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攻击行为的躁狂发作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叶碧瑜 梁卉薇 +2 位作者 李烜 林伟成 苗国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85-487,共3页
目的研究住院躁狂发作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102例住院患者,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其躁狂发作时的攻击行为进行评定,加权总分达4分及... 目的研究住院躁狂发作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102例住院患者,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其躁狂发作时的攻击行为进行评定,加权总分达4分及以上者入攻击组(49例),其余进入无攻击组(53例),分析患者躁狂发作时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非攻击组比较,攻击组在血清总胆固醇和总T3水平、精神病家族史、物质依赖史、既往攻击史、住院次数、婚姻、父母教育方式、居住模式、个性特征、Beck-Rafaelsen躁狂量表总分及其思维奔逸因子分、自我评价因子分、睡眠因子分、情绪因子分、性兴趣因子分、敌意因子分、妄想因子分、幻觉因子分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庭结构是否完整、既往攻击史、精神病家族史阳性、敌意因子分、妄想因子分进入回归方程,显示此5个因素可能是躁狂发作攻击行为的预测因子。结论住院躁狂发作患者攻击行为具有明显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预防躁狂发作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可能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躁狂发作 攻击行为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抑郁患者前额叶及海马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贾艳滨 王颖 +4 位作者 钟舒明 徐贵云 凌雪英 刘斯润 黄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8-362,共5页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患者前额叶及海马磁共振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代谢物变化特点,为其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线索。方法应用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技术检测26例双相抑郁患者(患者组)和26例单相抑郁患者及1...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患者前额叶及海马磁共振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代谢物变化特点,为其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线索。方法应用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技术检测26例双相抑郁患者(患者组)和26例单相抑郁患者及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双侧前额叶白质、前扣带回皮质、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3种代谢物,以Cr为参照物,分别计算双侧NAA/Cr和Cho/Cr比值。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患者组左侧前额叶白质NAA/Cr(1.65±0.31)低于对照组(2.37±0.36),左侧前额叶白质Cho/Cr(1.35±0.27)低于对照组(1.65±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前额叶白质NAA/Cr、Cho/Cr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双侧前扣带回NAA/Cr、Cho/Cr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双侧海马NAA/Cr、Cho/Cr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与单相抑郁组的双侧额叶白质、双侧前扣带回皮质、双侧海马NAA/Cr、Cho/C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抑郁患者可能存在左侧前额叶神经元功能下降和膜磷脂代谢异常,其代谢物特点存在偏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抑郁 前额叶 海马 磁共振波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