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张健珍 杨葆业 +4 位作者 陈铿 张春兰 姚细安 赵令斋 谭奕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609-2611,共3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75例,恩替卡韦组治疗组65例,疗程均为72周。观察两组治疗8、12、24、52、72周时ALT复常率、HBVDNA...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75例,恩替卡韦组治疗组65例,疗程均为72周。观察两组治疗8、12、24、52、72周时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治疗8、12、24、52、72周时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12、2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52周及72周时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0.7%和16.9%(P<0.05),36.0%和23.1%(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快速强效抗病毒作用,近期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治疗52、72周时替比夫定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恩替卡韦组。两药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E抗原阳性 病毒载量 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10
2
作者 卢业成 江振友 +3 位作者 邝燕玲 陈万山 谭奕洲 李涤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35-637,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检测在HC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RNA、ELISA法同步检测抗-HCV和游离HCV核心抗原。结果:191例HCV感染者HCV-RNA的检出率为71·2%(136/191);抗-HCV的检出率为97... 目的:探讨游离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检测在HC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RNA、ELISA法同步检测抗-HCV和游离HCV核心抗原。结果:191例HCV感染者HCV-RNA的检出率为71·2%(136/191);抗-HCV的检出率为97·4%(186/191);游离HCV核心抗原的检出率为33·0%(63/191)。其中有2例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HCV-RNA和抗-HCV检测均阴性,但游离HCV核心抗原检测阳性;另有1例患者抗-HCV阴性,而游离HCV核心抗原阳性,经HCV-RNA证实为HCV感染。27例非HCV感染者HCV-RNA、抗-HCV和游离HCV核心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HCV核心抗原检测作为抗-HCV检验的补充试验对HCV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V感染 HCV核心抗原 抗-HCV HCV-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健珍 冯婉婷 +3 位作者 李笑群 张春兰 赵令斋 袁小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874-2877,共4页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期间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80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基线与治疗8、12、24、36、5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期间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80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基线与治疗8、12、24、36、5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IL)-2、-4、-6、-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进行动态检测,比较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无应答组及各组在不同治疗时间点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高于无应答组;而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则低于无应答组(P<0.05)。在完全应答组内IL-2、TNF-α及IFN-γ水平自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升高,IL-4、IL-6及IL-10水平自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应答组内从服药36周起IL-2、TNF-α、IFN-γ水平较基线时升高,IL-4、IL-6及IL-10从服药36周起较基线时降低(P<0.05);无应答组在服药52周时IL-4、IL-6及IL-10水平较基线时明显升高(P<0.05)。结论: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活性平衡与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转归有一定相关性,替比夫定通过抑制HBV复制,能够上调Th1型细胞因子,下调Th2型细胞因子,可以改善CH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E抗原阳性 细胞因子 替比夫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在Hb-F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星 卢业成 +1 位作者 初德强 郑师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359-2360,共2页
目的:探讨Sebia 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在Hb-F含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法国Sebia公司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及相应配套试剂,在9.8kV电压、pH9.4的缓冲液条件下,在8条并联的石英毛细管内进行血红蛋白电泳,用... 目的:探讨Sebia 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在Hb-F含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法国Sebia公司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及相应配套试剂,在9.8kV电压、pH9.4的缓冲液条件下,在8条并联的石英毛细管内进行血红蛋白电泳,用415μm波长直接检测Hb-F的含量。同时采用Hb-F碱变性试验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同一标本进行Hb-F含量测定,比较3种方法对Hb-F含量的检测结果。结果: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和Hb-F碱变性试验、琼脂糖凝胶电泳同步检测100例临床标本,Hb-F在正常范围(≤3.0%)时琼脂糖凝胶电泳无法与HbA带区分,毛细管区带电泳和Hb-F碱变性试验检测结果基本一致。Hb-F轻度增高(>3.0%)和显著增高时,3种方法所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能直接检测Hb-F含量,可替代Hb-F碱变性试验用于Hb-F异常时对地中海贫血的综合分析,为地中海贫血的筛查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泳 毛血管 Hb-F 电泳 琼脂凝胶 Hb—F碱变性试验 地中海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临床特点、病原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美君 王浩迪 +4 位作者 石亚玲 蔡卫平 唐小平 李凌华 陈万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234-2237,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特征和预后,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特征和预后,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炎症指标、沙门菌血清型、药物敏感性以及预后。结果10年期间共收治2 405例AIDS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病原鉴定为革兰阴性杆菌191例(7.9%),其中82例(42.9%)鉴定为沙门菌。82例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患者,男65例,女17例,平均年龄(37.1±12.5)岁。诊断为AIDS C3期79例(96.3%),B2期3例(3.7%)。其中合并肺部感染38例,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16例,肺孢子菌肺炎15例,结核病12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0例,播散性隐球菌病4例。所有患者(100%)均发热,其他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畏寒72例(87.8%),寒战48例(58.5%),咳嗽、咳痰35例(42.7%),皮疹15例(18.3%),仅4例(4.9%)出现腹泻、腹痛、脓血黏液便等胃肠道症状。CD4+T淋巴细胞均数为9个/μL。实验室炎症指标:白细胞升高4例(4.9%),降低35例(42.7%);所有患者的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均升高。沙门菌血清分型:肠炎沙门菌55株(67.0%),猪霍乱沙门菌12株(14.6%),鼠伤寒沙门菌7株(8.5%),其他8株(9.8%)。药物敏感性:氨苄西林耐药64.6%,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分别为22.0%、23.2%和4.9%。82例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患者好转或治愈55例(67.1%),恶化或死亡27例(32.9%)。结论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经常无明显消化道症状,血清分型以肠炎沙门菌为主,耐药率和病死率高,需尽早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沙门菌 血流感染 临床表现 药物敏感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卢斯汉 韩建德 +5 位作者 陈万山 胡荣欣 陈谐捷 赖英荣 宋伟南 陈志浩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3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3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贫血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皮损主要表现为坏死性丘疹、脐凹状丘疹、溃疡、结节、血痂;外周血CD4+细胞显著减少;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药敏结果显示伊曲康唑、酮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的MIC值最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次之,氟康唑最高;病理组织六胺银染色见圆形、椭圆形或腊肠样病原体,部分有横隔。【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发生于CD4+计数少于50细胞∕μL的患者,真菌培养鉴定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治疗上建议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青霉 马尔尼菲青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和GMS染色对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肖艳华 卢业成 +1 位作者 易俊卿 陈厚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及六胺银(gomori’s methenamine silver nitrate stain,GMS)染色法对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临床确诊为合并PCP的AIDS患者作为实验组(PCP组)、25例非PCP的呼...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及六胺银(gomori’s methenamine silver nitrate stain,GMS)染色法对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临床确诊为合并PCP的AIDS患者作为实验组(PCP组)、25例非PCP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和GMS染色法对两组患者的支纤镜肺活检标本进行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ri,Pj)检测,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Pj的敏感性为66%(33/50),特异性为100%(25/25);GMS染色法检测Pj的敏感性为42%(21/50),特异性为92%(23/25)。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Pj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GMS染色法,这将有助于提高Pj的检出率及PCP的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孢子菌肺炎 免疫组织化学 六胺银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患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石亚玲 周素琼 +2 位作者 林俐红 陈伟辉 陈厚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4期1627-1628,共2页
目的:探讨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B)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对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40例各类肝病患者及42例正常人的TBA、PAB、CHE及PT。结果:TBA、PT在各类肝病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AB、CHE均有... 目的:探讨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B)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对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40例各类肝病患者及42例正常人的TBA、PAB、CHE及PT。结果:TBA、PT在各类肝病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AB、CHE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尤其在肝硬化、慢性肝炎重度患者改变的幅度最大。肝硬化患者从Child-Pugh分级A级到C级,TBA、PT逐渐增加,而PAB、CHE逐渐降低,不同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检测TBA、PAB、CHE及PT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性.人 总胆汁酸 胆碱酯酶 前白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及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雅静 卓超 +5 位作者 钟昱文 沈秀婷 陈惠珍 王冰姝 郑小凌 江笑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33-237,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广东地区2010—2016年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以及相应菌株的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基因型别。方法 2010—2016年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285株淋球菌,经分离纯化及鉴定后,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目的了解中国广东地区2010—2016年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以及相应菌株的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基因型别。方法 2010—2016年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285株淋球菌,经分离纯化及鉴定后,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头孢曲松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菌株培养后利用试剂盒提取DNA,并进行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结果本次测试的285株淋球菌除1株MIC>0.25μg/mL外,其他都属于敏感菌株(CLSI敏感标准为≤0.25μg/mL),MIC≥0.06μg/mL的菌株比例为63.2%,其中2016年度MIC≥0.06μg/mL菌株比例为44.4%,2010年MIC≥0.06μg/mL菌株比例为70.6%。NG-MAST分型研究显示,285株淋球菌共有166个型别,菌株多样性较高,其中73种为已知型别,93种为新型别。测定的所有菌株中主要包括ST568(n=13),ST270(n=9),ST421(n=7),ST2288(n=5),ST1731(n=4),ST1766(n=4),ST1866(n=4),ST1870(n=4),ST1053(n=4),ST2318(n=4),ST5990(n=4),ST1614(n=4),ST1866(n=3)等。相同NG-MAST型别的菌株具有相同或相近的MIC值。结论广东地区淋球菌对头孢曲松MIC≥0.06μg/mL菌株比例较高,需要对此进行长期监测。7年间菌株的优势型别有较大变化,显示该地区性网络可能发生较大波动。NG-MAST分型可以作为分子生物学标记用于淋球菌耐药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奈瑟菌 抗生素耐药 头孢曲松 NG-MAST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的诊疗特点 被引量:4
10
作者 赖展翔 范颖敏 +5 位作者 区静怡 陈美君 陈星 石亚玲 李凌华 陈万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患者的炎症指标、感染菌株分布及药敏情况,为COVID-19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4月22日期间本院收治的、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的125... 目的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患者的炎症指标、感染菌株分布及药敏情况,为COVID-19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4月22日期间本院收治的、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的125例COVID-19患者病例资料,并对其炎症指标(WBC、CRP、PCT)及对培养出的阳性菌株和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治疗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5例患者各类标本中共有19例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其中细菌阳性12例(63.2%),念珠菌感染阳性7例(36.8%)。培养阳性组与培养阴性组在平均年龄、是否有基础病和COVID-19临床分型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阳性组的炎症指标WBC、CRP、PC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培养阴性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莫西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细菌及真菌感染,疗效显著。结论COVID-19患者有合并感染细菌及真菌的风险,可发生败血症、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WBC、CRP、PCT可作为COVID-19患者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的鉴别指标;及时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利于COVID-19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细菌感染 真菌感染 药敏试验 多食伯克霍尔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