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通视性对高速公路隧道路段驾驶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戴忧华 郭忠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07-1312,共6页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路段运行环境特性,首次提出空间通视性对隧道路段驾驶行为的影响.在给出空间通视性定义和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分析空间通视性的影响要素,并从道路平曲线、竖曲线、驾驶员视觉特性三方面对隧道空间通视性临界条件进行理论...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路段运行环境特性,首次提出空间通视性对隧道路段驾驶行为的影响.在给出空间通视性定义和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分析空间通视性的影响要素,并从道路平曲线、竖曲线、驾驶员视觉特性三方面对隧道空间通视性临界条件进行理论计算.依据实测数据,建立基于空间通视性的高速公路隧道驾驶行为变化规律:通视型隧道驾驶行为变化过程可分为两区段,而非通视型隧道可分为三区段.并给出了典型空间通视型隧道路段运行车速变化规律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通视性 高速公路 隧道路段 驾驶行为 视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主线侧连续出口最小间距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灵利 李新伟 +1 位作者 潘兵宏 王海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6-631,共6页
以高速公路主线侧连续出口最小间距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驾驶员认读标志的特点,高速公路车头时距的分布规律以及换道模型特征,建立主线侧连续出口匝道最小间距模型,提出基于车道数及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主线侧连续出口匝道最小间距的建议... 以高速公路主线侧连续出口最小间距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驾驶员认读标志的特点,高速公路车头时距的分布规律以及换道模型特征,建立主线侧连续出口匝道最小间距模型,提出基于车道数及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主线侧连续出口匝道最小间距的建议值。该建议值比规定值稍大,有利于提高高速公路行驶车辆的出口正确率和保证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降低高速公路出口事故率。对我国现阶段高速公路连续出口匝道的设置提供了参考,且得出高速公路主线侧连续出口最小间距与车道数有关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连续出口 车头时距 换道模型 最小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通道路网交通诱导决策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晓飞 李新伟 +1 位作者 刘立能 杜锦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1-645,共5页
为解决灾变事件发生时一条最优路径和多条可绕行路径的决策问题,应用图论及最优化理论相关方法构建模型.以通道路网为研究对象、实时安全可靠度为基本约束条件,采用图论相关方法研究了诱导起终点间通路求解方法.应用最优化理论建立运营... 为解决灾变事件发生时一条最优路径和多条可绕行路径的决策问题,应用图论及最优化理论相关方法构建模型.以通道路网为研究对象、实时安全可靠度为基本约束条件,采用图论相关方法研究了诱导起终点间通路求解方法.应用最优化理论建立运营安全最优路径决策模型,并采用Dijkstra算法求解最优路径.在解决最优路径的基础上,引入重复度的概念及相应算法,研究其他可绕行路径的决策模型.针对高速公路通道路网,构建了灾变事件下的交通诱导决策模型,解决综合考虑安全、行程时间和通行需求的路径决策.结果表明,图论方法能求解任意起终点间的所有通路,Dijkstra算法能求解最优路径,应用重复度算法可寻求其他可绕行路径以满足灾变事件下的绕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通道路网 运营安全 行程时间 路径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挖下沉式高速公路隧道混凝土施工仿真与温控方案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峰 韩林 +4 位作者 涂晴云 吴绍明 王涛 储洪强 蒋林华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4-187,共4页
温度裂缝是下沉式高速公路隧道混凝土防裂的重点。结合实际对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第二高速公路明挖下沉式高速公路隧道暗埋段混凝土进行施工仿真研究,分析温度场和应力场。发现在环境温度33℃浇筑的情况下,混凝土内部过大的温度应力会引... 温度裂缝是下沉式高速公路隧道混凝土防裂的重点。结合实际对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第二高速公路明挖下沉式高速公路隧道暗埋段混凝土进行施工仿真研究,分析温度场和应力场。发现在环境温度33℃浇筑的情况下,混凝土内部过大的温度应力会引起各部位产生裂缝。实施在水管冷却措施后(20℃时浇筑,通水时间为2 d,通水水温为12℃),结果表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仅约39℃,各方向混凝土内部拉应力均低于强度设计值。采取该温控措施,可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温升和温度应力,降低了混凝土隧道开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隧道 温度裂缝 仿真计算 温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滑动机理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佳 袁坤 +2 位作者 李新伟 张玉芳 欧阳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111,共5页
选取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典型工点,首先从路堑高边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4方面介绍了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然后结合边坡滑动变形的现场调查情况分析了该路堑高边坡的滑动机理,确定该边坡属于基岩顶面的... 选取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典型工点,首先从路堑高边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4方面介绍了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然后结合边坡滑动变形的现场调查情况分析了该路堑高边坡的滑动机理,确定该边坡属于基岩顶面的顺层滑坡。据此提出了竖向钢花管群桩+斜向预应力钢锚管框架梁加固和抗滑桩+锚杆格梁加固2种防治对策,经比选推荐采用竖向钢花管群桩+斜向预应力钢锚管框架梁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路基 滑动机理 现场监测 路堑高边坡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配筋混凝土柱偏心受压力学性能
6
作者 刘水 梅艳婷 +6 位作者 王智雄 汪昕 陈志清 刘霞 安迪 林敬辉 李达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4-891,共8页
为研究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筋-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柱在偏心受压荷载下的力学性能,开展了外侧配置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筋、内侧配置钢筋的混合配筋柱的偏心受压试验,且混合配筋柱与钢筋混凝土柱采用等刚度设计。研究的参数为钢筋与玄武岩... 为研究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筋-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柱在偏心受压荷载下的力学性能,开展了外侧配置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筋、内侧配置钢筋的混合配筋柱的偏心受压试验,且混合配筋柱与钢筋混凝土柱采用等刚度设计。研究的参数为钢筋与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筋的配筋比As/Af和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纵筋的直径。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内侧钢筋的力臂较小,混合配筋柱的承载力和侧向刚度均低于钢筋混凝土柱。减小配筋比As/Af,混合配筋柱的承载力和刚度不断提高,但延性会逐渐降低。在相同有效刚度下,采用直径较大的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筋会略微降低混合配筋柱的承载力,但会提高构件延性。所得结论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柱 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筋 混合配筋 偏心受压 等刚度设计 承载力 延性 二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盖梁支架一体化智能升降装置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春为 杨飚 +2 位作者 蔡有信 周同生 周祖衡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2,共9页
针对现有桥梁盖梁传统支架施工面临的高空作业多、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依托南中高速和清花高速桥梁工程项目,研发了一套桥梁盖梁支架一体化智能升降装置。该装置硬件主要包括上层电动抱箍、上连接座、下层电动抱箍、下连接座... 针对现有桥梁盖梁传统支架施工面临的高空作业多、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依托南中高速和清花高速桥梁工程项目,研发了一套桥梁盖梁支架一体化智能升降装置。该装置硬件主要包括上层电动抱箍、上连接座、下层电动抱箍、下连接座、顶升机构及驱动等,软件主要包括变频器、编程控制器、电气控制系统等,通过机构协同作业,实现整体同步顶升和下放。为验证该装置的工作性能,采用ANSYS软件建立该装置关键受力构件有限元模型,分析其承载状态下的受力及变形,开展智能升降装置空载荷、半载荷、满载荷3种工况下的现场试验,并进行实桥应用。结果表明:智能升降装置关键受力构件最大应力与最大竖向变形值均小于允许值;2个墩柱上2套智能升降装置的下连接座最大高度差为10~12 mm,能有效实现同步顶升;相较传统支架施工,采用该装置施工单个盖梁可减少工时11 h,工效提高14%,整体施工成本降低46.28%。该装置可将盖梁支架搭设的高空作业转化为地面作业,极大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提高了机械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梁 支架一体化智能升降装置 硬件设计 软件设计 结构验算 有限元法 现场试验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大公路隧道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编制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少飞 刘桂强 +1 位作者 曾磊 卢辉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7-200,共4页
针对国内公路隧道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公路隧道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广东增从高速公路凤凰山特长隧道为例,提出长大公路隧道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流程、核心要素和主要内容,介绍火灾事故及化学... 针对国内公路隧道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公路隧道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广东增从高速公路凤凰山特长隧道为例,提出长大公路隧道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流程、核心要素和主要内容,介绍火灾事故及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现场控制处置措施。预案的制定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并在事故应急处置或消防演练后修改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火灾事故 应急预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断面偏压公路隧道临时支护拆除方式研究(英文) 被引量:3
9
作者 严宗雪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29期7196-7201,7215,共7页
特大断面公路隧道大多采用双侧壁导坑方式施工,临时支护在施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对于不偏压隧道先拆除左或右侧临时支护影响不大,而对于偏压隧道,埋深浅侧的临时支护先拆除,还是埋深深侧的临时支护先拆除对初期支护受力有较大... 特大断面公路隧道大多采用双侧壁导坑方式施工,临时支护在施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对于不偏压隧道先拆除左或右侧临时支护影响不大,而对于偏压隧道,埋深浅侧的临时支护先拆除,还是埋深深侧的临时支护先拆除对初期支护受力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广州龙头山特大断面隧道公路偏压隧道的数值计算,分析了偏压隧道左、右侧导洞的临时支护拆除方式对初期支护弯矩和变形的影响,提出了特大断面偏压隧道基于双侧壁导坑开挖方式的临时支护合理的拆除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断面 偏压 公路隧道 临时支护 拆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软土区桩柱式桥墩临界荷载简化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晓明 李曦 +3 位作者 刘齐建 刘涛 殷悦 曾磊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8,共7页
现有桩柱式桥墩临界荷载简化计算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计算误差较大,适用性有限.在利用软土区现场桩基屈曲实验结果标定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特征值屈曲分析的有限元方法对有典型桩柱式桥墩的临界荷载进行了计算并与现有简化计算方法结果进... 现有桩柱式桥墩临界荷载简化计算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计算误差较大,适用性有限.在利用软土区现场桩基屈曲实验结果标定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特征值屈曲分析的有限元方法对有典型桩柱式桥墩的临界荷载进行了计算并与现有简化计算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指出了现有简化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发现现有简化方法不适用于软土区桩柱式桥墩计算.在大量桩柱式桥墩有限元特征值屈曲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可以计算桩柱式桥墩计算长度的随机森林模型以及各影响参数重要性指数分析结果.最后以现常用简化公式为基本形式,纳入随机森林算法给出的重要参数,通过回归分析,提出了深厚软土区桩柱式桥墩临界荷载的简化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柱式桥墩 临界荷载 有限元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箱式π型断面涡振性能及导流板措施参数研究
11
作者 王峰 邢丰 +4 位作者 熊川 王佳盈 郑晓东 张久鹏 黄晓明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2,共9页
π型断面因构造简单与受力性能好,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中,但其抗风性能差,易产生涡激振动问题.本文以边箱式π型断面桥梁为研究对象,采用宽高比10∶1的π型断面刚体节段模型进行同步测振测压试验,并且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加以对比验证... π型断面因构造简单与受力性能好,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中,但其抗风性能差,易产生涡激振动问题.本文以边箱式π型断面桥梁为研究对象,采用宽高比10∶1的π型断面刚体节段模型进行同步测振测压试验,并且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加以对比验证,研究π型断面涡振性能与导流板抑振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边箱式π型断面在0°、±3°风攻角下发生显著涡激振动,通过在断面两侧加设特定形式及尺寸参数的导流板措施可抑制断面竖弯及扭转涡振.其中,倒L型导流板措施气动优化效果显著,可有效消除涡振振幅,而水平导流板措施的抑振效果有限,相较于竖弯涡振,扭转涡振对于水平导流板尺寸参数更为敏感.通过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表面气动压力分布,表明倒L型导流板措施能够优化断面气动外形,削弱断面上下表面旋涡脱落尺度和能量,同时降低断面所受的周期性气动力,从而有效抑制断面涡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π型断面 涡激振动 风洞试验 导流板 风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蠕变影响的堆载作用下被动排桩受力变形分析
12
作者 张玲 邱泉 +2 位作者 何奇 岳梢 刘亚楠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98,共12页
为分析堆载作用下被动桩受力变形的时间效应,首先引入分数阶Merchant模型描述土体的蠕变特性,然后根据对应性原理和Laplace变换推导Boussinesq黏弹性解,计算堆载引发水平附加应力,并通过Terzaghi土拱模型将附加应力传递到桩上,得到堆载... 为分析堆载作用下被动桩受力变形的时间效应,首先引入分数阶Merchant模型描述土体的蠕变特性,然后根据对应性原理和Laplace变换推导Boussinesq黏弹性解,计算堆载引发水平附加应力,并通过Terzaghi土拱模型将附加应力传递到桩上,得到堆载作用在桩上的被动荷载.其次,将桩简化为黏弹性Pasternak地基上的欧拉梁,建立桩身挠曲微分方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及Laplace逆变换求解,随后通过与已有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分数阶Merchant模型参数(虎克体的弹性模量Eh、Kelvin体的弹性模量Ek及黏滞系数η、分数阶阶次α)、堆载-桩身水平距离以及堆载荷载对桩身水平位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Eh越大,桩身初始水平位移越小;Ek越大,桩身水平位移随时间的增量越小;η越大,桩身到达最终变形量的时间越长;α越大,Kelvin体的黏滞性越大;堆载-桩身水平距离越小、堆载荷载越大,桩身水平位移越大;且随时间的增加,桩身水平位移对Eh的敏感度降低,对堆载-桩身水平距离和堆载荷载的敏感度会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载 桩基础 分数阶Merchant模型 黏弹性地基 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LSTM的浅层地下双孔洞探测技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靖 张红 +3 位作者 叶晨 周立成 刘泽佳 汤立群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783,共6页
文章探究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浅层地下孔洞探测技术,以应对地下孔洞给桩基施工安全所造成的严重威胁。基于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原理,采用基础施工过程中的桩锤激震作为激励源,通过在探测区域地表上布置少量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孔洞反射信号,... 文章探究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浅层地下孔洞探测技术,以应对地下孔洞给桩基施工安全所造成的严重威胁。基于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原理,采用基础施工过程中的桩锤激震作为激励源,通过在探测区域地表上布置少量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孔洞反射信号,并将反射信号作为深度学习的输入,以输出孔洞信息,建立一种新型的智能孔洞探测方法。结果表明,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Bi-LSTM)的预测模型对于地下双孔洞的工况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在容许误差为2 m的情况下,孔洞位置和直径的预测准确率可达95.3%。该研究验证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孔洞探测技术的可行性,有望为施工前期土层地质状况的评估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孔洞探测 桩锤激震 深度学习 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LSTM)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奇门特大桥钢箱梁智能顶推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10
14
作者 倪学平 谭旺 +1 位作者 阳维华 吴改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5,共7页
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洪奇门特大桥主桥为(80.5+222.5+520+222.5+80.5)m双塔双索面半飘浮体系钢箱梁斜拉桥。大桥位于珠三角近海冲积平原滨海区,边跨分别位于洪奇沥水道浅滩区及大堤内侧,钢箱梁采用边跨顶推、中跨悬臂架设的施工方案。考... 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洪奇门特大桥主桥为(80.5+222.5+520+222.5+80.5)m双塔双索面半飘浮体系钢箱梁斜拉桥。大桥位于珠三角近海冲积平原滨海区,边跨分别位于洪奇沥水道浅滩区及大堤内侧,钢箱梁采用边跨顶推、中跨悬臂架设的施工方案。考虑钢箱梁顶推距离长、重量大、工期长,为确保施工安全并提高工效,边跨钢箱梁采用智能顶推施工,研发了一套完整的全场景智能化成套技术。将非均匀载荷条件下桥梁顶推智能同步控制技术、基于动态监测数据驱动的桥梁顶推智能纠偏控制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桥梁顶推施工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相结合,使结构状态和设备控制形成联动,50个钢箱梁节段顶推施工平均工效可达3.8 m/h,实现了桥梁顶推施工全过程状态的实时监测、动态可视、预警及智能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钢箱梁 全场景智能化 智能控制 智能纠偏 智能监测 顶推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门西特大桥异形桥塔智能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磊 郑波涛 +2 位作者 孟园英 郭广银 伊建军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152,共7页
南中高速横门西特大桥主桥为(66+390+324+66+66)m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桥塔为宝瓶形结构,高210 m,中塔柱倾斜82.5°,塔柱断面为八边形。塔柱采用分节段施工,下塔柱采用定型钢模及木模板施工;中、上塔柱7~24号节段采用多功能一体... 南中高速横门西特大桥主桥为(66+390+324+66+66)m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桥塔为宝瓶形结构,高210 m,中塔柱倾斜82.5°,塔柱断面为八边形。塔柱采用分节段施工,下塔柱采用定型钢模及木模板施工;中、上塔柱7~24号节段采用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造塔平台施工;下横梁采用落地钢管支架和牛腿相结合的方式施工,与塔柱同步施工;中、上横梁采用空中牛腿支架施工,与桥塔异步施工。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造塔平台配置了一体化模架系统、智能布料系统、智能养护系统、信息化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全自动顶升、智能布料、智能养护、全过程智能监测等功能。中、上塔柱钢筋采用全断面部品化施工,采用可调节式部品化预制胎架,适应钢筋截面收分,提高部品化预制效率及精度;设置内置劲性骨架,增强部品化钢筋节段整体刚度,减小吊装过程变形;采用可调式专用吊具,实现对钢筋节段吊装姿态的高精度控制;运用BIM技术,实现变截面钢筋节段重心位置精准确定及姿态模拟。该桥桥塔采用智能施工技术,提高了施工精度、质量及效率,节约工期约6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异形桥塔 智能施工 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造塔平台 钢筋部品化施工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处理对再生骨料-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飚 杨刚 +2 位作者 陈静群 周祖衡 李庚英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10-2316,共7页
为了提高混凝土再生骨料(RCA)的利用率,本文提出利用硫酸氢钠和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结合超声波和有机硅防水剂对RCA进行离子沉积处理的方法(MIP)。分析MIP处理对RCA的微观形貌、物理性能,以及沥青混合料油石比和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为了提高混凝土再生骨料(RCA)的利用率,本文提出利用硫酸氢钠和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结合超声波和有机硅防水剂对RCA进行离子沉积处理的方法(MIP)。分析MIP处理对RCA的微观形貌、物理性能,以及沥青混合料油石比和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IP处理后的RCA表面均匀且孔隙内沉积大量石膏、氢氧化钙和钙矾石等胶凝材料,压碎指标、磨耗值和吸水率显著降低;MIP处理可显著降低RCA-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提高界面黏附性、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MIP处理后的混凝土再生骨料可取代60%(质量分数)的原生粗骨料,生产具有优良路用性能和较低最佳油石比的沥青混合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再生骨料 表面处理 填充效应 沥青混合料 最佳油石比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耦合作用的造塔平台施工安全风险有序加权评价方法
17
作者 蔡炎标 郑波涛 +2 位作者 孟园英 杨雁君 刘艳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3,共7页
为准确评估桥梁造塔平台施工安全风险,提出考虑耦合作用的造塔平台施工安全风险有序加权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实桥。首先,使用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分解造塔平台施工工序,采用风险分解结构(Risk Breakdown Structure... 为准确评估桥梁造塔平台施工安全风险,提出考虑耦合作用的造塔平台施工安全风险有序加权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实桥。首先,使用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分解造塔平台施工工序,采用风险分解结构(Risk Breakdown Structure, RBS)分解安全风险,建立造塔平台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耦合交互矩阵,通过指标修正,识别14个造塔平台施工安全风险因素,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然后,融合风险耦合理论、联合有序加权算子和交互作用矩阵构建造塔平台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识别施工安全关键风险因素;最后,以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项目造塔平台施工工程为背景,采用该方法进行施工安全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造塔平台施工关键风险因素为“安全监管不当致临边、高处及登高作业防护不到位”“综合验收体系不合格导致模板及构件带病出厂”“竖向或水平构件支撑系统存在缺陷”等,通过安装造塔平台施工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对以上风险因素进行重点管控,有效减少了造塔平台施工安全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造塔平台 施工安全风险 评价方法 耦合作用 联合有序加权算子 相互作用矩阵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水沥青混合料PAC-16级配优化
18
作者 陆幸 陈太福 +2 位作者 陈宗碧 刘文昶 林宏伟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7,共8页
为改善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剪切性能,对透水混合料PAC-16三轴剪切试验进行模拟,构建虚拟三轴剪切试验数值模型,并对其模拟准确性进行验证。基于此,结合数值仿真和室内试验对PAC-16级配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虚拟试验方法所测的不同围... 为改善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剪切性能,对透水混合料PAC-16三轴剪切试验进行模拟,构建虚拟三轴剪切试验数值模型,并对其模拟准确性进行验证。基于此,结合数值仿真和室内试验对PAC-16级配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虚拟试验方法所测的不同围压水平峰值应力、内摩擦角及黏聚力均与室内试验实测结果的误差不超过5%,且试验规律与实际相符;推荐粗集料最佳用量为4.75~9.5 mm:9.5~13.2 mm:13.2~16 mm:16~19 mm=10:15:12:3、细集料最佳级配取i=0.75对应的级配、粗细集料用量比为80:20,并确定0.075 mm,4.75 mm及16 mm关键筛孔通过率,提出PAC-16优化级配。优化级配的高温性能至少提升10%,整体路用性能更加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路面 透水沥青混合料 三轴试验 级配优化 高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载模式下沥青混凝土的断裂特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田小革 韩海峰 +4 位作者 李新伟 李思强 彭凯 李绍鹏 但瑞强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8-761,共4页
通过改变带预切缝半圆形试件三点弯曲断裂(SCB)试验的支座位置和预制裂纹位置来改变试件的加载模式,对沥青混凝土试件进行了4种温度和5种加载模式的断裂试验,获得了临界应力强度因子(CSIF)随温度和加载模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和... 通过改变带预切缝半圆形试件三点弯曲断裂(SCB)试验的支座位置和预制裂纹位置来改变试件的加载模式,对沥青混凝土试件进行了4种温度和5种加载模式的断裂试验,获得了临界应力强度因子(CSIF)随温度和加载模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和加载模式对沥青混凝土抗裂性能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沥青混凝土抗裂性能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Ⅰ/Ⅱ型断裂的某个混合模式时最弱,纯Ⅰ型或纯Ⅱ型断裂试验会高估其抗裂性能,应以Ⅰ/Ⅱ型混合模式下的临界应力强度因子作为沥青混凝土抗裂性能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 断裂性能 加载模式 临界应力强度因子 半圆形试件弯曲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裂型沥青稳定碎石的双面剪切疲劳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田小革 韩海峰 +2 位作者 李新伟 张起森 李烨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5-168,共4页
为提高沥青稳定碎石的抗裂性能,优化设计了粗集料间断半开级配的沥青稳定碎石(ATB-25),并对其进行了应力比分别为0.1,0.2,0.3,0.4和0.5的双面剪切疲劳试验.结果表明:应力比对ATB-25梁式试件疲劳寿命具有显著影响;各应力比下其疲劳寿命... 为提高沥青稳定碎石的抗裂性能,优化设计了粗集料间断半开级配的沥青稳定碎石(ATB-25),并对其进行了应力比分别为0.1,0.2,0.3,0.4和0.5的双面剪切疲劳试验.结果表明:应力比对ATB-25梁式试件疲劳寿命具有显著影响;各应力比下其疲劳寿命均服从双参数Weibull分布.同时建立了不同失效概率下的概率型(p-S-N型)剪切疲劳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稳定碎石 剪切疲劳 双面剪切 WEIBULL分布 疲劳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