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体本体论:对马克思哲学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璟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9,共8页
身体在何种意义上成为本体,对马克思哲学而言,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马克思所理解的身体,是总体的身体;是感性的、自然的身体;是活动的身体;是社会的和历史的身体。如此这般的身体,内蕴了人的全部感觉和全部本质力量,是对世界真实存在... 身体在何种意义上成为本体,对马克思哲学而言,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马克思所理解的身体,是总体的身体;是感性的、自然的身体;是活动的身体;是社会的和历史的身体。如此这般的身体,内蕴了人的全部感觉和全部本质力量,是对世界真实存在的确认;是自然、社会和历史生成的依据;是世界历史的基础,也是真正的历史科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在完整的、灵肉协调的、拥有全部感觉和本质力量身体之上的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身体本体论。身体的彻底解放、向其本性的全面复归,就是类的解放,是历史矛盾的真正解决,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和"社会化人类"之最高理想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本体论 身体 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身体哲学何以可能——从现实基础到理论进路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璟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107,共7页
身体哲学是与意识哲学相对的哲学范畴,但在传统意识哲学中,身体一直是被鄙视和贬黜的对象。马克思对身体的关注和思考,既有其理论方面的独特根源,也受到破败的现实境遇之触动。凭借对身体的现实遭遇和理论困境的批判性思考,马克思意识到... 身体哲学是与意识哲学相对的哲学范畴,但在传统意识哲学中,身体一直是被鄙视和贬黜的对象。马克思对身体的关注和思考,既有其理论方面的独特根源,也受到破败的现实境遇之触动。凭借对身体的现实遭遇和理论困境的批判性思考,马克思意识到,必须把真实的、完整的和统一的"身体"确立下来。而对身体问题的妥善解决,同时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身体哲学 现实基础 理论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重和解:马克思身体哲学的解放要求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璟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43,共9页
根据马克思身体哲学的原则,身体之所以能够具有本体论地位,是因为身体是感性活动发生的根基,并与世界发生着关系,也是处在类的关系之中,与他者(另一些身体)发生着交往。因而,身体本体论内含着三重解放要求,即身体内部、身体与自然、身... 根据马克思身体哲学的原则,身体之所以能够具有本体论地位,是因为身体是感性活动发生的根基,并与世界发生着关系,也是处在类的关系之中,与他者(另一些身体)发生着交往。因而,身体本体论内含着三重解放要求,即身体内部、身体与自然、身体与他者达成高度和解。唯其如此,身体才能始终处在与世界的原初关联之中改变着世界,既主动又受动,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才能充当世界的最终根据,并在与活动等同的意义上成为世界历史的“本体”;才能把人作为现实的人,从历史的坎陷中拯救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身体哲学 本体论 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交互: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实践审思及其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新标 汤小静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主体性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核心要素。高校思政课引入对分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合作探究学习,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之一。实践发现,对分课堂有助于学生主体达成知识内化,但对学生主体价值的内化与转化强调不... 主体性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核心要素。高校思政课引入对分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合作探究学习,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之一。实践发现,对分课堂有助于学生主体达成知识内化,但对学生主体价值的内化与转化强调不足。应凸显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属性,明确主体性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核心要素,实现学生从知识主体向价值主体的复归,通过构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体交互即关系交互、情感交互、实践交互与价值交互等优化思政课对分课堂实践,从而生成并提升高校思政课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对分课堂 主体性 主体交互 获得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索:基于新经济地理“3D”框架的视角 被引量:5
5
作者 周静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4,共9页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新经济地理“3D”理论是指导区域资源开发的科学方针,也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新框架和新思路。借鉴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显示当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存在着密度差异、...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新经济地理“3D”理论是指导区域资源开发的科学方针,也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新框架和新思路。借鉴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显示当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存在着密度差异、距离较远、各地分割等困境。要破解这些困境,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需探索新经济地理“3D”框架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新路径:提高密度,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集聚化;缩短距离,促进红色文化联系的便捷化;打破分割,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一体化。通过采取差异化的开发政策和措施,从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启超与何炳松的新史学观与方法论——以《历史研究法》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园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149,共9页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系统比较三本史著中蕴藏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价值论,既能窥见20年代新史学史家对文明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鲁滨逊“新史学”等史学理念的批判发展,也能察觉出传统史学回归融通的趋势,发现史家在新与旧、中与西,求真与致用,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平衡,建立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所作的尝试,从而站在史学近代化的整体的发展历程中,加深对20年代这一承前启后时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何炳松 史学研究方法 新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话语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伟光 周全华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0-168,共9页
作为实现权力意志的两个交叉维度,话语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在生成路径、研究范式、理论形态、实践应用上既独立并存又交叉融通。二者有强弱对等的正相关联系,也有“顾此失彼”的未然关系。即拥有意识形态领导权未必拥有话语权,拥有话语... 作为实现权力意志的两个交叉维度,话语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在生成路径、研究范式、理论形态、实践应用上既独立并存又交叉融通。二者有强弱对等的正相关联系,也有“顾此失彼”的未然关系。即拥有意识形态领导权未必拥有话语权,拥有话语权未必拥有意识形态领导权。二者有各自独立存在的理论基础,在各自理论实践领域发挥各自独特功能。在政权建设中,执政党要正确处理好话语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二者关系,善于把意识形态领导权转化为话语权,实现政权的长久稳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话语权 意识形态 领导权 意识形态领导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格致书院到岭南大学:近代教会大学“中国化”的岭南样本
8
作者 张新标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3-128,共6页
随着20世纪20年代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包括岭南大学在内的中国教会大学面临“去西方化”“去宗教化”的问题。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收回教育权、实现近代教会大学转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在苏俄革命理论与实践指引下,国共... 随着20世纪20年代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包括岭南大学在内的中国教会大学面临“去西方化”“去宗教化”的问题。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收回教育权、实现近代教会大学转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在苏俄革命理论与实践指引下,国共两党合作,将教育自主上升为反帝民族主义运动,教会大学陆续向政府注册,开始“中国化”“世俗化”转型。岭南大学首当其冲,在办学宗旨、行政权力、经费、课程及师资方面开始一系列转型变革,中国化、世俗化程度迅速提高,成为近代中国教会大学转型的一个典型样本。其启发意义在于:教育主权实为民族独立、主权完整之象征,唯有扎根中国大地,坚持自主创新,形成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内核与品格,才能完成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教会大学 岭南大学 转型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