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文版简版McGill疼痛问卷-2的制定与多中心验证 被引量:172
1
作者 李君 冯艺 +20 位作者 韩济生 樊碧发 王家双 魏星 刘慧 银燕 吴大胜 刘娜 宫小文 金毅 刘红军 张达颖 章勇 林建 槐洪波 傅志俭 赵序利 杜冬萍 徐永明 阎龙涛 毛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制定并验证中文版简版McGill疼痛问卷-2(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2,SF-MPQ-2)。方法:1.制定中文版SF-MPQ-2:经正向翻译和逆向翻译得出初步中文版SF-MPQ-2,再经预实验和专家讨论后得出最终的中文版本。2.验证中文版SF... 目的:制定并验证中文版简版McGill疼痛问卷-2(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2,SF-MPQ-2)。方法:1.制定中文版SF-MPQ-2:经正向翻译和逆向翻译得出初步中文版SF-MPQ-2,再经预实验和专家讨论后得出最终的中文版本。2.验证中文版SF-MPQ-2:共10家研究中心参与研究;每个中心随机采用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7例,伤害感受性疼痛患者7例。入选的患者自行填写SF-MPQ-2。3.分析量表的信度(使用Cronbach’sα系数和Guttman分半系数分析组内一致性)和效度(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包括因子分析、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中文版SF-MPQ-2的表面效度好。中文版SF-MPQ-2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和Guttman分半系数均大于0.7)和结构效度好(共提取出4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2.631%;各条目的因子负荷在相应的公共因子中都大于0.40;除1个条目外其他各条目与所属维度之间Spearman秩相关系数均大于0.40)。结论:中文为母语的患者可以使用本研究制定并验证的中文版SF-MPQ-2全面评估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在内的疼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评估 神经病理性疼痛 量表 MPQ MPQ-2 SF-MPQ-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中文版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量表的制定与多中心验证 被引量:43
2
作者 李君 冯艺 +20 位作者 韩济生 樊碧发 王家双 魏星 刘慧 银燕 吴大胜 刘娜 宫小文 金毅 刘红军 张达颖 章勇 林建 槐洪波 傅志俭 赵序利 杜冬萍 徐永明 阎龙涛 毛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49-553,共5页
目的:制定并验证三个中文版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量表LANSS(LeedsAssessment ofNeuro-pathic Symptoms and Signs,LANSS)、NPQ(Neuropathic Pain Questionnaire,NPQ)和ID pain。方法:1.制定中文版LANSS、NPQ和ID pain:两名中文为母语、英... 目的:制定并验证三个中文版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量表LANSS(LeedsAssessment ofNeuro-pathic Symptoms and Signs,LANSS)、NPQ(Neuropathic Pain Questionnaire,NPQ)和ID pain。方法:1.制定中文版LANSS、NPQ和ID pain:两名中文为母语、英文流畅的翻译人员,各自将LANSS、NPQ和ID pain翻译成中文。将这两份翻译版本综合成第一个中文版本。另两名英文为母语、中文流畅的翻译人员,各自将第一个中文版本再翻译回英文。然后比较原版LANSS、NPQ和ID pain和翻译成英文的LANSS、NPQ和ID pain。每一个不一致的地方都要认真分析,有必要的话修改中文版本得到第二个中文版本。经预实验和专家讨论后得出最终中文版本。2.验证中文版LANSS、NPQ和ID pain:共十家中心参与研究,每个中心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7例,伤害感受性疼痛患者7例。入选的患者自行填写NPQ和ID pain量表,必要时由调查者为患者解释量表中的问题。LANSS量表由调查者询问患者并进行填写。3.分析量表的信度(使用Cronbach'sAlpha系数和Guttman分半系数分析组内一致性)和效度(表面效度、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经10个研究中心的专家评价,3个量表的表面效度好。中文版LANSS、NPQ和ID pain的信度好。中文版LANSS和ID pain的效度好。结论:中文为母语的患者可以使用本研究制定并验证的中文版LANSS和ID pain量表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量表 LANSS NPQ ID P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介入综合治疗顽固性疱疹后神经痛5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家双 魏星 +5 位作者 包佳巾 杜雯琼 汤达承 吴秋韵 张雪丰 黄穗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本文报道使用以臭氧介入为主的规范化诊疗综合方案用于顽固性、激惹型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5年随访结果。方法:统计资料完整的顽固性躯干部疱疹后神经痛30例住院患者,病史4个月~4年,患者最多住院达10次。入院后接受以臭氧介入... 目的:本文报道使用以臭氧介入为主的规范化诊疗综合方案用于顽固性、激惹型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5年随访结果。方法:统计资料完整的顽固性躯干部疱疹后神经痛30例住院患者,病史4个月~4年,患者最多住院达10次。入院后接受以臭氧介入为主的规范化诊疗方案,即口服药物+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臭氧介入治疗,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考察治疗前、后抑郁量表、疼痛程度、红外线热图、患区遗留症状和睡眠质量等指标。随访评估五年。使用Poisson列联系数法进行统计资料处理。结果:年龄60~85岁(平均70.3±5.9岁)。患区剧烈疼痛住院72小时内即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前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为6.7±1.8分,抑郁评分(hamilto ndepression score,HAMD)评分为22.6±4.2分,局部温度为36.4±2.6℃。治疗后平均VAS评分为3.1±0.8分,HAMD评分为13.5±3.1分,局部温度差为3.64-0.6℃.本组患者未出现与治疗方案相关的并发症。结论:CT监护下以臭氧介入为主的规范化治疗可快速控制剧烈疼痛,使原发和继发损伤区消失或明显缩小,局部温度趋于正常,在长达5年左右随访期间效果比较稳定,疼痛程度及VAS评分未出现明显波动,患者情绪好转,绝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干部疱疹后神经痛 激惹型 臭氧介入治疗 红外热图 5年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及连续星状神经节注药治疗头面部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家双 魏星 +3 位作者 包佳巾 杜雯琼 汤达承 吴秋韵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头面部疼痛疾病中最为剧烈的疼痛疾病之一。本文报道使用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及连续星状神经节注药(CSGB)对比药物治疗三叉神经区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 目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头面部疼痛疾病中最为剧烈的疼痛疾病之一。本文报道使用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及连续星状神经节注药(CSGB)对比药物治疗三叉神经区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组40例患者,病程3个月-4年。使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使用改良HAMD评价抑郁程度;同时检查治疗前、后损伤区域红外热图。门诊(OP)组治疗方法:甲钴胺2 mg/日,神经妥乐平2-4片/日,加巴喷丁600-900 mg/日或普瑞巴林150-450 mg/日。住院(IP)组治疗方法:口服药同OP组,CSGB处方:0.1%罗哌卡因200 ml+神经妥乐平6 ml,连接PCA泵(ZBB-Ⅰ型,南通产),持续量0.5-1 ml/h,追加剂量0.5 ml/次,持续使用一周。两组患者均于治疗两周及随访一年后评价效果。结果:患者主诉头面部自发性闪电样疼痛、刀割样疼痛、烧灼样疼痛为主。两组患者平均HAMD评分为21.8±3.8分,平均VAS评分为7.8±1.6分。经过治疗后OP组和IP组患者平均VAS评分分别为5.4±1.2:3.2±0.8分,HAMD评分为18.5±3.1:11.2±2.1分;复发率为45%:20%;治疗前、后局部红外热图平均差值为:1.2-5.8℃。IP组经过14-18个月的随访,疗效相对稳定。对于复发患者则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治疗。结论:两组头面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初步结果表明:与OP组治疗结果比较,IP组加用CSGB方法安全,有效,能够快速控制剧烈疼痛,患区后遗症状大部分缓解。经过一年左右随访大部分患者效果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疱疹后神经痛 连续星状神经节注药 神经妥乐平 红外热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临床医师解析慢性痛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军 韩济生 +2 位作者 樊碧发 于生元 王家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0-80,共11页
随着我国临床疼痛科的建设和发展,如何构建疼痛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已经成为大家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如何把疼痛基础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给临床医师也是基础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抛砖引玉,系统地介绍慢性痛... 随着我国临床疼痛科的建设和发展,如何构建疼痛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已经成为大家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如何把疼痛基础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给临床医师也是基础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抛砖引玉,系统地介绍慢性痛发生的外周和脊髓中枢敏化机制。此外,虽然我们对慢性痛及其精神共病(如焦虑、失眠、抑郁等)的脑机制了解甚少,但本文对可能涉及的脑网络基础也做了简要介绍。希望本文能够引起临床同行的共鸣,推动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合作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伤害性感受 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 疼痛脑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