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新电视塔细腰段整体模型稳定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彦林 刘禄宇 +3 位作者 王永海 林冰 潘汉明 梁硕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3-53,共11页
广州新电视塔是采用钢结构外框筒和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组成的筒中筒结构体系,外框筒由斜向布置的钢管混凝土柱、钢管斜撑以及倾斜放置的环向钢管构件构成。整个结构外框筒细长、细腰及扭腰等构成特点,使结构外框筒稳定性设计变得非常复杂... 广州新电视塔是采用钢结构外框筒和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组成的筒中筒结构体系,外框筒由斜向布置的钢管混凝土柱、钢管斜撑以及倾斜放置的环向钢管构件构成。整个结构外框筒细长、细腰及扭腰等构成特点,使结构外框筒稳定性设计变得非常复杂。在中部细腰段,内外筒之间仅靠四道水平径向支撑构件连接。因此,细腰段外框筒群柱的稳定性成为控制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细腰段整体模型进行稳定性试验,研究细腰段在恒定轴力和水平风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极限承载力、破坏模态及破坏机理,揭示广州新电视塔外框筒结构存在的群柱失稳现象。详细地阐述试验方案及试验过程,深入分析主要试验结果,相关研究成果为电视塔外框筒结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腰段 模型试验 群柱失稳 稳定极限承载力 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新电视塔模型测力风洞试验及风致响应研究Ⅰ:风洞试验 被引量:13
2
作者 顾明 黄鹏 +2 位作者 周晅毅 朱乐东 潘汉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13,共6页
广州新电视塔是目前世界第一高电视塔,总高度约为610m。风荷载及其效应将控制结构设计,但由于塔结构形状独特,无法在风洞中通过测压试验来获得结构上的风力;又由于结构过于细长,并且高阶振型对结构风致效应的贡献不可忽略,因此对全塔(... 广州新电视塔是目前世界第一高电视塔,总高度约为610m。风荷载及其效应将控制结构设计,但由于塔结构形状独特,无法在风洞中通过测压试验来获得结构上的风力;又由于结构过于细长,并且高阶振型对结构风致效应的贡献不可忽略,因此对全塔(包括天线)结构模型采用高频动态测力天平技术进行风洞试验也是不可行的。为此,采用新的试验方法——节段模型测力方法来获得作用在塔上的风力分布。介绍试验模型、风洞试验方法、试验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主要试验结果。试验结果用于结构设计,同时用于计算全塔的风致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新电视塔 风洞试验 节段模型 高频动态测力天平 风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新电视塔模型测力风洞试验及风致响应研究Ⅱ:风致响应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晅毅 顾明 +2 位作者 朱乐东 黄鹏 潘汉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20,共7页
基于节段模型测力试验的结果,采用随机振动响应分析中的完全二次组合法(CQC)对广州新电视塔结构进行随机风致振动响应分析,包含振型之间交叉项对响应的影响。"串联多质点系"力学模型被用来模拟电视塔结构,每层质点可考虑两个... 基于节段模型测力试验的结果,采用随机振动响应分析中的完全二次组合法(CQC)对广州新电视塔结构进行随机风致振动响应分析,包含振型之间交叉项对响应的影响。"串联多质点系"力学模型被用来模拟电视塔结构,每层质点可考虑两个水平方向的线位移和绕竖向参考轴的转动位移。通过计算确定该电视塔不同高度上的风致振动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截面内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电视塔结构极值位移、内力随风向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并且天线结构鞭梢效应对加速度的影响程度远大于位移。同时提供的等效静力风荷载考虑多个模态及模态间交叉项对响应的影响,可用于计算电视塔结构的位移及内力根方差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新电视塔 测力风洞试验 风致响应 完全二次组合法 等效静力风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城市中的广播电视塔类标志性建筑景观——以广州塔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裴胜兴 《南方建筑》 2011年第3期36-41,共6页
广播电视塔是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景观和观景双重特征,对市民的城市意象的形成有深刻印象。本文试从规划选址、建筑和环境等方面与广播电视塔建立城市意象的关联性,并以广州塔为例作出论述。
关键词 广播电视塔 标志 建筑景观 意象 广州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薄壁钢管压弯构件的稳定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潘汉明 郭彦林 +3 位作者 梁硕 梁伟盛 裴胜兴 王乐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17,共7页
针对我国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未对径厚比为100以上的大直径薄壁钢管压弯构件的稳定计算作相应规定,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初始缺陷、长细比及两端作用不等弯矩等因素对该类构件稳定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径厚比的逐渐增大... 针对我国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未对径厚比为100以上的大直径薄壁钢管压弯构件的稳定计算作相应规定,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初始缺陷、长细比及两端作用不等弯矩等因素对该类构件稳定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径厚比的逐渐增大,该类构件的稳定承载力显著降低。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及参照相关规范提出了该类压弯构件稳定承载力的建议计算公式。最后,对3根薄壁钢管压弯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每个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破坏屈曲和压弯极限承载力,试验荷载位移曲线与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出的曲线基本吻合,实测极限荷载值与建议公式计算值偏差幅值控制在20%之内,进一步验证了该理论分析方法是有效的、可靠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构件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薄壁钢管 压弯稳定承载力 初始缺陷 长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耸结构台风期间动力特性监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伟欢 梁硕 +3 位作者 吕中荣 陈树辉 倪一清 廖渭扬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20,共6页
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GPS等多种传感器,建立广州新电视塔的健康监测系统;(2)采用一种仅基于输出响应的模态识别算法(频域分解法),结合台风期间所测得的加速度响应识别了广州新电视塔的前十阶模态参数;(3)用图、表和有限... 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GPS等多种传感器,建立广州新电视塔的健康监测系统;(2)采用一种仅基于输出响应的模态识别算法(频域分解法),结合台风期间所测得的加速度响应识别了广州新电视塔的前十阶模态参数;(3)用图、表和有限元模型描述了电视塔在台风期间的形变状态,揭示其动力特性。具有理论创新和较好的应用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耸结构 动力特性 模态分析 结构健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