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1246,共6页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胰腺消化酶过度激活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本病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生物学信号通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因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是一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信...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胰腺消化酶过度激活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本病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生物学信号通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因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是一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影响着细胞分化、增殖、炎症、应激和存活,是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关键级联信号通路。近年来,中药被广泛运用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其活性成分通过调控MAPKs信号通路来破坏炎症级联反应进展,保护胰腺及胰腺外组织,从而遏制急性胰腺炎进程,但目前缺乏全面系统的综述。因此,本文系统总结MAPKs信号通路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并对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通过该信号通路防治本病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临床治疗及药物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活性成分 急性胰腺炎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增量价值研究
8
作者 梁泓中 周庆陆 +4 位作者 陈夏宜 郭睿 张学梅 肖运平 覃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2 FLAIR上强化特征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增强T1WI、增强T2FLAIR强化特征鉴别PCNSL和GBM的诊断效能。结果:2组在增强T1WI的强化比例和强化均匀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增强T2 FLAIR的边缘强化和中心强化上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和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AUC值(P<0.05)。结论: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PCNSL和GBM有一定增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胶质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9
作者 徐明瑶 黎丽群 +4 位作者 黄静 沈智文 张晓宁 刘鑫 谢胜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85-2993,共9页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的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具有难治性、易复发等特点。中医药在我国被广泛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其多靶点、多通路、多机制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胃食管反流病的复杂发病机制。随着对胃食管反...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的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具有难治性、易复发等特点。中医药在我国被广泛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其多靶点、多通路、多机制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胃食管反流病的复杂发病机制。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深入研究发现,信号通路网络可以通过调控炎症反应、食管动力障碍等胃食管反流病核心病理机制来加速胃食管反流病的进程。因此,本文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为基础,从信号通路方面揭示中药抗胃食管反流病的分子机制具有一定的潜力。结果表明,中药通过调节MAPK、PI3K/Akt、NF-κB、NLRP3、AMPK、TRPV1、Nrf2、SCF/c-kit、5-HT等信号通路,从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自噬、抑制细胞焦亡、恢复食管动力、降低食管高敏性等方面展现其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然而,目前尚未有系统阐述。基于此,本文系统总结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信号通路,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胃食管反流病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单体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防治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柱 王佳巍 +3 位作者 彭金婵 徐明瑶 黎丽群 谢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35,共9页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凋亡、调节代谢等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有独特优势,其中通过多途径、多效...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凋亡、调节代谢等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有独特优势,其中通过多途径、多效应、多靶点调控AMPK信号通路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通过AMPK信号通路防治脓毒症的中药单体包括黄酮类(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异槲皮苷、葛根素、柚皮素、高丽槐素)、酚类(姜黄素、原花青素、红景天苷、锦葵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多糖类(黄芪多糖)、萜类(白桦脂酸、橙花叔醇、青蒿素、青蒿琥酯)、内酯类(白术内酯Ⅲ)、生物碱类(石蒜碱)、苷类(人参皂苷Rg3、栀子苷)、木脂素类(芝麻素、罗汉松脂素)等,这些中药单体能够通过激活或抑制AMPK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抗氧化应激,从而防治脓毒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 AMP活化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脓毒症 黄酮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 多糖类化合物 药理活性 器官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Th1/Th2平衡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尹嘉琪 黎丽群 谢胜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8-1234,共7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炎症病理损伤是由肠道中失调的免疫反应引起的。Th1/Th2的失衡与UC患者的免疫炎症活性高度相关,其中以Th1的优势表达较为多见,而慢性期则可能表现为Th2的优势表达。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炎症病理损伤是由肠道中失调的免疫反应引起的。Th1/Th2的失衡与UC患者的免疫炎症活性高度相关,其中以Th1的优势表达较为多见,而慢性期则可能表现为Th2的优势表达。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抗炎和免疫调节促进UC中Th1/Th2免疫平衡的恢复,从而改善免疫功能,修复肠黏膜炎性损伤。中药通过调节Th1/Th2平衡干预UC的作用靶点,包括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转录因子,可逆转Th1/Th2平衡向Th1或Th2的过表达,体现了其多靶点、多环节的独特优势。然而,目前缺乏对中药调节Th1/Th2平衡干预UC全面系统的综述,故本文将归纳总结其作用规律,以期为相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溃疡性结肠炎(UC) TH1/T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壮族135例非综合征性聋常见致病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闽 刘水霞 +8 位作者 胥亮 史敏 唐凤珠 瞿申红 梁建平 陆秋天 彭璐 景艳 李凤提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4-659,共6页
目的分析研究广西地区壮族人群135例非综合征性聋常见致聋基因的突变特点,为防聋治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试剂盒对广西地区壮族人群135例以及汉族人群44例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基因组DNA的4个常见致聋基因的15个突变... 目的分析研究广西地区壮族人群135例非综合征性聋常见致聋基因的突变特点,为防聋治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试剂盒对广西地区壮族人群135例以及汉族人群44例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基因组DNA的4个常见致聋基因的15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比较壮、汉族人群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率的差异性。结果 135例壮族人群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常见致聋基因突变率为11.11%(15/135);其中GJB2 235del C纯合突变4例(2.96%),单杂合突变3例(2.22%);GJB2 235del C/109 A>G复合杂合突变2例(1.48%);SLC26A4 IVS7-2 A>G杂合突变1例(0.74%),IVS7-2A>G/IVS11+47T﹥C/1548ins C复合杂合突变2例(1.48%);GJB3 538C>T单杂合突变1例(0.74%),线粒体12S r RNA 1555 A>G异质突变1例(0.74%),GJB2 235 del C杂合突变合并SLC26A4 1226 G>A杂合突变1例(0.74%)。44例汉族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常见致聋基因突变率为15.90%(7/44),其中GJB2 235 del C杂合突变3例(6.82%),GJB2 35 del G杂合突变1例(2.27%);SLC26A4 1229C>T纯合突变2例(4.55%),SLC26A4 IVS7-2 A>G杂合突变1例(2.27%)。壮、汉族间耳聋基因突变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JB2和SLC26A4是广西地区壮族人群非综合征性聋患者最常见的突变基因,GJB2的4个突变位点及SLC26A4的8个突变位点突变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SLC26A4 IVS11+47T﹥C、1548ins C和GJB2 109 A>G是3个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本地区壮汉族之间的耳聋基因突变率无明显的差异性。广西地区壮族人群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可能存在罕见的致聋基因或罕见的突变位点,需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非综合征性聋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医学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的进展及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蕊 陈文辉 +1 位作者 李双蕾 粟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2497-2499,共3页
从中医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方面总结近年来中医学防治骨质疏松症现状,以及应用现代研究方法对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机理的认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设想,以期中医学防治骨质疏松症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中医学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肽基肽酶4的多功能性及相关药物靶点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磊 杨智荟 +5 位作者 郑洋 张瑛 赵铁建 罗伟生 梁天坚 王佳慧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12-2217,共6页
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是丝氨酸膜固定的外肽酶,在人体的多项生理或病理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DPP4不仅作为转录因子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还能作为不依赖于转录的调节因子,通过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发挥... 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是丝氨酸膜固定的外肽酶,在人体的多项生理或病理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DPP4不仅作为转录因子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还能作为不依赖于转录的调节因子,通过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其调控作用。在目前研究中,DPP4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并且已发现多种具有潜在靶向DPP4的物质。该文主要综述了DPP4在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炎症、组织修复和癌变等多个方面的多功能性。同时,以慢性肝病的病理发展过程为基础,还综述了DPP4体外抑制剂的筛选以及其在调控慢性肝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肽基肽酶4 药物靶点 炎症反应 组织修复 能量代谢 慢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IgA肾病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虹彤 龚彩弟 +3 位作者 熊冲 钟建 王梓霞 陈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932-935,942,共5页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文献数据库中有关IgA肾病中医证候及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探讨其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9年9月期间,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有关IgA肾病...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文献数据库中有关IgA肾病中医证候及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探讨其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9年9月期间,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有关IgA肾病中医证候及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构建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对证候、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对常用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292篇,涉及28种证候;共使用479张处方,254味中药;IgA肾病的证候以气阴两虚证最多见,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湿热证、风热上扰证常兼夹出现。中医用药以补虚药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收涩药等配伍组成。结论: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了IgA肾病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为其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中医 证候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青青 李宜蔷 程纬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2-296,共5页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密切相关。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参与调节MM,如调控MM细胞生存的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发展、迁移,调控MM细胞增殖、凋...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密切相关。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参与调节MM,如调控MM细胞生存的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发展、迁移,调控MM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被抑制后,MM细胞的凋亡、自噬被激活,促进MM细胞的死亡,抑制MM细胞的转移及复发。因此,深入研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MM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阐明MM的发病机理及转归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AKT/MTOR 多发性骨髓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巨噬细胞及其可塑性特征对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潜在价值及研究进展
17
作者 陈桂容 王明刚 +4 位作者 林华明 陈鑫鑫 罗娟 叶凤琴 王秀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035-2040,共6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由各种急性诱发因素引起的一组与严重急性肝功能损害和多器官衰竭相关的临床综合征。由于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这种征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研究表明,ACLF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由各种急性诱发因素引起的一组与严重急性肝功能损害和多器官衰竭相关的临床综合征。由于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这种征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研究表明,ACLF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损伤和免疫损伤。作为肝脏中主要的免疫细胞,肝巨噬细胞在ACLF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也越来越被认可。肝巨噬细胞群在表观遗传重编程或局部微环境影响下有着出色的表型转换表现及可塑性特征,这种适应表达能力可利用关键介质来促进抗炎表型的早期转换,以缓解肝脏损伤的现象。大量研究表明肝巨噬细胞在逆转ACLF过程中存在一定潜力,故本文从肝巨噬细胞的可塑性特征角度出发,阐述肝巨噬细胞在ACLF中的作用以及干预ACLF疾病进程的研究,综述其在ACLF治疗中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巨噬细胞 细胞可塑性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莪术醇干预肝纤维化病程中的肝窦毛细血管化病变的研究
18
作者 彭岳 杨妙 +4 位作者 林江 赵铁建 刘鹏 刘茜玉 郭伟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14,I0017,共7页
目的从肝窦内皮细胞的活率、窗孔大小、基底膜面积、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率及凋亡率等情况入手,研究莪术醇对肝窦毛细血管化病变的干预及其机制。方法将莪术醇分别与肝窦内皮细胞和肝星状细胞孵育。以MTT比色法分别测定两种细胞的活率及细... 目的从肝窦内皮细胞的活率、窗孔大小、基底膜面积、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率及凋亡率等情况入手,研究莪术醇对肝窦毛细血管化病变的干预及其机制。方法将莪术醇分别与肝窦内皮细胞和肝星状细胞孵育。以MTT比色法分别测定两种细胞的活率及细胞增殖抑制率;以流式细胞术测定肝星状细胞的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以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的窗孔及基底膜等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莪术醇干预后,可使肝窦内皮细胞的窗孔增多及扩大;使细胞外形成了的基底膜变薄甚至消失;可降低活化了的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活力,并能诱导其发生细胞凋亡(均P<0.05)。且发现上述作用均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并且中、高浓度莪术醇的上述作用强度均高于治疗剂量的秋水仙碱和丹参酚酸B(P<0.05)。结论莪术醇可保护肝窦内皮细胞的活力;具有显著的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的药理学作用。这是该药活血化瘀、抗肝纤维化作用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醇 抗肝纤维化 肝窦毛细血管化 窗孔 基底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莪术醇对肝窦内皮细胞糖酵解和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汪磊 郑洋 +5 位作者 王佳慧 黄艳青 刘艳芳 赵铁建 梁天坚 黄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26-1332,共7页
目的:探究莪术醇对肝窦内皮细胞糖酵解和肝窦毛细血管化的药理机制。方法:将肝窦内皮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莪术醇组(12.5,25,50 mg/L),试剂盒观察莪术醇对肝窦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试剂盒检测莪术醇对肝窦内皮细胞葡萄糖摄取... 目的:探究莪术醇对肝窦内皮细胞糖酵解和肝窦毛细血管化的药理机制。方法:将肝窦内皮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莪术醇组(12.5,25,50 mg/L),试剂盒观察莪术醇对肝窦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试剂盒检测莪术醇对肝窦内皮细胞葡萄糖摄取、乳酸和三磷酸腺苷(ATP)产量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莪术醇对己糖激酶2(HK2)、磷酸果糖激酶1(PFK1)、丙酮酸激酶M2(PKM2)和乳酸脱氢酶A(LDH-A)表达和活性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莪术醇对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胶原蛋白Ⅳ(CollagenⅣ)表达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莪术醇对肝窦内皮细胞表面窗孔的作用;WB和RT-PCR检测莪术醇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发现莪术醇抑制肝窦内皮细胞增殖;Transwell发现莪术醇抑制肝窦内皮细胞迁移;试剂盒发现莪术醇可以减少肝窦内皮细胞葡萄糖摄取、乳酸和ATP的产出;ELISA发现莪术醇抑制HK2、PFK1、PKM2和LDH-A表达和活性;免疫荧光发现莪术醇减少CD31、vWF、CollagenⅣ的表达;扫描电镜发现莪术醇增加肝窦内皮细胞表面窗孔;分子生物学实验表明莪术醇抑制PI3K、AKT的表达。结论:莪术醇抑制PI3K/AKT通路活性,抑制肝窦内皮细胞糖酵解和肝窦毛细血管化,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醇 肝窦内皮细胞 PI3K/AKT通路 丙酮酸激酶M2 糖酵解 肝窦毛细血管化 肝纤维化 慢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20
作者 钟玉玲 韦荣 +3 位作者 陆柳玉 康小雨 路洋 龚拯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689-2695,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25~70岁,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Q组超声引导下弓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25~70岁,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Q组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联合全麻,E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联合全麻,N组单纯全麻。3组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记录3组患者苏醒时、术后6、12、24 h的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和伯格曼舒适度量表(BCS)评分;记录PCA使用结束Likert量表评分;记录术前1 d和术后1、3 d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术后早期康复质量指标(QoR-15);记录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与N组比较,Q组术后各时点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CA使用结束后Likert评分1级比例更高(P<0.05);E组苏醒时、术后24 h RASS评分较N组低,苏醒时、术后6、24 h BCS评分较N组高(P<0.05);与E组比较,Q组术后12 h 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0.05)。(2)Q组与N组比较,术后1、3 d PSQI评分较低且QoR-15评分较高(P<0.05);而E组与N组比较,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仅在术后1 d QoR-15评分较N组高(P<0.05)。(3)与N组比较,Q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E组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N组(P<0.05);Q组出复苏室时间较E组缩短(P<0.01)。(4)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和竖脊肌阻滞均能有效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与早期康复质量,但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在提升患者舒适度和镇痛满意度、促进睡眠质量及加速术后整体恢复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 竖脊肌阻滞 术后早期康复 后路腰椎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