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和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廖晓凤 王一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1-640,共10页
艾叶挥发油是艾叶发挥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艾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对其药效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艾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本文对近年来艾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及... 艾叶挥发油是艾叶发挥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艾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对其药效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艾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本文对近年来艾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及提取工艺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艾叶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挥发油 质量控制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测多评法测定艾叶精油中8种成分含量的研究
2
作者 郭玉英 陈昱霖 王一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1-650,共10页
目的:建立对艾叶精油中8种成分桉油精、α-侧柏酮、左旋樟脑、天然冰片、4-萜品醇、α-松油醇、香芹醇、β-石竹烯的含量进行测定的一测多评法,同时采用外标标准曲线法对比并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以天然... 目的:建立对艾叶精油中8种成分桉油精、α-侧柏酮、左旋樟脑、天然冰片、4-萜品醇、α-松油醇、香芹醇、β-石竹烯的含量进行测定的一测多评法,同时采用外标标准曲线法对比并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以天然冰片为参照物,确定其他7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对9个批次样品的含量进行计算,实现一测多评。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各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85),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0%~120%,外标标准曲线法与一测多评法对9批样品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批次艾叶精油中8种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桉油精和α-侧柏酮在不同批次艾叶精油中的含量波动较为明显。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以同时对艾叶精油中多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可作为对艾叶精油进行质量控制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精油 一测多评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靶点的对比分析
3
作者 周贝 王伟雄 +3 位作者 赵子博 郭玉英 胡裕泽 王一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7,共1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体外实验,对比分析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以艾叶挥发油为基础开发抗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 2流体...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体外实验,对比分析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以艾叶挥发油为基础开发抗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法提取艾叶挥发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化学成分。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2种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相关靶点和通路,并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探究2种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活性。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 obtained by steam distillation,AEOSD)中有65种化合物,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 obtained b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AEOSFE)中有89种化合物,有44种化合物同时存在于2种挥发油中。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桉叶油醇、α-蛇麻烯是AEOSD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潜在药效成分,丁香酚、桉叶油醇、α-蒎烯是AEOSFE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潜在药效成分;AEOSD可能通过调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生物合成过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正向调节生物过程、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来影响特应性皮炎的进展,而AEOSFE可能通过调控NO的生物合成过程、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的分化、PI3K-Akt信号通路及炎症介质调节TRP通道等来影响特应性皮炎的进展。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EOSD和AEOSFE均能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NO过度释放,可分别减少靶点炎症因子IL-1β、IL-6、TNF和IL-1β、IL-6、PTGS2的表达。结论:AEOSD和AEOSFE在化学成分组成和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靶点通路上有所不同,但对RAW264.7细胞的抗炎活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挥发油 特应性皮炎 网络药理学 水蒸气蒸馏 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叶中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的分离鉴定及其抗炎活性
4
作者 喇才雯婕 李梦鹤 +2 位作者 朱海 王一飞 叶翠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目的:分离蒿属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H.Lév.&Vaniot)叶部位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为艾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开放柱层析方法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采用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化合物... 目的:分离蒿属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H.Lév.&Vaniot)叶部位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为艾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开放柱层析方法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采用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采用CCK-8法检测化合物的细胞毒性;利用Griess法检测化合物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抑制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10种愈创木烷型倍半萜成分,其中新化合物2种(化合物1~2),已知化合物8种(化合物3~10)。化合物4可以显著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下RAW264.7细胞释放NO,其半数抑制浓度为(1.5±0.1)μmol/L。结论:艾叶中存在具有显著抗炎活性的倍半萜类化合物,新倍半萜化合物的发现丰富了艾叶的物质基础,可为艾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拓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愈创木烷型倍半萜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灵芝多糖的复方制剂免疫调节功能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磊 梁峰 +4 位作者 赵宏伟 宁德山 尹丽华 叶小敏 尹国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8-349,共12页
目的:评价含灵芝多糖的复方制剂免疫调节功能及安全性。方法: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通过测定正常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耳肿胀程度、溶血空斑数、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分别从细胞免疫、体液... 目的:评价含灵芝多糖的复方制剂免疫调节功能及安全性。方法: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通过测定正常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耳肿胀程度、溶血空斑数、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分别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综合评价含灵芝多糖的复方制剂免疫调节功能;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Ames)试验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综合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在细胞免疫试验中,受试物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耳肿胀程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体液免疫试验中,受试物低剂量组(0.17 g/kg)、中剂量组(0.33 g/kg)、高剂量组(1.00 g/kg)分别使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目提高10.98%、12.08%、17.63%(P<0.05);在非特异性免疫试验中,受试物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P<0.05)和NK细胞活性(P<0.01)。受试物对雌雄小鼠急性经口剂量最大耐受量(MTD)均大于42.56 g/kg,属无毒级物质;Ames试验结果阴性,未见致突变作用;大鼠30 d喂养试验中,受试物各剂量组对大鼠体质量、周食物利用率、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及主要脏器系数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组织学检查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结论:含灵芝多糖的复方制剂可以调节小鼠免疫功能,作为保健食品食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多糖 灵芝酸A 复方制剂 安全性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在人肝肠微粒体的葡萄糖醛酸化反应 被引量:7
6
作者 刘薇 王一飞 刘中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81-1685,共5页
目的:研究体外人肝肠微粒体孵育体系中大黄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情况,并找出参与大黄素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的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亚型。方法: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检测大黄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情况,将代谢产物进行纯... 目的:研究体外人肝肠微粒体孵育体系中大黄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情况,并找出参与大黄素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的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亚型。方法: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检测大黄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情况,将代谢产物进行纯化后,用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法进一步鉴定其结构。用人的重组化表达的UGT单酶,鉴定可能参与大黄素葡萄糖醛酸化代谢反应的UGT亚型。结果:大黄素葡萄糖醛酸代谢仅产生大黄素-氧-单葡萄糖醛酸这一个代谢产物。大黄素在人的肝、肠微粒体中的代谢属经典的米氏方程动力学行为,除UGT1A4和UGT2B17外,其它10种UGT亚型均参与了大黄素的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结论:大黄素在人肝肠微粒体孵育体系中会被代谢成为一个单葡萄糖醛酸化产物。大黄素的主要代谢部位是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葡萄糖醛酸化反应 微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