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国荣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80,共6页
"翻转课堂"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从调研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入手,尝试把翻转课堂应用于艺术院校"CSS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提出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教学中的基本流程,通过问卷调查验证在艺术院校开展翻转... "翻转课堂"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从调研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入手,尝试把翻转课堂应用于艺术院校"CSS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提出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教学中的基本流程,通过问卷调查验证在艺术院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最后分析讨论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和需要克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网页设计 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呈现方式 被引量:31
2
作者 萧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126-138,共13页
装置艺术自兴起后的半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世界视觉文化的主流样式。然而在装置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都存在不少盲区。文章从考察装置艺术的发生发展着手分析装置艺术的概念与集合艺术、拾得物、现成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重点把装置艺术与... 装置艺术自兴起后的半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世界视觉文化的主流样式。然而在装置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都存在不少盲区。文章从考察装置艺术的发生发展着手分析装置艺术的概念与集合艺术、拾得物、现成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重点把装置艺术与雕塑艺术作了对比,从而对装置艺术的概念给出了定义,并对装置艺术的几种重要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其各自不同的美学特点和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置艺术 集合艺术 拾得物 现成品 雕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发声?——伦勃朗传教士版画肖像中的图与文
3
作者 黄小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2,共7页
17世纪荷兰黄金时期的艺术大师伦勃朗为新教传教士创作的版画肖像中的图与文展现出复杂的互文性,是对以丢勒的《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为代表的“诗如画”传统的致敬和颠覆。伦勃朗试图挑战视觉媒介的极限,让肖像中的传教士发声。版画肖像... 17世纪荷兰黄金时期的艺术大师伦勃朗为新教传教士创作的版画肖像中的图与文展现出复杂的互文性,是对以丢勒的《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为代表的“诗如画”传统的致敬和颠覆。伦勃朗试图挑战视觉媒介的极限,让肖像中的传教士发声。版画肖像中新教传教士的服饰揭示了他们将自己塑造成“学者-神学家”的动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勃朗 丢勒 版画肖像 图文关系 巴洛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术史与敦煌学的交汇——试评《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
4
作者 邹清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6-140,共5页
《敦煌石窟美术史》以文献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图像的系统性与丰富性、语言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写作的严谨性与学术性,实现了敦煌石窟美术史研究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成为继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之后又一部"纪念碑性"的著作... 《敦煌石窟美术史》以文献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图像的系统性与丰富性、语言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写作的严谨性与学术性,实现了敦煌石窟美术史研究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成为继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之后又一部"纪念碑性"的著作,标志了21世纪敦煌学与美术史研究的重要转折,其多重学术价值无疑将产生广泛与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 敦煌学 敦煌石窟 十六国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与趣味:艺术从古典进入近代的转变
5
作者 田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0-163,共4页
艺术走出古典,既要从古典笼统含混的分类体系中走出,又要抛弃其古典的规则,适合于近代社会对接受者个人感受的尊重。文艺复兴时期设计(disegno)概念的提出,将绘画、建筑、雕塑统称为"设计的艺术",与手工艺相区别,实现了第一... 艺术走出古典,既要从古典笼统含混的分类体系中走出,又要抛弃其古典的规则,适合于近代社会对接受者个人感受的尊重。文艺复兴时期设计(disegno)概念的提出,将绘画、建筑、雕塑统称为"设计的艺术",与手工艺相区别,实现了第一步的分离。17世纪末,"古今之争"之后趣味概念的提出,一方面继续将艺术与科学相分离,使艺术获得更为清晰的文化地位;另一方面,以对批评家的个人感受和模糊认识的尊重,将艺术从古典规则中解放出来,以思想启蒙的先声真正走向近代,完成了关键的第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趣味 诗画比较 古今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母题的隐喻: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人体模型/人偶形象述略1910s-1950s 被引量:2
6
作者 聂皓雪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6-143,共8页
自18世纪中叶前后,以自然人的形貌结构为基础而制作的人体模型,就已经出现在艺术家的工作室中,成为其日常艺术创作中可资借助的绘画工具。随着人体模型本身的形态,材质与功能的逐渐转换,艺术家对于人体模型的应用愈发频繁,所应用的方式... 自18世纪中叶前后,以自然人的形貌结构为基础而制作的人体模型,就已经出现在艺术家的工作室中,成为其日常艺术创作中可资借助的绘画工具。随着人体模型本身的形态,材质与功能的逐渐转换,艺术家对于人体模型的应用愈发频繁,所应用的方式与相应拓展开来的意涵也在逐渐地延伸与扩张。本文将从20世纪上半叶数位艺术家作品中以人体模型为母题的作品出发,建立纵向与横向的两个坐标来进行对这一时期作品中人体模型主题的探讨:在纵向的坐标中,探讨时间框架下这一母题在各自艺术家作品中所承担功能的流变过程;横向的坐标中,则将具体的作品置于风格分析与图像学的双重框架之内进行考量;同时思考与分析人体模型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在艺术作品中的流动性,延展性与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艺术 人体模型/人偶 超现实主义 后现代 商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野下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早期西方设计史上的折叠屏风
7
作者 田春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早期,西方很多著名设计师如威廉·莫里斯、阿尔丰斯·穆夏等都曾设计过源自中国的折叠屏风。这一突出的现象,是“中国风”的余波与“日本风”的流行所导致的结果。这固然显现了当时弱势的东方文化对强势的西...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早期,西方很多著名设计师如威廉·莫里斯、阿尔丰斯·穆夏等都曾设计过源自中国的折叠屏风。这一突出的现象,是“中国风”的余波与“日本风”的流行所导致的结果。这固然显现了当时弱势的东方文化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实际上不过是因东西文明形态不同而产生的文明互鉴的一个常态表现。当然,强势的西方对处于弱势的东方文化采取的“拿来主义”态度是文明互鉴能够发生的一个前提。由此在设计界产生的折衷主义理念,指导着莫里斯等人将折叠屏风作为异域的设计资源,用为实现其求新求变、施展才华的一个媒介,成功地将其本土化,从而完整地演绎了文明互鉴的过程,也使莫里斯等人的折叠屏风成为其中的一个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折叠屏风 西方设计 “中国风” “日本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绣像的诞生:明清小说插图中的像与人
8
作者 郑子成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160,共8页
明清小说情节图以标志性的面部特征、特殊服饰区分人物,小说人物形象因此突破时代、地区的限制在不同的“图像环路”中被读者接受。除情节图外,明代小说刊本还有少量人物图,全为静态肖像,大多配有文风庄重的图题。清初醉耕堂《评论出像... 明清小说情节图以标志性的面部特征、特殊服饰区分人物,小说人物形象因此突破时代、地区的限制在不同的“图像环路”中被读者接受。除情节图外,明代小说刊本还有少量人物图,全为静态肖像,大多配有文风庄重的图题。清初醉耕堂《评论出像水浒传》以《水浒叶子》取代情节图的做法改变了小说的图像模式。醉耕堂后出的《四大奇书第一种》延续了《水浒叶子》式的动态造型,但弱化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并配以庄重的图题。醉耕堂两部小说插图的版式、造型、排序、图题等开创了被称为绣像的清代小说人物图的常规模式。尽管减弱个性的艺术表现使小说绣像更易为大众接受,但也使其流于平庸且更易陷入抄袭。晚清小说绣像的复兴体现在技术层面,其形像塑造逻辑及思想内核与前代无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环路 人物图 绣像 《水浒叶子》 《四大奇书第一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被引量:69
9
作者 张国荣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7-92,共6页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结构和过程上都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为现代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在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依据美国学者Eric Jensen和Le Ann Nickelsen提出的深度学习路线,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开展...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结构和过程上都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为现代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在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依据美国学者Eric Jensen和Le Ann Nickelsen提出的深度学习路线,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在翻转课堂模式下使学习者达到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进行创新,以适应深度学习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深度学习 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魏画像石榻考辨 被引量:9
10
作者 邹清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83,共9页
本文就2004年美国纽约“Ritual objects and Early Buddhist Art”展览所见画像石榻的形制规范、画像内容、图像程序、制作年代及葬具主属作了初步研究。无论形制规范,还是图像题材,抑或艺术风格,纽约石榻均具明显北魏遗风,为北魏画像... 本文就2004年美国纽约“Ritual objects and Early Buddhist Art”展览所见画像石榻的形制规范、画像内容、图像程序、制作年代及葬具主属作了初步研究。无论形制规范,还是图像题材,抑或艺术风格,纽约石榻均具明显北魏遗风,为北魏画像石葬具典型作品,而且是北魏画像石葬具制作盛期——宣武至孝明年间(500~528年)“东园”遗物,其规格极高,应为北魏后期魏廷诏赐“东园秘器”中之金饰葬具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石榻 孝子画像 图像程序 东园秘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户时代“雅俗”关系在“見立絵”中的表现——以春信、歌磨、国贞浮世绘美人画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方洁 韦立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1,208,共6页
"見立て"2是日本文学、艺能界中较为常用的一种主题表现方法。在凝聚了近世庶民特色的浮世绘版画中,画师引入了日本和歌文学中的表现手法"見立て",创造了浮世绘中特有的主题表现形式—"見立絵"。"... "見立て"2是日本文学、艺能界中较为常用的一种主题表现方法。在凝聚了近世庶民特色的浮世绘版画中,画师引入了日本和歌文学中的表现手法"見立て",创造了浮世绘中特有的主题表现形式—"見立絵"。"見立絵"在绘画主题上融合了古典与当世的元素,成就了浮世绘"雅俗融合"的特点。18世纪至19世纪的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从"雅"至"俗"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时期。以江户时代浮世绘美人画中的三大代表人物铃木春信、喜多川歌磨、歌川国贞的作品为例,采用纵向对比的研究方法,探讨江户时代"雅俗"关系的转变在"見立絵"中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关系 江户时代 “見立絵” 古典 当世 趣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魏坐榻维摩画像源流考释 被引量:6
12
作者 邹清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73,132,共8页
崔光实际上是促使维摩信仰在北魏中晚期广为盛传的关键人物,他对孝文、宣武、孝明三代帝王的影响,左右了北魏维摩信仰的历史演进,同时也是平城时代后期云冈出现胡服坐榻维摩像的导源。这一画像形式几经演绎,发展出较为成熟的汉装坐榻维... 崔光实际上是促使维摩信仰在北魏中晚期广为盛传的关键人物,他对孝文、宣武、孝明三代帝王的影响,左右了北魏维摩信仰的历史演进,同时也是平城时代后期云冈出现胡服坐榻维摩像的导源。这一画像形式几经演绎,发展出较为成熟的汉装坐榻维摩形象,并对后世维摩画像产生了影响,宋元绘画中的坐榻维摩即发端于云冈,并经龙门、莫高窟渐次演绎为坐榻维摩的图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崔光 宣武帝 云冈石窟 坐榻维摩 宋元绘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敦煌《维摩诘经》的书写--以藏经洞维摩写卷为中心 被引量:5
13
作者 邹清泉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7,共11页
此文以对藏经洞约1173件维摩写卷遗存的考察为基础,就中古敦煌《维摩诘经》的翻译、书写、流传与庋藏情况作了初步研究。作为物化在确定时代和地区的经验官能的产物,佛教功德思想贯穿中古敦煌《维摩诘经》书写的始终,并主要呈现为课业... 此文以对藏经洞约1173件维摩写卷遗存的考察为基础,就中古敦煌《维摩诘经》的翻译、书写、流传与庋藏情况作了初步研究。作为物化在确定时代和地区的经验官能的产物,佛教功德思想贯穿中古敦煌《维摩诘经》书写的始终,并主要呈现为课业或功德、供养或受持以及祈福禳灾三种形式,另有浩繁写经虽为经生应约所写,亦不离其宗。此文还对S.2282、S.1864号维摩写本的年代作了研究,并推断S.2282号《维摩经》应写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或前后距之不远的晚唐时代,而S.1864号《维摩经》则应写于唐贞元十年(794年),而非"甲戍"(79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 敦煌 维摩诘经 藏经洞 净土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设计移位”到“管理移位”——西汉陆贾的管理智慧在当代设计管理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平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9-143,153,共6页
"设计人"时代已来临,"设计移位"了,管理也须移位。如何构建"设计人"管理理论,以取代"政治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文化人"假设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实现"管理移位&quo... "设计人"时代已来临,"设计移位"了,管理也须移位。如何构建"设计人"管理理论,以取代"政治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文化人"假设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实现"管理移位",并以此指导当代的设计管理实践,是当代设计界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西汉陆贾的"统物通变"、"仁义为本"、"无为为用"等管理智慧,"似亦有启文、景、萧、曹之治者",同样也有启于今天的设计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管理 管理移位 仁义为本 无为为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望敦煌——敦煌研究院赵声良院长访谈 被引量:1
15
作者 邹清泉 赵声良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9-14,共6页
敦煌研究院赵声良院长1984年赴敦煌工作,驻足莫高窟30余年间,一直致力敦煌石窟美术史的研究,取得瞩目成就。在这组访谈中,赵声良院长回顾了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30余年间的部分重要经历,从20世纪80年代敦煌的工作与生活,到《敦煌研... 敦煌研究院赵声良院长1984年赴敦煌工作,驻足莫高窟30余年间,一直致力敦煌石窟美术史的研究,取得瞩目成就。在这组访谈中,赵声良院长回顾了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30余年间的部分重要经历,从20世纪80年代敦煌的工作与生活,到《敦煌研究》的创办,再到赴日求学的生涯,内容丰富而广泛,既是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敦煌院史的重要补充,也是敦煌石窟美术史研究的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莫高窟 赵声良 段文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特征变换与颜色相关性的商标检索算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钟瑞泽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00-208,共9页
目的提出一种快速有效的商标注册相似性检查方法,以解决当前基于SIFT的商标检索系统易出现漏检、误检,导致检索精度不高的问题。方法首先,利用SIFT进行尺度空间创建,并检测商标的特征关键点,通过确定关键点的主方向,可得到具有旋转、缩... 目的提出一种快速有效的商标注册相似性检查方法,以解决当前基于SIFT的商标检索系统易出现漏检、误检,导致检索精度不高的问题。方法首先,利用SIFT进行尺度空间创建,并检测商标的特征关键点,通过确定关键点的主方向,可得到具有旋转、缩放、平移、视图变化不变性的图像形状特征描述符。随后,根据像素与其邻域的颜色和空间位置,定义一种改进的颜色相关性,为了有效避免不同商标可能具有相似的颜色特征,对不同的颜色赋予一个权重因子,从而得到一个反映颜色空间相关性与颜色排布疏密度的颜色特征。然后,将SIFT与颜色相关特征向量进行加权组合,并根据实际过程中占主导作用的特征来改变权重。最后,根据加权组合特征,引入马氏距离对查询商标与数据库商标进行相似度量,输出检索商标。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先进的商标检索系统对比,所提算法具有更高的检索准确性与效率。结论所提算法具有良好的检索准确率与鲁棒性,在商标注册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标检索 多尺度特征变换 颜色相关性 特征关键点 主方向 马氏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创造社与“海派”
17
作者 吴彦 咸立强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19,10,共10页
创造社与"海派"的关系,源于上海这座城市。上海孕育了"海派",为创造社备好了成长的摇篮。无论是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还是晚期的革命文学,创造社先后掀起的文学狂飙,惟有在上海这座东方魔都里才有充分运动起来的空... 创造社与"海派"的关系,源于上海这座城市。上海孕育了"海派",为创造社备好了成长的摇篮。无论是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还是晚期的革命文学,创造社先后掀起的文学狂飙,惟有在上海这座东方魔都里才有充分运动起来的空间。一旦离开上海,人虽然还是那些人,创造社却不再是原先的创造社了。创造社与"海派"关系的相关论述,可分为源于沈从文的转变论和源于鲁迅的包含关系论两种,包含关系论又因"海派"阐释上的差异,可进一步分为陈思和教授、李欧梵教授代表的不同类型。整体而言,创造社与"海派"的关系并非像一些学者所说,中期阶段部分成员蜕变后成为了"海派",创造社筹建时起便是"海派"或被视为了"海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海派 沈从文 鲁迅 商业化 先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译《鲁拜集》的“是”字句综论
18
作者 吴彦 咸立强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65,共7页
“我是”句型是“《女神》时期”最能体现郭沫若语言特色的表达形式;《鲁拜集》则是郭沫若文学翻译中最早最典型地运用“我是”句型的译诗集。《鲁拜集》汉译本中,最频繁地使用“是”字句且用法最丰富的就是郭沫若译本。“是”字句带有... “我是”句型是“《女神》时期”最能体现郭沫若语言特色的表达形式;《鲁拜集》则是郭沫若文学翻译中最早最典型地运用“我是”句型的译诗集。《鲁拜集》汉译本中,最频繁地使用“是”字句且用法最丰富的就是郭沫若译本。“是”字句带有肯定与强调性质,特别适合用来表达现代主体的觉醒、自我价值的肯定。喜欢判断,而且是肯定式的判断,郭沫若的这种语言偏好来自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交互影响。通过文学翻译寻找自己的文学话语,在寻找的过程中又将自身的语言偏好灌注在译文中,这种复杂的纠缠与交互影响呈现了郭沫若在语言现代性方面进行的探索,郭沫若的文学翻译为人们考察现代译语及现代性主体的生成提供了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鲁拜集》 “是”字句 现代主体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俞剑华的绘画通史观——从《国画通论》到《中国绘画史编写问题》
19
作者 阎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48,共5页
俞剑华是著名的美术史家,对推动我国美术史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美术史写作的前辈和典范,更是极少见的对著史方法论有过深入思考和书面总结的史家。本文结合新发现的《中国绘画史编写问题》未刊稿,将俞剑华关于通... 俞剑华是著名的美术史家,对推动我国美术史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美术史写作的前辈和典范,更是极少见的对著史方法论有过深入思考和书面总结的史家。本文结合新发现的《中国绘画史编写问题》未刊稿,将俞剑华关于通史写作的系列论文进行整体考察,将其史观整理和归纳为两个阶段,进而探讨俞剑华绘画史观的阶段性变化和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剑华 中国绘画史 绘画通史 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