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腺素E1对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吉章阁 张素平 +5 位作者 凌莉 黄惠鸿 何锐 王慕真 邓婉青 吴文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6-330,共5页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对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10μg.kg-1·d-1)组,溶剂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3组大鼠均...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对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10μg.kg-1·d-1)组,溶剂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3组大鼠均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以标记脑内新增殖细胞,并于MCAO术后7d、14d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测脑梗死体积,观察梗死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BrdU+细胞、BrdU+/doublecortin(DCX)+细胞表达、梗死灶周BrdU+细胞表达及SVZ区BrdU+/DCX+细胞的迁移距离。结果MCAO术后7d、14d,与溶剂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前列腺素E1治疗增加了梗死侧SVZ区BrdU+细胞(7 d:380.3±14.3 vs.251.3±9.5 vs.50.3±5.4;14 d:230.2±10.1 vs.126.2±8.8 vs.24.3±6.3,P<0.05)、BrdU+/DCX+细胞(7 d:209.0±19.6 vs.109.8±14.4 vs.27.3±5.9;14 d:96.2±13.0 vs.47.3±6.8 vs.25.7±6.2,P<0.05)和梗死灶周皮质BrdU+细胞(7 d:349.7±9.2 vs.203.5±12.2 vs.53.8±8.4;14 d:203.4±13.3 vs.136.7±11.8vs.27.2±6.2,P<0.05)表达;术后7 d,前列腺素E1组梗死侧SVZ区BrdU+/DCX+细胞迁移距离比溶剂对照组更远(6039.3μm±1035.6μm vs.3591.5μm±716.6μm,P<0.05);前列腺素E1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脑梗死后神经功能评分改善[7 d:1.5(1.0,2.0)vs.2.0(2.0,3.0);14 d:0.5(0,1.0)vs.1.0(1.0,2.0),P<0.05]。结论前列腺素E1可促进大鼠脑梗死后梗死侧SVZ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神经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前列腺素E1 神经再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惠鸿 张素平 +4 位作者 凌莉 刘博会 何锐 王慕真 邓婉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295-3298,共4页
目的:观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取新生SD大鼠,进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神经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分离及传代,然后通过形态... 目的:观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取新生SD大鼠,进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神经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分离及传代,然后通过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法鉴定。使用transwell小室建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神经干细胞非接触性的共培养系统。实验分为共培养组、单纯神经干细胞培养组和VEGF拮抗剂组。通过MTS方法检测不同组神经干细胞的增殖;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结果:与单纯神经干细胞培养组及VEGF拮抗剂组相比,共培养组的神经干细胞显示出增殖增加,且共培养组的细胞上清液中VEGF表达升高。结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共培养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其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VEGF可能起关键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神经干细胞 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3
作者 徐武华 陈坚 陆强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0期1102-1103,共2页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氏病 (AD)患者临床神经心理学变化特点及其对A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2例临床诊断的AD患者和 4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老人进行多项神经心理学测试及对照研究。结果 :32例AD患者临床上均缺乏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氏病 (AD)患者临床神经心理学变化特点及其对A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2例临床诊断的AD患者和 4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老人进行多项神经心理学测试及对照研究。结果 :32例AD患者临床上均缺乏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两组在各项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上均有统计学差异 ,但在照画立体图障碍和在地图上找地址等方面有较大重叠 ,Luria手三步动作对于诊断AD患者的痴呆症状较为敏感。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心理学 AD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4
作者 彭烈标 邵明 +4 位作者 陈玲 张素平 秦琴保 潘速跃 祁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P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2部分(UPDRSⅡ)对107例PD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估,并选用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Ⅲ(UPDRS-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 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P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2部分(UPDRSⅡ)对107例PD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估,并选用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Ⅲ(UPDRS-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睡眠量表及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ESS)等量表作为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焦虑、抑郁、认知、记忆、睡眠状况等的指标。同时结合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目前左旋多巴用量等可能影响患者ADL能力的因素评估上述指标对PD患者ADL影响的程度。结果:逐步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影响PD患者ADL能力的主要因素是UPDRS-Ⅲ、ESS、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结论:运动功能及心理因素是影响PD患者ADL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应联合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以提高PD患者的ADL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日常生活活动 认知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R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血浆β淀粉样蛋白_(1-42)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丽婵 何锐 +1 位作者 邓婉清 张素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评价3R疗法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血浆β淀粉样蛋白_(1-42)(Aβ_(1-42))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7例。对照组给予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药物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3R疗法进行... 目的评价3R疗法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血浆β淀粉样蛋白_(1-42)(Aβ_(1-42))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7例。对照组给予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药物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3R疗法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测定血浆Aβ_(1-42),并进行神经心理学指标检查: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活动调查(FAQ)、神经精神量表(NPI)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基线评定,在开始实施训练后的第3、6个月时,分别对患者进行各项指标的评定与分析。结果治疗组经过3、6个月的3R治疗后,ADL、FAQ、NP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加(P<0.01);治疗组经过6个月的3R治疗后,血浆Aβ_(1-42)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3R疗法能有效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从而延缓认知功能减退;3R治疗后,认知功能改善可能与血浆Aβ_(1-42)含量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淀粉样Β蛋白 神经心理学测验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对大鼠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细胞增殖和血管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凌莉 张素平 +4 位作者 吉章阁 黄惠鸿 何锐 王慕真 邓婉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87-591,共5页
目的观察连续性侧脑室注入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alpha,SDF-1α)对大鼠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同侧丘脑细胞增殖和血管再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6只脑梗死大鼠随机分为SDF-1α治疗组、溶剂... 目的观察连续性侧脑室注入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alpha,SDF-1α)对大鼠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同侧丘脑细胞增殖和血管再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6只脑梗死大鼠随机分为SDF-1α治疗组、溶剂对照组和SDF-1α+CXCR4拮抗剂组,每组12只。所有大鼠分别于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术后第7 d和14 d处死,处死前经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以标记新增殖的细胞,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梗死侧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oposterior nucleus,VPN)内BrdU+细胞数目、血管密度及BrdU+/laminin+细胞数目。结果与溶剂对照组及SDF-1α+CXCR4拮抗剂组相比,SDF-1α治疗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减少(术后7 d:12.3%±0.68%vs.20.6%±1.02%vs.17.2%±0.84%、术后14 d:10.4%±0.90%vs.17.8%±0.77%vs.15.0%±0.86%,P<0.05);梗死侧丘脑VPN内BrdU+细胞表达增加(术后7 d:132.7±9.11 vs.90.5±9.35 vs.96.83±8.01,术后14 d:264.2±11.65 vs.192.2±6.18 vs.207.3±7.53,P<0.05),同时BrdU+/laminin+细胞数目增多(术后7 d:73.3±5.75 vs.50.2±6.27 vs.55.5±6.15、132.3±9.81 vs.67.7±9.44 vs.87.0±7.69,P<0.05)及血管密度增加(术后7d:8.3%±0.79%vs.6.97%±0.73%vs.7.31%±0.75%、术后14 d:13.08%±0.79%vs.10.5%±0.70%vs.11.6%±0.67%,P<0.05)。结论外源性SDF-1α可减少脑梗死大鼠的梗死体积,并促进非缺血的远离梗死灶的同侧丘脑VPN内细胞增殖及血管再生,其作用可能通过SDF-1/CXCR4轴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脑梗死 远隔部位 细胞增殖 血管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不宁腿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楚霜 邵明 +4 位作者 陈玲 张素平 潘速跃 秦琴保 祁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伴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以探讨帕金森病与不宁腿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107例帕金森病患者,14例(13.08%)伴不宁腿综合征,93例(86.92%)不伴不宁腿综合征,对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疾病...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伴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以探讨帕金森病与不宁腿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107例帕金森病患者,14例(13.08%)伴不宁腿综合征,93例(86.92%)不伴不宁腿综合征,对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疾病严重程度、抑郁及睡眠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帕金森病伴不宁腿综合征患者年龄低于不伴不宁腿综合征者(t=2.199,P=0.028),而病程、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疾病严重程度、抑郁、睡眠质量及抗帕金森病药物剂量,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帕金森病伴不宁腿综合征患者帕金森病睡眠量表第4项(t=2.051,P=0.018)和第12项(t=1.954,P=0.046)评分均低于不伴不宁腿综合征者。两组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异常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结论不宁腿综合征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可能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不宁腿综合征是加重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不宁腿综合征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及各危险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薇 徐武华 +1 位作者 李恒青 郭顺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5期2608-2609,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及与各种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对48例糖尿病(DM组)患者,63例高血压(EH组)患者,6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EH+DM组)患者及36例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和其他生化指标检测...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及与各种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对48例糖尿病(DM组)患者,63例高血压(EH组)患者,6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EH+DM组)患者及36例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和其他生化指标检测。结果:(1)DM组、EH组、EH+DM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DM组、EH组、EH+DM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以DM组最低。(2)DM组、EH组、EH+DM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EH+DM组最高。(3)与对照组比较,DM组、EH组、EH+DM组的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增高,以EH+DM组最高。结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hs-CRP和血脂水平与动脉硬化相关,二者并存对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糖尿病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亚型紧张型头痛的心理因素及中枢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梁瑞华 张素平 +1 位作者 王慕真 梁钻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35-73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紧张型头痛的心理因素及中枢调控机制异常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紧张型头痛患者90例,根据分型标准分为偶发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外感受...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紧张型头痛的心理因素及中枢调控机制异常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紧张型头痛患者90例,根据分型标准分为偶发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外感受抑制试验及神经心理评估,测定第一、第二外感受抑制期(ESP)的潜伏期、时程及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果偶发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时限及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时限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时限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但改变不及慢性紧张型头痛组显著(P<0.05)。结论偶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无明显心理障碍及中枢调控异常存在;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存在中枢性疼痛调节机制异常及焦虑状态;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存在相对轻微的中枢调控异常;心理因素或参与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机制,促进中枢调控机制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性头痛 心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5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何锐 张素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癫痫 首发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性脊髓炎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锐 周祥琴 陈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0-141,共2页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性脊髓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7例带状疱疹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有特征性皮疹及相应脊髓节段损害的体征 ,1例以脊髓病变为首发 ,6例以皮疹为首发 ;1例有复发的表现 ;3例经MR证实。...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性脊髓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7例带状疱疹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有特征性皮疹及相应脊髓节段损害的体征 ,1例以脊髓病变为首发 ,6例以皮疹为首发 ;1例有复发的表现 ;3例经MR证实。脑脊液检查无明显的特性异 ,抗病毒治疗有效。结论 带状疱疹性脊髓炎是带状疱疹少见的并发症 ,诊断主要根据脊髓病与特征性带状疱疹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脊髓炎 临床分析 早期诊断 抗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指标的比值在预测心脑疾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桂见军 江东新 +6 位作者 农凤秋 伍伟光 陈玉兰 赖江明 奉伍妹 徐元杰 徐武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79-182,188,共5页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血脂(包括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年龄、性别等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3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和心内科住院,年龄≥40岁的83...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血脂(包括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年龄、性别等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3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和心内科住院,年龄≥40岁的8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采用超声测量的平均CIMT、性别、年龄、血脂水平[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以及脂质比值,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比值、载脂蛋白B(Apo-B)与载脂蛋白A-Ⅰ(ApoA-Ⅰ)的比值及总胆固醇(TC)与HDL-C的比值]、hs-CRP、空腹血糖等资料。依据患者的CIMT,分为正常组(平均CIMT<1.0 mm)172例,增厚组(平均CIMT≥1.0 mm)661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增厚组患者的年龄、空腹血糖、hs-CRP、LDL-C/HDL-C比值、TC/HDL-C比值、Apo-B/ApoA-Ⅰ比值的中位数,均高于正常组,而HDL-C、ApoA-Ⅰ的中位数低于正常组。增厚组男性例数要明显多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其他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085,95%CI:1.067~1.104)、男性(OR=1.897,95%CI:1.985~2.799)、hs-CRP(OR=1.165,95%CI:1.047~1.296)、LDL-C/HDL-C比值(OR=1.281,95%CI:1.040~1.579)是预测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DL-C/HDL-C比值增高是预测心脑疾病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作用可能要优于单独检测LDL-C或HD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颈动脉疾病 心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内溶血磷脂酸浓度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永安 徐武华 +5 位作者 徐俊 朱飞奇 都爱莲 郝红军 王燕华 伍期专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5-27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浓度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77例,根据血液内LPA浓度分为LPA增高组(>3.2μmol/L,49例)和LPA正常组(≤3.2... 目的探讨血液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浓度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77例,根据血液内LPA浓度分为LPA增高组(>3.2μmol/L,49例)和LPA正常组(≤3.2μmol/L,28例),用氯吡格雷75 mg/d进行治疗,随访1个月,观察TIA患者的发作频率以及发展成为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LPA浓度明显高于LPA正常组,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后LPA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经过1个月的氟吡格雷治疗,LPA增高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1.53±0.34)次,共有8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16.3%,而LPA正常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2.17±0.52)次,有7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25.0%。结论氯吡格雷治疗高血浓度LPA的TIA患者疗效优于正常血浓度LPA的TIA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溶血磷脂素类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与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桂见军 徐武华 +1 位作者 吴辉丽 凌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189-194,共6页
目的比较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以及高分辨率B超扫描术,纳入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92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无心脑血管疾病而且颈动脉B... 目的比较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以及高分辨率B超扫描术,纳入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92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无心脑血管疾病而且颈动脉B超检查颈动脉狭窄率<40%)的患者120例,分别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早期以及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异同(P<0.1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二元Logistic模型里,传统的危险因素,年龄(OR值:1.101,95% CI:1.046~1.159,P<0.001)、高TC(OR值:2.236,95%CI:0.821~6.089,P=0.115)、高血压(OR值:2.623,95% CI:0.989~6.957,P=0.053)、吸烟,(OR值:7.975,95%CI:2.274~27.9651,P=0.001)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二元Logistic模型,男性(OR值:2.064,95%CI:1.137~3.748,P=0.017)、高脂蛋白(a)(OR值:2.818,95%CI:1.499~5.298,P=0.001)、低HDL-C(OR值:2.451,95%CI:1.234~4.868,P=0.010)、糖尿病(OR值:2.414,95%CI:1.232~4.731,P=0.010)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结论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糖尿病、脂蛋白(a)在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障碍 脂蛋白类 胆固醇 HDL 颈动脉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u蛋白靶向的阿尔茨海默病免疫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丽华 徐武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6-128,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s disease, AD )是一种隐匿起病,全面性和进行性发展的认知功能障碍,最突出的病理特征为细胞外Aβ异常大量沉积和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ty tangles,NFTs)形成。目前全球约有3600万AD患者...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s disease, AD )是一种隐匿起病,全面性和进行性发展的认知功能障碍,最突出的病理特征为细胞外Aβ异常大量沉积和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ty tangles,NFTs)形成。目前全球约有3600万AD患者,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每二十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递增,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由于Aβ级联假说长期占据着AD病理机制假说的主流地位,绝大多数防治性研究均是围绕着该理论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前妇女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静华 徐武华 张素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412-413,共2页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绝经前妇女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5 4例绝经前妇女脑梗塞患者进行分组并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风心病、结缔组织病、阳性家族史是绝经前妇女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分组研究发...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绝经前妇女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5 4例绝经前妇女脑梗塞患者进行分组并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风心病、结缔组织病、阳性家族史是绝经前妇女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分组研究发现 ,老年前期妇女发病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有关 ,而中青年妇女的发病则与脑外栓子栓塞、免疫异常、脉管炎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妊娠、家族史也是中青年妇女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绝经前妇女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与同年龄段的男性以及老年女性有所不同 ,值得在病因诊断和预防工作中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前妇女 脑梗塞 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 肥胖 高血压 风心病 结缔组织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采默氏病患者的嗅觉调查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武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7-98,共2页
阿尔采默氏病患者的嗅觉调查徐武华阿尔采默氏病(A:IZI]ellller’sdkCf1SC;AD)主要侵犯前额、浙叶等大脑“联系”皮质,很少累及运动和感觉皮质.然而嗅觉系统似乎唯一例外。近年的病理对照研究证实:有关嗅... 阿尔采默氏病患者的嗅觉调查徐武华阿尔采默氏病(A:IZI]ellller’sdkCf1SC;AD)主要侵犯前额、浙叶等大脑“联系”皮质,很少累及运动和感觉皮质.然而嗅觉系统似乎唯一例外。近年的病理对照研究证实:有关嗅觉的中枢区域(杏仁核、海马、浙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 早老性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18
作者 徐武华 刘谭佛 钟翠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尿毒症 事件相关电位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1上调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VEGF、BDNF的表达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博会 张素平 +4 位作者 凌莉 熊喜峰 王慕真 何锐 邓婉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71-476,共6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 E1,PGE1)对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O)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VEGF、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PGE1,10μg·kg-1·d...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 E1,PGE1)对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O)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VEGF、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PGE1,10μg·kg-1·d-1,iv)、PGE1+VEGFR拮抗剂组(PGE1,10μg·kg-1·d-1,iv;SU5416,25 mg·kg-1·d-1,ip)、溶剂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12只。术后15 d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筛选实验,24 d给予相应药物连续注射7d,药物处理后2 d予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后处死,蛋白印迹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VEGF、BDNF的表达。结果与溶剂对照组及PGE1+VEGFR拮抗剂组比,PGE1治疗组平均潜伏期降低(P<0.05),穿越次数增多(5.77±0.83 vs.2.88±0.47 vs.2.63±0.44,P<0.01),且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大(32.28%±4.56%vs.20.42%±5.50%vs.23.08%±5.06%,P<0.05);与溶剂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PGE1治疗增加了海马VEGF表达量(0.057±0.005 vs.0.038±0.002 vs.0.027±0.002,P<0.05)、BDNF表达量(0.481±0.049 vs.0.339±0.021 vs.0.224±0.04,P<0.05);与PGE1+VEGFR拮抗剂组比,PGE1治疗组VEGF表达量差异不明显(0.057±0.005 vs.0.053±0.003,P>0.05),但BDNF表达量增多(0.481±0.049 vs.0.373±0.034,P<0.05)。结论 PGE1可上调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VEGF、BDNF的表达并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而VEGFR拮抗剂则可部分拮抗PGE1的这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1 血管性痴呆 大鼠 VEGF BDN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对颈内动脉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4
20
作者 范红星 张素平 +3 位作者 何锐 邓婉青 杜德坤 邓志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评估支架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对颈内动脉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支架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47例颈内动脉宽颈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31例采用支架辅助治疗,16例采用球囊辅助治疗。治疗后随访6... 目的评估支架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对颈内动脉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支架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47例颈内动脉宽颈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31例采用支架辅助治疗,16例采用球囊辅助治疗。治疗后随访6~36个月,分析患者的术后造影、并发症及临床情况。结果 47例中,采用支架或球囊两种辅助治疗方法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8%(3/31)和6.25%(1/16);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率分别为58.06%(18/31)和68.75%(11/16)。3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病例中随访造影18例,均无动脉瘤复发;16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病例中随访造影10例,其中3例复发。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是颈内动脉宽颈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显著降低颈内动脉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复发率,但有增加缺血事件的风险。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低,术后完全栓塞率高,但复发率也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球囊阻塞 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