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法规与监管综述
1
作者 尹琴 丘尽花 +6 位作者 谭愫蔚 胡清心 任照芳 陈胜 李丹 钟怀宁 潘静静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91-199,共9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RCEP)国家的食品接触材料法规体系与监管机制,推动RCEP区域内食品接触材料法规协同统一,降低食品接触材料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方法对比分析RCEP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法规的立法思路及框架体系、高关...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RCEP)国家的食品接触材料法规体系与监管机制,推动RCEP区域内食品接触材料法规协同统一,降低食品接触材料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方法对比分析RCEP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法规的立法思路及框架体系、高关注物质要求及风险敏感性差异、标签标识的信息内容要求及标识形式和语言要求,统计分析2024年区域内中日韩互相通报不合格情况。结论对比研究显示虽然部分国家的法规有相似之处,但是RCEP区域内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要求存在法规缺失、监管模式差别大、同一受限物质限量不同、标签标识要求不一的问题,亟须建立协同统一机制,促进区域内食品接触材料贸易畅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食品接触材料(FCM) 法规框架 标签标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纤维在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中的应用及合规管理 被引量:2
2
作者 任照芳 谭愫蔚 +6 位作者 丘尽花 陈蚕蚕 丁晓 李丹 陈胜 钟怀宁 潘静静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00-109,共10页
基于植物纤维在食品接触用塑料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探讨了将植物纤维添加到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中使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及法规监管情况。综述了常见植物纤维在塑料材料中应用性能的研究进展以及可能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了2022-202... 基于植物纤维在食品接触用塑料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探讨了将植物纤维添加到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中使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及法规监管情况。综述了常见植物纤维在塑料材料中应用性能的研究进展以及可能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了2022-2024年欧盟食品及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RASFF)对该类产品的相关通报,以及中国、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对食品接触用植物纤维塑料产品的法规管控现状,并对该类产品在食品接触领域的安全、合规进行了总结和建议。将植物纤维添加到塑料材料中制备成复合材料,可以改善材料的疏水性能,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加快材料的降解;但植物纤维成分复杂,将其加入到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中的生产加工过程以及后续使用过程等都有可能引发潜在食品安全风险,中国、欧盟和美国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对该类产品进行监管。未来,提高植物纤维/塑料材料在食品接触领域的高值化应用,需要以满足各国食品安全法规的要求为前提,避免引起食品安全风险,危害人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纤维 食品接触 塑料材料 食品安全 法规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食品接触用智能活性材料研究进展
3
作者 胡清心 陈彩霞 +5 位作者 丁晓 陈蚕蚕 李丹 陈胜 钟怀宁 潘静静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06-117,共12页
目的国内外对食品接触用智能活性材料的研究日益广泛,本文旨在探讨智能活性材料的研究进展及目前法规监管情况,为推动智能活性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系统综述当前国内外食品接触用智能活性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pH响应型、温... 目的国内外对食品接触用智能活性材料的研究日益广泛,本文旨在探讨智能活性材料的研究进展及目前法规监管情况,为推动智能活性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系统综述当前国内外食品接触用智能活性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pH响应型、温度响应型等智能材料及制品和抗菌型、抗氧化型等活性材料及制品的研究进展。论述当前国内外食品接触用智能活性材料的法规监管现状,且进一步探讨食品接触用智能活性材料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结论当前食品接触用智能活性材料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智能活性材料能够有效监测食品状态,延长食品保质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生产成本较高,安全性不确定等诸多挑战。未来,将对智能活性材料的安全性评估,简化生产工艺等方面展开系列研究,以实现其产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包装 智能材料 活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欧盟酸性食品模拟物对食品接触材料迁移量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丁晓 刘斌 +5 位作者 尹琴 陈杰 任照芳 丘尽花 潘静静 李丹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7,共8页
目的对中国和欧盟分别规定的不同酸性食品模拟物进行差异分析,并对2种不同酸性食品模拟物的迁移试验结果差异进行考察。方法选取4类典型的酸性食品(共123种)进行pH测试,分别以3%(质量分数)的乙酸和4%(体积分数)的乙酸为食品模拟物对食... 目的对中国和欧盟分别规定的不同酸性食品模拟物进行差异分析,并对2种不同酸性食品模拟物的迁移试验结果差异进行考察。方法选取4类典型的酸性食品(共123种)进行pH测试,分别以3%(质量分数)的乙酸和4%(体积分数)的乙酸为食品模拟物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进行迁移试验,并测试样品的总迁移量、甲醛迁移量、三聚氰胺迁移量、双酚A迁移量和重金属(锑)迁移量,比较样品在2种不同酸性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差异。结果pH测试结果表明,中国生产的4类酸性食品的pH范围为2.3~5.1,国外生产的4类酸性食品的pH范围为2.49~4.88,pH<5对4类酸性食品的pH覆盖率均大于或等于pH<4.5。迁移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接触材料在4%(体积分数)的乙酸中的迁移量,无论是总迁移量还是特定迁移量都大于或等于在3%(质量分数)的乙酸中的迁移量,食品接触材料在3%(质量分数)的乙酸中的迁移量高于在体积分数4%的乙酸的情况极少。结论根据研究结果,中国采用pH<5定义酸性食品符合中国人的餐饮习惯,酸性食品覆盖性更广,更具合理性。迁移量测试结果表明,4%(体积分数)的乙酸是比3%(质量分数)的乙酸更为严苛的食品模拟物,因此对于国外出口中国的食品接触材料,即使已经按照欧盟标准采用3%(质量分数)的乙酸进行了迁移量测试,在进口到国内时还应用4%(体积分数)的乙酸按照中国相关标准再次进行迁移量测试,以满足中国标准的相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食品 酸性食品模拟物 食品接触材料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接触材料中化合物的非靶向筛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苏启枝 董犇 +1 位作者 李丹 钟怀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58-1567,共10页
近年来,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化合物迁移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了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靶向筛查技术只关注部分有意添加物或少量非有意添加物,无法对可能存在的其他大量物质进行扫描和具体分析。而非靶... 近年来,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化合物迁移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了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靶向筛查技术只关注部分有意添加物或少量非有意添加物,无法对可能存在的其他大量物质进行扫描和具体分析。而非靶向筛查技术则可以覆盖所有能检出的成分,能提供尽可能全面的迁移物信息和数据,从而为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的风险评估、立法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撑。但现今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的非靶向筛查分析技术仍存在不少挑战。该文集中对食品接触材料中化合物的非靶向筛查技术进行综述,全面梳理和介绍了食品接触材料中化合物提取和定性分析技术的进展;重点讨论了在质谱分析中,质谱库特别是开放质谱库、高分辨率质谱、开源工具、与食品接触材料相关的化学结构数据库、保留时间指数和碰撞截面积预测模型等在食品接触材料组分鉴定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行业利用这些资源和工具开展食品接触材料组分的非靶向筛查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 非靶向筛查 定性分析 数据处理 高分辨率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非有意添加物和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智峰 郝天英 +2 位作者 林勤保 钟怀宁 王志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68-1576,共9页
随着塑料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加重,塑料的回收利用备受关注。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再生塑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安全性是将其用作食品接触材料的关键所在。为了避免不合规的再生塑料流入食品接触材料市场,危害消费者的... 随着塑料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加重,塑料的回收利用备受关注。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再生塑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安全性是将其用作食品接触材料的关键所在。为了避免不合规的再生塑料流入食品接触材料市场,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再生塑料的鉴别技术显得非常重要。该文首先对再生塑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研究进行总结,并重点概述了国内外对原生和再生塑料的鉴别技术,如质谱技术、光谱技术和热分析技术;近年来化学计量学方法也逐渐被用于再生塑料鉴别领域,提高了再生塑料的鉴别效率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塑料 非有意添加物 质谱法 光谱法 热分析技术 化学计量学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在食品中的来源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胡佳玲 张天龙 +3 位作者 陈杰 林勤保 钟怀宁 穆景利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72-1680,共9页
为促进食品中微塑料的治理,该文从食品中微塑料的来源、提取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综述,并针对食品中微塑料的规范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从食品原料到生产加工过程及食品包装材料,都可能成为食品中微塑料污染的潜在来源。... 为促进食品中微塑料的治理,该文从食品中微塑料的来源、提取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综述,并针对食品中微塑料的规范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从食品原料到生产加工过程及食品包装材料,都可能成为食品中微塑料污染的潜在来源。消解法是食品中微塑料提取的主要方法。目前,对食品中微塑料进行鉴别以及定量的主流方法有目检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今后,建议开展食品中微塑料检测的标准方法研究,开发纳米级微塑料的光谱鉴别和定量技术。同时,面对食品中越来越严重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应加强微塑料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溯源分析和控制技术研究,加快新型材料的开发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食品安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9种苯系物的迁移量 被引量:8
8
作者 阿文伟 曾铭 +6 位作者 黄华军 曾莹 董犇 李丹 陈燕芬 钟怀宁 郑建国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30-1535,共6页
为评估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苯系物的迁移风险,建立了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9种苯系物在4%乙酸、10%乙醇和橄榄油中迁移量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P&T/GC-MS)。采用HP-INNOWax毛细管色谱柱对迁移实验后的9种苯系物... 为评估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苯系物的迁移风险,建立了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9种苯系物在4%乙酸、10%乙醇和橄榄油中迁移量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P&T/GC-MS)。采用HP-INNOWax毛细管色谱柱对迁移实验后的9种苯系物进行分离,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种苯系物的分离效果良好,在0.50~5.0μg/kg或0.50~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不小于0.995,方法检出限为0.15μg/kg,方法定量下限为0.50μg/kg,加标回收率为78.5%~107%,相对标准偏差(n=6)为1.1%~9.2%。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好的重现性,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中9种苯系物迁移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吹扫捕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苯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接触条件下外卖餐盒微塑料迁移的显微红外表征
9
作者 张宇宵 鲁珍妮 +2 位作者 林勤保 李函珂 李烃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98-206,共9页
目的研究市售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与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餐盒在与食品模拟物接触过程中的微塑料迁移特征,评估微塑料的释放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常见PP和PS餐盒各2款,在80℃条件下分别与典型食品模拟物(50%乙醇和4%乙酸)... 目的研究市售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与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餐盒在与食品模拟物接触过程中的微塑料迁移特征,评估微塑料的释放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常见PP和PS餐盒各2款,在80℃条件下分别与典型食品模拟物(50%乙醇和4%乙酸)接触2 h,随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Micro-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Micro-FT-IR)表征迁移至模拟物中的微塑料种类与浓度,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样品表面形貌特征。结果微塑料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种类包括PP、PS、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酰胺(Polyamide,PA)和酚醛树脂。与50%乙醇接触时,PP和PS餐盒释放的微塑料浓度分别为0.6×10^(3)~3.2×10^(3)颗/L和1.3×10^(3)~1.8×10^(3)颗/L;与4%乙酸接触时,分别为0.2×10^(3)~0.8×10^(3)颗/L和0.4×10^(3)~0.7×10^(3)颗/L,表明含油脂食品模拟物可能促进微塑料释放。微塑料粒径分布在10~434μm,其中超过95%的粒子粒径大于20μm。SEM分析发现,外卖餐盒表面存在裂纹、凹陷等缺陷,可能是加速微塑料释放的关键因素。结论PP和PS餐盒在高温条件下与食品模拟物接触均会释放多种类型的微塑料,其中50%乙醇模拟物对微塑料释放更为敏感,餐盒表面结构缺陷可能加剧其释放行为,提示外卖包装在使用安全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与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卖餐盒 微塑料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食品模拟物 聚丙烯 聚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聚乳酸食品接触材料中丙交酯的迁移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莹 陈燕芬 +6 位作者 曾铭 陈胜 潘静静 李丹 钟怀宁 董犇 郑建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1-286,共6页
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聚乳酸食品接触材料中丙交酯迁移量的方法。橄榄油模拟物经过乙腈提取,离心分层与过滤后,使用GC-MS测试分析;异辛烷模拟物过滤后直接使用GC-MS测试分析。该法实现了聚乳酸食品接触材料中丙交酯迁移量... 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聚乳酸食品接触材料中丙交酯迁移量的方法。橄榄油模拟物经过乙腈提取,离心分层与过滤后,使用GC-MS测试分析;异辛烷模拟物过滤后直接使用GC-MS测试分析。该法实现了聚乳酸食品接触材料中丙交酯迁移量的测定,检出限为0.01 mg/kg,加标回收率为80.0%~120.0%,相对标准偏差为2.6%~6.6%(n=6)。运用该方法对7款聚乳酸(PLA)食品接触材料的实际样品进行测定,丙交酯的整体检出率为85.7%,迁移量的检出范围为0.033~1.1 mg/kg。该方法灵敏度、回收率和准确度高,检测限能够满足法规判定要求,可用于PLA食品接触材料中丙交酯迁移量的实际检验工作。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PLA样品中的丙交酯迁移量检出率较高,需引起安全关注。相对于替代溶剂异辛烷,由于橄榄油迁移温度较高,样品的橄榄油迁移量比替代条件下异辛烷的迁移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交酯 迁移量 聚乳酸食品接触材料 油性食品模拟物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 MS的食品接触用回收PET中非挥发性有机物的非靶向筛查 被引量:11
11
作者 董犇 吴学峰 +9 位作者 郝天英 李丹 曾莹 吴思亮 寇筱雪 黎梓城 陈胜 林勤保 钟怀宁 郑建国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45-1552,共8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 MS)对经初步清洗后的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瓶片中潜在的非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非靶向筛查,并考察了不同沉淀溶剂、去除溶剂方式、测试样品量等前处理方法,以及不同测...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 MS)对经初步清洗后的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瓶片中潜在的非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非靶向筛查,并考察了不同沉淀溶剂、去除溶剂方式、测试样品量等前处理方法,以及不同测试方法、流动相及洗脱剂梯度等条件对rPET瓶片中非挥发性有机物测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以0.2 g的rPET瓶片溶于10 mL六氟异丙醇中,20 mL甲醇作为沉淀溶剂、氮吹去除溶剂的前处理方式,以甲醇-0.1%甲酸水体系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数据依赖型采集(DDA)模式进行测试。此时获得方法的回收率为66.0%~80.4%,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高于5.1%,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采用质谱数据库和二级谱图定性,通过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进行半定量,rPET瓶片中共检出30种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范围为0.038~4.92 mg/kg。检出物质包括环状和线型寡聚物、助剂副产物或降解产物和污染物等非有意添加物27种,其余3种可能是有意添加物。利用建立的非靶向筛查方法以及主成分分析(PCA)对两个不同地域厂家的24种rPET瓶片(rPETC和rPETN)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样品在正离子模式下有明显差异,检出差异物质15种;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不明显。表明同类型但不同来源的rPET瓶片具有不同的差异物质。研究表明,所建立的UPLC-QTOF MS筛查方法具有准确可靠、简单、快速等优点,可有效用于食品接触rPET中非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及安全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 MS) 非有意添加物 非靶向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接触用再生PET制品中非有意/有意添加物迁移量的筛查及安全评估 被引量:15
12
作者 董犇 黎梓城 +5 位作者 郑建国 刘中勇 陈胜 李丹 林勤保 钟怀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52-260,共9页
为评估再生PET材料中非有意/有意添加物的迁移风险,采用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顶空串联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再生PET制品中非有意/有意添加物筛查的方法,并对迁移实验所得食品模拟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筛查出了6个... 为评估再生PET材料中非有意/有意添加物的迁移风险,采用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顶空串联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再生PET制品中非有意/有意添加物筛查的方法,并对迁移实验所得食品模拟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筛查出了6个化合物,其中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三甘醇辛酸癸酸酯和三乙二醇二异辛酸酯等4个化合物是有意添加物,亚油酸甲酯和1,2-双-(4-羧基-苯甲酰基)-乙烷是非有意添加物。检出的化合物均未在GB 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列出,是未被允许使用的化学物质。依据毒理学关注阈值法评估所检出的化合物均为CramerⅠ类物质,结合膳食暴露条件评估它们的暴露量大大低于安全暴露阈值1.8 mg/人/d,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能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PET 有意/非有意添加物 迁移 安全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橡胶奶衬制品中5种化合物的迁移量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银卿 黎梓城 +5 位作者 童星 陈杰 葛丹阳 彭绮珊 李丹 胡长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5-872,共8页
建立了食品接触用橡胶奶衬中5种化合物(苯胺、N-甲基苯胺、二苯胍、2-巯基苯并噻唑和苯并噻唑)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EC-C_(18)(3 mm×50 mm,2.7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0.1%(体积分数)甲酸水... 建立了食品接触用橡胶奶衬中5种化合物(苯胺、N-甲基苯胺、二苯胍、2-巯基苯并噻唑和苯并噻唑)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EC-C_(18)(3 mm×50 mm,2.7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在电喷雾离子源的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5种化合物在对应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不小于0.9966,检出限(LOD,S/N=3)和定量下限(LOQ,S/N=10)分别为0.8~20μg/L和3~50μg/L。在3~500μg/L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93.4%~11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0%~4.3%。利用该方法检测市售10种奶衬在3个模拟迁移条件(40℃10 min,40℃30 min和40℃120 min)下5种化合物的迁移量,奶衬中5种化合物均有迁出,二苯胍和2-巯基苯并噻唑的迁移量在限量范围内;苯并噻唑的检出需引起关注;苯胺和N-甲基苯胺的迁移量高于其迁移限量(0.01 mg/kg),有必要改进配方或工艺以控制苯胺和N-甲基苯胺物质的生成。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为食品接触用橡胶奶衬制品中5种化合物迁移量的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用橡胶奶衬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 食品模拟物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法测定食品接触用再生PVC中氯乙烯类化合物的迁移量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蚕蚕 阿文伟 +4 位作者 张敏 董犇 林勤保 李丹 钟怀宁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9-14,共6页
目的 有效考察食品接触用再生聚氯乙烯类材料中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的迁移风险。方法 建立测定食品接触用再生聚氯乙烯类材料中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在水、酸性、含乙醇、橄榄油和化学替代溶剂中迁移量的... 目的 有效考察食品接触用再生聚氯乙烯类材料中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的迁移风险。方法 建立测定食品接触用再生聚氯乙烯类材料中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在水、酸性、含乙醇、橄榄油和化学替代溶剂中迁移量的气相色谱法。采用DB-624(60 m×250μm×1.4μm)毛细管柱对迁移实验后的3种物质进行组分分离,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进行检测。结果 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的色谱分离效果较好,在0.005~0.05 mg/kg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01 mg/kg,定量限为0.005 mg/kg。当添加量为0.005、0.01和0.02 mg/kg时,3种物质的加标回收率为94.8%~108%,相对标准偏差(n=6)为0.0%~9.0%,均低于10%。结论 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用于食品接触用再生聚氯乙烯类材料中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迁移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聚氯乙烯 氯乙烯 1 1-二氯乙烯 1 1-二氯乙烷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3
15
作者 任照芳 李丹 +2 位作者 潘静静 钟怀宁 王亮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36,共7页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和重大实践,再生塑料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应对塑料垃圾污染的关键举措之一。概述了欧盟和美国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管理举措,总结了鼓励政策和标准化的推进为可再生塑料用作食品...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和重大实践,再生塑料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应对塑料垃圾污染的关键举措之一。概述了欧盟和美国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管理举措,总结了鼓励政策和标准化的推进为可再生塑料用作食品接触材料带来的机遇,与此同时,详细地分析了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面临的挑战,如污染物迁移、满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等。从立法、市场监管、安全评估等多视角讨论并作出相关建议与展望,不仅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对再生塑料的应用提供参考,也为政府制定相关管控举措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污染 再生塑料 食品接触材料 安全评估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同时测定食品接触用塑料中50种添加剂的迁移量 被引量:8
16
作者 黎梓城 吴学峰 +4 位作者 董犇 李丹 钟怀宁 陈燕芬 郑建国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3-909,共7页
为评估食品接触用塑料中添加剂的迁移风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建立了同时测定食品接触用塑料中50种添加剂迁移量的方法。以甲醇和0.01%(体积分数)甲酸-5 mmol/L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洗脱,采用目标离... 为评估食品接触用塑料中添加剂的迁移风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建立了同时测定食品接触用塑料中50种添加剂迁移量的方法。以甲醇和0.01%(体积分数)甲酸-5 mmol/L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洗脱,采用目标离子采集(Target MS/MS)模式对目标物的一级离子与二级离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各物质在0.02~5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1~0.1 mg/kg,加标回收率为92.6%~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0%~8.4%。在20款实际样品中有12个样品检出塑料添加剂,其中2个样品检出壬基酚,迁移量为0.033~0.071 mg/kg;6个样品检出抗氧化剂1076和抗氧化剂168,迁移量为0.12~3.3 mg/kg;4个样品检出光引发剂369、光引发剂ITX和光引发剂TPO,迁移量为0.054~4.0 mg/kg。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适用于食品接触用塑料中50种添加剂迁移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添加剂 迁移量 食品接触材料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HDPE碎片中半挥发性污染物筛查及半定量分析
17
作者 苏启枝 李丹 +2 位作者 钟怀宁 董犇 王小慧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39,共11页
目的对25种不同来源的回收高密度聚乙烯碎片(rHDPE)中的半挥发性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究rHDPE中的潜在风险物质。方法采用二氯甲烷对样品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提取的前处理方法,使用气相质谱联用仪结合NIST20质谱库和保留指数进... 目的对25种不同来源的回收高密度聚乙烯碎片(rHDPE)中的半挥发性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究rHDPE中的潜在风险物质。方法采用二氯甲烷对样品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提取的前处理方法,使用气相质谱联用仪结合NIST20质谱库和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基于分子描述符和随机森林算法计算的化学结构相似度选择半定量物质,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通过对25种不同来源的rHDPE碎片样品进行分析,共检出114种物质,每个样品检出的物质数量为42~89种,含量中位数为34~97 mg/kg。频率较高的物质主要有聚烯烃中常见的烷烯烃、抗氧剂、爽滑剂及其转化产物。在高关注物质中,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壬基酚的检出率均超过50%,其平均含量均大于8 mg/kg。尽管1-十四烯未被列为高关注物质,但它在食品接触材料中的特定迁移限量仅为0.05 mg/kg,而其平均含量为59 mg/kg,存在潜在的迁移风险。结论在rHDPE碎片中存在一些高关注污染物,其再生用作包装材料可能对消费者的安全构成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高密度聚乙烯 污染物 非靶向筛查 高关注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应用场景中聚乙醇酸低聚物的迁移和形成机理研究
18
作者 刘胜峰 梁进欣 +5 位作者 尹甜 陈胜 段逸品 董犇 李丹 钟怀宁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32,I0005,共10页
聚乙醇酸(poly glycolic acid,PG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用作食品接触材料时,需关注PGA中乙醇酸低聚物迁移至食品中的风险。本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 MS)法筛查分析食品模... 聚乙醇酸(poly glycolic acid,PG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用作食品接触材料时,需关注PGA中乙醇酸低聚物迁移至食品中的风险。本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 MS)法筛查分析食品模拟液中PGA低聚物,并研究PGA样品在低温食品的包装容器或器具、短期储存的热罐装一次性容器以及热饮餐具及容器3种应用场景中在酸性食品、非酸性食品和含酒精饮料中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当PGA样品用作低温食品包装容器时,在食品模拟物4%乙酸、10%乙醇和50%乙醇中均未检出PGA低聚物;而用作短期热罐装和热饮餐具及容器时,在3种食品模拟物中均检出多种线性低聚物及环状低聚物,且线性GA5-GA8和cyclic GA6-cyclic GA8的迁移量较高。上述低聚物可能的形成机理是:PGA的非结晶区是无定形状态,水分子逐渐扩散后酯键开始断裂,将链段断裂为长链低聚物,长链低聚物经过多次断裂降解为短链低聚物。由于短链低聚物的分子质量较小,更容易在非结晶区域迁移到模拟液中,同时短链低聚物能够自我重组,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容易形成链状和环状的低聚物。本研究表明,温度对PGA样品中低聚物的形成影响较大,应用场景温度越高,检出的低聚物种类越多且迁移量越高。因此,用PGA材料及其制品在高温场景下储存酸性食品、非酸性食品及含酒精饮料时,需要关注低聚物的迁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 MS) 聚乙醇酸 低聚物 迁移量 食品接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10种分散性染料
19
作者 朱皓辰哲 刘育形 +4 位作者 梁颖茵 彭绮珊 董犇 钟怀宁 胡长鹰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91-1697,共7页
建立了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样品中10种分散性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粉碎后经乙醇超声提取20 min,重复3次,选用Eclipse XDB-C_(18)色谱柱(150mm×2.1 mm,3.5μm),以甲醇-5 mmol/L乙酸铵... 建立了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样品中10种分散性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粉碎后经乙醇超声提取20 min,重复3次,选用Eclipse XDB-C_(18)色谱柱(150mm×2.1 mm,3.5μm),以甲醇-5 mmol/L乙酸铵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种分散性染料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不小于0.9979,检出限(LOD)为0.1~0.5μg/L,定量下限(LOQ)为0.5~1.0μg/L。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3.0%~1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12%。该方法不存在明显的基质效应,具有灵敏度高、简单快捷、准确度高的特点,适用于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样品中10种分散性染料的实验室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性染料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塑料的化学回收:方法,现状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灿 崔安琪 +8 位作者 梁进欣 吴思亮 李丹 钟怀宁 董犇 苏启枝 李函珂 陈胜 郑建国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塑料产品具有成本低、密度小、耐用性强和性能可调等优点,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塑料的降解性能较差和缺乏完备的回收机制,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伴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和材料经济效率的低下,探寻废弃塑料的回收再... 塑料产品具有成本低、密度小、耐用性强和性能可调等优点,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塑料的降解性能较差和缺乏完备的回收机制,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伴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和材料经济效率的低下,探寻废弃塑料的回收再利用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物理回收方法存在着适用条件有限和聚合物性能降低等问题,而化学回收在理论上可对塑料进行分子层面的拆解与重组,形成单体或其他高附加值的产物。本文立足于塑料回收的化学方法,对化学回收的行业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梳理,分析了对应的回收机理和制约回收的因素,为开发塑料的化学回收再利用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开发新型的催化工艺和设计高效的反应体系,化学回收或可成为推动循环塑料经济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回收 废弃塑料 行业现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