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清髓性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血液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庆山 毛平 +5 位作者 王顺清 朱志刚 王汉平 许艳丽 应逸 莫文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3-576,605,共5页
【目的】研究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以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nti-T-lymphocyteglobulin,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emocyteglobulin,ATG)为基础,减量化疗的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 【目的】研究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以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nti-T-lymphocyteglobulin,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emocyteglobulin,ATG)为基础,减量化疗的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治疗血液病6例,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骨髓纤维化1例,6例血液病于+28d~+30d进行第1次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每隔3~4周1次,平均4.2(2~8)次,逐渐增加输注细胞数量,输注的T细胞数由(1.2~9.5)×104/kg逐渐增加至(0.75~2.15)×108/kg。【结果】移植早期均形成混合性嵌合体和血液学部分缓解(1例进步),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6例血液病中4例逐渐形成供者型完全嵌合体,并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骨髓纤维化患者仍然为混合性嵌合体和进步状态,并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骨髓抑制2例,1例死于严重感染。【结论】以ATG/ALG为基础的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实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植入。通过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可实现混合性嵌合体向供者完全嵌合体的转变;移植物抗宿主病和骨髓抑制为其主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血液病 治疗 并发症 嵌合体 骨髓纤维化 非清髓性移植 细胞数量 血液学 造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2例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庆山 毛平 王顺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7期730-737,共8页
目的 :探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化疗后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ATLS)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 12例化疗后发生ATLS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分析及临床观察。结果 :ATLS患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高血钾、高血磷、低血... 目的 :探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化疗后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ATLS)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 12例化疗后发生ATLS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分析及临床观察。结果 :ATLS患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高血钾、高血磷、低血钙 ,1例发生了急性肾功能不全。用别嘌呤醇及碱化尿液、补液、利尿后 ,8例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死于高钾血症 2例 (其中 1例并发于急性肾功能不全 ) ,DIC 1例 ,1例自动出院。结论 :早期诊断并及时予别嘌呤醇及补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肿瘤溶解综合征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CD49d和CXCR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毛平 许力 +3 位作者 莫文健 应逸 许艳丽 林秀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18-321,共4页
为了探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的扩增作用及扩增后CD49d和CXCR4的变化,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天,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及CD34+CXCR... 为了探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的扩增作用及扩增后CD49d和CXCR4的变化,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天,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49d+的细胞数和集落形成单位(CFU)数.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实验分组为:对照组;SF组(SCF+FL);SFT组(SCF+FL+TPO)和SFT6组(SCF+FL+TPO+IL-6)。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SF组合仅能低水平支持脐血造血细胞扩增,加入TPO后即SCF/FL/TPO组合能有效的扩增脐血细胞,但SFT和SFT6两组之间差异却无明显发生(P>0.05);SF,SFT和SFT63组的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提高脐血CD34+细胞CD49d,CXCR4的表达,但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F组合可协同扩增人造血细胞,但协同作用较弱;TPO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而IL-6作用不显著;SCF/FL/TPO3种因子组合不仅可促进脐血造血祖细胞的扩增,而且可上调脐血造血细胞CD49d,CXCR4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细胞因子组合 体外扩增 单个核细胞 CD49D CXC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YBP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被引量:7
4
作者 钟雯婷 王顺清 +2 位作者 张玉平 许艳丽 应逸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301-3303,共3页
目的:观察RYBP(Ring1 and YY1-binding protein)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慢... 目的:观察RYBP(Ring1 and YY1-binding protein)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51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23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ALCR)患者和21例对照(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RYBP的表达情况。结果:SHI-1、HL-60及K562细胞株RYBP表达均为强阳性;21例阴性对照中RYBP表达均为阴性。AL组RYBP表达阳性率为73%,ALCR组阳性率为13%,AL组RYBP表达阳性率及表达量比ALCR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RYBP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表达水平异常增高,提示RYBP可能与急性白血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Ring1和YY1结合蛋白(RYBP) 蛋白质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来源的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10
5
作者 段华新 卢光琇 程腊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87-391,共5页
为了建立从人脐血分离培养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和培养体系,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体系中培养得到两种细胞,利用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DiI-Ac-LDL)和结合欧洲荆豆凝集... 为了建立从人脐血分离培养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和培养体系,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体系中培养得到两种细胞,利用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DiI-Ac-LDL)和结合欧洲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ean Agglutinin1,UEA-1)进行鉴定,并进一步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流式细胞术对它们进行内皮细胞相关的表型检测。结果表明,这两种细胞均能摄取DiI-Ac-LDL和结合UEA-1,表达内皮细胞的标志如CD31、CD144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有CD31、酪氨酸激酶受体(kinase tyrosin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CD144和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O synthase,ENOS)的基因转录。但是,它们的增殖能力明显不同,分别称为循环成血管细胞和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这两种细胞在一些表面标志表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利用含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培养体系,成功地从脐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培养得到了两种内皮祖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脐血 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FA-1和VLA-4参与人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 被引量:7
6
作者 段华新 卢光琇 程腊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71-675,共5页
为了了解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 1,LFA-1)和极迟反应抗原4(very late antigen 4,VLA-4)在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PP-EPCs)归巢过... 为了了解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 1,LFA-1)和极迟反应抗原4(very late antigen 4,VLA-4)在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PP-EPCs)归巢过程中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P-EPC中整合蛋白β1和β2的表达以及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相应的受体的表达。利用体外黏附和迁移实验研究经过功能级别的中和抗体阻断VLA-4和LFA-1后HPP-EPC黏附和迁移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表明,HPP-EPC表达整合蛋白β1和β2,活化后小鼠骨髓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加CD11a抗体组黏附细胞或CD49d抗体组黏附和迁移细胞均较同型对照抗体组少,而且加CD11a和CD49d两种抗体联用组黏附和迁移细胞明显减少,其细胞数较任何单一抗体组少。结论:LFA-1和VLA-4在HPP-EPC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FA-1 VLA-4 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 黏附 跨内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植入NOD/SCID小鼠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许力 林金盈 毛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243-1246,共4页
为了探讨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条件下SCF、FL和TPO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最佳移植时机及植入潜能,将SCF,FL和TPO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14天,在0、7、10和14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C... 为了探讨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条件下SCF、FL和TPO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最佳移植时机及植入潜能,将SCF,FL和TPO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14天,在0、7、10和14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CD34+CXCR4+细胞数,CD34+CD49d+的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并将SCF+FL+TPO3种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条件下扩增培养7天前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给经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6周后用流式细胞术,PCR法检测存活小鼠体内的人源性细胞。结果表明,经过14天的培养,脐血细胞得到了有效的扩增,TNC数,CD34+细胞数,CD34+CD49d+的细胞数于7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而CFU数,CD34+CXCR4+细胞数于第10天达高峰。在移植6周后,扩增脐血移植组的NOD/SCID小鼠的存活率和人源性CD45+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1.39±0.63)%,高于新鲜脐血移植组31.25%和(0.73±0.16)%,亦高于生理盐水移植组(0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扩增脐血移植组有6只NOD/SCID小鼠骨髓细胞中可检测到人特异ALU序列的表达。结论:体外培养7-10天可能是收获细胞的最佳时机;SCF+FL+TPO3种因子组合扩增7天的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植入NOD/SCID小鼠,其植入水平优于未扩增的脐血;上调脐血造血细胞上CXCR4,CD49d的表达可能会增加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单个核细胞 体外扩增 NOD/SCID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L细胞和K562细胞诱导TCR Vβ亚家族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杀伤性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玉平 李扬秋 +3 位作者 陈少华 杨力建 罗更新 张学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4-238,共5页
了解CML细胞和K562细胞体外诱导CML细胞特异性T细胞的TCRVβ亚家族利用、克隆性增殖和杀伤性情况。方法:采用混合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培养法(MLTC)体外将CML细胞和K562细胞与脐血和成人外周血MNC混合培养和扩增,运用RT-PCR-基因扫描技... 了解CML细胞和K562细胞体外诱导CML细胞特异性T细胞的TCRVβ亚家族利用、克隆性增殖和杀伤性情况。方法:采用混合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培养法(MLTC)体外将CML细胞和K562细胞与脐血和成人外周血MNC混合培养和扩增,运用RT-PCR-基因扫描技术分析其TCRVβ亚家族的利用和克隆性特点,以及应用间接荧光单抗标记技术和LDH法分析诱导增殖的T细胞免疫表型和杀伤性。结果:CML细胞和K562细胞可以诱导出呈寡克隆或寡克隆趋势生长的Vβ亚家族T细胞,并具有识别和杀伤CML细胞的功能。结论:CML细胞和K562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出异体CML细胞特异性CTL,该CTL可能为优势表达的Vβ亚家族克隆性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T细胞受体 VΒ亚家族 克隆性 基因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力搅拌悬浮培养大规模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 被引量:2
9
作者 段华新 毛平 +3 位作者 邓婷芬 罗畅如 许艳丽 张玉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67-870,共4页
为了利用磁力搅拌悬浮培养装置大规模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无血清培养基stem span添加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及血小板生成素为培养体系进行培养。先研究磁场(25和50mT)对静态扩增培养的造血祖细胞生长和集落... 为了利用磁力搅拌悬浮培养装置大规模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无血清培养基stem span添加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及血小板生成素为培养体系进行培养。先研究磁场(25和50mT)对静态扩增培养的造血祖细胞生长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再研究磁力搅拌悬浮大规模培养对造血细胞总数扩增、造血集落形成和表面分子标志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0,25和50mT磁场组和磁转子组,细胞总数扩增倍数和造血集落形成数在各组间均无明显区别(p>0.05)。经过7天的扩增培养,磁力搅拌悬浮大规模培养细胞总数扩增倍数为2.8±0.45,高于静态培养细胞总数扩增倍数(2.1±0.48)(p<0.01);磁力搅拌悬浮培养组形成的红系集落数(1983.5±582.6)、粒-巨噬细胞集落数(186.4±62.7)明显高于静态培养形成的相应的造血集落数(分别为1396.2±425.7和136.5±40.8)(p均<0.05)。磁力搅拌悬浮扩增后造血干细胞(CD34+、CD34+/CD38-或CD133+)比例分别为(0.9±0.34)%、(0.7±0.21)%和(1.1±0.35)%,低于静态培养的干细胞比例[分别为(1.4±0.35)%、(1.2±0.34)%和(1.6±0.68%)](p均<0.05);但是,归巢相关分子CD184和CD62L高于静态扩增培养。结论:磁力搅拌悬浮装置可能有利于脐血造血祖细胞规模扩增,本研究结果还有待于动物实验及临床移植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力搅拌悬浮培养 造血祖细胞 细胞扩增 脐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秀梅 钟雯婷 +1 位作者 王春丽 王顺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48-1352,共5页
本研究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半定量检测LSD1在HL-60和SHI-1白血病细胞株、不同病情(初诊、完全缓解、复发)急性白血... 本研究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半定量检测LSD1在HL-60和SHI-1白血病细胞株、不同病情(初诊、完全缓解、复发)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及非恶性血液病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水平。随访收集A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LSD1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L-60细胞和SHI-1细胞LSD1均呈阳性高表达,LSD1相对含量(LSD1/β-actin灰度比)分别为4.647±3.840和1.628±0.185(n=4);72例AL患者LSD1表达程度差异较大,阳性率为56.9%(41/72),LSD1相对含量平均为1.053±1.976;17例非恶性血液病对照组LSD1阳性率为0%,LSD1相对含量为0.004±0.012。LSD1阳性率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初诊组(90.4%,77.8%)与难治/复发组(100%,100%)均高于完全缓解(CR)组(4.7%,0%)(p=0.000);LSD1相对含量在AML与ALL患者初诊组之间(1.177±1.646,1.275±1.845)、难治/复发组之间(2.050±2.470,4.107±3.676)或CR组之间(0.029±0.033,0.019±0.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患者LSD1阳性率在初诊组(84.6%)与难治/复发组(100%)均高于CR组(3.8%),LSD1相对含量在初诊组(1.274±1.760)、难治/复发组(3.359±3.319)及CR组(0.027±0.031)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难治/复发组高于初诊组与CR组(p<0.01),初诊组高于CR组(p<0.01)。结论:LSD1过高表达与AL难治/复发有关,其表达水平能反映AL患者的病情,可成为对AL预后有提示作用的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力 林金盈 +3 位作者 阳文捷 蓝娇 李永敢 莫文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791-2792,共2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柔红霉素化疗前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32例APL患者分为高危组(入院时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和低危组(入院时...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柔红霉素化疗前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32例APL患者分为高危组(入院时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和低危组(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低于10×109/L),观察维甲酸及柔红霉素治疗前后APL细胞黏附分子CD49d、CD11b、CD11a、CD54、CD15及CD62L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APL细胞表面均明显表达CD49d、CD11b、CD11a和CD54,而CD15、CD62L表达阴性,高危组患者APL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ATRA诱导3 d后两组APL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高危组的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ATRA诱导3 d后加用柔红霉素化疗后1周,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治疗前。结论初发APL细胞高表达CD49d、CD11b、CD11a和CD54,ATRA诱导治疗后APL细胞CD49d、CD54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加用化疗药物后可降低CD49d、CD54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黏附分子 维甲酸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粘附分子和CXCR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力 毛平 朱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扩增后粘附分子和CXCR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扩增后粘附分子和CXCR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49d+、CD34+CD62L+的细胞数和集落形成单位(CFU)数。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实验分组为:对照组;SCF+FL(简称SF)组;SFT(SCF+FL+TPO)组;SFT6(SCF+FL+TPO+IL-6)组;SFTs(SCF+FL+TPO+sIL-6R)组;SFT6s(SCF+FL+TPO+IL-6/sIL-6R)组。结果:和对照组相比,SF、SFT、SFT6、SFTs、SFT6s组均可有效地扩增脐血造血细胞(P<0.05),SFT、SFT6、SFTs、SFT6s四组扩增效果优于SF,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SFT和SFT6、SFTs三组之间却无明显区别(P>0.05),在SFT6组合基础上加入sIL-6R后,即SFT6s组能有效地扩增脐血细胞,并优于SFT、SFT6、SFTs三组(P<0.05);SF、SFT、SFT6、SFTs四组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提高脐血CD34+细胞上CD49d、CD62L和CXCR4的表达,但四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FT6s组可明显促进脐血CD34+细胞上CD49、CD62L和CXCR4的表达,并优于SF、SFT、SFT6、SFTs四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L-6/sIL-6R可协同SCF、FL和TPO有效地扩增脐血细胞并能促进和归巢有关的CD49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脐血 单个核细胞 体外扩增 粘附分子 CXC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破骨细胞分化的RANK特异性基序的再确认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多荣 李庆山 +6 位作者 张祥忠 邹外一 罗绍凯 李娟 苏畅 黄珊 杨茂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4-769,共6页
目的:进一步确认核转录因子NF-κB受体激动剂(RANK)蛋白中调节破骨细胞(OC)分化的特异性基序(motif),为阐明OC分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突变RANK蛋白膜内部分第533-540之间的8个氨基酸(突变前氨基酸序列为DIIVVYVS,突变后氨基酸... 目的:进一步确认核转录因子NF-κB受体激动剂(RANK)蛋白中调节破骨细胞(OC)分化的特异性基序(motif),为阐明OC分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突变RANK蛋白膜内部分第533-540之间的8个氨基酸(突变前氨基酸序列为DIIVVYVS,突变后氨基酸序列为ELLAAFAA),用定点突变方法构建8个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和RANK跨膜部分和膜内部分共同组成的TNFR1/RANK突变嵌合体(TNFR1/RANK-533-TNFR1/RANK-540),每1个突变体在其RANK膜内部分含1个突变氨基酸。用包装细胞plat E分别将各突变体包装成逆转录病毒,通过逆转录病毒感染分别将这些突变体转染到TNFR1/TNFR2基因敲除小鼠的骨髓巨噬细胞(BMM)中。用TNF-浕和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观察转染哪种突变体的BMM不能诱导OC形成,不能诱导OC形成的突变体所包含的突变前氨基酸就是RANK调节OC分化的关键氨基酸,多个关键氨基酸组成的片段就是RANK特异性motif。结果:转染TNFR1/RANK-533、TNFR1/RANK-539和TNFR1/RANK-540的BMM均能分化成OC,表明氨基酸D533、V539、S540突变后对OC分化无影响;转染TNFR1/RANK-534的BMM有极少数能分化成OC,表明氨基酸I534突变后对OC分化有部分影响;而转染TNFR1/RANK-535、TNFR1/RANK-536、TNFR1/RANK-537和TNFR1/RANK-538的BMM均不能分化成OC,表明氨基酸I535、V536、V537和Y538突变后对OC分化起关键影响。结论:I534、I535、V536、V537和Y538这5个氨基酸组成的片段(534-IIVVY-538)可能就是RANK调节OC分化的特异性mot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受体激动剂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顺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53-1555,共3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恶性及部分重症非恶性血液病重要乃至唯一的手段。同胞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ISD-HSCT)为最佳选择,但同胞间HLA匹配概率仅约25%,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大,HLA全相合的同胞供者严重匮乏...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恶性及部分重症非恶性血液病重要乃至唯一的手段。同胞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ISD-HSCT)为最佳选择,但同胞间HLA匹配概率仅约25%,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大,HLA全相合的同胞供者严重匮乏,替代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正成为重要移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HLA 移植方式 恶性血液病 脐带血 GVHD 移植物 南方医院血液科 全相合 独生子女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庆山 毛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2期1005-1006,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B祖细胞分析及其意义
16
作者 许艳丽 王顺清 +1 位作者 毛平 杜庆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5-1530,共6页
正常造血B祖细胞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等方面极其相似,易造成诊断失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64份样本,通过造血B祖细胞的免疫表型鉴别并观察其在急淋、急非淋患者初诊及化疗后不同时期造血B祖细胞数量的变化,探讨... 正常造血B祖细胞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等方面极其相似,易造成诊断失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64份样本,通过造血B祖细胞的免疫表型鉴别并观察其在急淋、急非淋患者初诊及化疗后不同时期造血B祖细胞数量的变化,探讨其在临床中的鉴别诊断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以非恶性血液病病例87份样本作为对照组,以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进展期的577份样本作为检测组(其中T-ALL 26份、BALL 261份、AM L 290份),共计664份样本通过CD34/CD10/CD19/CD45抗体组合鉴定并定量造血B祖细胞群,以不同进展期的临床状态(初诊、缓解、复发)、年龄、瘤细胞浸润度为分类基础,进行了与造血B祖细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造血B祖细胞:CD45呈阴性至弱阳性连续分布,SSC(侧向散射信号)较低,早期造血B祖细胞群CD34阳性,随着细胞成熟度的增加,CD34消失。CD19、CD10在造血B祖细胞整个阶段均为阳性,早期CD10表达强度更高。2造血B祖细胞百分含量:在对照组、T-ALL、B-ALL、AM L患者中分别为1.36%、0.60%、1.39%、0.80%;检出率分别87.4%、61.5%、83.5%、75.9%;初诊、缓解、复发组造血B祖细胞含量分别为0.37%、1.66%、0.55%。3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瘤细胞侵润度的增加,造血B祖细胞有逐渐下降的趋势。4造血B祖细胞含量超过5%的样本主要分布于白血病患者缓解期。结论:造血B祖细胞群在造血系统/非造血系统疾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数值的变化与疾病进展状态、年龄、瘤细胞浸润度密切相关。造血B祖细胞数量在化疗缓解期后有一过性增加,此阶段出现的CD19、CD10双阳性群体是否来源于正常造血细胞克隆还是恶性血细胞克隆,需谨慎诊断。利用流式细胞术多色分析的优势,优化抗体组合,准确鉴定正常造血B祖细胞对临床诊疗及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B祖细胞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 免疫分型 急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5RA^+细胞去除后的外周血干细胞产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17
作者 张璐 莫文健 +4 位作者 张玉平 周睿卿 吴亮亮 梁敏 王顺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95-1397,共3页
目的:探索体外利用CD45RA磁珠分选供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s)中CD45RA^+细胞(处女T淋巴细胞)的可行性;比较去除CD45RA^+细胞后的干细胞产物(CD45RA-depleted cells)体外抗肿瘤活性有无明显减弱。方法:CD45RA磁珠分选供者外周血干细胞中的C... 目的:探索体外利用CD45RA磁珠分选供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s)中CD45RA^+细胞(处女T淋巴细胞)的可行性;比较去除CD45RA^+细胞后的干细胞产物(CD45RA-depleted cells)体外抗肿瘤活性有无明显减弱。方法:CD45RA磁珠分选供者外周血干细胞中的CD45RA^+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纯度以及分选后干细胞产物的细胞成分;分选前后干细胞产物分别与K562/Jurkat肿瘤株共培养,CCK-8检测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CD45RA磁珠分选供者PBSCs中CD45RA^+细胞有效率达95.41%(88.21%~98.18%),分选后干细胞产物主要以CD3+CD4+和CD3+CD8+细胞为主,CD45RA-depleted产物与PBSCs相比体外抗肿瘤效应无明显减低(P>0.05)。结论:利用CD45RA磁珠去除供者PBSCs中的处女T淋巴细胞是可行的,去除CD45RA^+细胞后的DBSCs产物体外仍具有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女T淋巴细胞 外周血干细胞 CD45RA磁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YBP基因沉默对HL-60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丽华 王顺清 +5 位作者 邓晖 张玉平 应逸 陈小卫 许士林 林秀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76-1581,共6页
目的:用RNA干扰技术探讨白血病HL-60细胞株RYBP基因沉默后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针对RYBP基因的shRNA干扰质粒并建立稳定沉默RYBP基因的白血病HL-60细胞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确认RYBP基因在mRNA和蛋白... 目的:用RNA干扰技术探讨白血病HL-60细胞株RYBP基因沉默后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针对RYBP基因的shRNA干扰质粒并建立稳定沉默RYBP基因的白血病HL-60细胞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确认RYBP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沉默效果。然后用DNA ladder及Annexin V标记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L-60细胞凋亡的情况,用CCK-8法检测各组HL-60细胞对化疗药物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的敏感性。结果:成功构建的RYBP shRNA慢病毒载体能够有效沉默HL-60中RYBP基因的表达。在没有加入化疗药物时RYBP shRNA组凋亡率低于空载体对照组(NC组)(P<0.05);用阿糖胞苷处理时RYBP shRNA组凋亡率和抑制率均低于NC组(P<0.05);用柔红霉素处理时RYBP shRNA组凋亡率虽然低于NC组,但是抑制率差异不明显。结论:HL-60细胞RYBP基因沉默能抑制细胞的凋亡,明显降低对阿糖胞苷的敏感性,但是对柔红霉素敏感性的改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YBP基因 HL-60细胞 SHRNA 阿糖胞苷 柔红霉素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皂矾丸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MVD、VEGF的影响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杨方方 王康玮 +1 位作者 向琪 王顺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7-480,共4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复方皂矾丸联合环孢素、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骨髓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我院76例确诊的CAA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采用环孢素、雄激素;治疗组2在组1的基... 目的:本研究观察复方皂矾丸联合环孢素、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骨髓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我院76例确诊的CAA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采用环孢素、雄激素;治疗组2在组1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皂矾丸,两治疗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检测骨髓MVD和VEGF水平。20例正常骨髓蜡块作对照组。结果:CAA患者治疗前骨髓MVD、VEGF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两者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2治愈率、缓解率(44.7%)较治疗组1(15.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治疗前骨髓MVD、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无差异,治疗组2治疗后骨髓MVD、VEGF表达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较治疗组1治疗后进一步升高。结论:复方皂矾丸联合环孢素加雄激素治疗CAA能进一步提高骨髓MVD、VEGF水平,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皂矾丸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评分的建立及验证
20
作者 胡芳 王韵 +6 位作者 张钰 曾云 王顺清 潘学谊 杨同华 刘启发 梁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7-333,共7页
目的:建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免疫基因预后模型并探索其与骨髓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TCGA-AML基因表达谱以及临床资料数据。通过LASSO分析筛选构建预测模型的免疫基因,模型预测精度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 目的:建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免疫基因预后模型并探索其与骨髓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TCGA-AML基因表达谱以及临床资料数据。通过LASSO分析筛选构建预测模型的免疫基因,模型预测精度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来量化,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评估不同免疫风险状态下的通路以及功能富集状态,并在真实世界中通过流式分析验证免疫预测模型与骨髓免疫微环境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免疫基因模型风险低的患者预后优于风险高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该免疫基因风险模型为独立预后因素。训练集中AML患者的危险比为HR=24.594(95%CI:6.180-97.878),1、3和5年总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811、0.815和0.837。此外,差异基因集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等免疫相关通路激活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相关通路激活。同时,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免疫风险高的患者CD8+T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数量较低风险患者更低。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稳定的AML预后评估模型,它不仅可以用来预测AML的预后,还能进一步揭示了免疫微环境的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免疫风险模型 骨髓微环境 通路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