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接触及铅中毒工人外周血T细胞CD3ζ基因的表达特点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思初 潘焕玉 +4 位作者 徐媛 李萡 杨力建 刘薇薇 陈嘉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399-1400,共2页
目的了解铅接触及铅中毒工人外周血中T细胞信号传导分子CD3ζ基因表达水平,为铅接触和铅中毒工人免疫系统损害的机制提供资料。方法利用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10例铅接触工人、6例铅中毒工人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CD... 目的了解铅接触及铅中毒工人外周血中T细胞信号传导分子CD3ζ基因表达水平,为铅接触和铅中毒工人免疫系统损害的机制提供资料。方法利用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10例铅接触工人、6例铅中毒工人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CD3ζ基因表达情况,以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作为内参,根据相对定量公式(2-△Ct)计算铅接触、铅中毒工人与正常人CD3ζ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正常人、铅接触和铅中毒工人外周血CD3ζ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3.01±2.11)、(11.4±13.3)和(2.42±3.01)。与正常人相比,铅接触工人外周血CD3ζ基因表达上升(P<0.05)。与铅接触工人相比,铅中毒工人CD3ζ基因表达下降(P<0.05)。结论铅接触及铅中毒工人中外周血T细胞CD3ζ基因表达异常,提示机体接触铅后T细胞活化过程存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ζ 基因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外源性凋亡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曲佳 陈玲珍 +4 位作者 詹昱 冯可欣 杨郁青 巫进明 余卫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Cur)对人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外源性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ARH-77细胞经6.25、12.5、25、50、100、200μmol/L Cur处理12、24、48 h,MTT法检测Cur对ARH-7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Cur处...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Cur)对人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外源性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ARH-77细胞经6.25、12.5、25、50、100、200μmol/L Cur处理12、24、48 h,MTT法检测Cur对ARH-7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Cur处理24 h后ARH-77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ARH-77细胞周期和Fas/FasL、TRAIL/TRAIL-R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ARH-77细胞caspase-8的活性。结果:Cur对ARH-77细胞的增殖有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25μmol/L Cur处理ARH-77细胞可观察到凋亡小体,Cur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并且有凋亡峰。其促凋亡作用呈浓度依赖性,6.25、12.5、25μmol/L Cur作用24 h后,ARH-77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35±0.35)%、(14.35±1.34)%、(36.65±1.06)%vs(3.83±0.32)%,F=500.432,P=0.000];实验组细胞内caspase 8的活化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223±0.018)、(0.263±0.019)、(0.240±0.035)vs(0.154±0.007);F=9.059,P=20.03]。12.5μmol/L Cur作用24 h后,ARH-77细胞表面Fas[(99.05±0.49)%vs(92.10±0.70)%,t=15.404,P=0.000]、FasL[(9.05±0.78)%vs(1.73±1.19)%,t=9.487,P=0.008]、TRAIL[(1.35±0.07)%vs(0.55±0.07)%,t=-11.317,P=0.008]、DR4、DcR1和DcR2的表达均显著升高,DR5表达显著降低[(0.95±0.07)%vs(7.70±0.29)%,t=32.742,P=0.001];进一步提升Cur浓度至25μmol/L,却降低了DcR1[(4.35±1.20)%vs(14.25±0.21)%;t=5.692,P=0.008]及DcR2[(0.75±0.21)%vs(1.65±0.71)%;t=11.470,P=0.03]的表达。结论:Cur能明显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外源性凋亡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多发性骨髓瘤 凋亡通路 FAS TRA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GM-CSF体外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49例长期随访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玲珍 陈嘉榆 +4 位作者 余卫 巫进明 詹昱 冯可欣 杨德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781-786,共6页
本研究回顾分析2001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采用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取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IL-2和GM-CSF作用下培养48小时后进行静脉回输,细胞总剂量... 本研究回顾分析2001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采用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取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IL-2和GM-CSF作用下培养48小时后进行静脉回输,细胞总剂量为6×106-1×108,每周1次,连用4-22个月。外周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评价造血恢复,流式细胞术测定输注细胞的组成以及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T细胞TCRVβ克隆性。结果表明:49例患者中痊愈37例,随访至今无1例出现复发;5例部分缓解,3例明显进步,4例无效,总有效率91.8%(45/49)。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比例倒置者39例,治疗后31例(79.5%)恢复正常。11例患者行外周血TCRVβ克隆性分析,受抑制的亚群重新得到恢复,出现多克隆的表达图像。未发现晚期克隆性疾病及其它远期不良反应。结论 :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疗法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介素-2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单个核细胞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损伤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晓玲 尹松梅 +3 位作者 陈玲珍 曹小芳 谢丽萍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2-1446,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亚致死剂量(6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雌性BALb/c小鼠,静脉输注不同剂量(1×105,1×106和5×106)的hBMMSC,观察注射后小鼠血常规指标、骨髓造...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亚致死剂量(6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雌性BALb/c小鼠,静脉输注不同剂量(1×105,1×106和5×106)的hBMMSC,观察注射后小鼠血常规指标、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量以及血清人TPO,SCF和G-CSF水平等动态变化。结果表明:hBMMSC输注对亚致死量照射小鼠早期死亡率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接受细胞治疗小鼠早期血象水平无显著增高,但在第28天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尤以大剂量组明显(P值均小于0.05);在中剂量和大剂量hBMMSC组小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总数和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hBMMSC输注后第2天,ELISA法检测可在细胞治疗组小鼠血清中检测到人G-CSF和SCF,以hBMMSC高剂量组G-CSF含量为最高(P<0.01)。所有各组未检测到人TPO,治疗后第9和16天所有各组血清中均未检测到人G-CSF和SCF。结论:hBMMSC输注可加速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短暂分泌相关造血细胞调控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损伤 造血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凌草甲素联合DC-CIK细胞杀伤RPMI 8226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曲佳 詹昱 +3 位作者 冯可欣 陈玲珍 巫进明 杨郁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208-2210,共3页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oridonin,Ori)干预前后,DC-CIK细胞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杀伤活性的改变。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为DC-CIK细胞,LDH释放法检测DC-CIK细胞对药物作用前后RPMI 8226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oridonin,Ori)干预前后,DC-CIK细胞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杀伤活性的改变。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为DC-CIK细胞,LDH释放法检测DC-CIK细胞对药物作用前后RPMI 8226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作用下肿瘤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改变情况。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功诱导生成DC-CIK细胞;在相同效靶比时,Ori能明显提高DC-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P<0.01);流式检测结果显示,Ori作用后,RPMI8226细胞NKG2D配体ULBP1的表达增加最为显著(9.19±1.85)(15.47±0.67),(P<0.01);相关分析提示杀伤活性与ULBP1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Ori能提升DC-CIK细胞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的杀伤活性,可能与上调肿瘤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甲素 多发性骨髓瘤 NKG2D-NKG2D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尼替尼促进HepG2细胞NKG2DLs表达从而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宇贤 陈心彤 +5 位作者 林遐 翁关样 李玉华 吴秉毅 宋朝阳 郭坤元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0-695,共6页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促进肝癌细胞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NKG2DLs)表达及提高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常规体外培养HepG2细胞,免疫磁珠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分选NK细胞,流式细...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促进肝癌细胞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NKG2DLs)表达及提高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常规体外培养HepG2细胞,免疫磁珠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分选NK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NK细胞纯度及1μmol/L舒尼替尼孵育24 h前后肝癌细胞NKG2DLs表达率;LDH释放测定法检测NK细胞对药物处理前后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处理前后HepG2细胞NKG2DLs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分选后NK细胞(CD3^-CD16^+CD56^+细胞)的纯度达78%以上;经舒尼替尼处理后靶细胞MHC-Ⅰ类链相关分子A或B(MHC classⅠ-related chain molecules A/B,MICA/MICB)、人巨细胞病毒糖蛋白UL16结合蛋白(UL16-binding proteins,ULBPs)的表达率均有升高,以MICA、MICB和ULBP2升高最明显(F=17.73,P=0.000)。当效靶比为10∶1、20∶1时,NK细胞对舒尼替尼处理前后HepG2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从(9.47±1.11)%、(20.45±1.94)%上升到(28.88±1.23)%、(44.93±1.57)%,舒尼替尼处理前后NK细胞对靶细胞杀伤活性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舒尼替尼处理HepG2细胞后,MICA、MICB和ULBP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62.628,P=0.000)。结论:舒尼替尼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高表达NKG2DLs(MICA/B和ULBP2),并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尼替尼 肝癌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 杀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w-FISH同时检测白血病患者细胞端粒长度及表面分化抗原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詹昱 冯茹 +4 位作者 易正山 宋兰林 王蔷 徐萌 魏永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395-1401,共7页
本研究应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端粒长度,并同时检测表面分化抗原,寻找一个可广泛应用的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新方法。提取白血病患者骨髓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Flow-FISH;比较白血病患者与对... 本研究应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端粒长度,并同时检测表面分化抗原,寻找一个可广泛应用的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新方法。提取白血病患者骨髓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Flow-FISH;比较白血病患者与对照者端粒长度的差异;初步分析端粒长度与白血病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追踪部分患者,观察不同病程中端粒长度与表面分化抗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34例初发白血病患者中,除CML-CP患者之外,其余端粒长度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在20例对照者中,端粒长度随年龄增长而缩短,女性较男性端粒长,而初发白血病患者的端粒长度与年龄、性别不相关。在18例AML患者中,可观察到M1患者端粒较长,M5患者端粒较短以及染色体核型高危组患者端粒较低危组患者端粒短的趋势。在可随访的2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端粒长度大于中位数者初治缓解率较高。在5例CML-CP患者中,端粒长度较短者易早期发生急变。14例同时检测表面分化抗原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后相关抗原表达率均下降,同时端粒延长,其中5例动态追踪的患者中,2例长期缓解者端粒长度在缓解期始终处于正常水平,且无特异抗原表达增高。3例复发者复发后端粒再次缩短,同时特异抗原表达增高,其中2例患者复发时相关抗原阳性细胞群端粒的缩短先于整个细胞群端粒长度的变化,先于骨髓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Flow-FISH检测的细胞端粒长度是监测各类白血病疾病状态、评估预后的具有较普遍意义的指标。Flow-FISH同时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和表面分化抗原有利于更早发现异常克隆预测复发,可能可作为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可广泛应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荧光原位杂交 端粒长度 表面抗原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尼替尼通过NF-кB旁路途径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NKG2DLs的表达
8
作者 黄宇贤 陈心彤 +6 位作者 林遐 翁关样 郭坤元 吴秉毅 宋朝阳 贺艳杰 李玉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3-709,共7页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通过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肝癌HepG2细胞表达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NKG2DLs)的分子机制。方法:常规体外培养HepG2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1μmol/L舒尼替尼处理HepG2细胞2...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通过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肝癌HepG2细胞表达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NKG2DLs)的分子机制。方法:常规体外培养HepG2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1μmol/L舒尼替尼处理HepG2细胞24 h前后DNA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DNA损伤修复分子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别以NF-κB激动剂和抑制剂处理HepG2细胞前后NKG2DLs蛋白表达及IKKα和IκBα表达情况。结果:舒尼替尼药物处理后,HepG2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DNA损伤;且AP-1、ATM、ATR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CHK1、CHK2、GSK3β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不同处理组间DNA损伤修复相关信号分子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F=61.242,P=0.000)。NF-κB转录活性抑制剂JSH-23可降低HepG2细胞NKG2DLs蛋白表达量,而NF-κB转录活性激动剂TNF-α、PMA均可增加HepG2细胞NKG2DLs蛋白表达量(F=15.043,P=0.000);舒尼替尼处理肿瘤细胞后NF-κB的抑制分子IKKα被抑制,而激活分子IκBα被激活。结论:舒尼替尼可通过DNA损伤修复分子激活NF-κB旁路途径诱导肿瘤细胞表达NKG2D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尼替尼 肝细胞癌 DNA损伤修复分子 HEPG2细胞 NF-κB家族成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器官的保护作用
9
作者 陈玲珍 尹松梅 +7 位作者 张晓玲 陈嘉榆 韦拨雄 詹昱 余卫 巫进明 曲佳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36-1441,共6页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器官的保护作用。培养人骨髓MSC,并进行细胞学鉴定。BALB/c雌性小鼠经6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人MSC、MSC裂解物或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记录小鼠存活情...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器官的保护作用。培养人骨髓MSC,并进行细胞学鉴定。BALB/c雌性小鼠经6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人MSC、MSC裂解物或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记录小鼠存活情况,并于处理后的第9天和16天取小鼠股骨和脾脏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造血组织容量,并进行细胞增生程度评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MSC及细胞裂解物处理组小鼠生存期无明显延长,但第9天高剂量(5×106)MSC及裂解物组小鼠骨髓造血即部分恢复,造血组织容量显著改善,(43.50±12.08)%和(42.80±13.11)%vs(24.33±9.50)%(P<0.05),增生程度积分明显增高(P<0.05),脾脏出现增生结节。第16天高剂量MSC和裂解物处理组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明显活跃,脾脏和骨髓结构接近正常小鼠。此外,两个时间点MSC与细胞裂解物处理组小鼠骨髓增生积分无明显差异。结论:骨髓MSC可促进辐射损伤小鼠的造血功能恢复,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内固有的活性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功能 旁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