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炜松作品——卢滩村文旅规划设计
1
作者 陈炜松 白颖(指导) 《美与时代(城市)》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理论”的产品包装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书琴 尚华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3期78-81,共4页
包装回收问题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废旧纸箱的回收再利用面临一定的困境。本文以“可持续”理念为主导,挖掘产品包装再利用的有效方法,比如成为盒内产品的一部分、“挪作他用”式、“买椟还珠”式“变废为宝”式等,达到节省资源和保... 包装回收问题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废旧纸箱的回收再利用面临一定的困境。本文以“可持续”理念为主导,挖掘产品包装再利用的有效方法,比如成为盒内产品的一部分、“挪作他用”式、“买椟还珠”式“变废为宝”式等,达到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要注意延伸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 包装设计 再利用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元素在儿童文创玩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李林 《天工》 2024年第22期65-67,共3页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儿童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文创玩具领域掀起了融入民俗元素的浪潮。在这些文创玩具中,设计师融入了传统图案、民间故事及手工艺等,使它们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他...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儿童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文创玩具领域掀起了融入民俗元素的浪潮。在这些文创玩具中,设计师融入了传统图案、民间故事及手工艺等,使它们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也为儿童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积极推动了文创产业的发展进程,使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元素 文创玩具 玩具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垣铭、汤尧天、李楚婵、麦颖瑶作品
4
作者 陈垣铭 汤尧天 +2 位作者 李楚婵 麦颖瑶 白颖(指导) 《美与时代(城市)》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的中国刺绣艺术与日本刺绣艺术的针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赖家恩 张雅 《天工》 2023年第1期30-34,共5页
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丝线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其古称“凿”,俗称绣花,因多为妇女所做,故又称女红。对19世纪中国刺绣艺术与日本刺绣艺术的针法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出两者在同一历史时期由于历史沿... 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丝线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其古称“凿”,俗称绣花,因多为妇女所做,故又称女红。对19世纪中国刺绣艺术与日本刺绣艺术的针法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出两者在同一历史时期由于历史沿革、审美趣味以及艺术的相互影响,从而发展出不同的刺绣针法及图谱等。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和对刺绣艺人进行访谈,绘制出19世纪中日刺绣常用针法比较图,通过图示直观地分析它们的异同。中国刺绣针法博大精深,惊艳绝伦;日本刺绣针法虽然大多沿袭中国刺绣针法,但在织造新图案时进行了针法的图谱分析和解说,这样更有利于刺绣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上观之,中日刺绣艺术各具风姿,值得互相借鉴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刺绣艺术 针法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创作特点及发展进程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德乾 《黄河之声》 2023年第20期14-17,共4页
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创作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小提琴演奏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创作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创作方法和发展进程和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我们可... 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创作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小提琴演奏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创作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创作方法和发展进程和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创作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在丰富中国音乐文化、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提琴 民族化 创作特点 发展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审美视域下科幻电影中动物形象的嬗变
7
作者 李明杰 郭玉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0-75,共6页
文章通过对动物题材科幻电影的发现历史进行梳理,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方法,试图分析推动动物题材科幻电影中动物形象演变的社会实践层面和审美层面的原因。动物题材科幻电影中的动物形象,从初期的人类反抗对象到人类征服对象,再... 文章通过对动物题材科幻电影的发现历史进行梳理,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方法,试图分析推动动物题材科幻电影中动物形象演变的社会实践层面和审美层面的原因。动物题材科幻电影中的动物形象,从初期的人类反抗对象到人类征服对象,再到反思人类科技滥用的对象和人类的朋友,这种演变的推动力量在实践层面是因为人类科技进步、生产力提升和人类欲望结合加剧了生态危机出现的频率,在审美层面,是因为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人文主义的转变,促进了生态审美与科幻电影叙事的融合,后人类主义的参与和东方传统的哲学观推动了东方科幻电影站在友情的立场来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本文展示了东方哲学在这一演变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东方科幻电影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中的独特视角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审美 动物形象 科幻电影 东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与重构:近年来重写中国电影史研究综述
8
作者 李明杰 吴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0,共5页
近年来,重写中国电影史成为学术界研究与讨论的重点,通过梳理其研究可以发现,重写中国电影史需要革新现有的历史视角和研究方法,强调历史连贯性与文化本土性,以实现更多维和全面的史学再现。通过总结学者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电影史重构及... 近年来,重写中国电影史成为学术界研究与讨论的重点,通过梳理其研究可以发现,重写中国电影史需要革新现有的历史视角和研究方法,强调历史连贯性与文化本土性,以实现更多维和全面的史学再现。通过总结学者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电影史重构及其理论贡献,讨论“整合历史和文化断层”等方面的问题,能够为深化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方向,并为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提供一种必要的预测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中国电影史 研究综述 趋势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的民俗文艺实践与在地文化建构
9
作者 赵阳 尚华 陈玲安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12期35-39,共5页
佛山地处岭南中心腹地,位于禅城区市中心的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其“三月三”北帝诞(真武诞)庙会的设醮、肃拜、北帝巡游、酬神戏和烧大爆等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独特的文化性以及专属的地域性特征。游神、敬神、祈神活动体现了鲜... 佛山地处岭南中心腹地,位于禅城区市中心的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其“三月三”北帝诞(真武诞)庙会的设醮、肃拜、北帝巡游、酬神戏和烧大爆等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独特的文化性以及专属的地域性特征。游神、敬神、祈神活动体现了鲜明的仪式性特征,表现形式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庙会活动与民众崇尚的道教真武信仰共同形成了某种具体的、可感知的物象象征以及主旨意义上的多重呼应。以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为案例,从历史的角度切入,通过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及人文地理学围绕关于地方的叙事,揭示庙会如何通过文艺实践来构建在地文化的内生机制,以期为佛山传统民俗活动的艺术文化研究与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山祖庙 北帝诞庙会 民俗 文艺实践 在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家侨都”的文旅引流战略
10
作者 周益姣 周哲 蔡佩 《艺海》 2024年第9期78-81,共4页
惠州以其众多的海外客家人而被誉为“客家侨都”,在旅游产业如火如荼的时代,这种资源优势可以转变为旅游优势。本文通过强化品牌价值、文化体验分析,并依托数字平台推广,构建起长效国际游客引流机制,优化游客体验,创新营销推广方式,打... 惠州以其众多的海外客家人而被誉为“客家侨都”,在旅游产业如火如荼的时代,这种资源优势可以转变为旅游优势。本文通过强化品牌价值、文化体验分析,并依托数字平台推广,构建起长效国际游客引流机制,优化游客体验,创新营销推广方式,打造“客家侨都”的国际文旅品牌,提升惠州旅游的知名度,吸引以海外客家人为主体的国际游客,促进惠州经济与文化的双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 客家侨都 文旅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志恒、周狄芯、陈俊芳、陈恩恩作品
11
作者 顾志恒 周狄芯 +1 位作者 陈俊芳 陈恩恩(指导)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1期133-13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绮红、陈翠孺、黄镇协、白颖作品
12
作者 梁绮红 陈翠孺 +1 位作者 黄镇协 白颖(指导)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1期136-136,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琳慧、郑淇元、曾锐伟、冯勤作品
13
作者 张琳慧 郑淇元 +1 位作者 曾锐伟 冯勤(指导)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1期140-140,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动态汉字设计的百年变迁探究
14
作者 刘丽君 《艺术科技》 2025年第3期43-45,共3页
目的: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动态汉字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与电影史及动画技术进步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演变规律和文化表达方式的转变,通过梳理近百年来的演变轨迹,展现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方法:文章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与案例... 目的: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动态汉字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与电影史及动画技术进步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演变规律和文化表达方式的转变,通过梳理近百年来的演变轨迹,展现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方法:文章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系统梳理了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中国动态汉字设计发展脉络。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电影、动画作品及相关技术文献,结合技术演进考察,揭示其阶段性特征,重点关注技术应用、艺术风格演变及文化内涵表达。结果:研究发现,中国动态汉字设计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为萌芽期,动态汉字主要出现在电影片头字幕和幕间文字,技术受限但突破静态文字局限。40—60年代为创新发展期,动态汉字融入剪纸、木偶等传统艺术元素,确立本土化方向。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推动动态汉字进入多元化互动阶段,AR技术、可变字体和参数化设计等创新手段扩展了应用场景,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重要媒介。结论:中国动态汉字设计演变呈现技术本土化与文化传承特征。从早期简单动效到水墨动画的东方韵味,再到数字时代的多元互动,每个阶段都体现出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设计语言的升级转型,更是汉字作为文化载体在多媒介时代的创新发展。其成功经验表明,技术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能有效推动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为其他文化领域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汉字设计 动态变迁 动态汉字应用 动态汉字发展 动态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颖、谢耿作品
15
作者 白颖(指导) 谢耿 《美与时代(城市)》 2022年第8期F0003-F000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