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恩志 郭东明 +2 位作者 严瀚 钟波夫 鞠洪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1031-1033,1039,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脊柱转移肿瘤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3月,对21例脊柱转移瘤28个椎体行PKP联合RFA治疗,采用术前、...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脊柱转移肿瘤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3月,对21例脊柱转移瘤28个椎体行PKP联合RFA治疗,采用术前、术后当天、1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患者术前后服用止痛药的剂量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疼痛均缓解,术前VAS评分(7.5±0.5)分,术后当天VAS评分(3.0±0.5)分,术后1周VAS评分(4.0±0.5)分,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446.67,P=0.000).术中每个椎体填充骨水泥3.0~7.5 ml,平均4.5 ml.术后无皮肤灼伤、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余20例均入住肿瘤科行放疗及化疗.20例术后3个月VAS评分(4.5±0.5)分,15例术后6个月VAS评分(5.0±0.5)分.结论 PKP联合RFA对脊柱转移瘤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射频消融 脊柱转移瘤 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法与传统法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 被引量:17
2
作者 钟润泉 温世锋 +3 位作者 钟波夫 肖文德 郭东明 梁英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11-141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老年患者行传统椎管扩大形术32例(A组);改良椎管扩大形术26例(B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老年患者行传统椎管扩大形术32例(A组);改良椎管扩大形术26例(B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64.5±7.2)岁。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进行比较;术后JOA评分、颈椎活动度、术后轴性疼痛、初始疼痛程度VAS评分及缓解时间的差异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A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引流量较多,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为34.3%(11/32),B组为15.4%(4/26);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始VAS评分、疼痛出现和完全缓解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髓受压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改良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术后轴性疼痛改善方面较传统法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改良 椎板成形术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钛板与锚定法颈椎单开门治疗颈椎病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温世锋 郭东明 +3 位作者 徐中和 肖文德 李菊根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0-352,354,共4页
目的比较颈椎单开门应用两种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5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内固定技术分为微型钛板固定技术(A组)26例和锚定法固定技术(B组)29例。... 目的比较颈椎单开门应用两种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5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内固定技术分为微型钛板固定技术(A组)26例和锚定法固定技术(B组)29例。通过比较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而影像学结果则通过比较X线颈椎曲度变化值和MRI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进行评估。结果其中50例获得随访6~42个月,平均(27.1±9.9)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颈椎曲度变化值、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变化值等方面,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两种颈椎单开门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但微型钛板固定技术获得更好的影像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 单开门 微型钛板 锚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扩张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在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钟波夫 徐中和 +2 位作者 郭东明 蔡维山 严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4-346,共3页
目的:评价运用可扩张型cage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价值。方法:对74例下腰痛患者,采用可扩张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共融合77个椎间隙,其中L3~43例;L4~543例;L5~S131例。3例需行2个椎节融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1.5个月,根据... 目的:评价运用可扩张型cage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价值。方法:对74例下腰痛患者,采用可扩张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共融合77个椎间隙,其中L3~43例;L4~543例;L5~S131例。3例需行2个椎节融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1.5个月,根据JOA评分:患者疗效优59.5%,良35.1%,中5.4%。影像随访结果显示,椎间高度术前(7.8±1.5)mm,术后椎间高度(12.0±0.8)mm;未发现融合器移位。结论:可扩张型cage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有效方法,良好的手术技巧和选择合适的cage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融合器 脊柱融合术 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RI预判经皮椎体增强术中骨水泥的邻近椎间盘渗漏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立 钟润泉 +3 位作者 郭东明 陈铭 钟波夫 侯之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358-236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增强术(PVA)中应用MRI预判骨水泥的邻近椎间盘渗漏。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2月至2009年10月153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PVA术前MRI和术后X线资料。PVA方式为普通骨水泥椎体成形术(KMC—PVP),高黏度骨水泥椎...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增强术(PVA)中应用MRI预判骨水泥的邻近椎间盘渗漏。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2月至2009年10月153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PVA术前MRI和术后X线资料。PVA方式为普通骨水泥椎体成形术(KMC—PVP),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Confidence—PVP)和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结果:术前MRI出现皮质带缺损共18块(缺损率4.2%),其中11块发生稚间盘渗漏(漏出率61.1%);出现邻近椎间盘内T2W异常高信号共23节(发生率5.4%),其中10节出现椎间盘渗漏(漏出率为43.5%)。漏出率均比无上述征象时高,具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80.029,P=0.000和x2=110.281,P=0.000)。91例PKP中4例出现骨水泥漏入邻近椎间盎,漏出率最低(4.4%);19例KMC—PVP中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漏出率最高(21.1%);43例高粘度骨水泥一PVP中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漏出率居中(11.6%)。不同PVA骨水泥椎间盘漏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x2=6.364,P=0.042)。结论:术前MRI出现皮质带缺损和(或)邻近椎间盘内T2W异常高信号时容易在PVA中发生稚间盘内渗漏,此时最好选择PKP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骨粘合剂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新临床路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凌 张跃红 +3 位作者 唐浩英 夏志高 言洁 鞠洪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6-61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标准临床路径和分层的保险给付费用。方法:整群抽取2家医院的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晶体植入术的2013-2014年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份、慢性疾病、术前等待时间将患者分组,比较住院费用和住院...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标准临床路径和分层的保险给付费用。方法:整群抽取2家医院的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晶体植入术的2013-2014年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份、慢性疾病、术前等待时间将患者分组,比较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的差异。使用CHAID决策树法以住院费用为目标变量,构建了住院费用的不同层次。结果:手术前等待时间为2.00 d,总的住院时间为5.00 d可以作为新的临床路径时间指标的参考时间。发现术前等待时间长和非医保组的患者住院的时间比较长。慢性病、付款方式和术前等待时间都是决策树分层的节点因素。结论:新临床路径的标准要不断调整,要区分不同患者情况给予不同的临床路径费用的给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白内障 临床路径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梁英杰 张光明 +6 位作者 温世锋 郭东明 徐中和 刘恩志 钟润泉 肖文德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6-340,共5页
目的分析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异位骨化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并根... 目的分析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异位骨化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并根据Mc Afee分级法判断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的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患者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7~36个月。末次随访置换节段矢状位活动范围(5.5±2.2)°;冠状位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4±1.2)°和(3.6±0.8)°。共有5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置换节段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发生率21.7%。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存在一定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符,术者应有意识地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以避免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 异位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X线影像导航在颈椎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蔡维山 郭东明 +1 位作者 刘恩志 徐中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619-620,共2页
目的 :评 估虚 拟 X 线 影像 导 航在 颈椎 内 固定 手术 的 作用 。方 法 :对 12 例 需 行颈 椎内 固 定手 术的 患 者采用虚 拟 X 线 导航 引 导 下 置入 内 固 定 物,其 中 ,齿 状 突 螺 钉 2 例 ;C1-2 关 节 突 螺 钉 (双 侧 )2 例 ... 目的 :评 估虚 拟 X 线 影像 导 航在 颈椎 内 固定 手术 的 作用 。方 法 :对 12 例 需 行颈 椎内 固 定手 术的 患 者采用虚 拟 X 线 导航 引 导 下 置入 内 固 定 物,其 中 ,齿 状 突 螺 钉 2 例 ;C1-2 关 节 突 螺 钉 (双 侧 )2 例 ;C3 ̄C6 侧 块 螺 钉4 例(双 侧 );颈 前三 节 段以 上长 钛 板 4 例,术后 行 X 线 正侧 位摄 片 观察 内固 定 置入 情况 。结果 :X 线 正侧 位 片显示内 置物 与 虚拟 路径 吻 合,颈 前 钢板 位 于 颈 椎中 线 ; 显示 齿 状 突 、 CT C1-2 关 节 突螺 钉 位 置 理想 。 结 论 :虚 拟 X线影 像 导 航 可使 术 者 的 手术 工 具 做 到实 时 监 测 ,形 象 化 、多 维 化,实 时 感强 ,操作 方 便 ,是 一 种 较 理想 的 内 置 物置入 引导 模 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手术 X线影像 螺钉 双侧 置入 正侧位 操作方便 内置 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虚拟X线影像导航定向技术在腰椎椎节稳定手术中的应用
9
作者 蔡维山 郭东明 +3 位作者 徐中和 刘恩志 严翰 钟波夫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63-265,共3页
目的 :探讨影像导航技术在引导腰椎内植物手术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 :对40例下腰椎节失稳手术 ,采用导航下的椎弓钉加后路椎间钛笼植入技术。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吻合测量。结果 :内植物位置理想 ,进钉点均差2.2... 目的 :探讨影像导航技术在引导腰椎内植物手术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 :对40例下腰椎节失稳手术 ,采用导航下的椎弓钉加后路椎间钛笼植入技术。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吻合测量。结果 :内植物位置理想 ,进钉点均差2.2mm(最大3mm) ,角度均差3°(最大5°) ;Cage深度均差1.8mm(最大3.2mm) ,轴线角度均差2°(最大4°)。结论 :导航的瞬时追踪功能 ,使术者的手术工具做到实时监测 ,内植物达到精确制导 ,操作形象而多维化 ,实时感强 ,是一种理想内植物引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中 腰椎 X线影像 后路 正侧位 吻合 摄片 导航 计算机 实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虚拟X线影像导航定向技术在腰椎椎节稳定手术中的应用
10
作者 蔡维山 郭东明 +3 位作者 徐中和 刘恩志 严翰 钟波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z2期144-145,共2页
目的 探讨导航技术在引导腰椎内植物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40例下腰椎节失稳手术 ,采用导航下的椎弓钉加后路椎间钛笼植入技术。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吻合测量。结果 内植物位置理想 ,进钉点均差 2 .2mm (最大... 目的 探讨导航技术在引导腰椎内植物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40例下腰椎节失稳手术 ,采用导航下的椎弓钉加后路椎间钛笼植入技术。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吻合测量。结果 内植物位置理想 ,进钉点均差 2 .2mm (最大 3mm) ,角度均差 3°(最大 5°) ;Cage深度均差 1.8mm(最大 3 .2mm) ,轴线角度均差 2°(最大 4°)。结论 导航的瞬时追踪功能 ,使术者的手术工具做到实时监测 ,内植物达到精确制导 ,使操作形象、多维化 ,实时感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失稳 内固定手术 椎弓钉加椎间钛笼植入 计算机X影像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撑开型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比较性研究
11
作者 刘恩志 尹庆水 郭东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撑开型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93例腰椎不稳症行后路撑开型融合器及椎弓根固定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撑开型融合器治疗(A组)... 目的探讨后路撑开型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93例腰椎不稳症行后路撑开型融合器及椎弓根固定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撑开型融合器治疗(A组),50例行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数据及随访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随访发现使用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与椎弓根钉固定组相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4d及术后1~3年随访JOA评分、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可有效治疗腰椎不稳症,术前对病例进行慎重选择,术中可能保留较多的腰椎后路稳定结构,撑开型融合器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撑开型融合器 椎弓根钉 内固定 椎间融合 腰椎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胜利 温振兴 +5 位作者 莫小毅 张晓艳 利浩楠 张颖恺 符丹 陈柏龄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5-670,共6页
目的 基于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分析粤港澳大湾区3所医院50岁以上人群骨量状态分布特征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疾病区域个性化防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筛选2015年... 目的 基于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分析粤港澳大湾区3所医院50岁以上人群骨量状态分布特征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疾病区域个性化防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筛选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粤港澳大湾区3所医院就诊的9122例50岁以上人员,采用DXA测量腰椎、全髋及股骨颈BMD T值,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量状态分布差异,分析以不同部位T值为参考对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3所医院纳入人群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为30.7%,男性为12.9%(中国澳门最高,为44.0%),女性为34.6%(中国香港最高,为40.2%);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各年龄段患病率高于男性;3所医院相同年龄段不同骨量状态人群构成具有各自特征,不同年龄段间存在差异;骨质疏松检出率以3个部位最低T值为参考时最高。结论 粤港澳大湾区3所医院50岁以上就诊人员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各地区间不同骨量状态人群构成差异明显。在进行骨质疏松筛查时应综合多个部位T值信息以提高检出率,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50岁以上 骨质疏松 患病率 检出率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受体在不同程度退变腰椎髓核组织中的表达
13
作者 罗俊男 郭东明 +6 位作者 温世峰 钟波夫 肖文德 王立 鞠洪斌 梁英杰 王业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39-845,共7页
目的:研究褪黑素受体褪黑素1型受体(MT1)、褪黑素2型受体(MT2)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不同程度退变腰椎髓核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于我院住院患者31例(19例男性和12例女性,年龄47~62岁,平均56.9±4.9... 目的:研究褪黑素受体褪黑素1型受体(MT1)、褪黑素2型受体(MT2)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不同程度退变腰椎髓核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于我院住院患者31例(19例男性和12例女性,年龄47~62岁,平均56.9±4.9岁)。采用MRI对髓核退变程度进行Pfirrmann分级并经手术收集髓核标本,其中Ⅳ级标本11例纳入退变Ⅰ组;V级标本12例纳入退变Ⅱ组;8例分级小于Ⅲ级标本纳入对照组。实时定量PCR检测髓核组织中MT1、MT2、NF-κB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T1、MT2、p65 NF-κB和磷酸化p65 (p-p65)NF-κB蛋白的表达,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退变髓核组织中MT1、MT2、NF-κB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MT1和MT2 mRNA分别为1.00±0.04和1.00±0.04,退变Ⅰ组MT1和MT2 mRNA分别为0.68±0.06和0.77±0.04,退变Ⅱ组MT1和MT2 mRNA分别为0.52±0.03和0.68±0.06,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NF-κB mRNA分别为1.00±0.03、0.99±0.07、0.98±0.05,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对照组MT1和MT2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05和1.00±0.05,退变Ⅰ组为0.73±0.07和0.56±0.04,退变Ⅱ组别为0.62±0.05和0.55±0.0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65 NF-κB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5、1.00±0.06、0.99±0.04,无统计学差异(P=0.920)。对照组p-p65 NF-κB蛋白为1.00±0.07,退变Ⅰ组和退变Ⅱ组p-p65 NF-κB蛋白水平分别为1.43±0.08和1.49±0.08,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退变髓核组织MT1和MT2蛋白与p-p65蛋白表达具有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92和-0.6190。结论 :髓核组织退变程度增加,褪黑素受体表达降低,而NF-κB活化增加,进而参与椎间盘组织退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受体 核转录因子-ΚB 退行性变 腰椎 髓核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