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独立实验室践行20年之浅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梁耀铭 连奕奕 +6 位作者 李连青 祖玉丽 林娥 任健康 申子瑜 胡朝晖 高红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26,共2页
通过分析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20年面临的政策、市场、医院需求变化,阐述医学独立实验室在20年间,对医院临床学科的发展、诊疗水平的提高和为政府提供服务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分析了在新医改和互联网时代,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面... 通过分析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20年面临的政策、市场、医院需求变化,阐述医学独立实验室在20年间,对医院临床学科的发展、诊疗水平的提高和为政府提供服务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分析了在新医改和互联网时代,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面临的机遇,为实现医学独立实验室与医院合作发展以及健康服务业良性发展探索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 独立实验室 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镜半薄切片PAS甲苯胺蓝双染色是诊断糖原贮积病的一种辅助方法
2
作者 杨惠霏 钟学军 +5 位作者 王伶 朱伟城 祝赫 杨醒晶 侯晓涛 唐洪梅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78,共6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可靠的糖原染色方法-电镜半薄切片PAS甲苯胺蓝双染色,该方法染色过程简便,易于识别组织中累积的糖原,特异性及敏感性强,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类组织器官糖原贮积病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 电镜 半薄切片 PAS 甲苯胺蓝 糖原贮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继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3-1099,共7页
胆汁淤积性肝病(CLD)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胆汁代谢异常、流出受阻、胆管损伤等肝脏疾病,主要病因包括:药物、毒物、免疫、遗传、梗阻、感染、肿瘤等。胆汁淤积是CLD共有的病理改变,而不同病因淤胆的部位、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等改变,具有... 胆汁淤积性肝病(CLD)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胆汁代谢异常、流出受阻、胆管损伤等肝脏疾病,主要病因包括:药物、毒物、免疫、遗传、梗阻、感染、肿瘤等。胆汁淤积是CLD共有的病理改变,而不同病因淤胆的部位、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等改变,具有相对特异性。依据病因,重点阐述自身免疫性胆管炎、遗传代谢性肝病、大胆管病变的病理学特征,引申鉴别其他CLD,以期提高对CLD病理学的认识,助力精准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活组织检查 病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循环microRNA表达谱差异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武英 金俊 +3 位作者 陈健 郭阳 汤郡 谭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50-1753,共4页
目的:利用microRNA芯片研究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循环血浆中是否存在相关的miRNAs及有表达差异的miRNAs。方法:分别收集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全血各3例,运用Norgen血浆外泌体R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总RNA并通过定量PCR... 目的:利用microRNA芯片研究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循环血浆中是否存在相关的miRNAs及有表达差异的miRNAs。方法:分别收集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全血各3例,运用Norgen血浆外泌体R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总RNA并通过定量PCR进行质量和浓度检测。采用μParaflorTM microRNA芯片技术进行miRNAs表达谱研究。用相关软件和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浆中发现8个与脑卒中相关的miRNAs,且有显著差异性表达(P<0.05)。脑梗死和健康对照者、脑出血和健康对照者间分别有11、24个差异表达miRNAs,但两两比较上调或下调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的miRNAs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和脑出血组间miRNA的表达差异可能与不同类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卒中发生的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出血 循环MICRORNA microRNA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叶泽兵 汪凡军 +3 位作者 张刚庆 杨旺民 覃海森 刘兴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核因子-κβ(NF-κβ)激活与白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第2代HUVECs用于实...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核因子-κβ(NF-κβ)激活与白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第2代HUVECs用于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细胞NF-κβ亚单位p65的表达程度,Western blot检测核内NF-κβ含量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L-6、ICAM-1浓度。结果TNF-α有效激活NF-κβ并诱导HUVECs分泌IL-6、sICAM-1增加;黄芪注射液预先孵育2h能抑制NF-κβ表达并减轻TNF-α诱导的上述反应。结论TNF-α可能通过激活NF-κβ使IL-6、sICAM-1增加,从而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黄芪注射液对上述反应有拮抗作用,推测是通过抑制NF-κβ途径实现血管内皮保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肿瘤坏死因子-α 脐静脉内皮细胞 核因子-κβ 白介素-6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内皮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叶泽兵 汪凡军 +3 位作者 张刚庆 杨旺民 覃海森 林德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68-1370,共3页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核因子-κB(NF-κB)激活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第2代HUVECs用于实验,...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核因子-κB(NF-κB)激活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第2代HUVECs用于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细胞NF-κB亚单位p65的表达程度,利用硝酸还原酶法、非平衡放射免疫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分别检测培养液中NO、ET、SOD以及ICAM-1含量。结果:LPS有效激活NF-κB并诱导HUVECs分泌NO、SOD减少,分泌ET、ICAM-1增加。黄芪注射液预先孵育2 h能抑制NF-κB表达,并减轻LPS诱导的上述反应。结论:LPS可能通过激活NF-κB使NO、SOD减少,ET、ICAM-1增加,从而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黄芪注射液对上述反应有拮抗作用,推测是通过抑制NF-κB这一途径来实现血管内皮保护功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脂多糖 脐静脉内皮细胞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液炎症纤维母细胞肉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晶 丁向东 +4 位作者 冯晓冬 张志魁 刘栋 宋延辉 周文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 探讨黏液炎症纤维母细胞肉瘤(myxoinflamma-tory fibroblastic sarcoma,MIF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0例MIF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10例MIFS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 目的 探讨黏液炎症纤维母细胞肉瘤(myxoinflamma-tory fibroblastic sarcoma,MIF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0例MIF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10例MIFS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2.9岁,中位年龄46岁。肿瘤直径1.2-10cm,平均4.35cm。8例发生于四肢,1例发生于腰部,1例发生于肾脏。肿瘤多数呈多结节状,由炎症区、黏液样变区和透明区构成,可见一种特征性的上皮样、多形性巨细胞。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多表达CD34、CD68,偶表达SMA、S-100。结论 MIFS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炎症纤维母细胞肉瘤 临床病理 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霉素抑制耐格列卫的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Glv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被引量:6
8
作者 徐霜清 祝爱珍 +3 位作者 刘成成 许婷婷 陈小宇 刘革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探讨盐霉素对耐格列卫的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Glv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K-8的方法检测盐霉素对K562/Glv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活性氧、细胞内Ca2+浓度([Ca2+]i)和线粒体... 目的:探讨盐霉素对耐格列卫的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Glv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K-8的方法检测盐霉素对K562/Glv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活性氧、细胞内Ca2+浓度([Ca2+]i)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比色法检测caspase-3、-8和-9活性;Westernblotting分析细胞色素C、Bcl-2、Bax、β-catenin和磷酸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p-LRP6)蛋白水平。结果:盐霉素对K562/Glv细胞生长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0.2μmol/L时细胞增殖抑制率为(36.70±2.31)%,细胞凋亡率为(19.66±2.43)%;0.2μmol/L盐霉素作用于K562/Glv细胞,ΔΨm显著下降,24 h时下降至对照组的(19.8±2.4)%,细胞内活性氧和[Ca2+]i在短期显著升高。Caspase-3、-8和-9活性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明显增加,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同时,盐霉素也减少K562/Glv细胞内β-catenin和p-LRP6蛋白水平。结论:盐霉素不仅通过Bcl-2/Bax途径和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耐格列卫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Glv的凋亡,而且通过抑制Wnt信号途径抑制K562/Glv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霉素 格列卫 白血病 细胞凋亡 线粒体 β—catenin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树突细胞网形态变化在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朱梅刚 丁向东 +1 位作者 冯晓东 徐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31-1234,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简称FDC网)的形态变化在淋巴组织增生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60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ya-line vascul... 目的探讨淋巴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简称FDC网)的形态变化在淋巴组织增生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60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ya-line vascular type Castleman disease,HV-CD)5例、T区不典型增生3例、不同类型淋巴瘤7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3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病变中的FDC网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和分型。在淋巴组织良恶性增生病变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套餐中加用CD21/CD35抗体标记FDC网。结果反应性增生病变均为球形网,表面完整,网格规则。HV-CD为单个或多个不规则球形网或为特殊的蛇形网。T区不典型增生或早期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为表面侵蚀网。浸润性MCL、MZL、T区淋巴瘤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非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germinal center B cell,GCB)一般为殖入性撕裂网,生发中心源B细胞淋巴瘤,偶见弥漫性MCL为碎爆裂网。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N-LPHL)、结节性经典型富于淋巴细胞性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rich 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N-LRCHL)、结节硬化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sclerosis clssical hodgkin lymphoma,NSCHL)为结节性增殖网。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为特有的滤泡外围血管增生网。结论淋巴组织增生病变中FDC网的形态变化在良恶性病变中存在明显差异。将FDC网形态变化结合淋巴组织增生病变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检测是良恶性病变的有效鉴别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增生病变 滤泡树突细胞网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circEPSTI1在子宫颈癌生长与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芳 丁向东 +2 位作者 周扬帆 王贵明 陈艳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0-396,共7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EPSTI1在子宫颈癌生长与侵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子宫颈癌细胞系及组织、正常子宫颈上皮细胞及正常子宫颈组织中circEPSTI1的表达,分析circEPSTI1的表达与子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转染si...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EPSTI1在子宫颈癌生长与侵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子宫颈癌细胞系及组织、正常子宫颈上皮细胞及正常子宫颈组织中circEPSTI1的表达,分析circEPSTI1的表达与子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转染si-circEPSTI1干扰SiHa与HeLa细胞中circEPSTI1的表达,采用qRT-PCR技术验证转染效率。采用CCK-8、Transwell侵袭和裸鼠成瘤实验检测circEPSTI1对子宫颈癌细胞生长与侵袭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ircEPSTI1对EPSTI1、Twist、Slug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circEPSTI1在子宫颈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上皮细胞(P<0.01);circEPSTI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P<0.01);circEPSTI1表达与子宫颈癌的高级别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qRT-PCR结果显示,SiHa与HeLa细胞中circEPSTI1被成功干扰。CCK-8实验显示,si-circEPSTI1组的SiHa与HeLa细胞的OD值均明显低于si-NC组(P<0.01)。在裸鼠成瘤实验中,si-circEPSTI1组的肿瘤质量明显低于si-NC组(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si-circEPSTI1组的SiHa与HeLa细胞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si-NC组(P<0.01)。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si-circEPSTI1组的EPSTI1、Twist、Slug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i-NC组(P<0.05)。结论circEPSTI1在子宫颈癌中表达增高并与子宫颈癌的高级别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抑制circEPSTI1能够抑制子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调控EPSTI1、Twist、Slug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环状RNA-circEPSTI1 生长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Gitelman综合征的SLC12A3基因复杂杂合突变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春林 马上茹 +6 位作者 夏正坤 高远赋 樊忠民 徐敏 魏伟 周昱 莫桂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儿童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是一种由编码肾脏远曲小管钠-氯协同转运蛋白(Na-Cl cotransporter,NCCT)的SLC12A3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文中旨在探讨基因突变在鉴别诊断儿童GS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例诊断为GS的儿童,采用... 目的儿童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是一种由编码肾脏远曲小管钠-氯协同转运蛋白(Na-Cl cotransporter,NCCT)的SLC12A3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文中旨在探讨基因突变在鉴别诊断儿童GS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例诊断为GS的儿童,采用一代测序法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PLA)对基因突变位点进行研究。结果 2例患儿基因检测发现1例男性患儿存在SLC12A3基因的复杂杂合突变即c.1964G>A,p.(Arg655His)联合8号外显子缺失突变;1例女性患儿存在SLC12A3基因的2个杂合突变即c.2543A>T,p.(Asp848Val)和c.976del G,p.(Val326fs)突变;其中8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和c.2543A>T,p.(Asp848Val)突变为发现的新突变位点。结论基因诊断是重要确诊手段,儿科医师需要提高认识,以防漏诊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TELMAN综合征 儿童 SLC12A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实验室脂溶性维生素检测的生化指标及方法概述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蓓蓓 刘伟霞 +1 位作者 程雅婷 李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所必须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基本营养物质,体内需求量较少,主要由食物供给,在调节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体已知的维生素有13种,... 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所必须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基本营养物质,体内需求量较少,主要由食物供给,在调节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体已知的维生素有13种,根据其在水和脂肪中的相对溶解度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溶性维生素 临床实验室 生化指标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水溶性维生素 检测 正常生理功能 营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晶 丁向东 +1 位作者 李丹 梁小曼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88-789,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fibromatosis-like metaplastic carcinoma,FL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乳腺FLM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42~53岁,平均(46.6±4.67)岁,肿块直...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fibromatosis-like metaplastic carcinoma,FL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乳腺FLM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42~53岁,平均(46.6±4.67)岁,肿块直径平均37 mm。肿瘤细胞呈梭形,少量呈上皮样,平行排列,或呈束状、波浪状排列,核分裂少见。肿瘤间质为胶原化间质,也可为水肿性间质。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侵犯乳腺实质和脂肪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角蛋白标记和肌源性标记,特征性表达p63,不表达ER、PR、HER-2、S-100、CD34。结论乳腺FLMC属于罕见肿瘤,需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化生性癌 纤维瘤病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镜超薄切片真空染色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侯晓涛 王伶 +8 位作者 唐良玉 李改 岳书玲 张继平 刘伟 王家健 江启锋 王林 官阳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4-96,共3页
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超薄切片真空染色法。使用简单易得的工具及自制装置-真空保鲜盒、染色硅胶板和染色硅胶板架,能够得到较好的染色效果。结果显示,与目前现有的传统方法相比较,超薄切片真空染色法省时、省试剂,染色效果好,一次可进行... 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超薄切片真空染色法。使用简单易得的工具及自制装置-真空保鲜盒、染色硅胶板和染色硅胶板架,能够得到较好的染色效果。结果显示,与目前现有的传统方法相比较,超薄切片真空染色法省时、省试剂,染色效果好,一次可进行大批量切片染色(一次可达200张超薄切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切片 染色 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团菌分子分型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元力 胡朝晖 朱庆义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83-86,共4页
在军团病爆发流行时,为了解环境水源和病人标本中分离的军团菌株的遗传关系,需要对分离的军团菌进行分型和分类,以确定军团病发生、传播和流行之间的关系。对目前用于军团菌分型的4种常用分子分型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 在军团病爆发流行时,为了解环境水源和病人标本中分离的军团菌株的遗传关系,需要对分离的军团菌进行分型和分类,以确定军团病发生、传播和流行之间的关系。对目前用于军团菌分型的4种常用分子分型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 Electrophoresis,PFGE)、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核酸测序分型(sequence-based typing,SBT)及其分型的分辨能力、重复性、符合率和实用性作了比较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团菌 分子分型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苯丙酮尿症FTIR/ATR光谱筛查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伟伟 魏伟伟 +4 位作者 宋向岗 程雅婷 陈超 王淑美 梁生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8-1221,共4页
建立苯丙酮尿症的FTIR/ATR光谱筛查模型,比较基线校正、平滑、求导、傅里叶退卷积等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利用多模型共识偏最小二乘法(cPLS)建立干血片中苯丙氨酸浓度的校正模型,以相关系数(r)、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平... 建立苯丙酮尿症的FTIR/ATR光谱筛查模型,比较基线校正、平滑、求导、傅里叶退卷积等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利用多模型共识偏最小二乘法(cPLS)建立干血片中苯丙氨酸浓度的校正模型,以相关系数(r)、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平均相对误差(MRE)和预测准确率(Acc)等指标,考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建模效果的影响。结果一阶微分9点平滑处理方法效果最好。与原始光谱相比,模型的r,RMSEP,MRE和Acc分别从0.822 7,115.8,0.395和94.6改善到0.889 9,102.2,0.286和100。本方法直接快速、不消耗试剂、不产生污染,有望成为PKU大人群快速筛查的简便、绿色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 苯丙酮尿症 光谱预处理 偏最小二乘法 多模型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家系CAG动态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 被引量:3
17
作者 利婧 张成 +10 位作者 詹益鑫 冯善伟 杨娟 操基清 喻长顺 李亚勤 王艳云 陈菲 孔杰 郑民缨 廖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82-287,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子遗传学特征及产前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片段分析技术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4代共9例患者(其中1例为先证者之4月龄胎儿)中的2例患者施行SCA3/ATXN3基因(CAG)n重...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子遗传学特征及产前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片段分析技术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4代共9例患者(其中1例为先证者之4月龄胎儿)中的2例患者施行SCA3/ATXN3基因(CAG)n重复数目分析。结果一家系中4代共9例患者发病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其中8例患者(除外先证者之4月龄胎儿)均以步态不稳为首发症状,伴发不同程度构音障碍;先证者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共济失调伴眼球上视受限及锥体束损害体征。其中第1代患者于50岁左右发病、第2代患者40~45岁发病、第3代(先证者)28岁发病,发病年龄呈逐代提前现象。先证者SCA3/ATXN3基因(CAG)n重复数目为77次(>44次),其4月龄胎儿(CAG)n重复数目也为77次,通过产前诊断证实亦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结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是亚洲人种中最常见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亚型,以步态不稳为首发症状,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尚可伴发其他临床表现。家系中存在遗传早现现象,但其CAG动态突变率较小。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病因明确但无有效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并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是预防和中断遗传链之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遗传咨询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家系的临床、遗传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侯清华 黄海浪 +4 位作者 刘红英 喻长顺 詹朝鑫 解龙昌 高庆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58-1861,共4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一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调查部分家系成员,并行体格检查及心电图、肌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和DM1致病基因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的检测,绘制家族系谱图。结果:共发现6例患者,其中4...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一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调查部分家系成员,并行体格检查及心电图、肌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和DM1致病基因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的检测,绘制家族系谱图。结果:共发现6例患者,其中4例DMPK基因CTG三核苷酸扩增次数超50次,肌电图见肌强直电位发放;家系患者发病年龄逐代提前,家族中因此出现不同发病类型的患者。6例患者中明确合并早秃的有4例,智力减退4例,心脏传导阻滞4例,甘油三酯明显升高2例,白内障1例。结论:同一家系的DM1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差异较大,接诊时应注意排查家族中的亚临床或轻型患者。DM1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遗传性疾病,可合并智力障碍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智力障碍 高甘油三酯血症 早现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增生和淋巴瘤中滤泡树突细胞网型分类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向东 朱梅刚 +3 位作者 徐炜 冯晓冬 李学锋 张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39-643,共5页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细胞网型(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meshwork pattern,FDCMP)在淋巴结增生和淋巴瘤中的不同形态分类及其鉴别诊断作用。方法收集淋巴结标本85例,包括淋巴结滤泡增生20例、副皮质区增生10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5...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细胞网型(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meshwork pattern,FDCMP)在淋巴结增生和淋巴瘤中的不同形态分类及其鉴别诊断作用。方法收集淋巴结标本85例,包括淋巴结滤泡增生20例、副皮质区增生10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5例、不同级别滤泡性淋巴瘤15例、套细胞淋巴瘤5例、边缘区淋巴瘤5例、T区淋巴瘤3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2例,所有病例除行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外,均行CD21免疫组化染色;其中12例行Ig H与TCRγ基因重排检测。每例病变依据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形态进行FDCMP分类。结果反应性增生型FDCMP:包括生发中心A型、生发中心B型、祼生发中心型、极性型、多生发中心型和变性型;不典型增生型;肿瘤型FDCMP包括殖入型、网内增殖爆裂型、滤泡外围血管滤泡树突细胞增殖网型及结节增殖型。反应性增生型FDCMP完整,周界清晰,网格规则无破坏;肿瘤型FDCMP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周界不清,网格破碎;不典型增生型FDCMP介于二者之间。结论结合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检测,综合评价3类FDCMP形态变化的差异,可作为淋巴结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有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结 滤泡树突细胞网型 分类 反应性增生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地区正常人群DXS15,CA13,CA22位点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褚玉新 胡朝晖 +1 位作者 王晓春 喻长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569-1572,共4页
本研究探讨广东人群中与FⅧ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序列DXS15、CA13、CA22的多态性及其在血友病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广东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女性的3个位点长度多态性,其中包括11... 本研究探讨广东人群中与FⅧ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序列DXS15、CA13、CA22的多态性及其在血友病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广东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女性的3个位点长度多态性,其中包括111名女性的DXS15位点多态性,共222条X染色体;87名女性的CA13位点多态性,共174条X染色体;94名女性的CA22位点多态性,共188条X染色体。结果表明:中国广东人群中,DXS15位点检出11种等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0-160bp,杂合度为82%,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82。CA13位点检出6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5-155bp,杂合度为56.2%,PIC值为0.56。CA22位点检出4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79-85bp,杂合度为50%,PIC为0.41。结论:研究人群与文献报道的白种人群相比发现,上述3种微卫星DNA多态性在种族和分布上有差异。DXS15、CA13、CA22在中国广东地区是具有高度多态性的遗传标记,可用于血友病A的连锁分析,对血友病A携带者的检出和产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Ⅷ基因 微卫星序列 多态性 血友病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