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视网膜轴机制及其与眼科疾病的相互作用
1
作者 黄银花(综述) 陈建苏 唐仕波(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3-1059,共7页
肠道菌群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16S rRNA和宏基因组等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微生物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在动物和人类中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不仅参与免疫性、代谢性和神经系统等全身性疾病的病变过程,还与... 肠道菌群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16S rRNA和宏基因组等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微生物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在动物和人类中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不仅参与免疫性、代谢性和神经系统等全身性疾病的病变过程,还与眼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宿主高血糖、免疫异常、衰老和高眼压等因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血屏障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相关的脂多糖和肽聚糖等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进入体循环,最终沉积到视网膜和葡萄膜组织中,参与免疫及炎症反应过程,而肠道来源的宿主免疫细胞或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又可加重眼部炎症的级联反应。同时,包括饮食和环境诱导在内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胆红素、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等,通过调节免疫T细胞平衡、miRNA表达和视网膜细胞炎性活化等参与视网膜疾病的进展。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青光眼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肠道菌群通过肠-视网膜轴参与眼科疾病的可能机制,为眼部疾病的机理研究和防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肠-视网膜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葡萄膜炎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优选位点及其临床应用
2
作者 李胜男(综述) 张静琳 吴德正(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0-688,共9页
黄斑病变通常导致中心视力丧失,伴随固视稳定性显著降低,导致精细视觉、阅读,甚至人脸识别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明确及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逆转萎缩性黄斑病变造成的视功能损害,但中心视力丧失患者可自发在功能尚可的旁... 黄斑病变通常导致中心视力丧失,伴随固视稳定性显著降低,导致精细视觉、阅读,甚至人脸识别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明确及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逆转萎缩性黄斑病变造成的视功能损害,但中心视力丧失患者可自发在功能尚可的旁中心视网膜形成偏心注视以缓解中心暗点的视觉干扰,该位点被称为视网膜优选位点(PRL);然而,自然形成的PRL通常不是视功能康复的最佳视网膜位点,部分患者需要偏心注视训练进行PRL重定位实现更佳的视觉康复。目前基于生物反馈的偏心注视训练已被证实可稳定自然形成的PRL或诱导形成新的PRL,实现黄斑病变患者的低视力康复;然而关于PRL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定位特征及偏心注视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案均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PRL的相关概念及特征,包括PRL的形成特点、PRL形成的理论基础、PRL的定位特点、PRL重定位的临床效果及相关评估指标;并综述了黄斑病变导致中心视力丧失患者基于偏心注视训练的低视力康复训练方案和疗效,以期为临床上中心视力丧失患者的低视力康复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优选位点 定位 重定位 生物反馈 偏心注视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伐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后视力恢复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丁小燕 李加青 +5 位作者 于珊珊 吴斌斌 曾婧 刘冉 潘间英 唐仕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分析38例经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CRVO-ME)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并筛选对患者最终视力恢复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方法】38例CRVO-ME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25 g/L的贝伐单抗0.05 mL,必要时重复治... 【目的】分析38例经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CRVO-ME)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并筛选对患者最终视力恢复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方法】38例CRVO-ME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25 g/L的贝伐单抗0.05 mL,必要时重复治疗,随访12个月。根据12月时视力恢复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W组(24例)为视力恢复良好组(Well-gainer);P组(14例)为视力恢复不良组(Poor-gainer)。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基线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OCT)和荧光血管造影(FFA)特征。【结果】P组患者治疗前存在黄斑缺血者比W组多见(W组:11/24,45.8%;P组:11/14,78.6%;P=0.049)。W组患者平均年龄比P组患者小(W组:51.21±11.69;P组:57.50±6.76;P=0.043),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W组:1.40±0.59;P组:1.03±0.46;P=0.041),首次注射后1月视力提高大于4行Snellen视力表的患者比率高(W组:83.3%,20/24;P组:14.3%,2/14;P<0.001)。首次注射后1月视力提高与最终视力呈正相关(r=0.624,P<0.001)。中央黄斑厚度下降程度与视力改善程度之间无相关性(r=0.269,P=0.193)。【结论】年龄、基线最佳矫正视力、黄斑缺血等因素可能是影响最终视力恢复的有意义的预测因子。治疗前视力较低的年轻患者最终视力恢复较理想,治疗前即已有黄斑缺血的患者往往最终视力恢复欠佳。首次注射后1月时视力恢复程度对最终视力有预测价值。对CRVO-ME患者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需慎重评估,做好解释沟通工作,讲明重复治疗的可能和最终的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贝伐单抗 预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焦视网膜电图对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4
作者 莒瑞红 何曼莎 +3 位作者 侯金佟 李梦媛 张静琳 武哲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33-937,共5页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价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前后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4年10月~2016年1月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诊治的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14例14只眼。所有患者...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价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前后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4年10月~2016年1月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诊治的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14例14只眼。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本研究采用1+PRN的治疗方案。注射后每月复诊,根据复诊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l、3、6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mfERG各环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变化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平均接受雷珠单抗注射2.86±1.58次。治疗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7),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视力与治疗前视力相比较,逐渐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环的潜伏期均无明显下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环及2环的N1波、Pl波振幅密度的升高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fERG可以作为一种评价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AMD后患者视功能变化情况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雷珠单抗 老年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细胞逆转脓毒症小鼠Treg/Th17比例的失衡 被引量:2
5
作者 顾冬生 熊露 +1 位作者 韩艳萍 孙尔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56-960,共5页
目的研究预输注坏死细胞对脓毒症小鼠模型Treg/Th17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将3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PBS组,n=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5)、脓毒症组(CLP组,n=12)及坏死细胞处理组(Nec组,n=12)。PBS组为正常小鼠,腹腔注... 目的研究预输注坏死细胞对脓毒症小鼠模型Treg/Th17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将3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PBS组,n=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5)、脓毒症组(CLP组,n=12)及坏死细胞处理组(Nec组,n=12)。PBS组为正常小鼠,腹腔注射200μl PBS一次,Sham组小鼠手术分离盲肠末端后,不进行结扎穿孔;CLP组小鼠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Nec组小鼠预先腹腔注射2×107个坏死细胞,第5天再行盲肠结扎穿孔。所有小鼠于制备CLP模型后2周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脾脏和胸腺中CD4+Foxp3+Treg细胞以及CD4+IL17A+Th17细胞比例。结果 CLP组脾脏中Th17比例及Treg/Th17比值均显著高于PBS组及sham组(P<0.01);CLP组小鼠胸腺内Treg比例显著低于Sham组(P<0.01);而预输注坏死细胞,可逆转上述CLP手术后小鼠体内Th17比例、Treg比例及Treg/Th17的比例失衡(P<0.05)。结论预输注坏死细胞可以逆转脓毒症小鼠体内Treg/Th17细胞亚群的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调节性T细胞 TH17细胞 坏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技术在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莒瑞红 陈韵 +3 位作者 杨威 何曼莎 潘远红 武哲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43-849,共7页
目的评估飞秒激光辅助技术在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5月期间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就诊的晶状体不全脱位并接受飞秒激光辅助技术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手术采用LenSx飞秒激光辅助白... 目的评估飞秒激光辅助技术在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5月期间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就诊的晶状体不全脱位并接受飞秒激光辅助技术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手术采用LenSx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系统进行前囊膜切开、预劈核,之后根据患者眼部情况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或囊袋拉钩固定前囊口,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I/A吸除皮质,最后植入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记录术前患者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视力、眼压、囊袋、IOL情况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共纳入研究25例29眼。外伤所引起的晶状体不全脱位16例16眼(55.17%),马凡综合征所致晶状体不全脱位5例9眼(31.03%),高度近视引起的晶状体不全脱位1例1眼(3.45%),原因不明的晶状体不全脱位3例3眼(10.34%);轻度,中度和重度晶状体不全脱位分别为13眼(44.83%),7眼(24.14%),9眼(31.03%)。29眼(100%)均顺利完成飞秒激光辅助撕囊、预劈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其中28眼(96.55%)保留了完整的囊袋并植入囊袋辅助装置及IOL;9眼(31.03%)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2眼(6.90%)使用虹膜拉钩,9眼(31.03%)使用囊袋拉钩。术后29眼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后26眼(89.66%)IOL的居中性良好,2眼(6.90%)IOL发生轻度移位,3眼(10.34%)出现前囊膜皱缩。术中并发症主要有球结膜下出血22眼(75.87%),前囊口切开不完全5眼(17.24%),瞳孔缩小4眼(13.79%)等。结论飞秒激光辅助技术的应用使得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治疗更加安全、有效,为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选择和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视功能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不全脱位 飞秒激光 撕囊 预劈核 囊袋辅助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观察ICL植入术后眼前节立体形态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熊露 易魁先 +1 位作者 石钰 詹妮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04-1306,共3页
目的:通过三维眼前节全景分析仪(Pentacam)对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前术后眼前节立体形态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2例,64眼。通过Pentacam观察手术前后人工晶体与... 目的:通过三维眼前节全景分析仪(Pentacam)对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前术后眼前节立体形态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2例,64眼。通过Pentacam观察手术前后人工晶体与虹膜及晶状体的关系以及前房角的变化,测量术前术后前房深度、前房容积、术后拱高等参数。常规检测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及屈光状态等数值。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9±7)岁,平均等效球镜为(-13.50±3.76)Ds。三维前节成像显示术后前房角较术前狭窄,未见粘连关闭。ICL与虹膜和晶状体均无接触粘连。术后6个月前房容积为(128.43±14.86)mm3,前房深度为(2.96±0.26)mm,分别低于术前前房容积(215.11±34.16)mm3和术前前房深度(3.11±0.19)mm(P<0.05)。术后6个月拱高(0.464±0.125)mm,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测拱高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为0.929±0.203,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眼压与术前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entacam能有效评估ICL植入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三维眼前节全景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及其兔血胸引流实验(英文)
8
作者 张家庆 莒瑞红 +2 位作者 陈坤棠 阮宝琴 幸婷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7-651,共5页
目的设计并制备出14F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并在兔血胸模型中与28F的传统胸管对比,检验该胸管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微创胸腔引流管,9只)和对照组(传统胸腔引流管,6只),另取15只兔做为取血用兔。先向兔胸腔... 目的设计并制备出14F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并在兔血胸模型中与28F的传统胸管对比,检验该胸管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微创胸腔引流管,9只)和对照组(传统胸腔引流管,6只),另取15只兔做为取血用兔。先向兔胸腔内注射新鲜血液20 mL,然后于兔腋中线的6肋间放置胸腔引流管,记录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时间。之后每隔20 min向兔胸腔内注射血液20 mL,共5次,记录每20 min时胸腔内引流出的积血量。2 h后处死实验用兔,剪开兔胸壁,将胸腔内残留的积血称重,对比两组胸腔内残留积血量,并比较两种胸管放置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微创胸管组的手术时间小于传统胸腔引流管组,胸管放置后20、40 min时微创胸管组引流出的积血量更多。两组动物在实验结束时总的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创胸管组胸腔内残留的积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无并发症的发生,而传统胸引流管均抵触肺脏。结论这种新型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引流效果更好,操作更简便,术后并发症更低,有望应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或婴幼儿的胸腔闭式引流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引流 胸腔引流管 微创 血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一例
9
作者 吴斌斌 高汝龙 吴德正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51-652,共2页
关键词 单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感光细胞 家族遗传性 双眼对称性 细胞变性 色素上皮 视野缺损 进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个体化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武哲明 陈韵 林振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66-1168,共3页
目的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个体化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8例(6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根据角膜球差植入人工晶状体的试验组36例(36眼),对照组32例(32眼),比较术后3个月两氉组患... 目的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个体化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8例(6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根据角膜球差植入人工晶状体的试验组36例(36眼),对照组32例(32眼),比较术后3个月两氉组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和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术后3个月,2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在暗光状态下试验组在5个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暗眩光条件下试验组在12.0 c·d-1、18.0 c·d-1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1.14±0.16、0.68±0.23)高于对照组(0.85±0.13、0.54±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明光及明眩光下两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良视觉症状试验组少于对照组,满意度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根据角膜球差个体化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以提高对比敏感度,改善视觉质量,为白内障个体化屈光手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青光眼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丽丹 李青蒨 +4 位作者 陈倩茵 马红婕 东田理沙 林迪 林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0-504,共5页
近年来,随着以深度学习(DL)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为眼科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手段,提高了眼科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水平。目前,AI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角膜炎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效率较高。在青光眼方面,AI... 近年来,随着以深度学习(DL)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为眼科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手段,提高了眼科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水平。目前,AI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角膜炎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效率较高。在青光眼方面,AI可用于分析眼底彩色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等多模态影像综合评估结构及功能改变,从而提高青光眼的诊断水平。本文主要对AI在青光眼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优势和现阶段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