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真皮在烧伤和整形外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林伟华 李叶扬 +4 位作者 胡晓 孙敬恩 陈宾 汪锦伦 梁岷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69-170,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真皮(皮耐克?)在烧伤整形外科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0月我科应用人工真皮修复各种创面的所有病例,观察治疗效果及总结其临床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包括增生性瘢痕、烧伤、热压伤、慢性溃疡及瘢痕疙瘩等各种创... 目的探讨人工真皮(皮耐克?)在烧伤整形外科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0月我科应用人工真皮修复各种创面的所有病例,观察治疗效果及总结其临床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包括增生性瘢痕、烧伤、热压伤、慢性溃疡及瘢痕疙瘩等各种创面共42人次46个创面,应用人工真皮共85片,均采用二期移植法。有2例一期出现严重感染而致人工真皮失活,其余人工真皮移植后成活,经二期再次移植自体刃厚皮片,创面愈合良好。随访半年~1年,复合皮片色泽接近正常皮肤,质地柔软,功能部位伸展性好。结论人工真皮结合自体皮片移植可部分替代中厚皮片和皮瓣的应用,有效地修复皮肤深度创面,无论在功能还是在外观上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瘢痕 深度创面 复合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春散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汪锦伦 张涛 +3 位作者 朱家源 刘阳 朱斌 唐冰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4-46,共3页
目的:研究复春散在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抗菌效果及促愈合、抗疤痕作用。方法:将2004年5月-2006年6月收入本院的大面积烧伤患者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均行早期切削痂植皮手术。待创面大部分愈合后,治疗组... 目的:研究复春散在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抗菌效果及促愈合、抗疤痕作用。方法:将2004年5月-2006年6月收入本院的大面积烧伤患者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均行早期切削痂植皮手术。待创面大部分愈合后,治疗组采用复春散混悬液(浓度为10%)浸洗创面15~30min,再用1%磺胺嘧啶银霜(SD-Ag)外敷包扎,每日或隔日换药;对照组采用温水浸洗15~30min,再用1%磺胺嘧啶银霜外敷包扎,每日或隔日换药。观察创面的变化及愈合情况,并做细菌学调查。将数据资料经SPSS11.0软件分析。随访观察疤痕增生情况,部分病例组织标本送病理。结果:治疗组烧伤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6.75±2.50)d,对照组为(33.81±2.4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明显下降(P<0.05),且临床大体及病理切片示疤痕增生较轻。结论:复春散能够抑制创面细菌感染,缩短创面愈合过程,减少疤痕增生,可以作为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的局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春散 烧伤 创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二酸和维A酸治疗面部烧伤后色素沉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志 李孝建 +2 位作者 梁达荣 李叶扬 许伟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9期803-805,i0008,共4页
目的:探讨面部烧伤后色素沉着的治疗方法。方法:烧伤后面部色素沉着患者4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给予15%壬二酸乳膏联合0.025%维A酸霜剂局部外用,治疗6周;对照组使用霜剂基质。观察面部色素沉着面积和颜色的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面部烧伤后色素沉着的治疗方法。方法:烧伤后面部色素沉着患者4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给予15%壬二酸乳膏联合0.025%维A酸霜剂局部外用,治疗6周;对照组使用霜剂基质。观察面部色素沉着面积和颜色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5%,与对照组38.9%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0.94,P<0.01)。结论:15%壬二酸乳膏联合0.025%维A酸霜剂局部外用治疗烧伤后色素沉着具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沉着 烧伤 壬二酸 维A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合并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患者一例的护理
4
作者 林晓明 余惠 +1 位作者 陈丽映 李孝建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4-85,共2页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mallory-weiss syndrome,MWS)[JP]是由于剧烈呕吐或腹内压及胃内压急剧升高导致胃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纵行撕裂,进而引起大量出血的一组症候群[1]。MWS占上消化道出血的4~7%[2],临床表现多为剧烈呕吐,起初为胃内容...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mallory-weiss syndrome,MWS)[JP]是由于剧烈呕吐或腹内压及胃内压急剧升高导致胃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纵行撕裂,进而引起大量出血的一组症候群[1]。MWS占上消化道出血的4~7%[2],临床表现多为剧烈呕吐,起初为胃内容物,后呕鲜血[3],其出血迅速,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4],经止血治疗后仍有再出血的风险。MWS多发生于30~50岁的中年人。临床上对烧伤后出现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的病例鲜见报道,我院收治1例罕见MWS呕吐暗红色长条索管状物长达57 cm的烧伤患者,后证实为腹内压升高引起,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患者治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 烧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酮凝胶敷料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林伟华 孙敬恩 周旺标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硅酮凝胶敷料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将13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有患者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自粘性软聚硅酮敷贴,治疗组患者采用硅酮凝胶敷料外敷患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 目的探讨硅酮凝胶敷料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将13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有患者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自粘性软聚硅酮敷贴,治疗组患者采用硅酮凝胶敷料外敷患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瘢痕VSS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和6个月治疗后,患处瘢痕V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采用硅酮凝胶敷料治疗3个月、6个月后瘢痕V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个月的持续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7.7%,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两组治疗疗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硅酮凝胶敷料防治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确切,长期预后效果与自粘性硅酮胶片无显著差异,可在基层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酮凝胶 增生性瘢痕 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对兔耳增生性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微血管的影响
6
作者 潘姝 赵孝开 +2 位作者 谢有富 方力 戴丽冰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S2期8-9,共2页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配体l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对兔耳增生性瘢痕CD34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影响,探讨15d-PGJ2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机制和可行性。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9...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配体l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对兔耳增生性瘢痕CD34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影响,探讨15d-PGJ2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机制和可行性。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9只,在兔耳腹侧面制作2cm×2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2个,共计36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15d-PGJ2及生理盐水行瘢痕内注射,1次/d,连续注射7d。停止注射后第3、6、17天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4和TGF-β1的表达。结果兔耳创面愈合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注射15d-PGJ2后瘢痕逐渐变平变软,颜色变浅。在各时间点CD34及TGF-β1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的配体15d-PGJ2可减少瘢痕内CD34、TGF-β1的含量,引起瘢痕萎缩,有一定的防治瘢痕增生的作用,为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PPAR-Γ CD34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胶原形态的改变
7
作者 张涛 朱家源 +2 位作者 朱斌 李新强 唐冰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研究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方法: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C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 目的:研究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方法: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C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 5μg/100μL及5. 0μg/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d)及对照组(D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7d;E组10只,空白对照组)。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结果:A组Ⅰ型胶原由紧密排列,变成较稀疏,提示含量减少;B组Ⅲ型胶原在血管旁及Ⅰ型胶原间分布减少;C组Ⅰ、Ⅲ型胶原均减少;D组和E组无明显变化。结论: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可使胶原的排列分布稀疏,含量减少,形态改变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酶 增生性瘢痕 天狼猩红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暴发性紫癜患者大面积皮肤坏死创面的护理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丽映 潘丽沁 +3 位作者 李玉宝 陈丽英 李海燕 叶洁玉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2期27-29,共3页
对1例暴发性紫癜患者的全身大面积皮肤坏死创面予多次切削痂植皮手术,后期小腿中下段并发骨髓炎及右踝关节结构完全坏死,予右小腿截肢术。护理重点包括术前积极清除创面坏死组织,术后采取负压引流术及维持正确体位保护植皮区,密切观察... 对1例暴发性紫癜患者的全身大面积皮肤坏死创面予多次切削痂植皮手术,后期小腿中下段并发骨髓炎及右踝关节结构完全坏死,予右小腿截肢术。护理重点包括术前积极清除创面坏死组织,术后采取负压引流术及维持正确体位保护植皮区,密切观察创面外包敷料渗血渗液情况,做好发热护理、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等。患者创面闭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左小腿保留克氏针固定,住院158d,好转出院,转康复医院继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紫癜 肢体坏疽 大面积皮肤坏死 创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