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海稀土富集机制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
作者 李旭清 张运迎 +1 位作者 邓义楠 张岗岚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709,共13页
稀土资源对现代工业发展至关重要,但陆地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已引发环境和可持续性等一系列问题。深海稀土资源的发现为全球稀土特别是昂贵的中重稀土供应提供了新机遇,但其稀土元素来源、稀土元素赋存矿物、成矿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尚需... 稀土资源对现代工业发展至关重要,但陆地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已引发环境和可持续性等一系列问题。深海稀土资源的发现为全球稀土特别是昂贵的中重稀土供应提供了新机遇,但其稀土元素来源、稀土元素赋存矿物、成矿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尚需深入探讨,开发技术方面亦存在深海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提纯冶炼技术不成熟、环境影响评估不足等问题。本文系统归纳了深海稀土资源的“源-运”过程、赋存状态、成矿机制以及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和环境问题。同时,文章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以及国际合作,以促进深海稀土资源的高效、环保开发。同时,建立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优化市场预测模型,并在国际法律框架下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稀土资源 成矿机制 持续开发 资源安全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鸟岛东南部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稀土资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邱忠荣 马维林 +1 位作者 张霄宇 任江波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5-214,共10页
为了深入了解南鸟岛东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其沉积环境和稀土元素富集情况,对大洋40航次在该区获取的深海沉积物岩心进行了主量、微量以及稀土元素含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为典型的深海黏土沉积。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 为了深入了解南鸟岛东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其沉积环境和稀土元素富集情况,对大洋40航次在该区获取的深海沉积物岩心进行了主量、微量以及稀土元素含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为典型的深海黏土沉积。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及La/Yb、La/Tb等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物源受陆源物质主导,同时海山玄武岩及其风化产物与硅质沉积也有一定的贡献;结合δCe值与微量元素相关比值分析,研究区总体为稳定的偏氧化环境;区域内稀土元素富集主要受生物磷酸盐控制,并同时受到铁锰氧化物的影响;受陆源物质沉积作用的广泛影响,区域内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质量分数偏低,但随深度增加,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规律性渐次升高。根据CaO/P2O5-w(ΣREY)相关性非线性拟合,推测在710 cm以下深度可能有富稀土元素深海沉积物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鸟岛东南部海域 沉积物岩心 稀土资源 物质来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峡谷区沉积相特征及BSR地质灾害指示 被引量:1
3
作者 聂鑫 杜文波 +3 位作者 高红芳 胡小三 杨楚鹏 鞠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37-2752,共16页
神狐海底峡谷群是我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主要目标区,本文根据多道地震资料结合勘查试采成果,精细刻画了神狐峡谷区沉积相特征,并将海底峡谷沉积体系分为峡谷充填和峡谷边缘两个亚相,前者包括浊积水道、滞留沉积、侧向倾斜沉积... 神狐海底峡谷群是我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主要目标区,本文根据多道地震资料结合勘查试采成果,精细刻画了神狐峡谷区沉积相特征,并将海底峡谷沉积体系分为峡谷充填和峡谷边缘两个亚相,前者包括浊积水道、滞留沉积、侧向倾斜沉积和块体流沉积4个微相,后者含天然堤、浊积扇和块体流沉积3个微相。通过对神狐峡谷群的沉积单元和BSR整体分布特征的系统分析,明确提出了上新世以来的峡谷沉积体系中,天然堤沉积微相和块体流沉积微相是水合物富集的有利沉积相带。同时,根据沉积相带中BSR发育位置及特征差异,将该区BSR划分为3种类型:A型为脊部穹隆型、B型为脊部边缘平直型、C型为峡谷边缘坡变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可能引起海底滑塌的致灾机理,强调指出C型BSR具有视倾角变大、上覆地层薄的特点,是水合物极易分解而发生滑塌的高风险区。本研究成果可为神狐峡谷海域新一轮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尤其是环境稳定性评价预测等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峡谷 天然气水合物 沉积体系 BSR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明辉 袁野 +5 位作者 张佳政 张翠梅 高金尉 王强 孙珍 程锦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二维/三维深部结构 海底地震仪 张裂–破裂机制 南海北部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主要断裂(带)与构造分区 被引量:2
5
作者 邱燕 杜文波 +3 位作者 鞠东 韩冰 马浩明 胡小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53,共18页
构造分区是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由于区域性构造分区的界线基本上都以深大断裂(带)为依据,因此在划分构造单元之前,研究区域内规模较大的主要断裂(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分析南海主要断裂(带)的基础上,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完善... 构造分区是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由于区域性构造分区的界线基本上都以深大断裂(带)为依据,因此在划分构造单元之前,研究区域内规模较大的主要断裂(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分析南海主要断裂(带)的基础上,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完善了南海的构造分区。南海主要断裂(带)分为以俯冲带、碰撞带、大型逆冲带、大型走滑带为特征的一级断裂带;切穿沉积基底与上地壳、延伸至下地壳的二级断裂带;错断沉积基底的三级断裂。本区一级构造单元为“南海次板块”,其边界基本以一级断裂带,个别以二级断裂带为界;二级构造单元有微板块、断阶带、隆起区、深坳带、深坳区、碰撞带等;三级构造单元在微板块之内划分为隆坳带和微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断裂(带) 构造活动 构造分区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盆加瓜海脊沉没事件与西南琉球俯冲带形成时间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红芳 周洋 +7 位作者 李学杰 赵明辉 孙美静 聂鑫 张金鹏 周娇 罗伟东 王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5,共12页
通过对加瓜海脊拖网获取得大量珊瑚和浅水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现今水深1506~2880 m的加瓜海脊曾在较长时期内处于浅水环境,而后经历了沉没事件。地形图和地震剖面显示:①加瓜海脊北部俯冲进入琉球构造带;②海脊北部发育的部分生... 通过对加瓜海脊拖网获取得大量珊瑚和浅水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现今水深1506~2880 m的加瓜海脊曾在较长时期内处于浅水环境,而后经历了沉没事件。地形图和地震剖面显示:①加瓜海脊北部俯冲进入琉球构造带;②海脊北部发育的部分生物礁随着俯冲活动埋藏于琉球构造带之下。根据大洋钻探钻井资料(DSDP)综合分析,琉球海沟沉积层序发育时代大致处于早中新世‒第四纪,地层覆盖于加瓜海脊生物礁之上,指示:①从早中新世起,加瓜海脊开始沉没并逐渐脱离浅水环境;②中中新世早期,生物礁逐渐停止生长;③海脊北部的生物礁被海沟沉积物覆盖。本次研究表明,作为菲律宾海板块组成部分的加瓜海脊参与了西南琉球海沟俯冲,而俯冲必然产生沉降,所以加瓜海脊的沉没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进入西南琉球构造带的结果。由此推断,加瓜海脊在早中新世便已开始向西南琉球构造带俯冲,这也应该是西南琉球俯冲带开始形成的时间。西南琉球俯冲带北部的弧前盆地受加瓜海脊俯冲的影响,被分为南澳盆地和东南澳盆地两部分,其形成时间约在中中新世早期。这些地质要素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板块汇合带构造单元次第形成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板块 加瓜海脊 西南琉球俯冲带 形成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似海底反射层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7
作者 张伟 梁金强 +5 位作者 苏丕波 王力峰 林霖 黄伟 尉建功 梁劲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42,共14页
双BSR已成为国际水合物研究的新热点,其在水合物成藏机制、分布富集规律及水合物钻采站位优选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国际上对双BSR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双BSR的识别、成因机制及其与水合物成藏关系的研究几个方面,但存在双BSR的识别方法和技... 双BSR已成为国际水合物研究的新热点,其在水合物成藏机制、分布富集规律及水合物钻采站位优选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国际上对双BSR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双BSR的识别、成因机制及其与水合物成藏关系的研究几个方面,但存在双BSR的识别方法和技术有限,双BSR形成机制不明及保存机理不清等诸多难题,尤其是将双BSR与水合物-游离气体系统一起来开展水合物动态成藏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南海海域已发现双BSR存在的证据,然而研究程度极低且严重滞后,亟需开展双BSR识别与刻画,双BSR成因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双BSR形成变化与水合物动态成藏关系及双BSR对多类型水合物勘探开发影响等方面的研究。阐明双BSR与水合物动态成藏关系并建立动态演化的水合物-天然气体系模式,为深入研究双BSR及水合物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及其地质历史中的演变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亦可深化水合物成藏理论研究并推进水合物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双BSR 游离气 成藏机制 勘探开发 研究进展 油气勘查工程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调查区多金属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被引量:9
8
作者 任江波 邓义楠 +5 位作者 赖佩欣 何高文 王汾连 姚会强 邓希光 刘永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2-425,共14页
东太结核主要为半埋藏和埋藏型,发育于以黏土和硅质组分为主的沉积环境。东太结核的锰相矿物主要有水羟锰矿和钡镁锰矿,具有较高的REY、Cu、Ni含量和Mn/Fe比值,显示遭受间隙水的影响,落入水成成因和成岩成因两个区间范围。西太结核主体... 东太结核主要为半埋藏和埋藏型,发育于以黏土和硅质组分为主的沉积环境。东太结核的锰相矿物主要有水羟锰矿和钡镁锰矿,具有较高的REY、Cu、Ni含量和Mn/Fe比值,显示遭受间隙水的影响,落入水成成因和成岩成因两个区间范围。西太结核主体暴露在海水中,周围沉积物主要由深海黏土组成。西太结核的锰相矿物几乎只有水羟锰矿,具有较高的REY、Co含量和低Mn/Fe比值,属于典型的水成成因型。两个区域的多金属结核的稀土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均显示Ce正异常、Y负异常和无或弱Eu异常,与海水稀土特征构成良好的耦合关系,是多金属结核对海水稀土选择性富集的结果。西太结核相对东太结核具有更高的Ce含量和δCe,Co、Ti与Ce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认为海水中溶解氧并不一定是控制结核Ce正异常程度的关键因素,Co、Ti等元素及其相关组分能够引起Ce与其他稀土元素的强烈分馏,也可能是影响多金属结核Ce正异常程度的控制因素。研究区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表层样的ε_(Nd)范围为-6.6~-2.5,是全球最富放射性成因Nd的海洋铁锰壳层。结合稀土模式以及Eu异常特征,本研究认为多金属结核的稀土主要来自ε_(Nd)相对较高的周围陆壳,可以通过河流或者大气沉降等方式输送到大洋,而研究区广泛分布的海山玄武岩释放的放射性成因Nd同位素对海水的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富钴结壳 稀土元素 西太平洋海山区 CC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矿床地质 被引量:8
9
作者 何高文 杨永 +16 位作者 韦振权 杨胜雄 刘永刚 邓希光 姚会强 邓义楠 高晶晶 方念乔 王洋 王汾连 任江波 姜静 邓贤泽 梁东红 马维林 张立敏 姚翔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49-2664,共16页
利用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多年航次调查资料和大量样品测试分析结果,对合同区结壳矿床地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板状结壳是合同区主要结壳类型,主要连片发育在海山平顶边缘及海山斜坡基岩之上;砾状结壳和钴结核零星分布于海山山... 利用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多年航次调查资料和大量样品测试分析结果,对合同区结壳矿床地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板状结壳是合同区主要结壳类型,主要连片发育在海山平顶边缘及海山斜坡基岩之上;砾状结壳和钴结核零星分布于海山山顶、斜坡平缓处、斜坡坡脚等平坦地形处。合同区结壳主要由水羟锰矿与铁相矿物(FeOOH)组成,还可见微量自然金、自然银、自然铜、自然锡等单质矿物及铜锡合金矿物;结壳中Co平均含量为0.40%,ΣREE平均含量为2158μg/g。成因类型属水成型大洋铁锰沉积矿床,主要生长期包括79~66 Ma、54 Ma、41 Ma、35~28 Ma、18~10 Ma和6~0 Ma,平均生长速率为3.69mm/Ma。结壳成矿经历了铁锰矿物相形成、微量元素富集和后期改造三个主要过程;结壳中有用元素的富集与铁锰矿物表面能有关,磷酸盐化事件促进了钇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矿床地质 中国合同区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嘉平顶海山富钴铁锰结壳空间分布特征:基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近海底观测资料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会强 刘永刚 +5 位作者 张伙带 梁东红 任江波 于淼 邓希光 何高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1-342,共12页
基于对具有高精度水下定位功能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近海底观测视像资料数据的分析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维嘉平顶海山山顶平台凸起区域、顶坡过渡带以及斜坡上部地形单元内的富钴结壳分布特征,对我国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对具有高精度水下定位功能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近海底观测视像资料数据的分析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维嘉平顶海山山顶平台凸起区域、顶坡过渡带以及斜坡上部地形单元内的富钴结壳分布特征,对我国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不同地形单元发育的富钴结壳具有明显不同的分布特征;(2)山顶平台凸起区发育有连续分布的富钴结壳,可作为我国富钴结壳资源勘查工作的关注区;(3)顶坡过渡带—斜坡上部区域发育有连续分布的富钴结壳,然而往往被白色波纹状沉积物隔成数段;(4)顶坡过渡带钴结核发育较少,与马尔库斯—威克海山群平顶海山存在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维嘉平顶海山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HOV)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湾口外近岸陆架区海底沙波发育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美静 罗伟东 +3 位作者 钟和贤 伊善堂 刘杰 郭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52,共10页
利用2014–2017年在台湾海峡西部采集的多波束、单道地震剖面、沉积物粒度样品及海流监测资料,在厦门湾近岸陆架区识别出一系列海底沙波,并对沙波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和沉积物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水动力条件及其对沙波发育的影响。... 利用2014–2017年在台湾海峡西部采集的多波束、单道地震剖面、沉积物粒度样品及海流监测资料,在厦门湾近岸陆架区识别出一系列海底沙波,并对沙波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和沉积物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水动力条件及其对沙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波发育区水深一般为10~60 m,地形较平缓开阔,坡度一般为0°~1°;平面上沙波区呈一系列NW-SE向条带状坡地,波脊呈线性或新月形,波脊轴线为SW-NE方向,沙波波长为120~800 m,波高2~12 m,沙波指数较大(>30)。地震剖面显示,波形形态主要分为三类:近对称性沙波、非对称性沙波及叠合沙波。近对称性沙纹的波高较大,沙波指数小;非对称性沙波的波长较长,沙波指数大;稳定沙波经后期水流“改造、激活”形成叠合沙波。砂含量较高,沉积物类型以砂、粉砂质砂及砂质粉砂为主,多为细砂—中砂。厦门湾口外的近岸陆架区水动力较强,流系复杂,总体受浙闽沿岸流、南海表层流和黑潮分支的影响。本区为不正规半日潮,流速为0.3~0.7 m/s,落潮流以S向为主,涨潮流向以NNE向为主,潮流作用对沙波的发育和改造起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沙波 分布 形态特征 分类 厦门湾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盆沉积“源-汇”系统分析:南海北部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第四纪深水浊积扇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红芳 聂鑫 罗伟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2,共12页
运用近年来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在珠江海谷及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发现大规模发育的第四纪重力流沉积体系,该沉积体系沿珠江海谷以北西-南南东方向贯穿整个北部陆坡,进入西北次海盆后呈扇形展开,形成珠江海谷-西北... 运用近年来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在珠江海谷及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发现大规模发育的第四纪重力流沉积体系,该沉积体系沿珠江海谷以北西-南南东方向贯穿整个北部陆坡,进入西北次海盆后呈扇形展开,形成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大型深水浊积扇系统。据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差异,将珠江海谷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为过路侵蚀和水道下切,中段以水道充填和天然堤沉积为主,南段以水道-天然堤和朵叶体沉积共存为特征,揭示出北部陆坡珠江海谷是珠江口外陆缘物质输送海盆深海平原的主要通道;海盆区总体以朵叶体发育为特色,呈扇形展布。深水扇系统可分为三期次沉积体,其区域结构记录了重力流沉积物从侵蚀、卸载到南海海盆作为限制性盆地接收陆源沉积物的全过程,为“源-渠-汇”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范例。本文以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第四纪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为例,完整地揭示了水道-扇体的组构和特征,清晰呈现了陆坡-海盆砂体展布的规律,可为建立南海北部新近纪早期深水扇形成模式提供参考,有助于指导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浊积扇 “源-渠-汇” 珠江海谷 西北次海盆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南海热流
13
作者 秦雪 许鹤华 +2 位作者 李泯 邵佳 姚永坚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89-3206,共18页
南海热流数据是研究南海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基础数据.由于受到海洋调查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南海热流站位表现出空间站位不均衡的特点.鉴于热流数据的重要性,为弥补部分区域的热流,我们尝试使用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回归树、极端梯度提... 南海热流数据是研究南海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基础数据.由于受到海洋调查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南海热流站位表现出空间站位不均衡的特点.鉴于热流数据的重要性,为弥补部分区域的热流,我们尝试使用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回归树、极端梯度提升树和随机森林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南海区域的热流进行预测.我们共收集到958个热流数据,并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排除了14个异常值.然后,将944个热流实测值与十种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组合为数据集,并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占比80%)和测试集(占比20%).为了量化预测性能,我们使用了三个度量标准来评估此次机器学习算法的性能.根据模型的评估指标,我们发现:随机森林算法和梯度提升回归树算法表现较为出色,其实际测量值与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64%和60%,其相对误差(以归一化均方根误差表示)分别为0.092和0.097;我们将四种机器学习算法结合使用时,发现混合模型要比部分单一模型预测的准确度高;最终,我们基于上述模型,成功绘制出了新的南海热流图,相较于传统的克里金插值,机器学习预测结果呈现出更详细的特征,并且可以为热流观测缺失的区域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流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南部陆缘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邱宁 姚永坚 +2 位作者 张江阳 王利杰 徐东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607-2621,共15页
南海东南部海域沉积厚度较大,礁体发育,构造演化复杂,导致深部结构探测不清楚,制约了对南部陆缘地壳结构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新采集和重新处理的多道地震剖面解释,结合钻井、拖网资料,对浅部地层和构造进行约束,同时利用附近海底地震(OBS... 南海东南部海域沉积厚度较大,礁体发育,构造演化复杂,导致深部结构探测不清楚,制约了对南部陆缘地壳结构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新采集和重新处理的多道地震剖面解释,结合钻井、拖网资料,对浅部地层和构造进行约束,同时利用附近海底地震(OBS)测线的速度结构,对深部结构和界面解释约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重震联合反演,分析地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合重力梯度特征对构造单元进行识别.通过对东西两条测线的上下和全地壳厚度、拉伸因子比较,发现南海东南部的东西部深部结构存在差异性;礼乐断裂可能是礼乐和郑和地块的分界,并控制了两个地块在南海扩张时期的相对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南部 陆缘 地震 重力 地壳结构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盆中央裂谷周缘地质灾害特征及诱发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美静 罗伟东 +6 位作者 陈泓君 胡小三 黄文凯 杜文波 周娇 韩艳飞 刘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35,共13页
基于2018年在西菲律宾海盆最新实测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对西菲律宾海盆中部的中央裂谷及周缘区域的海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在研究区总体识别出两大类灾害地质因素:(1)破坏性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滑坡、活动断层、冲刷沟... 基于2018年在西菲律宾海盆最新实测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对西菲律宾海盆中部的中央裂谷及周缘区域的海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在研究区总体识别出两大类灾害地质因素:(1)破坏性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滑坡、活动断层、冲刷沟谷和岩浆底辟;(2)限制性地质因素,以海山、陡坎、沟槽为主。利用浅地层剖面资料,精细刻画出灾害地质体的类型、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并论述其分布区域、发育特点,探讨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及造成的不利影响。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识别、分布范围的圈定和成因的分析,能够为海洋工程建设、装备预设和海上航行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规避不利影响,提前做好风险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浅地层剖面 中央裂谷 西菲律宾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冷海高铝玄武岩遥感识别及其地质特征分析
16
作者 马明 陈镜然 +4 位作者 陈圣波 李秉择 陆天启 韩成浩 田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28-4642,共15页
高铝玄武岩是美国Apollo和前苏联Luna任务采集的月球样品中极其特殊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类样品,对月幔的不均匀性分异和月球早期热演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本文以地形和成因极其独特的月球冷海中小型撞击坑坑壁或者近端溅射物中新... 高铝玄武岩是美国Apollo和前苏联Luna任务采集的月球样品中极其特殊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类样品,对月幔的不均匀性分异和月球早期热演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本文以地形和成因极其独特的月球冷海中小型撞击坑坑壁或者近端溅射物中新鲜裸露的岩石(岩石丰富>0.5%)为突破口,利用中心和临近像元之间的Al_(2)O_(3)含量和镁指数(Mg#)间的线性关系消除了月海-高地混合物影响,将实验室岩性分类标准应用于Lunar Prospector(LP)钍(Th)和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Diviner主要元素氧化物反演产品中,获得月球表面新鲜裸露的高铝玄武岩质(Al_(2)O_(3)>11 wt%)岩石位置信息.以此为基础,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识别了埋藏在冷海表面风化层以下的高铝玄武岩斑块(10个)和单元(1个).在LRO宽角(WAC)相机和数字地形图影像(LOLA GLD100)中对高铝玄武岩形态学地质特征统计表明,冷海中的高铝玄武岩总面积和体积为3694 km^(2)和1160 km^(3),岩层的最大埋藏深度和厚度为331 m和207 m.研究结果表明,冷海高铝玄武岩岩层一般具有不一致且不连续的厚度和较大的成分变化范围,并且不是广泛地分布于冷海之中,只是零散地分布于中西部,以及集中于东部的两个表层月海玄武岩地质单元之下.这些分布特征意味着月球冷海早期的高铝型火山活动可能以随机的小型(面积小于500 km^(2)或者体积小于100 km^(3))喷发为主,偶尔会出现大型的喷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玄武岩 遥感探测方法 地质特征 冷海 LRO Divin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深部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17
作者 秦绪文 王利杰 +10 位作者 姚永坚 李福元 赵明辉 张佳政 王后金 徐子英 汪俊 许鹤华 路允乾 张如伟 张宝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42-2755,共14页
西南次海盆位于南海渐进式扩张的西南端,共轭陆缘结构和残留扩张脊保留完整,是研究南海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机制的关键区域。前期研究发现,西南次海盆洋陆过渡带较窄、同扩张断层发育、地震反射莫霍面不清晰、具有慢速扩张等特征。然而,由... 西南次海盆位于南海渐进式扩张的西南端,共轭陆缘结构和残留扩张脊保留完整,是研究南海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机制的关键区域。前期研究发现,西南次海盆洋陆过渡带较窄、同扩张断层发育、地震反射莫霍面不清晰、具有慢速扩张等特征。然而,由于不同探测方法获取的地壳结构具有多解性,使得西南次海盆洋陆转换过程、慢速扩张洋壳结构与增生模式以及龙门海山岩石性质与地幔成因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尚存争议。为此本文建议在西南次海盆开展地质取样获取海山岩石样品,确定其年龄与性质,分析扩张后海山形成的深部动力过程;并对关键构造部署高精度的地震反射/折射联合探测,结合岩石物理分析,对西南次海盆进行构造成像和物质组成参数正反演,以实现壳幔尺度的地震学透视,为探索西南次海盆洋陆转换过程和洋壳增生模式提供重要的证据,以丰富和完善南海的动力学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结构 洋陆转换带 慢速扩张 蛇纹石化地幔 西南次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晚更新世以来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物源分析
18
作者 李学杰 田成静 +2 位作者 钟和贤 张江勇 廖志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南海东缘吕宋岛弧和南缘巽他—爪哇岛弧是重要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其大量火山玻璃成为南海主要沉积物来源之一。本文利用南海大量的柱状样,鉴定并统计火山玻璃体积分数,结合^(14)C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柱... 南海东缘吕宋岛弧和南缘巽他—爪哇岛弧是重要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其大量火山玻璃成为南海主要沉积物来源之一。本文利用南海大量的柱状样,鉴定并统计火山玻璃体积分数,结合^(14)C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柱状样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表层沉积物样品类似,最高体积分数出现南海东部,并呈现往外扩散的特征;南海柱状样火山玻璃来源以菲律宾群岛为主,但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南缘的苏门答腊—爪哇岛弧火山地震带的影响比表层沉积大;南海东北部MIS1期火山玻璃体积分数比MIS2期高,可能表明吕宋岛弧北部MIS1期火山活动有所增强;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区基本不含火山玻璃,表明北部的华南大陆近期缺乏强烈的火山活动,对南海近表层沉积基本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火山玻璃 沉积作用 物源 火山地震带 ^(14)C测年 氧碳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弧后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19
作者 殷征欣 蔡周荣 +5 位作者 姚永坚 吴东伟 隋新 陈亮 郑浩 董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6-256,共11页
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带发育于东南亚复杂沟‒弧‒盆体系中,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至亚洲大陆之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环型带状岛弧构成。沿此岛弧带分布着一系列弧后沉积盆地,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关系的重... 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带发育于东南亚复杂沟‒弧‒盆体系中,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至亚洲大陆之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环型带状岛弧构成。沿此岛弧带分布着一系列弧后沉积盆地,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该系列弧后盆地的结构构造以及动力学机制尚未进行系统研究,严重制约对其油气规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弧后盆地及周边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系统分析,深入探究了该系列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构造演化规律以及动力学机制,认为这些盆地在同裂谷阶段早期受板块俯冲后撤的影响,同裂谷晚期则受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扩张作用控制,后裂谷阶段早期盆地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坳陷沉积,晚期则发生构造反转作用。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弧后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源自西南边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作用,而两大板块在俯冲时间、俯冲角度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各盆地在沉积‒构造演化上独具特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岛弧带 弧后盆地 构造演化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海霞 刘姗 +3 位作者 张莉 苏明 黄书勤 雷振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139,共11页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研究的重点区域,前人对该区域沉积地层的研究集中在古近系烃源岩和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储层,有关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仍很薄弱。为此,研究用2D地震数据资料识别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研究的重点区域,前人对该区域沉积地层的研究集中在古近系烃源岩和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储层,有关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仍很薄弱。为此,研究用2D地震数据资料识别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单元,揭示深水沉积单元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基于地震反射特征,研究识别了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主要沉积体类型,包括披覆沉积、块体流沉积和浊流沉积,其中浊流沉积可进一步分为限制型浊积体和三角洲前缘浊积体。披覆沉积在北康盆地前隆区域大面积发育,沉积厚度从南向北递减。块体流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研究区隆后盆地,厚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深水沉积受到物源供给、地形、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其中,物源供给是控制研究区沉积体发育位置和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地形对重力流沉积(块体流沉积和三角洲前缘浊积体)和半远洋沉积的分布范围进行控制。研究成果可为深水沉积发育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披覆沉积 重力流沉积 沉积物供给 地形 晚中新世 深水沉积单元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