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钨矿山含重金属废水的生物制剂工艺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伟光 李景芬 +1 位作者 王卫兵 叶祥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5-720,共6页
以生物制剂处理法对某钨矿山含As、Mn、Cd、Cr、Pb、Zn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工业试验评估其废水处理效果及环境效益,并探究生物制剂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生物制剂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效果较好,处理后的废... 以生物制剂处理法对某钨矿山含As、Mn、Cd、Cr、Pb、Zn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工业试验评估其废水处理效果及环境效益,并探究生物制剂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生物制剂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效果较好,处理后的废水各项指标远低于环境评价要求执行的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第二时段的一级标准要求。在排放达标的基础上,该工艺每年可减排重金属As 12.09 t、Mn 10.42 t(以该钨矿山废水排放量4000 m^(3)/d为基准),其他重金属去除率在82%~97%之间。该方法通过含有大量羟基、巯基、羧基、氨基等功能基团的生物制剂,捕捉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并形成生物配合体,经水解、絮凝、沉降后固液分离,实现了废水中重金属的高效脱除。因此,生物制剂在处理矿山废水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 生物制剂 重金属废水 工业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壳中不同种类黏土矿物对离子态稀土元素富集的贡献——以帽峰山风化剖面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洁 黄伟光 +4 位作者 王高锋 徐永进 魏景明 朱建喜 何宏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2,共13页
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中,黏土矿物被认为是可交换离子态稀土元素的主要载体。高岭石和埃洛石是风化壳中富集稀土元素的主要黏土矿物,高岭石和埃洛石属同族矿物,结构相似,互为多型,由于常规方法无法准确区分高岭石和埃洛石的矿物组成和含... 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中,黏土矿物被认为是可交换离子态稀土元素的主要载体。高岭石和埃洛石是风化壳中富集稀土元素的主要黏土矿物,高岭石和埃洛石属同族矿物,结构相似,互为多型,由于常规方法无法准确区分高岭石和埃洛石的矿物组成和含量,从而无法准确区分各黏土矿物对稀土元素富集的贡献。本文以帽峰山风化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酰胺法处理风化壳样品,对风化壳中的高岭石和埃洛石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且,通过模拟吸附实验,查明了各类黏土矿物对稀土离子的吸附特征和吸附量,并结合等温吸附模型,揭示了黏土矿物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机理。进一步通过理论计算,量化了各类黏土矿物对风化剖面不同深度稀土元素富集的贡献。结果表明,全风化层稀土元素富集的主要贡献矿物是高岭石,全风化层下部和表土层稀土元素富集的主要贡献矿物是埃洛石,半风化层稀土元素富集的贡献矿物同时包括高岭石、埃洛石和伊利石。本文半定量分析了风化壳中高岭石和埃洛石的矿物组成,量化了各类黏土矿物对风化壳各层稀土元素富集的贡献作用,厘清了各类黏土矿物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机理,为进一步认识风化壳中稀土元素富集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 富集 黏土矿物 高岭石 埃洛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柱不同重叠率条件下空区顶板安全厚度 被引量:3
3
作者 姜立春 许奥杰 喻鸿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505-3516,共12页
相邻中段矿柱间发生严重偏离时,严重影响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的取值,危及矿山生产安全。本文以某地下石灰岩矿山采空区为例,在分析相邻中段偏离矿柱的顶板受力特征基础上,构建顶板的受力模型,建立安全厚度(h_(s))的数学表达式,研究h_(s)... 相邻中段矿柱间发生严重偏离时,严重影响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的取值,危及矿山生产安全。本文以某地下石灰岩矿山采空区为例,在分析相邻中段偏离矿柱的顶板受力特征基础上,构建顶板的受力模型,建立安全厚度(h_(s))的数学表达式,研究h_(s)与矿柱重叠率λ、矿柱宽度a、空区跨度b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b一定时,h_(s)随a的增加而增大,λ在0.8~1.0时,h_(s)变化较小并趋于定值;h_(s)随着λ的增加而减小,λ在0.8~1.0时,h_(s)变化较小并趋于定值;当a一定时,h_(s)随b的增加而增大,λ在0.8~1.0时,h_(s)增速变化较小;h_(s)随着λ的增加而减小,λ在0.8~1.0时,h_(s)增速较小;矿山矿柱重叠率须控制在0.8以上。实例1和实例2验证了理论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石灰岩矿 矿柱重叠率 顶板 安全厚度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合成爆破法制备细粒度CoO及其物性表征
4
作者 卢其云 叶祥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8,共4页
以CoSO4·7H2O和NH4HCO3为原料,采用固相合成-加热爆破分解法一步制备得到细粒度CoO粉末,并通过扫描电镜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测试和化学滴定分析对其组成及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过量NH4HCO3并控制反应温度为650~... 以CoSO4·7H2O和NH4HCO3为原料,采用固相合成-加热爆破分解法一步制备得到细粒度CoO粉末,并通过扫描电镜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测试和化学滴定分析对其组成及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过量NH4HCO3并控制反应温度为650~750℃,可直接制得纯净的正八面体形貌的细粒度CoO粉末,制备工艺简单、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O4·7H2O 固相合成 加热爆破 CoO粉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