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技术检测4种鱼类病毒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任向阳 丁宁 +7 位作者 苗子毅 黄献培 潘一峰 柏建山 黎浩权 袁建文 陈进会 张险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2,共7页
【目的】建立适合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锦鲤疱疹病毒(KHV)、神经坏死病毒(NNV)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联合检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体系,为4种鱼类病毒等温快速联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病毒SVCV、... 【目的】建立适合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锦鲤疱疹病毒(KHV)、神经坏死病毒(NNV)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联合检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体系,为4种鱼类病毒等温快速联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病毒SVCV、KHV、NNV和VHSV各自保守基因设计LAMP引物,预包埋LAMP引物至微流控芯片,注入等温扩增反应试剂,通过电浸润法将反应试剂驱动至各反应位点,复溶预包埋的LAMP引物,在各反应位点进行等温扩增反应。分析该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验证,并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的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体系对SVCV、KHV、NNV和VHSV阳性样品均出现特异性扩增反应,且不同病毒间未出现交叉反应;对鱼类易感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大口黑鲈虹彩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草鱼呼肠孤病毒、本尼登虫(Benedenia girellae)和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等8种常见病原体阳性样品均无特异性扩增反应。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对SVCV、VHSV的检测限均为10 fg/μL,对KHV、NNV的检测限均为1 fg/μL。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4种病毒的变异系数均<5%。该检测体系与实时荧光PCR方法相比,对20份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均保持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体系于63℃等温扩增30 min即可完成对SVCV、KHV、NNV和VHSV的同时检测,且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为鱼类SVCV、KHV、NNV和VHSV等温快速联检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技术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 锦鲤疱疹病毒 神经坏死病毒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蒸馏切割-SPE-在线镍催化-GC-MS/MS技术测定稠油中氯化三联苯类物质
2
作者 张子豪 林海 +4 位作者 徐金龙 谭智毅 肖前 唐媛媛 郑羽茜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323-2330,共8页
建立了基于蒸馏切割-固相萃取(SPE)-在线镍催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技术测定稠油样品中氯化三联苯类物质含量的方法。采用蒸馏切割分离去除稠油重组分,再利用固相萃取对试样进行净化,使用镍催化剂进行在线催化反应,将氯化三联... 建立了基于蒸馏切割-固相萃取(SPE)-在线镍催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技术测定稠油样品中氯化三联苯类物质含量的方法。采用蒸馏切割分离去除稠油重组分,再利用固相萃取对试样进行净化,使用镍催化剂进行在线催化反应,将氯化三联苯类物质转化为饱和环烃基苯类物质,通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内标法测定。对蒸馏切割温度、催化载体、固相萃取和催化条件等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条件下,氯化三联苯类物质在1~5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定量下限为0.35~0.60μg/mL,相当于氯化三联苯总和的定量下限为4.7μg/kg;加标回收率为87.3%~112%,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6.2%。该方法操作简便,无需对氯化三联苯复杂的系列异构体进行确证,可直接对单一的还原产物进行分析,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等优点,适用于进口稀释沥青、残渣燃油等稠油产品中氯化三联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稀释沥青 燃料油 氯化三联苯 在线催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信号特征提取的锂离子电池系统故障诊断及其检测技术研究
3
作者 邹涛 谢基 +3 位作者 何俣轩 余春雷 陈洋 姜伟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09-2222,共14页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成为主要的储能方式。然而,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过充、内短路和热失控等安全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该文基于电信号特征的提取与分析,系统综述了锂电池故障...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成为主要的储能方式。然而,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过充、内短路和热失控等安全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该文基于电信号特征的提取与分析,系统综述了锂电池故障检测与容错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锂电池常见的故障类型划分及机理分析;当前主流的故障诊断技术阐释及各类故障的具体检测措施;锂电池系统容错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池安全 故障检测 容错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梦琪 彭淼曦 +6 位作者 刘婧文 黄成栋 吴祖庆 凌莉 袁慕云 陈文锐 胡松青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97-310,共14页
食品安全是关乎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基于质谱的靶向蛋白质组学凭借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定量准确性好等优势,在评估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多反应监测和平行反应监测两种常见的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 食品安全是关乎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基于质谱的靶向蛋白质组学凭借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定量准确性好等优势,在评估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多反应监测和平行反应监测两种常见的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重点综述近5年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动物源性食品掺假鉴别、食物过敏原检测和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毒素检测;最后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蛋白质组学 食品安全 多反应监测 平行反应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学传感技术在昆虫检测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3
5
作者 汤怡静 黄河清 +5 位作者 程颖慧 高瑞芳 汪莹 刘海军 魏霜 向才玉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8-1075,共8页
声学传感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且有效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业(作物、树木)和食品安全(谷物、鲜果、干果等)相关领域,在害虫检测、监测预警、生物学研究以及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开发出了一些声测设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几种... 声学传感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且有效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业(作物、树木)和食品安全(谷物、鲜果、干果等)相关领域,在害虫检测、监测预警、生物学研究以及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开发出了一些声测设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几种应用于昆虫检测的声学传感技术,包括碰撞声检测技术、压电传感器技术和超声波检测技术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声学传感技术在昆虫检测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昆虫 声学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酶介导双重指数扩增技术(EmDEA)的小火蚁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 被引量:1
6
作者 韩蕊 滕祎 +10 位作者 李献锋 王临静 魏霜 张雍哲 乔曦 刘海军 吴尧 马骏 万方浩 刘聪辉 钱万强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9-1067,共9页
小火蚁Wasmannia auropunctata是危害性最严重的入侵蚂蚁之一,对动植物、生态、经济甚至是人类都容易造成严重影响,是我国的重大检疫害虫之一。本研究为实现小火蚁的现场快速精准检测,通过自研程序筛选出小火蚁全基因组中的特异性片段,... 小火蚁Wasmannia auropunctata是危害性最严重的入侵蚂蚁之一,对动植物、生态、经济甚至是人类都容易造成严重影响,是我国的重大检疫害虫之一。本研究为实现小火蚁的现场快速精准检测,通过自研程序筛选出小火蚁全基因组中的特异性片段,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基于酶介导双重指数扩增技术(EmDEA)筛选了适用的引物、RNA探针,全部反应所需时间小于20 min,并验证了其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可在短时间内达到极高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最低检出限约为4 ng。这种方法极大程度降低对设备的依赖,简单、快速、特异,为小火蚁的基层检测与现场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火蚁 酶介导双重指数扩增技术(EmDEA) 特异性引物 RNA探针 快速鉴定 精准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解分离-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测定聚合物再生原料中得克隆类衍生物
7
作者 张子豪 霍炜江 +4 位作者 王晶 肖前 刘莹峰 李全忠 郑建国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65-1272,共8页
采用分步热解分离-气相色谱-串联质谱(EGA-GC-MS/MS)建立了快速测定固体聚合物再生原料(再生纸浆、再生塑料)中6种新发的得克隆类衍生物的方法。样品预先切割成小块,在裂解仪中程序加热升温,使得克隆类衍生物于聚合物裂解前气化析出,以Z... 采用分步热解分离-气相色谱-串联质谱(EGA-GC-MS/MS)建立了快速测定固体聚合物再生原料(再生纸浆、再生塑料)中6种新发的得克隆类衍生物的方法。样品预先切割成小块,在裂解仪中程序加热升温,使得克隆类衍生物于聚合物裂解前气化析出,以ZB-5HT石英毛细管柱为分离柱,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使用内标法进行质谱测定。对热解分离条件、色谱和质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实验条件下,6种得克隆类衍生物在10.0~500μg/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定量下限为4.5~11.4 mg/kg。再生纸浆的加标回收率为85.3%~113%,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不大于6.4%;再生塑料聚合物的加标回收率为86.2%~116%,RSD(n=6)不大于7.2%。该方法无需冷冻粉碎、萃取等步骤,可直接进样分析,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固体聚合物再生原料中得克隆类衍生物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塑料 再生纸浆 得克隆类衍生物 逸出气体分析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测定船用残渣燃料油中酚类及脂肪酸甲酯类化合物
8
作者 张子豪 谭智毅 +4 位作者 麦晓霞 林海 李全忠 刘莹峰 肖前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03,共9页
本文利用乙酸银修饰的氧化铝-硅胶材料制备固相萃取柱对船用残渣燃料油样品进行净化分离,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使用DB-35 MS UI色谱柱分离,多反应监控模式,内标法定量测定酚类及脂肪酸甲酯(FAME)类化合物。对影响酚类和FAME类化... 本文利用乙酸银修饰的氧化铝-硅胶材料制备固相萃取柱对船用残渣燃料油样品进行净化分离,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使用DB-35 MS UI色谱柱分离,多反应监控模式,内标法定量测定酚类及脂肪酸甲酯(FAME)类化合物。对影响酚类和FAME类化合物的进样方式、萃取溶剂的选择、固相萃取柱类型的选择以及淋洗和洗脱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船用残渣燃料油中酚类及FAME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方法在浓度0.05~2.5μg/mL范围线性良好,具有检出限(0.1~1.2 mg/kg)和定量限(0.3~4.0 mg/kg)低,稳定性好和萃取效率高,以及基质效应不显著等优势。通过用不含目标物的空白燃料油配制0.10、0.50、2.50 mg/L浓度水平的试样考察方法的可靠性,获得满意的回收率(85.5%~115.4%)和相对标准偏差(RSD≤6.2%)。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可实现船用残渣燃料油中酚类及FAME类化合物的有效检测。另外,劣质船用燃油存在不少的酚类和FAME类物质,高浓度苯酚、甲酚、二甲酚、对枯基苯酚、脂肪酸甲酯等物质可能是导致船舶油泵损坏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残渣燃料油 酚类 脂肪酸甲酯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转基因农食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研究
9
作者 陈文娴 李荀 +1 位作者 曹文泽 魏霜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12期170-172,共3页
介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转基因农食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从监管机构、法律法规、安全评估体系、监管机制等方面阐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转基因产品上的监管特点,为我国研究出台转基因监管政策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公众对转基因农食产品的信... 介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转基因农食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从监管机构、法律法规、安全评估体系、监管机制等方面阐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转基因产品上的监管特点,为我国研究出台转基因监管政策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公众对转基因农食产品的信心,推动转基因生物技术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农食产品 技术性贸易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扫描成像检测锂电池电解液退浸润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浩 夏广 +5 位作者 姜伟 陆瑞强 刘超 张佳 邓哲 郑志军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5,共8页
锂电池更好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是电动汽车获得更广泛市场优势的迫切需要,深入了解电解液退浸润的形成机理是长寿命电池发展的关键。该文采用一种超声无损检测方法,从两个维度对市面上常用的3种包装类型的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内部... 锂电池更好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是电动汽车获得更广泛市场优势的迫切需要,深入了解电解液退浸润的形成机理是长寿命电池发展的关键。该文采用一种超声无损检测方法,从两个维度对市面上常用的3种包装类型的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内部电解液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长度方向,极耳附近相比其他位置更容易出现电解液退浸润的情况,且正极比负极更容易出现退浸润缺陷;厚度方向上电池中间层比外层区域更容易出现退浸润现象。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电池材料选取与结构设计导致极耳位置具有更高的电流密度和温度,电解液发生反应消耗,加快了此区域的老化进程。最后针对这一现象对未来电池选材与设计和锂电池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超声原位检测 电解液退浸润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再生纤维对再生纸张机械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莉 沈文浩 +2 位作者 项署临 李浩 姜伟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88,共8页
本研究对美废12^(#)和美废13^(#)进行3次回用,探究再生纤维性能和再生纸张机械强度的变化及二者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美废12^(#)再生纤维较美废13^(#)更粗更长,细小纤维含量更高,损伤更深;经3次回用后,美废12^(#)与13^(#)再生纤维的纤... 本研究对美废12^(#)和美废13^(#)进行3次回用,探究再生纤维性能和再生纸张机械强度的变化及二者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美废12^(#)再生纤维较美废13^(#)更粗更长,细小纤维含量更高,损伤更深;经3次回用后,美废12^(#)与13^(#)再生纤维的纤维长度加权长分别下降了10.8%和15.7%,分丝帚化长度比分别增加了11.2%和2.3%,纤维扭结和弯曲减少,折断增加;美废13^(#)再生纤维的细小纤维含量减少,美废12^(#)先增后减。3次回用后,美废12^(#)和美废13^(#)2种再生纸张的抗张指数和耐破指数均下降(美废12^(#)分别下降21.4%和10.2%,美废13^(#)下降10.7%和2.6%),耐折度分别增加了25.6%和3.2%,撕裂指数则呈美废12^(#)上升而美废13^(#)下降的状态。综合比较显示,美废12^(#)再生纸张机械强度普遍优于美废13^(#)。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系统量化发现,再生纤维的短纤维占比、细小纤维含量和扭结纤维占比三者主要影响纤维间的结合,从而影响纸张的机械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纤维 再生纸张 机械强度 灰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泡水玩具儿童玩耍行为特征分析及防腐剂暴露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勇 戴洁 +1 位作者 罗瑾 杨丹华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9-308,共10页
为评估泡泡水玩具中防腐剂对中国儿童健康的风险,本文对儿童玩耍泡泡水玩具的行为特征进行问卷调研,并对80款市售泡泡水玩具中防腐剂的含量进行测定.基于调研和检测结果,对泡泡水玩具的甲醛暴露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甲醛和异噻唑啉酮... 为评估泡泡水玩具中防腐剂对中国儿童健康的风险,本文对儿童玩耍泡泡水玩具的行为特征进行问卷调研,并对80款市售泡泡水玩具中防腐剂的含量进行测定.基于调研和检测结果,对泡泡水玩具的甲醛暴露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甲醛和异噻唑啉酮这两类有害防腐剂均在部分泡泡水玩具中有检出,苯酚未检出,甲醛的检出率为60%,不合格率56%,质量比范围为8—444 mg·kg^(−1),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的检出率和不合格率均为5%,其中1,2-苄基异噻唑啉-3-酮(BIT)最高达到122 mg·kg^(−1),2-甲基-4-异噻唑啉-3-酮(MIT)含量最高为3.5 mg·kg^(−1),CMIT:MIT(3:1)混合物含量最高为14 mg·kg^(−1).非致癌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低龄儿童的健康风险稍高于大龄儿童.正常使用时,1—6岁儿童的风险指数(H)范围为0.011—0.354,6—14岁儿童风险指数(H)范围为0.008—0.260,风险指数均小于1;当长时间(60 min·次^(−1))高频率(0.43次·d^(−1))使用泡泡水时,风险明显增大,1—6岁儿童的风险指数范围为0.067—2.171,6—14岁儿童的风险指数范围为0.052—1.674,风险指数范围最大值均大于1.泡泡水玩具中的甲醛非致癌风险在正常使用时对儿童健康为可容许风险,但长时间高频率使用时,风险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泡水 行为特征 防腐剂 甲醛 暴露评估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纤维在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中的应用及合规管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任照芳 谭愫蔚 +6 位作者 丘尽花 陈蚕蚕 丁晓 李丹 陈胜 钟怀宁 潘静静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00-109,共10页
基于植物纤维在食品接触用塑料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探讨了将植物纤维添加到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中使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及法规监管情况。综述了常见植物纤维在塑料材料中应用性能的研究进展以及可能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了2022-202... 基于植物纤维在食品接触用塑料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探讨了将植物纤维添加到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中使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及法规监管情况。综述了常见植物纤维在塑料材料中应用性能的研究进展以及可能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了2022-2024年欧盟食品及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RASFF)对该类产品的相关通报,以及中国、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对食品接触用植物纤维塑料产品的法规管控现状,并对该类产品在食品接触领域的安全、合规进行了总结和建议。将植物纤维添加到塑料材料中制备成复合材料,可以改善材料的疏水性能,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加快材料的降解;但植物纤维成分复杂,将其加入到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中的生产加工过程以及后续使用过程等都有可能引发潜在食品安全风险,中国、欧盟和美国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对该类产品进行监管。未来,提高植物纤维/塑料材料在食品接触领域的高值化应用,需要以满足各国食品安全法规的要求为前提,避免引起食品安全风险,危害人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纤维 食品接触 塑料材料 食品安全 法规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盛花期薇甘菊监测技术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岩舟 覃锋 +3 位作者 顾渝娟 韩阳春 田洪坤 乔曦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4-254,共11页
薇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其泛滥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建立一个高空间分辨率全域尺度的薇甘菊预警评估方法,是防治薇甘菊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对薇甘菊的监测主要有人工踏查、卫星遥感监测,但前者效率低下而后者识别精度不... 薇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其泛滥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建立一个高空间分辨率全域尺度的薇甘菊预警评估方法,是防治薇甘菊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对薇甘菊的监测主要有人工踏查、卫星遥感监测,但前者效率低下而后者识别精度不够。以无人机为载体,通过采集待监测区域的薇甘菊彩色图像,应用Otsu-K-means、RGB、HSV色彩空间阈值分割算法以及K-means-RGB、K-means-HSV、K-means-RGB-HSV融合算法和MobileNetV3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识别,采用召回率、精确率和均衡平均数F1值共3个评价指标对识别结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K-means-RGB-HSV算法对盛花期薇甘菊的整体识别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基于识别结果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盖度公式,初步建立了薇甘菊的预警评估方法,划分了5个薇甘菊入侵危害等级,可根据所需监测精度的不同,设置不同尺寸的网格和辐射半径,绘制出薇甘菊入侵的精准分布热力图,能够清晰准确地体现不同区域的入侵薇甘菊的危害程度。在厘米级分辨率精度下,实现了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盛花期薇甘菊精准监测,为薇甘菊入侵的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监测 无人机遥感 聚类分析 模糊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环氧虫啶和哌虫啶残留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俊俊 李菊 +7 位作者 余弯弯 韩颖 马欣欣 占春瑞 李仕祥 伍华雯 胡魁 万建春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68,共8页
本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植物源性食品中环氧虫啶和哌虫啶2个非对映异构体残留量的分析方法,优化了干制水果和茶叶等基质的提取方式,确定了净化填料C 18、PSA、GCB和无水硫酸镁的最佳用量。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 本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植物源性食品中环氧虫啶和哌虫啶2个非对映异构体残留量的分析方法,优化了干制水果和茶叶等基质的提取方式,确定了净化填料C 18、PSA、GCB和无水硫酸镁的最佳用量。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分层,采用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经ACQUITY UPLC BEH C 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分离,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环氧虫啶和哌虫啶在各自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该方法的定量限为0.01 mg/kg,满足GB 2763-2021和GB 2763.1-2022规定的限量要求。用建立的方法对植物源性食品(稻谷、糙米、小麦、大米、花生、葡萄干、甘蓝、生菜、四季豆、西红柿、土豆、香菇、苹果、柑橘和茶叶等)进行加标回收验证,结果表明:15种基质在定量限1倍、2倍、10倍或GB 2763限量水平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8%~110%,RSD为0~12.8%。用本方法对100批果蔬样品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环氧虫啶和哌虫啶均未检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普适性强,可作为植物源性食品中环氧虫啶和哌虫啶的确证定量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环氧虫啶 哌虫啶 植物源性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家具及其原材料抗菌防霉性能标准体系现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卓钦 姚粲璨 +4 位作者 张瑞 胡佳 颜刚华 黄宇斌 肖海洋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4,共6页
抗菌防霉性能在家具及其原材料的功能性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了我国目前家具及其原材料抗菌防霉性能的检测和评价标准体系,总结了各类指标检测方法类型和共性,比较了各类原料同类指标检测方法异同。在此基础上,从协调性、完整性、... 抗菌防霉性能在家具及其原材料的功能性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了我国目前家具及其原材料抗菌防霉性能的检测和评价标准体系,总结了各类指标检测方法类型和共性,比较了各类原料同类指标检测方法异同。在此基础上,从协调性、完整性、便利性、准确性等方面评价分析了我国家具及其原材料抗菌防霉性能标准体系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完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具 原材料 抗菌 防霉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接触条件下外卖餐盒微塑料迁移的显微红外表征
17
作者 张宇宵 鲁珍妮 +2 位作者 林勤保 李函珂 李烃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98-206,共9页
目的研究市售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与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餐盒在与食品模拟物接触过程中的微塑料迁移特征,评估微塑料的释放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常见PP和PS餐盒各2款,在80℃条件下分别与典型食品模拟物(50%乙醇和4%乙酸)... 目的研究市售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与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餐盒在与食品模拟物接触过程中的微塑料迁移特征,评估微塑料的释放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常见PP和PS餐盒各2款,在80℃条件下分别与典型食品模拟物(50%乙醇和4%乙酸)接触2 h,随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Micro-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Micro-FT-IR)表征迁移至模拟物中的微塑料种类与浓度,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样品表面形貌特征。结果微塑料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种类包括PP、PS、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酰胺(Polyamide,PA)和酚醛树脂。与50%乙醇接触时,PP和PS餐盒释放的微塑料浓度分别为0.6×10^(3)~3.2×10^(3)颗/L和1.3×10^(3)~1.8×10^(3)颗/L;与4%乙酸接触时,分别为0.2×10^(3)~0.8×10^(3)颗/L和0.4×10^(3)~0.7×10^(3)颗/L,表明含油脂食品模拟物可能促进微塑料释放。微塑料粒径分布在10~434μm,其中超过95%的粒子粒径大于20μm。SEM分析发现,外卖餐盒表面存在裂纹、凹陷等缺陷,可能是加速微塑料释放的关键因素。结论PP和PS餐盒在高温条件下与食品模拟物接触均会释放多种类型的微塑料,其中50%乙醇模拟物对微塑料释放更为敏感,餐盒表面结构缺陷可能加剧其释放行为,提示外卖包装在使用安全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与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卖餐盒 微塑料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食品模拟物 聚丙烯 聚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应用场景中聚乙醇酸低聚物的迁移和形成机理研究
18
作者 刘胜峰 梁进欣 +5 位作者 尹甜 陈胜 段逸品 董犇 李丹 钟怀宁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32,I0005,共10页
聚乙醇酸(poly glycolic acid,PG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用作食品接触材料时,需关注PGA中乙醇酸低聚物迁移至食品中的风险。本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 MS)法筛查分析食品模... 聚乙醇酸(poly glycolic acid,PG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用作食品接触材料时,需关注PGA中乙醇酸低聚物迁移至食品中的风险。本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 MS)法筛查分析食品模拟液中PGA低聚物,并研究PGA样品在低温食品的包装容器或器具、短期储存的热罐装一次性容器以及热饮餐具及容器3种应用场景中在酸性食品、非酸性食品和含酒精饮料中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当PGA样品用作低温食品包装容器时,在食品模拟物4%乙酸、10%乙醇和50%乙醇中均未检出PGA低聚物;而用作短期热罐装和热饮餐具及容器时,在3种食品模拟物中均检出多种线性低聚物及环状低聚物,且线性GA5-GA8和cyclic GA6-cyclic GA8的迁移量较高。上述低聚物可能的形成机理是:PGA的非结晶区是无定形状态,水分子逐渐扩散后酯键开始断裂,将链段断裂为长链低聚物,长链低聚物经过多次断裂降解为短链低聚物。由于短链低聚物的分子质量较小,更容易在非结晶区域迁移到模拟液中,同时短链低聚物能够自我重组,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容易形成链状和环状的低聚物。本研究表明,温度对PGA样品中低聚物的形成影响较大,应用场景温度越高,检出的低聚物种类越多且迁移量越高。因此,用PGA材料及其制品在高温场景下储存酸性食品、非酸性食品及含酒精饮料时,需要关注低聚物的迁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 MS) 聚乙醇酸 低聚物 迁移量 食品接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_(3)-Bi_(2)MoO_(6)@GO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脱硫性能
19
作者 林程涛 林海 +2 位作者 谭智毅 单书峰 曾兴业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9-2037,共9页
以Bi(NO_(3))_(3)·5H_(2)O、H_(2)WO_(4)和[(NH_(4))_(6)Mo_(7)O_(24)]·4H_(2)O为原料,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通过水热-退火法制备了GO负载钨酸-钼酸铋的复合催化剂(WO_(3)-Bi_(2)MoO_(6)@GO)。采用XRD、FTIR、SEM和N_(2)等... 以Bi(NO_(3))_(3)·5H_(2)O、H_(2)WO_(4)和[(NH_(4))_(6)Mo_(7)O_(24)]·4H_(2)O为原料,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通过水热-退火法制备了GO负载钨酸-钼酸铋的复合催化剂(WO_(3)-Bi_(2)MoO_(6)@GO)。采用XRD、FTIR、SEM和N_(2)等温吸附-脱附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将WO_(3)-Bi_(2)MoO_(6)@GO用于催化氧化模拟油(正癸烷)中的模型硫化物苯并噻吩(DBT),以脱硫率为指标,考察了反应温度、光源、催化剂用量、萃取剂(乙腈)用量、氧化剂(H_(2)O_(2))用量对WO_(3)-Bi_(2)MoO_(6)@GO的催化氧化脱硫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催化剂的循环、回收催化稳定性,推测了WO_(3)-Bi_(2)MoO_(6)@GO的催化氧化脱硫机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40℃、15 A氙灯照射下、WO_(3)-Bi_(2)MoO_(6)@GO用量0.020 g、乙腈用量为5 mL、H_(2)O_(2)用量为0.12 mL、反应时间75 min时,硫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模拟油的脱硫率>99.0%;WO_(3)-Bi_(2)MoO_(6)@GO的光热协同催化氧化脱硫反应的机制是,氧化剂将从油相转移到乙腈相的DBT氧化为极性更大的砜类化合物,实现模拟油中硫化物的高效脱除;WO_(3)-Bi_(2)MoO_(6)@GO循环使用4次后,脱硫率在75和180 min均约47%,不再具有循环使用能力,一次回收的WO_(3)-Bi_(2)MoO_(6)@GO脱硫率在75 min时为74.1%,WO_(3)-Bi_(2)MoO_(6)@GO的表面因吸附砜类化合物而导致循环使用性能下降,回收过程中有少量活性组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酸铋 氧化脱硫 氧化石墨烯 钨酸 复合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WOA-SVR的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在线快速检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洋 黄江东 +2 位作者 余春雷 谢基 姜伟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2-410,共9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改进鲸鱼优化算法与支持向量回归(IWOA-SVR)的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SOH)检测评估方法。首先收集不同充放电策略下的充放电数据,并提取关键电池老化特征参数;然后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验证了特征参数与SOH间的强相关性... 该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改进鲸鱼优化算法与支持向量回归(IWOA-SVR)的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SOH)检测评估方法。首先收集不同充放电策略下的充放电数据,并提取关键电池老化特征参数;然后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验证了特征参数与SOH间的强相关性,算法在传统鲸鱼优化算法中融入自适应权重调整机制与Levy飞行策略,有效克服了传统方法在线评估SOH时误差偏大的问题。最后,采用恒流恒压充电与恒流充电两种典型工况下的实验测试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IWOA-SVR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最大误差可控制在1.4%以内。同时,在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两项关键评估指标上,IWOA-SVR均显著优于对比算法,充分证明了其在锂离子电池SOH在线检测中的高精度与强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改进鲸鱼优化算法 支持向量回归 电池健康状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