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录组分析体外培养华支睾吸虫后尾蚴的实验研究差异表达基因
1
作者 冼凤喜 李柏蓉 +7 位作者 邓雪玲 吴雨洪 李仕涛 蒋一琦 周思颖 李林芮 吴展帅 唐泽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725,共8页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研究华支睾吸虫囊蚴和体外培养1 h、3 h后尾蚴的差异表达基因,以探索其早期入侵宿主的机制。方法从感染华支睾吸虫的麦穗鱼中消化分离得到囊蚴,体外使其脱囊成后尾蚴,提取囊蚴与体外培养1 h、3 h后尾蚴的mRNA进行转录...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研究华支睾吸虫囊蚴和体外培养1 h、3 h后尾蚴的差异表达基因,以探索其早期入侵宿主的机制。方法从感染华支睾吸虫的麦穗鱼中消化分离得到囊蚴,体外使其脱囊成后尾蚴,提取囊蚴与体外培养1 h、3 h后尾蚴的m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同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出核心基因。结果共检测到1218个DEGs,GO分析显示主要富集于转录调节因子活性、门控通道(主要为K+)活性等功能,KEGG分析表明主要富集于胆固醇代谢、溶酶体、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等通路,PPI分析筛选得到ZFAND4-2、BIRC6等核心基因。观察到脱囊前后有丰富的组织蛋白酶基因的差异表达,如Cathepsin L、Cathepsin F等。结论华支睾吸虫囊蚴在脱囊前后发生了显著的转录水平变化,主要富集于激活生长、物质代谢等信号通路,以调控虫体的生长发育,同时激发了利于虫体入侵、迁移和粘附的生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囊蚴 后尾蚴 差异表达基因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