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9~2003年广州地区精神科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1
作者 杨婵娟 邱畅 +2 位作者 赵素华 刘玉平 温预关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10期902-903,共2页
目的了解精神科药物的使用情况、发展趋势.方法对1999~2003年广州地区的精神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心理门诊的精神科处方药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0~2003年广州地区的精神科药物消耗总金额年增长率分别为25.16%,30.94%,24.9... 目的了解精神科药物的使用情况、发展趋势.方法对1999~2003年广州地区的精神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心理门诊的精神科处方药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0~2003年广州地区的精神科药物消耗总金额年增长率分别为25.16%,30.94%,24.90%,26.40%;精神科经典药物消耗总金额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78%,6.08%,3.85%,3.46%;精神科新型药物消耗总金额的年增长率的分别为26.93%,33.61%,26.69%,28.00%.结论 精神科新型药物的使用已逐渐成为治疗精神疾病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科药物 金额 用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病人不良反应的观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肖爱祥 梁绮美 +1 位作者 帅少萍 陈妙珍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1年第8期485-486,共2页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 不良反应 护理 精神病 电休克疗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色氨酸羟化酶、单胺氧化酶A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郭建雄 刘恩益 +4 位作者 林振强 肖爱祥 蒋泽宇 陆小兵 陈瑞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色氨酸羟化酶(TPH)基因A218C多态性和单胺氧化酶A(MAOA)基因T1460C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色氨酸羟化酶(TPH)基因A218C多态性和单胺氧化酶A(MAOA)基因T1460C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99例MOAS加权总分≥4分者纳入有攻击行为组(研究组),102例MOAS加权总分0分者为无攻击行为组(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受试者的TPH基因A218C和MAOA基因T1460C多态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TPH基因A218C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性别分层后结果同前;两组间MAOA基因T1460C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后显示只有在男性中研究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男性携带C等位基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18倍。结论未见TPH基因A218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存在关联;MAOA基因T1460C多态性与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关联,其等位基因C可能增加患者攻击行为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色氨酸羟化酶 单胺氧化酶A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城乡5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31
4
作者 唐牟尼 马崔 +15 位作者 黄杏梅 韩海英 郭扬波 黄金满 何炳刚 吴泽俊 苏敬华 卢慧贤 周伟成 郭丽珍 宋心意 谢少珊 李佩芳 沐楠 范妮 邱思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0-344,共5页
目的调查广州市城乡≥55岁人口痴呆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广州市12个区市分为老城区、新城区、郊区,根据各层≥55岁的人口数占广州市相应年龄段人口总数的比例确定各层应查人数,实查5276人。调查采用筛查和确诊两阶段法... 目的调查广州市城乡≥55岁人口痴呆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广州市12个区市分为老城区、新城区、郊区,根据各层≥55岁的人口数占广州市相应年龄段人口总数的比例确定各层应查人数,实查5276人。调查采用筛查和确诊两阶段法,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的标准诊断痴呆。结果①查出痴呆患者183人,粗患病率为3.47%,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和其他痴呆的粗患病率分别为2.43%、0.85%和0.19%。年龄标化后的痴呆、AD和VD患病率分别为1.94%、1.28%和0.55%。②女性痴呆粗患病率高于男性(4.35%vs2.21%,P<0.001),二者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12%、2.72%。痴呆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③农村人口的痴呆患病率(4.32%)高于城镇人口(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文盲者的痴呆患病率(6.17%)较小学(2.68%)和初中及其以上(1.41%)文化程度者高(P<0.001)。结论AD是广州地区老人中主要的痴呆类型,VD次之。老年期痴呆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文化程度低者痴呆患病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病率 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社区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60岁及以上老人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31
5
作者 黄若燕 唐牟尼 +16 位作者 马崔 郭扬波 韩海英 黄金满 何炳刚 吴泽俊 苏敬华 卢慧贤 沐楠 黄杏梅 周伟成 郭丽珍 宋心意 谢少珊 李佩芳 范妮 邱思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33-537,共5页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城乡年龄≥60岁老人中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方法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样,采用筛查和确诊两阶段法进行调查,实查年龄≥60岁老人4697人,失访率4.9%。MCI诊断需符合Petersen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痴呆程度评定量表(C...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城乡年龄≥60岁老人中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方法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样,采用筛查和确诊两阶段法进行调查,实查年龄≥60岁老人4697人,失访率4.9%。MCI诊断需符合Petersen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痴呆程度评定量表(CDR)评分等于0.5。结果①检出MCI患者257例,粗患病率为5.47%,经广州市2000年人口年龄构成标化,MCI的患病率为4.94%;②其中男女MCI患者分别为67例和190例,女性粗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6.87%vs 3.47%,P<0.001),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6.51%和2.90%;③MCI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01);④城区MCI粗患病率略低于农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2%vs 6.66%,P>0.05);⑤有脑血管病史患者MCI的患病率高于无脑血管病史的老人(10.93%vs 5.08%,P<0.001)。⑥血管性非痴呆认知障碍(VMCI)的患病率为0.72%,男女两性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I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高于男性,有脑血管病史者患病率较高,提示高龄、女性、有脑血管病史是MCI的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障碍 患病率 老年人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城乡养老院≥60岁人群痴呆患者的生存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健华 唐牟尼 +8 位作者 黄若燕 郁俊昌 林康广 佘生林 胡号应 陈映梅 郭伟坚 肖頔 王怀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46-650,共5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乡养老院无认知障碍老人、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患者的生存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对广州市城乡养老院60周岁及以上年龄老人进行了痴呆患病情况的基线调查,2010年2月对该1105名老人进行生存情况的...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乡养老院无认知障碍老人、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患者的生存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对广州市城乡养老院60周岁及以上年龄老人进行了痴呆患病情况的基线调查,2010年2月对该1105名老人进行生存情况的随访调查。随访内容包括对存活者记录目前患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的情况,对死亡者记录死亡时间和原因。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和比较各组老人的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各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无认知障碍老人、轻度认知障碍及痴呆患者的八年生存率分别为26%、17%、4%(掊2=132.12,P<0.001);年龄等社会人口学特征、痴呆严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中,痴呆严重程度是影响痴呆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R)=1.207(P<0.05)。结论预防痴呆的发生能提高老年人的生存率。痴呆程度较重的患者更适合在养老院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院 轻度认知障碍 痴呆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临床表型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谢友许 邓晓苑 +3 位作者 李嘉 林伟成 张惠琴 张恒铭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715-1717,共3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11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对两组BDNF基因C...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11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对两组BDNF基因C270T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型进行评定,分析BDNF基因C270T与精神分裂症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C/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T基因型患者PANSS阴性量表分和一般病理情况得分明显高于C/C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基因C270T的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BD-NF的T等位基因变异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C270T 临床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临床相双相障碍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晓东 刘国雄 +10 位作者 苏敬华 蔡颖莲 卢玮聪 林晓鸣 叶碧瑜 张杰 梁莉 简炜颖 欧玉芬 伍远菲 陈建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临床相、不同用药状态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与正常对照者的差异,以及分析BDNF水平与病程、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探讨BDNF在BD中的...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临床相、不同用药状态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与正常对照者的差异,以及分析BDNF水平与病程、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探讨BDNF在BD中的作用。方法纳入159例BD患者与41名对照,患者分为躁狂相(50例)、抑郁相(46例)、混合相(24例)及稳定期(36例)。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杨氏躁狂量表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BDNF水平。结果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18.5±10.2)ng/mL vs.(26.0±12.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躁狂相、抑郁相、混合相及稳定期患者血清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及未用药患者血清BDNF水平亦无差异(P>0.05)。未发现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病程、症状严重程度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临床相BD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对照,与用药状态、病程、症状严重程度无关,BDNF可能可作为BD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相 双相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未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泛性焦虑症与血清神经递质及凝血相关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伍远菲 廖雪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838-840,843,共4页
目的:研究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血清神经递质及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的78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为观察组,选取78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血清神经递质及凝血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研究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血清神经递质及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的78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为观察组,选取78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血清神经递质及凝血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及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者的检测水平,同时以Logistic分析处理检测指标与本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焦虑症患者的血清神经递质及凝血相关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重度焦虑者高于轻度与中度焦虑者,中度焦虑者则高于轻度焦虑者,且Logistic分析显示其与广泛性焦虑症有密切的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神经递质及凝血相关指标与广泛性焦虑症的关系密切,应加强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上述血液指标的监测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神经递质 凝血 广泛性焦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氮平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使用 被引量:45
10
作者 司天梅 方贻儒 +19 位作者 李涛 许秀峰 郝伟 徐一峰 贾福军 李惠春 杨甫德 刘铁榜 梅其一 宁玉萍 施慎逊 王高华 王向群 许毅 陆峥 张宁 于欣 赵靖平 李凌江 江开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34-640,共7页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一系列上市前及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能有效治疗各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耐受性良好,对伴有焦虑、激越以及失眠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有优势;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抑郁...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一系列上市前及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能有效治疗各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耐受性良好,对伴有焦虑、激越以及失眠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有优势;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抑郁障碍的复发风险;作为增效药物联合治疗可有效治疗对其他抗抑郁药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与其他抗抑郁药相比,失眠、焦虑和性功能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相对较低。最近新上市了口崩片剂型,为适合该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服药途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氮平 作用机制 抑郁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