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CT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谢琦 陈胜利 +7 位作者 吴沛宏 刘璋 张静 刘兵 江新青 陈明旺 陈国东 古杰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6期541-543,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判断的价值。方法  5 0例膀胱癌患者术前一周内行盆腔CT平扫与螺旋CT增强扫描 ,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绝大多数膀胱癌出现不同程度强化。I级、I~Ⅱ级癌灶的强化均值为 1...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判断的价值。方法  5 0例膀胱癌患者术前一周内行盆腔CT平扫与螺旋CT增强扫描 ,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绝大多数膀胱癌出现不同程度强化。I级、I~Ⅱ级癌灶的强化均值为 13Hu、17.8Hu ,Ⅱ级、Ⅱ~Ⅲ级、Ⅲ级癌灶强化均值大于 3 0Hu。螺旋CT增强早期 ,癌组织未侵犯肌层时 ,病变处增厚的膀胱壁见 2~ 3层结构 ,对癌组织局部侵犯范围 (T分期 )分为Tis~T1、T2 、T3a、T3b、T4组 ,总准确率为 85 .7%。结论 膀胱癌的强化程度与其病理组织分级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膀胱癌 侵袭性 局部侵袭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直肠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林成业 刘璋 +1 位作者 王博 黄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4170-4172,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9例直肠癌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仿真内镜(VE)、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透明法(Raysum)重建,并与结肠镜和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9例直肠癌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仿真内镜(VE)、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透明法(Raysum)重建,并与结肠镜和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检查结果显示:49例患者中,肠壁不规则增厚者49例,腔内肿块者43例,肠腔狭窄者36例,浸润至浆膜者39例;病变向心性狭窄27例,偏心性狭窄22例;大体形态:溃疡型10例,浸润型4例,肿块型22例,混合型13例。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MPR、CT仿真结肠镜(CTVE)、Raysum、SSD显示肿块浸润环肠周程度的符合率分别为95.9%、81.6%、71.4%和59.2%;Raysum、SSD、MPR、CTVE、电子结肠镜(EC)显示癌肿长度的符合率依次为100.0%、93.9%、77.6%、65.3%和55.1%;EC、CTVE、MPR、SSD、Ray-sum显示病理分型的符合率依次为100.0%、93.9%、83.7%、59.2%和59.2%。CTVE结合MPR、SSD和Raysum技术能对直肠癌病变准确定位,并有利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及特征。结论螺旋CT是一种无创、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直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在胃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谢琦 陈胜利 +6 位作者 刘兵 刘璋 张静 吴沛宏 陈明旺 江新青 曹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阐述胃部病变在SCT上的表现 ,探讨SCT在胃部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有明确病理与临床诊断的 67例胃部疾病患者的腹部CT平扫与SCT增强扫描时的表现 ,根据胃部病变增强扫描前后的CT值来评价各种疾病的CT增强情况。结果 ... 目的 阐述胃部病变在SCT上的表现 ,探讨SCT在胃部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有明确病理与临床诊断的 67例胃部疾病患者的腹部CT平扫与SCT增强扫描时的表现 ,根据胃部病变增强扫描前后的CT值来评价各种疾病的CT增强情况。结果 胃部病变表现为局限 (5 5例 )、广泛 (7例 )胃壁增厚或肿块形成 (5例 )。在SCT增强早期 ,大多数胃癌、间质瘤、活动性溃疡、反应性水肿、静脉曲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 ,胃溃疡瘢痕 ,非霍奇金淋巴瘤、嗜酸性细胞浸润无明显强化。结论 增厚的胃壁是否僵硬 ,有无肿块形成及SCT增强扫描的早期强化情况对胃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部疾病 CT诊断 鉴别诊断 胃部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胶质瘤磁共振波谱与组织学对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凌雪英 张立 +1 位作者 黄力 刘斯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应用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MRS)进行分析,并与病理图片进行对照,研究不同阶段鼠脑胶质瘤的MRS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1周组、2周组、3周组分别于C6细...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应用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MRS)进行分析,并与病理图片进行对照,研究不同阶段鼠脑胶质瘤的MRS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1周组、2周组、3周组分别于C6细胞种植前及种植后相应时间进行MR检查;MR检查序列包括轴位常规MRI(T1WI、T2WI、T1WI+C)、单体素1HMRS。C6细胞种植于单侧尾壳核。所有实验鼠按照组别均于第二次磁共振检查后立即处死,并将整个鼠脑做病理片。利用工作站后处理软件测量肿瘤的NAA/Cr、Cho/Cr值,分析不同时期胶质瘤的MRS表现特点。结果 C6细胞种植后1~3周,肿瘤实质细胞数明显增长,与种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86,P〈0.05);而肿瘤中央在种植后3周出现实质细胞坏死、崩解;肿瘤区NAA/Cr值在种植后1~2周逐渐降低,Cho/Cr值升高;种植后3周,肿瘤区Cho/Cr峰更高(F=25.829,P〈0.05),且肿瘤区出现脂峰(Lip)。结论 C6胶质瘤细胞种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实质细胞明显增多,同时Cho/Cr显著升高,NAA/Cr逐渐降低,种植后期肿瘤出现Lip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C6 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智 林成业 +7 位作者 李玉香 刘璋 张立 肖海松 高文 陆志锋 王博 王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733-736,共4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2年5月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用螺旋CT行10mm层厚、7mm、5mm、3rnm及1mm不同层厚及相应层距及螺距均为1.0容积...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2年5月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用螺旋CT行10mm层厚、7mm、5mm、3rnm及1mm不同层厚及相应层距及螺距均为1.0容积扫描,标准算法重建,均采用1mm层厚、1mm间隔进行拆薄重建图像。对各组原始轴位图像与相应拆薄重建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作统计学对比分析,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扫描层厚在3—10mm层厚时,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直接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同时接受X线辐射剂量越多。1mm层厚、层距扫描图像噪声较大,图像质量差,受X线辐射剂量最多。结论: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有一定相关性,在3—10mm,当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图像质量佳,为实现螺旋CT超低剂量扫描及超薄图像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体位在DR胸部正位片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博 黄智 +1 位作者 陆志锋 刘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00-1002,共3页
目的:探讨DR胸部正位片双肩贴板体位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00例健康体检人员行DR双肩贴板体位胸部正位片,并与常规胸片标准体位1500例、双手上举体位100例、抱板体位1500例、双手下垂体位100例比较,分析5种体位受检者摆位... 目的:探讨DR胸部正位片双肩贴板体位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00例健康体检人员行DR双肩贴板体位胸部正位片,并与常规胸片标准体位1500例、双手上举体位100例、抱板体位1500例、双手下垂体位100例比较,分析5种体位受检者摆位完成时间,受检者独立完成容易度,受检者舒适度,图像符合临床诊断率。结果:1500例受检者双肩贴板体位分别与常规胸片标准体位、双手上举体位、抱板体位、双手下垂体位比较,1h可拍摄受检者数量分别为双肩贴板体位80例;常规胸片标准体位45例;双手上举体位80例;抱板体位85例;双手下垂体位90例。受检者独立完成容易度(1~5级,1级最简单,5级最困难):双肩贴板体位2级;常规胸片标准体位5级;双手上举体位2级;抱板体位2级;双手下垂体位1级。受检者舒适度(1~5级,1级最舒服,5级最难受):双肩贴板体位2级;常规胸片标准体位3级;双手上举体位4级;抱板体位2级;双手下垂体位1级。图像符合临床诊断率:双肩贴板体位96%;常规胸片标准体位95%;抱板体位67%,双手上举体位及双手下垂体位无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图像。结论:双肩贴板体位为胸部正位片最佳拍摄体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 放射摄影术 胸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