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 被引量:13
1
作者 方雅秀 谭燕 侯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37-1838,共2页
目的:明确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脑科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抗病毒、调节免疫、营养神经等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比分析鼠... 目的:明确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脑科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抗病毒、调节免疫、营养神经等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比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对于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结果: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MMSE加分率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病毒性 鼠神经生长因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雌激素α受体基因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宁玉萍 侯乐 +3 位作者 唐牟尼 谭燕 林康广 施海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17-721,共5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与雌激素α受体(ERα)基因在中国南方汉族晚发型(65岁以后发病)阿尔茨海默病(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LOAD)发病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与雌激素α受体(ERα)基因在中国南方汉族晚发型(65岁以后发病)阿尔茨海默病(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LOAD)发病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203例LOAD患者与138名正常对照BNDF基因C270T位点、ERα基因XbaⅠ位点和PvuⅡ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两基因位点间存在的交互作用。结果LOAD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BNDF基因C270T、ERα基因XbaⅠ和PvuⅡ3个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F基因C270T位点与ERα基因XbaⅠ位点发生交互作用(2=23.96,P<0.01),同时携带CC和xx基因型的个体LOAD的发病风险增加(OR=2.38,95%CI:1.02~5.53)。结论BDNF基因和ERα基因在LOAD发病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可能使个体LOAD的发病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雌激素α受体基因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发作年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艳华 钟笑梅 +6 位作者 吴章英 李玲 陈辛茹 罗新妮 李含秋 陈建平 宁玉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比较早发型老年抑郁症及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的特点及血管风险因素,为阐明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本院门诊、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包括早发型老年抑郁症29例,晚发型老年抑郁症27例,及社区招募... 目的比较早发型老年抑郁症及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的特点及血管风险因素,为阐明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本院门诊、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包括早发型老年抑郁症29例,晚发型老年抑郁症27例,及社区招募正常对照组25例,收集人口学资料及进行总体认知评估、详细认知域及血管风险因素评估,分析早发型老年抑郁症与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特点及血管风险因素特点。结果总体认知功能MMSE比较发现,晚发型老年抑郁症患者得分明显低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2.9,22.8±3.5,P=0.030);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在符号数字转化测验、画钟测验及连线测验中得分优于晚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10.5,22.9±11.8,P=0.028,3.6±0.8,2.9±1.3,P=0.006,60.4±20.6,74.7±28.8,P=0.027)。晚发型老年抑郁症组血管风险因素评分高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2.7,12.3±2.2,P=0.001)。结论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相比,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损害更重,血管风险因素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早发型抑郁症 晚发型抑郁症 认知功能 血管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霉素治疗麻痹性痴呆预后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东 林建荣 +2 位作者 彭良富 宁玉萍 谭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93-495,共3页
目的研究青霉素治疗麻痹性痴呆(GPI)远期疗效。方法用美国CDC"性病治疗指南"的青霉素治疗GPI的方案,治疗72例GPI患者,并随访至少6个月。评价治疗后的疗效,观察随访期间临床症状是否加重,并定期检查血和脑脊液(CSF)的TRUST滴度... 目的研究青霉素治疗麻痹性痴呆(GPI)远期疗效。方法用美国CDC"性病治疗指南"的青霉素治疗GPI的方案,治疗72例GPI患者,并随访至少6个月。评价治疗后的疗效,观察随访期间临床症状是否加重,并定期检查血和脑脊液(CSF)的TRUST滴度和TPHA。观察病情加重组和未加重组血和CSF的TRUST滴度变化情况。结果65例完成随访;经过青霉素治疗后,80%(52/65)患者好转,但46.15%(30/65)在6个月随访期间临床症状加重,其中23例复入院。在治疗完成时病情加重组和未加重组CSF和血TRUST滴度都比治疗前下降(P<0.01);在随访期间,两组血浆中TRUST滴度都未再继续下降(P>0.10),CSF中TRUST滴度继续下降(P<0.001)。结论美国CDC"性病治疗指南"的青霉素治疗GPI的方案近期疗效好,但体内的梅毒螺旋体可能未完全灭活,病情加重的机率高,需要探索更加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索 麻痹性痴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不同认知障碍的睡眠特点 被引量:8
5
作者 施海姗 侯乐 +5 位作者 郑东 钟笑梅 罗新妮 陈辛茹 卢慧贤 宁玉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70-1072,共3页
目的: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和认知功能的评定,了解AD患者不同认知功能障碍的睡眠特点。方法:随机选择AD患者29例,于晚上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并同日评定ADAS-Cog量表。根据评分把不同认知障碍的AD患者分为轻、重两... 目的: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和认知功能的评定,了解AD患者不同认知功能障碍的睡眠特点。方法:随机选择AD患者29例,于晚上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并同日评定ADAS-Cog量表。根据评分把不同认知障碍的AD患者分为轻、重两组,评价两组患者的睡眠图特点。通过SPSS11.0建立数据库,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语言障碍表现突出的AD患者,其SE下降、SL延长、总NREM期睡眠持续时间占AST的百分比增多。(2)实践能力障碍方面突出的AD患者,其SL延长、总NREM期睡眠持续时间占AST的百分比增加。(3)记忆障碍突出的AD患者,其AST减少、SE下降。(4)执行指令障碍方面突出的AD患者,其AST减少、SE下降、总觉醒时间增多、SL延长、总NREM期睡眠持续时间占AST的百分比增多。(5)注意力障碍突出的AD患者,其S1期睡眠持续时间占AST的百分比增多,而S2期睡眠持续时间占AST的百分比减少。结论:AD患者的语言、实践能力、记忆、执行指令及注意力等各方面障碍突出的患者分别有其各自的睡眠结构特点,NREM期的睡眠结构改变与认知功能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多导睡眠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固定的隐性梅毒患者前瞻性记忆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谭燕 王丽娟 +3 位作者 张玉虎 马桂贤 方雅秀 侯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固定的隐性梅毒患者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vent-based prospective,EBPM)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TBPM)损害情况,初步探讨血清固定隐性梅毒患者两种记忆损害程度的区别。方法采用前瞻性记忆的神经... 目的探讨血清固定的隐性梅毒患者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vent-based prospective,EBPM)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TBPM)损害情况,初步探讨血清固定隐性梅毒患者两种记忆损害程度的区别。方法采用前瞻性记忆的神经心理测试方法,对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0例血清固定的隐性梅毒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EBPM和TBPM进行测试。结果与对照组[EBPM(6.13±1.25)分,TBPM(4.67±0.92)分]相比,患者组的EBPM([4.33±2.06)分]和TBPM([3.97±1.22)分]测试成绩均降低(均P<0.05)。患者组EBPM和TBPM分值与梅毒抗体滴度均无统计学相关性(r=-0.263,P=0.161;r=0.247,P=0.181)。结论血清固定的隐性梅毒患者存在前瞻性记忆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固定 隐性梅毒 记忆 神经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7
作者 李少明 郑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2-303,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自由基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自由基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水平的检测。结果治疗后7、14、21 d的ESS(European stroke scal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显效率为48.6%,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2.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6%,也显著优于对照组(63.9%)(P<0.05)。在治疗后治疗组的SOD活性显著提高,MDA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白介素-18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少明 郑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3024-3026,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介素-18(IL-18)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发病24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介素-18(IL-18)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发病24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d口服,连用14d。于治疗前、治疗后3、7、14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MP-9和IL-18的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的变化。另选同期36例体格检查健康者作为健康组。结果:急性脑梗、患者发病后血清MMP-9和IL-18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1)。治疗组在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3、7和14d,血清MMP-9和IL-18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和P<0.05),而ESS和BI评分则在治疗7d和14d后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和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和IL-18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钙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白介素-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ion病与睡眠障碍 被引量:2
9
作者 詹淑琴 郭彩凤 +1 位作者 王玉平 贾建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71-475,共5页
Prion病是由传染性朊蛋白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致死性神经变性脑病,睡眠障碍在Prion病中十分常见,也是其诊断特征之一。其中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表现为严重的生理睡眠缺失及特殊梦幻状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过度运动;多导睡眠图早期... Prion病是由传染性朊蛋白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致死性神经变性脑病,睡眠障碍在Prion病中十分常见,也是其诊断特征之一。其中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表现为严重的生理睡眠缺失及特殊梦幻状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过度运动;多导睡眠图早期睡眠纺锤波和K复合波消失,无法产生快速眼动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生理循环。除PET扫描呈现丘脑低代谢,神经病理学观察可见丘脑神经元大量缺失,尤其是丘脑前核和背内侧核。尽管睡眠障碍亦常见于Creutzfeldt Jakob病患者,但并非该疾病特征,仅是丘脑受累标志;多导睡眠图所见频繁觉醒,除与丘脑神经元退行性改变有关外,可能还与朊蛋白生物学功能障碍即朊蛋白病发病的共同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病毒病 睡眠障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症状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燕 宁玉萍 +5 位作者 方雅秀 陈辛茹 钟笑梅 罗新妮 侯乐 陈国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6期480-485,共6页
目的分析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症状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的精神行为特点和认知功能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1年6月~2013年12月广州市脑科医院以精神行为异常为... 目的分析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症状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的精神行为特点和认知功能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1年6月~2013年12月广州市脑科医院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症状就诊的VCIND18例、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16例和无认知功能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1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别评定精神行为和认知状态,并比较各组间精神行为及认知状态的差异。结果VCIND组最多见的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易激惹/情绪不稳(66.7%),睡眠障碍(61.1%),其次为激越/攻击行为(55.6%),幻觉/妄想(44.4%)。VaD组焦虑/抑郁症状与VCIND组相比较多见,差异具有显著性(75% vs 16.7%;P=0.001)。VCIND组各认知评分介于VaD组和NCI组之间,与NCI组相比,在视空间/执行能力(2.78±0.73 vs 4.50±0.51)、注意(4.61±0.61 vs 5.55±0.48)、语言(2.11±0.47 vs 2.67±0.49)、抽象[1(0,1)vs2(1,2)]、延迟记忆[2(2,3) vs 4(4,4)]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VCIND可以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尤其是急起的易激惹/情绪不稳、睡眠障碍及激越/攻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行为症状 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 血管性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高血压治疗二级预防国际大型临床试验的回顾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燕 刘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77-380,共4页
关键词 抗高血压治疗 大型临床试验 二级预防 国际 临床研究证据 冠心病患者 对照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结果 随机对照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脑脊液标本镜检处理程序临床应用
12
作者 张岳峰 王华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研究背景脑炎的明确诊断有赖于在脑实质或脑脊液中发现病原体,但脑脊液标本制备过程中所经历的离心、洗涤等步骤均可导致病原体结构破坏、丢失,直接影响诊断效度。为了提高阳性检出率,有必要对传统脑脊液标本镜检处理程序中可能导致病... 研究背景脑炎的明确诊断有赖于在脑实质或脑脊液中发现病原体,但脑脊液标本制备过程中所经历的离心、洗涤等步骤均可导致病原体结构破坏、丢失,直接影响诊断效度。为了提高阳性检出率,有必要对传统脑脊液标本镜检处理程序中可能导致病原体减少的步骤进行改良。方法采集23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和10例对照者的脑脊液标本,分别采用加入戊二醛溶液使之终浓度达2.5%,混匀、静置4h后肉眼观察沉淀物形成再离心收集病原体方法;或不经戊二醛溶液处理即离心收集病原体方法。Gimenze染色检测脑脊液病原体。结果对照组患者两种脑脊液处理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疑似病毒性脑炎组经传统脑脊液标本镜检10例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经改良脑脊液标本镜检23例均可见沉淀物形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7例患者脑脊液培养可见病原体生长,经Gimenz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明确诊断为立克次体感染。结论改良脑脊液标本镜检处理方法可有效分离细胞、病原体和蛋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病毒性 戊二醛 离心法 沉淀 脑脊髓液 细胞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