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观的双重超越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宏胤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28,共6页
马克思高度赞赏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并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科学家,终其一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研究。从狭义上看,马克思的科学观指马克思对于科学研究之性质、方法和目的的理解。马克思科学观的形成受到英法旧唯物主义和德国唯心主... 马克思高度赞赏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并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科学家,终其一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研究。从狭义上看,马克思的科学观指马克思对于科学研究之性质、方法和目的的理解。马克思科学观的形成受到英法旧唯物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两大传统的影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提出了历史科学概念,并在随后的著作中逐步完成了关于历史科学的方法论建构,实现了对两大传统科学观的批判性继承与超越。马克思的科学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资源,对其进行准确解读,可以为我们把握中国当下的具体现实,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益的方法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科学观 旧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及其防范 被引量:4
2
作者 邱燕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4,共3页
作为智能化时代引领未来的颠覆性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应从制度与技术两个层面采取防范措施,统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健康发展与风险防范,... 作为智能化时代引领未来的颠覆性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应从制度与技术两个层面采取防范措施,统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健康发展与风险防范,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高校意识形态 风险 防范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道者之“独”——道家对人之超越性问题的一种探索
3
作者 宋德刚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0,共9页
道家的体道者之“独”始于老子的“我独”表达式。“我独”意指“我”因体道而与世俗中的他者相疏离。其中的“我”指代圣人或老子本人,前者面向政治,后者面向隐逸。“我独”的依据是道之“独”,道的独一与绝对要求体道者克服人的局限... 道家的体道者之“独”始于老子的“我独”表达式。“我独”意指“我”因体道而与世俗中的他者相疏离。其中的“我”指代圣人或老子本人,前者面向政治,后者面向隐逸。“我独”的依据是道之“独”,道的独一与绝对要求体道者克服人的局限性。老子之后,黄老和庄子走出了两条路径。黄老致力于圣王之“独”,强调圣王在体道治国中“独见”“独闻”的政治智慧,其要旨在于知权达度,审明动静变化,把握世间万象,沉着应对,及时调整,进而形成和谐安定的政治秩序并追求权力的集中统一。黄老虽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反对乾纲独断,从而与法家有别。庄子则在体道心论的“工夫—状态—境界”三阶段中展开隐士之“独”,并以“见独”为核心。“见独”并不等于“见道”或“呈露独体”,而是意指隐士通过一系列工夫塑造出澄明的独一无二、超越世俗物我的心之状态,“见独”之后才能进入与道相合的无限之境。隐士之“独”尚有一种变体,世俗隐士或隐逸化的常人可以通过“无为”“逍遥”来实现处世之“独”。此外,庄子学派还改造了圣王之“独”,使智慧型圣王更接近无机心的隐士。从本质上看,体道者之“独”观照着人的超越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体道者 黄老 庄子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思政教育”:面向未来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被引量:37
4
作者 王新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81,共3页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教育要在“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模式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理论维度,分析“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模式的现状和价值。面对未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教育要在“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模式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理论维度,分析“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模式的现状和价值。面对未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和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育的主导权受到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要以改革和深度融合的观念,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论,让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结构、内容、体系和方法层面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思政教育” 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时代性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德育内容论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梁健惠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116,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新时代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出了总体战略部署,为“实施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新时代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出了总体战略部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新时代德育内容。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带来的新挑战,高校德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等方面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高校德育需适应外部大环境和微观环境的需求与变化,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变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发挥高校德育在新时代的强大育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大 新时代 高校德育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人民性的内在要求:内容、情感、审美的统一 被引量:2
6
作者 卢秀峰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2-124,共3页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文艺发展遵循自身逻辑,将文艺人民性贯穿于思想内容、情感表达以及审美各方面,才能做到内在统一,在传递思想的同时,要做到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文艺人民性 内容 情感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批评标准的理论指南 被引量:2
7
作者 吴爱邦 陈洪源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9-125,共7页
历史标准、人民标准、美学标准、艺术标准是习近平提出的关于新时代文艺批评标准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创新,具有深刻的内涵。历史标准体现真实性与思想性相契合,人民标准展现主体性与现代性相统一... 历史标准、人民标准、美学标准、艺术标准是习近平提出的关于新时代文艺批评标准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创新,具有深刻的内涵。历史标准体现真实性与思想性相契合,人民标准展现主体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美学标准彰显规律性与时代性相吻合,艺术标准蕴含专业性与价值性相应和。习近平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重要论述创新新时代文艺批评标准的范式,构建新时代文艺批评标准体系,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功能理论,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标准 人民标准 艺术标准 美学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三重维度
8
作者 吴爱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90-93,共4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对这一领导的具体认识和理解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从政治维度看,要把政治领导放在首位,坚守文艺工作的政治性;从思想维度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确保...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对这一领导的具体认识和理解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从政治维度看,要把政治领导放在首位,坚守文艺工作的政治性;从思想维度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确保文艺工作的思想性;从组织维度看,要强化文艺领导的组织力量,保障文艺工作的组织性。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对于推进中国式文艺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文艺工作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艺队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现实图景与实现方式 被引量:4
9
作者 黄聘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63,共3页
大学生精神成人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也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命题。它涵摄“心理成人”“道德成人”和“理想成人”三维向度。以此审视和观照高校精神教育,其教育策略应当涵盖三个层面: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 大学生精神成人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也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命题。它涵摄“心理成人”“道德成人”和“理想成人”三维向度。以此审视和观照高校精神教育,其教育策略应当涵盖三个层面: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促使大学生心理成人;以个人品德教育为重点,促使大学生道德成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促使大学生理想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成人 心理成人 道德成人 理想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道思想中的“己”与“自”——以孔子、老子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德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1-137,共7页
反身代词“己”“自”,有同有异。“己”主要指代人,表示与他人相对待的“本人”。“自”除可指代人外还多有指代非人事物的用例,被“自”指代的存在体可称为“自体”,则“自”表示与他者相对待的自体“本身”。作为儒道各自的开创者,... 反身代词“己”“自”,有同有异。“己”主要指代人,表示与他人相对待的“本人”。“自”除可指代人外还多有指代非人事物的用例,被“自”指代的存在体可称为“自体”,则“自”表示与他者相对待的自体“本身”。作为儒道各自的开创者,孔子多用“己”,而老子偏爱“自”。前者将“己”与“仁”“君子”相连,强调“己”的道德实践及相应的工夫论,要求“己”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反省自身并使彼此受益、以他人为镜鉴,从而成就一种为“己”之学。后者则以众多“自”类语词营造出一个宏阔、丰富的“自”世界,道、天地、万物(人和自然物)等自体纷纷登场、展开自身,其中统治者和民众各自的独立自存,对“自”世界的和谐安宁至为重要。“己”“自”为孔老乃至儒道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比较之维,孔老之后的儒道继续保持着对“己”“自”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己” “自” 儒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性与自由性高度融合: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趋势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梦梅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2-86,共5页
数字经济时代,分享经济和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新的就业形态层出不穷,灵活就业已成为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分析,发现毕业生灵活就业率相对较高,灵活就业的形式与其工作内容... 数字经济时代,分享经济和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新的就业形态层出不穷,灵活就业已成为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分析,发现毕业生灵活就业率相对较高,灵活就业的形式与其工作内容呈现出艺术类专业的明显特点,灵活就业的专业性和自主性较强,毕业生对灵活就业的满意度较高;同时也发现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不完善、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职业发展核心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此种背景下,艺术院校须加强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构建,引导毕业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塑造,增强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院校 灵活就业 职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哲学中的“胜”思想——以老子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德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8,共8页
早期中国哲学中关于"胜"的不同观点及其相互关系,为理解中国传统的某些文化特色提供了一个思想视角。在春秋争霸、兼并不断的大背景下,老子反对战争上的以力胜人,着眼于政治,提出一种以修身自胜为导向的制胜观。自胜的核心是... 早期中国哲学中关于"胜"的不同观点及其相互关系,为理解中国传统的某些文化特色提供了一个思想视角。在春秋争霸、兼并不断的大背景下,老子反对战争上的以力胜人,着眼于政治,提出一种以修身自胜为导向的制胜观。自胜的核心是不争与柔弱,其与世俗价值相反。老子采用独特的论说方式,讲明不争与柔弱的道理,许诺如此才能成为天下王。此时,兵家的孙子为争霸和兼并战争效力,其制胜观的要义是谋胜。儒家的孔子无意于争霸,希望恢复礼乐秩序,为此要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其自胜观的关键是克己。将他们的观点与老子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看出思想的同异。战国秦汉之际,因时代之诉求,老子的制胜观一方面被继承,一方面被改造,黄老、法家、杂家皆参与其中。由道、兵、儒三家所开拓出的致胜观、自胜观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具有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孙子 孔子 自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