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画课徒教学法探要——以笔法为例
1
作者 张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5-216,221,共3页
课徒教学,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指教师对学生就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现场的示范讲授,是以传承为本的传统式教学方法。笔法,泛指中国书法及绘画在整体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运笔方式及相关技巧。文章通过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的课件内容,... 课徒教学,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指教师对学生就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现场的示范讲授,是以传承为本的传统式教学方法。笔法,泛指中国书法及绘画在整体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运笔方式及相关技巧。文章通过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的课件内容,以笔法为例,指出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国画教学 课徒 气韵 骨法 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陶瓷具象人物雕塑创作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魏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8-172,共5页
中国现当代陶瓷具象人物雕塑创作,是最具东方情境、中国特色的,它缘自我们学院现实主义教育,蜕变于现代主义的困惑,诞生并成长于陶艺家对当代生活的体验及当代人文品格的把握。其并未中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文脉,相反更加强了东方文... 中国现当代陶瓷具象人物雕塑创作,是最具东方情境、中国特色的,它缘自我们学院现实主义教育,蜕变于现代主义的困惑,诞生并成长于陶艺家对当代生活的体验及当代人文品格的把握。其并未中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文脉,相反更加强了东方文化的身份,继承并发展了本土文化资源。正是基于"弱势文化"、"民间文化"、"区域文化"、"本土文化"的自觉,拥有了独特的、鲜明的"中国身份",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陶艺失去话语,而充分体现了它传统的文化优势和丰富的语言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从陶瓷具象人物雕塑创作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用最东方、最有传统的精神话语方式,表达了当代人最当下的生活、情绪与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塑人物 具象 现当代陶艺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艺术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7
3
作者 吴偲 韩琦 朱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3,共12页
通过对西方艺术地理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从论文出版数量和被引频次、论文来源及研究机构等方面,对近30年来西方艺术地理研究现状进行分类归纳;对艺术与城市发展,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艺术与性别、“他者”及身体,艺术与殖民、种族及移民4... 通过对西方艺术地理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从论文出版数量和被引频次、论文来源及研究机构等方面,对近30年来西方艺术地理研究现状进行分类归纳;对艺术与城市发展,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艺术与性别、“他者”及身体,艺术与殖民、种族及移民4个西方艺术地理学的热点议题的研究案例进行整理,以期丰富西方艺术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最后,探讨中国艺术地理研究的可行性路径,提出中国艺术地理研究可从学科的学理拓展、艺术与场所的互动、视角及方法的多尺度性3个方面进行方法的突破及理论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艺术地理 人文地理学 进展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旅游与地方感的相互关系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群组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偲 朱竑 李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127,共12页
游客艺术旅游的体验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地方感。文章借鉴William等编制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艺术旅游与游客地方感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的旅... 游客艺术旅游的体验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地方感。文章借鉴William等编制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艺术旅游与游客地方感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感关系的差异进行对比检验。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4个维度可较好刻画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与地方感;(2)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认同,社会联系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都呈显著正向的影响关系;(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地方感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艺术旅游、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同层面提出了我国艺术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美术展览 地方感 大学生游客 艺术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归院帖》考——兼及《富郑公神道碑》起草之研究
5
作者 陈锴生 蔡清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5,共7页
苏轼《归院帖》逸笔草草,且不具受书人及时间,仅款署“轼白”,述事简略,历来研究甚少,有学者通过帖中“宿学士院”一语便认为帖乃苏轼任职翰林学士时所书,或为公文。洛阳出土的《富弼墓志铭》为研究《归院帖》提供了新线索,帖中“宿学... 苏轼《归院帖》逸笔草草,且不具受书人及时间,仅款署“轼白”,述事简略,历来研究甚少,有学者通过帖中“宿学士院”一语便认为帖乃苏轼任职翰林学士时所书,或为公文。洛阳出土的《富弼墓志铭》为研究《归院帖》提供了新线索,帖中“宿学士院”者并非苏轼,而是北宋名相富弼,此帖是苏轼写与某人商议《富郑公神道碑》措辞的手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书法 归院帖 富郑公神道碑 富弼墓志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状的释读与转译--克孜尔第14窟佛龛想象复原
6
作者 何韵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0-128,共9页
克孜尔石窟佛龛中的佛像几乎无存,这在视觉上削弱了佛龛空间的神圣性,并且多数佛龛内部未绘制壁画而使用锡箔装饰,由于氧化、剥落严重,使得佛龛的研究长期被忽视。主室正壁佛龛作为供奉佛像的特殊场域,佛像处于石窟中央最显耀的位置并... 克孜尔石窟佛龛中的佛像几乎无存,这在视觉上削弱了佛龛空间的神圣性,并且多数佛龛内部未绘制壁画而使用锡箔装饰,由于氧化、剥落严重,使得佛龛的研究长期被忽视。主室正壁佛龛作为供奉佛像的特殊场域,佛像处于石窟中央最显耀的位置并与入口相对而坐,是礼拜者从现实世界进入石窟“圣域”时最先发生的观看行为。在“唯礼释迦”的克孜尔地区,佛龛当初的视觉效果对于壁画材料技法及美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龛 材料 想象复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