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肠癌局部外侵的SCT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谢琦 陈胜利 +2 位作者 吴沛宏 张静 曹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 研究SCT增强扫描判断结肠癌局部外侵的准确性。方法  32例结肠癌患者术前 1周内行腹部CT平扫与SCT增强扫描 ,并测原发病灶与局部肠周围脂肪间隙内异常软组织影的强化值 ,与原发病灶有相同或相近强化程度的判断为癌组织浸润。SCT... 目的 研究SCT增强扫描判断结肠癌局部外侵的准确性。方法  32例结肠癌患者术前 1周内行腹部CT平扫与SCT增强扫描 ,并测原发病灶与局部肠周围脂肪间隙内异常软组织影的强化值 ,与原发病灶有相同或相近强化程度的判断为癌组织浸润。SCT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2例结肠癌侵犯相邻结构 ,CT准确显示。 19例原发病灶与 40个相邻结构粘连 ,SCT增强扫描判断有癌浸润的 2 8个 ,病理结果为 2 5个。结论 SCT增强扫描判断结肠癌局部外侵的准确率为 92 .5 % ,基本可反应癌组织局部外侵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局部外侵 螺旋CT 诊断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鞘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许进 杜洪 +1 位作者 李雯 刘国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64岁女性颈动脉鞘区的PILA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64岁女性颈动脉鞘区的PILA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呈网状、海绵或迷路样结构,管腔内壁衬覆小的鞋钉样圆形细胞,局灶管壁上可见外衬鞋钉样肿瘤细胞的乳头样结构突向腔内,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4、CD31、FⅧRag均呈强阳性,D2-40呈阴性。结论 PILA是罕见中间型脉管肿瘤,其形态学结构较复杂多变,根据其特征性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表型可与其它血管源性肿瘤鉴别。该瘤有局部侵袭性且有复发等恶性潜能,建议采取扩大切除,并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 鉴别诊断 恶性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尸检资料临床病理分析
3
作者 吴新达 李卓仁 +2 位作者 邢植斐 郭南山 黄侠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7-59,共3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较常见的心脏疾患,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其他原因,不典型病例增多,加之原有心脏病及并发症,更使临床表现复杂因而诊断困难,为探讨IE临床与病理的联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现将我院1965~1 987年18例尸检资料作...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较常见的心脏疾患,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其他原因,不典型病例增多,加之原有心脏病及并发症,更使临床表现复杂因而诊断困难,为探讨IE临床与病理的联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现将我院1965~1 987年18例尸检资料作一对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8例均为住院死亡病例,死后24 h内进行尸检,其中5例仅进行心、肺局部剖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感染性 尸检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19、CK2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静 丘钜世 +2 位作者 陈金培 李雯 刘国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中CK19、CK2 0蛋白的表达 ,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 70例甲状腺癌 (15例经典型乳头状癌、34例滤泡型乳头状癌、3例Warthin乳头状癌、2例透明细胞型乳头状癌、1例柱状细胞型乳头...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中CK19、CK2 0蛋白的表达 ,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 70例甲状腺癌 (15例经典型乳头状癌、34例滤泡型乳头状癌、3例Warthin乳头状癌、2例透明细胞型乳头状癌、1例柱状细胞型乳头癌、15例滤泡性癌 ) ,10例甲状腺腺瘤、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 5例桥本甲状腺炎中CK19、CK2 0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CK19在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 :5 5例乳头状癌中 ,5 3例为中、强阳性 ,2例为弱阳性 ;15例滤泡性癌中 ,13例为阴性、弱阳性 ,2例为中、强阳性 ,两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 (P <0 0 5 )。各癌旁滤泡、10例滤泡性腺瘤、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滤泡、5例桥本甲状腺炎也主要为阴性、弱阳性 ,个别为中等阳性。对CK2 0的表达 ,各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癌、癌旁滤泡及滤泡性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主要为阴性、弱阳性 ,偶尔为中等阳性 ,差别不明显。结论 :CK19对区别甲状腺乳头状癌和乳头状增生、多灶性分布的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与各种滤泡性病变有帮助 ,可提高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及鉴别诊断水平 ;CK2 0对鉴别诊断的帮助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K19 CK20 甲状腺乳头状癌 角蛋白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近期MR成像观察 被引量:15
5
作者 谢琦 江新青 +6 位作者 陈胜利 张静 刘璋 沙卫红 周永建 聂玉强 陈国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6期883-885,共3页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高强度聚焦超声 (highintensityfocusedultrasound ,HIFU )治疗后的MRI表现。 方法  2 1例经病理或临床诊断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在HIFU治疗前、后行腹部的轴位T1WI ,轴位T2WI ,冠状位SPIR ,以及GD DTPA增强后...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高强度聚焦超声 (highintensityfocusedultrasound ,HIFU )治疗后的MRI表现。 方法  2 1例经病理或临床诊断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在HIFU治疗前、后行腹部的轴位T1WI ,轴位T2WI ,冠状位SPIR ,以及GD DTPA增强后T1WI的轴位、FFE序列的冠状位扫描。在MRI图像上观察肿瘤在HIFU治疗前、后的大小及信号改变。结果 HIFU治疗 2 9个癌灶 ,其中 2 4个缩小 ( 82 .76% ) ,5个增大 ( 17.2 4% ) ;在T1WI增强上 2 6个 ( 89.66% )出现无信号增强区 ,12个癌灶无增强区周围见环状强化 ,7个强化环内见低信号环 (T1WI、T2WI、SPIR)。无强化区大多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或高信号 ,T2WI为低、等信号或高信号 ,SPIR序列为低、等信号或高信号 ,FE序列为低信号。结论 HIFU治疗后 ,肝癌瘤灶内可出现多种MR信号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 治疗 肝肿瘤 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谢琦 陈胜利 +7 位作者 吴沛宏 刘璋 张静 刘兵 江新青 陈明旺 陈国东 古杰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6期541-543,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判断的价值。方法  5 0例膀胱癌患者术前一周内行盆腔CT平扫与螺旋CT增强扫描 ,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绝大多数膀胱癌出现不同程度强化。I级、I~Ⅱ级癌灶的强化均值为 1...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判断的价值。方法  5 0例膀胱癌患者术前一周内行盆腔CT平扫与螺旋CT增强扫描 ,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绝大多数膀胱癌出现不同程度强化。I级、I~Ⅱ级癌灶的强化均值为 13Hu、17.8Hu ,Ⅱ级、Ⅱ~Ⅲ级、Ⅲ级癌灶强化均值大于 3 0Hu。螺旋CT增强早期 ,癌组织未侵犯肌层时 ,病变处增厚的膀胱壁见 2~ 3层结构 ,对癌组织局部侵犯范围 (T分期 )分为Tis~T1、T2 、T3a、T3b、T4组 ,总准确率为 85 .7%。结论 膀胱癌的强化程度与其病理组织分级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膀胱癌 侵袭性 局部侵袭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伤患者CD8^+CD28^-T细胞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麦惠强 许进 +1 位作者 蓝先旗 陈树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4-54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CD8+CD28-T细胞含量变化及其与血小板(PLT)及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例多发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31例单纯外伤患者(SI)及3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首诊时外周血CD8+CD28-T细胞及其胞内转...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CD8+CD28-T细胞含量变化及其与血小板(PLT)及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例多发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31例单纯外伤患者(SI)及3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首诊时外周血CD8+CD28-T细胞及其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介素10(IL^(-1)0)百分含量,并比较3组PLT及D-D含量差异;分别在多发伤患者伤后24、48及72 h重复检测上述5项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多发伤组患者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均显著高于单纯外伤(SI)组及健康组(P<0.05),但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单纯外伤(SI)组及多发伤组患者PLT及D-D均显著高于健康组,3组间两两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3)多发伤患者伤后48 h的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均显著高于伤后24 h(P<0.05),但伤后72 h上述3项指标均较伤后48 h及24 h显著下降(P<0.05),伤后24、48及72 h PLT及D-D均呈下降趋势,任意两个时间点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这3者与PLT及D-D均呈显著正相关性(均为r>0.70,均为P<0.05)。结论早期升高但伤后72 h回落是多发伤患者CD8+CD28-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且这三者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CD8+T细胞 细胞因子 血小板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结肠癌肝转移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及其MR成像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谢琦 梁碧玲 +3 位作者 江新青 陈明旺 张静 杨绮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建立适用于影像研究的人类结肠癌肝转移瘤裸鼠模型,观察常规MRI表现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人类结肠癌SW480制成细胞悬液(1×107/ml),取0.5ml注射至2只裸鼠胁部皮下制作种瘤鼠。将种瘤鼠麻醉,切除肿... 目的建立适用于影像研究的人类结肠癌肝转移瘤裸鼠模型,观察常规MRI表现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人类结肠癌SW480制成细胞悬液(1×107/ml),取0.5ml注射至2只裸鼠胁部皮下制作种瘤鼠。将种瘤鼠麻醉,切除肿瘤制成大小约1mm3组织块,将小肿瘤块种植于36只(雌雄各半)麻醉状态下的裸鼠肝脏制成结肠癌肝转移瘤荷瘤裸鼠模型。给予荷瘤鼠行MRT1WI、T2WI、DWI扫描。结果2~6周后,裸鼠肝脏肿瘤长至0.7~2cm,2只伴有全肝播撒,36只裸鼠移植性人类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成瘤率100%(36/36)。T1WI、T2WI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肝脏及肿瘤,肿瘤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与常规T2WI图像比较,DWI图像明显变形4只,表面变形不影响肿瘤观察14只,表面无变形18只。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人类结肠癌肝转移荷瘤裸鼠模型成瘤率高,移植瘤生长良好,便于MR的常规成像与DWI观察,MRI图像可反映移植瘤的病理改变,是一种适用于分子影像学研究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鼠 新生物 结肠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张充气多层面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淋巴瘤与癌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谢琦 徐海侠 +4 位作者 江新青 张静 陈明旺 韦程刚 梁碧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19-1222,共4页
目的探讨低张充气多层面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淋巴瘤与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7例胃肠道淋巴瘤、30例胃肠癌患者行低张充气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后处理观察,对比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与胃肠癌相比,淋巴瘤累及胃肠... 目的探讨低张充气多层面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淋巴瘤与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7例胃肠道淋巴瘤、30例胃肠癌患者行低张充气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后处理观察,对比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与胃肠癌相比,淋巴瘤累及胃肠的范围较癌广泛,病变段外缘光滑、自然,相邻脂肪间隙清晰,在低张充气的情况下,淋巴瘤病变段胃肠腔窄而不闭或扩张,76.47%病变与相邻胃肠壁无截然分界,病变腔面线样强化的黏膜与相邻胃肠黏膜相延续,可清楚显示淋巴瘤的黏膜下生长特点。结论胃肠低张充气MSCT对比剂增强三期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可对胃肠道肿瘤及时发现、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可反映胃肠肿瘤的病理特点,有助于胃肠淋巴瘤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淋巴瘤 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病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肖洪波 曹杰 +2 位作者 李瑜元 聂玉强 杜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66-267,共2页
目的 :通过检测残胃黏膜幽门螺杆菌 (Hp)感染 ,探讨Hp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 16 3例因溃疡病行胃大部切术后的残胃行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 ,以同期 16 3例非残胃病变为对照组 ,进行H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 :( 1)残胃组与对照组Hp... 目的 :通过检测残胃黏膜幽门螺杆菌 (Hp)感染 ,探讨Hp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 16 3例因溃疡病行胃大部切术后的残胃行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 ,以同期 16 3例非残胃病变为对照组 ,进行H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 :( 1)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为 2 7 6 1% ,6 2 14 % (P <0 0 1)。 ( 2 )Billroth Ⅰ式、Billroth Ⅱ式和Roux en Y重建术残胃胆汁反流发生率分别为 18 75 % ,6 1 2 %和 10 0 % ,前两者比较和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上述 3种术式的Hp感染率分别为 46 1% ,2 9 4%和 39 0 % ,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 3)术后 6个月~ 5年、~ 10年、~ 2 0年、>2 0年者Hp检出率分别为 30 1% ,2 4 3% ,7 1% ,0 ;前两个年限与后两个年限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 4 )不同年龄组Hp感染不尽相同 ,40岁以下组为 5 5 % ,41~ 6 9岁组为 42 % ,70岁以上组为 2 6 % ,前两者与后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 5 )残胃黏膜异型增生Hp感染率为 5 7 1% ,对照组异型增生Hp感染率为 6 1 5 %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 Ⅱ式较Billroth Ⅰ式的胆汁反流率高 ,而伴有胆汁反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炎 胃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残胃病变 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医用1.5T MR成像仪对人类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DWI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琦 梁碧玲 +5 位作者 张静 杨绮华 陈明旺 江新青 吴红珍 郑力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索临床医用1.5T MR成像仪对人类结肠癌荷瘤裸鼠模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能性。方法人类结肠癌SW480肿瘤块种植于25只裸鼠皮下制成结肠癌异位移植瘤裸鼠模型。对荷瘤鼠行TSE-T2WI、DWI,并与病理所见对比。结果T2WI图像均能清... 目的探索临床医用1.5T MR成像仪对人类结肠癌荷瘤裸鼠模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能性。方法人类结肠癌SW480肿瘤块种植于25只裸鼠皮下制成结肠癌异位移植瘤裸鼠模型。对荷瘤鼠行TSE-T2WI、DWI,并与病理所见对比。结果T2WI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肿瘤,肿瘤为高信号,中央坏死区为更高信号。随着b值的增高,DWI图像分辨力增高,当b值≥800s/mm2时,100%ADC图像层次清晰,b值≥700s/mm2时100%EADC图像层次清晰,与T2WI图像分辨率接近。肿瘤坏死区ADC值高于非坏死区,EADC值低于非坏死区。讨论临床医用1.5T MR与临床医用线圈可用于人类结肠癌裸鼠模型DWI,MRI图像可反映移植瘤的病理改变,研究结果更易反映临床人类疾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鼠 结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观察宫颈癌放疗后盆部骨髓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谢琦 江新青 +5 位作者 夏建东 张静 彭国晖 郑力强 梁志伟 叶伟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5期355-358,共4页
目的分析宫颈癌放疗中与放疗后盆部骨髓MR改变。探讨MR成像对显示盆部骨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及治疗中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行盆腔的轴位SET1WI,轴位及矢状位TSET2WI,冠状位SPIR,以及Gd-DTPA增强... 目的分析宫颈癌放疗中与放疗后盆部骨髓MR改变。探讨MR成像对显示盆部骨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及治疗中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行盆腔的轴位SET1WI,轴位及矢状位TSET2WI,冠状位SPIR,以及Gd-DTPA增强后T1WISE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在MR图像上观察盆部骨髓在放疗前后的信号改变。结果骨髓信号最早出现改变是在外照射开始后第8天,患者受照剂量在12Gy时。放疗早期,骨髓在T1WI,T2WI及SPIR序列上信号升高,T1WI增强扫描见强化。放疗晚期,骨髓的T1WI,T2WI信号升高程度增加,SPIR序列出现信号降低,T1WI增强扫描,骨髓强化不明显。53%的患者在T1WI、T2WI上,18%的患者在SPIR序列上见照射野外骨髓信号有改变。结论宫颈癌外照射放疗可引起照射野内、外骨髓多种MR信号改变,并有一定规律性,对宫颈癌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骨髓 磁共振成像 辐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在胃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谢琦 陈胜利 +6 位作者 刘兵 刘璋 张静 吴沛宏 陈明旺 江新青 曹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阐述胃部病变在SCT上的表现 ,探讨SCT在胃部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有明确病理与临床诊断的 67例胃部疾病患者的腹部CT平扫与SCT增强扫描时的表现 ,根据胃部病变增强扫描前后的CT值来评价各种疾病的CT增强情况。结果 ... 目的 阐述胃部病变在SCT上的表现 ,探讨SCT在胃部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有明确病理与临床诊断的 67例胃部疾病患者的腹部CT平扫与SCT增强扫描时的表现 ,根据胃部病变增强扫描前后的CT值来评价各种疾病的CT增强情况。结果 胃部病变表现为局限 (5 5例 )、广泛 (7例 )胃壁增厚或肿块形成 (5例 )。在SCT增强早期 ,大多数胃癌、间质瘤、活动性溃疡、反应性水肿、静脉曲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 ,胃溃疡瘢痕 ,非霍奇金淋巴瘤、嗜酸性细胞浸润无明显强化。结论 增厚的胃壁是否僵硬 ,有无肿块形成及SCT增强扫描的早期强化情况对胃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部疾病 CT诊断 鉴别诊断 胃部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预测肾透明细胞癌核分级:扫描期相及ROI勾画策略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向东 罗诗维 +7 位作者 韦瑞丽 张婉丽 姚旺 丁文双 庞欣蕊 王晔 杨蕊梦 赖胜圣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42-154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CT扫描期相及感兴趣区(ROI)勾画策略对影像组学方法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核分级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搜集具有完整4期CT扫描图像(平扫期、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且经病理证实为ccRCC的13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不同CT扫描期相及感兴趣区(ROI)勾画策略对影像组学方法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核分级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搜集具有完整4期CT扫描图像(平扫期、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且经病理证实为ccRCC的13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96例为低级别(Fuhrman 1级和2级)ccRCC,41例为高级别(Fuhrman 3级和4级)ccRCC。在每期图像中选取肿瘤最大层面,使用ITK-SNAP软件分别勾画出病灶最大层面的2D-ROI并获得全瘤3D-ROI,并使用Pyradiomics软件分别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然后,采用22种特征选择方法和8种分类算法对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并构建了176个分类模型,使用五折交叉检验法验证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采用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基于3D-ROI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高、低核级ccRCC的前5个最大AUC的平均值及相应诊断符合率的平均值高于基于2D-ROI的影像组学模型。基于平扫期的影像组学模型的前5个最大AUC的平均值优于其它3个期相。在平扫、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CT图像上基于3D-ROI的组学模型的最大AUC分别为0.822、0.732、0.742和0.780,基于2D-ROI的组学模型的最大AUC分别为0.738、0.692、0.710和0.674。结论:采用影像组学方法预测ccRCC核分级推荐选用平扫图像和全瘤3D-RO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扫描期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氯沙坦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MCP_1和TGF-β_1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玉宇 徐安平 +2 位作者 周姗姗 傅君舟 杜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05-1410,共6页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间质纤维化中MCP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氯沙坦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UUO模型组,分组为氯沙坦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超大剂量组,手术组和假手术组。药物干预...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间质纤维化中MCP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氯沙坦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UUO模型组,分组为氯沙坦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超大剂量组,手术组和假手术组。药物干预组分别给予氯沙坦50,200,500 mg/(kg·d)灌胃,假手术组及手术组每天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观察模型第7、14和21天鼠尾袖带血压(TCP)、24 h尿蛋白,血清Scr、Bun、K+、肾小管损害百分比、肾间质纤维化程度(%INT),免疫组化检测MCP1的表达,RT-PCR检测MCP1和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随着梗阻时间延长,UUO组TCP逐渐增多、肾小管损害程度、%INT显著增加,MCP1、TGF-β1mRNA含量明显增加,与其余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大剂量、超大剂量氯沙坦组相对于常规剂量氯沙坦组改善更明显。结论大剂量、超大剂量氯沙坦组相对于常规剂量氯沙坦组,能更有效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减轻肾小管损害和肾间质纤维化,显著抑制MCP1、TGF-β1mRNA的表达,同时,超大剂量氯沙坦组比大剂量氯沙坦组能更有效的减少蛋白尿。表明大剂量、超大剂量氯沙坦比常规剂量氯沙坦在UUO大鼠模型中起到更多的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沙坦 肾间质纤维化 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 MCP1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定量监测血管阻断剂治疗兔VX2种植性肝癌的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蕊梦 邹永 +8 位作者 罗良平 黄丹萍 徐向东 常汉征 魏新华 伍丽琼 唐文洁 王黎 江新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86-1790,共5页
目的评价采用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监测血管阻断剂治疗兔VX2种植性肝癌的效果。方法成功建立28只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以数字法随机等分为2组,分别给予血管阻断剂M410(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给药前(基线时间点baseline)、给药... 目的评价采用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监测血管阻断剂治疗兔VX2种植性肝癌的效果。方法成功建立28只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以数字法随机等分为2组,分别给予血管阻断剂M410(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给药前(基线时间点baseline)、给药后4h、1天、4天、7天、14天分别行MR平扫及DCE-MRI,并于每个时间点取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查(HE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组肿瘤体积、对比剂容积转移常量(Ktrans)、各时间点肿瘤Ktrans变化率(ΔKtrans)及病理结果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肿瘤较对照组生长缓慢,给药后第4天、7天、14天,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trans值于给药4h后降低,至4天达最低,随后逐渐恢复,于14天时接近处理前水平。给药后4h、1天、4天治疗组的Ktrans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余各时间点Ktrans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ΔKtrans%变化趋势与Ktrans值变化趋势相同。DCE-MRI血管功能参数值改变与肿瘤组织HE及CD34染色结果相符。结论 DCE-MRI可动态定量评价血管阻断剂治疗兔VX2种植性肝癌后肿瘤组织的变化,是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后监测和评价疗效的理想的影像学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多层面CT诊断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琦 梁碧玲 +4 位作者 江新青 张静 陈明旺 柏沙美 韦程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43-1544,共2页
目的分析多层CT多期增强扫描结肠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表现及评价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63例结肠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腹部CT平扫与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22、37~40、60s进行扫描),并测原发灶与淋巴结的CT强化值。MSCT所见... 目的分析多层CT多期增强扫描结肠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表现及评价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63例结肠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腹部CT平扫与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22、37~40、60s进行扫描),并测原发灶与淋巴结的CT强化值。MS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比。结果手术发现并切除274个淋巴结,CT显示177个。增强扫描,98个淋巴结均匀强化,33不均匀强化,23个环状强化。在不同扫描期相76个淋巴结与原发灶同步强化,78个不同步强化。23个淋巴结未见强化,其中10个见粘液样变,5个伴钙化。MSCT对腹部淋巴结转移瘤总的检出敏感性为78.5%。结论MSCT对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了转移淋巴结检出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淋巴结转移 多层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MRI活体评价外源野生型P53逆转SW480/5-FU人类结肠癌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琦 吴敏仪 +5 位作者 杨逸铭 张鼎旋 雷正贤 张静 许进 钟维德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探索扩散加权MRI(DWI)活体评价rAd/p53逆转耐5-FU结肠癌SW480/5-FU对5-FU耐药性效果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 100只结肠癌SW480/5-FU荷瘤裸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5-FU组、rAd/p53组、rAd/p53+5-FU组。各组在治疗后24 h、48 h、72 h、1... 目的探索扩散加权MRI(DWI)活体评价rAd/p53逆转耐5-FU结肠癌SW480/5-FU对5-FU耐药性效果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 100只结肠癌SW480/5-FU荷瘤裸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5-FU组、rAd/p53组、rAd/p53+5-FU组。各组在治疗后24 h、48 h、72 h、120 h、168 h分别随机取5只荷瘤鼠行DWI检查,随后处死荷瘤鼠,切下肿瘤检测肿瘤细胞凋亡(TUNNEL法)。结果 rAd/p53组与rAd/p53+5-FU组在观察时间点肿瘤ADC值均较对照组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Ad/p53组与rAd/p53+5-FU组在观察时间点肿瘤凋亡较对照组增加;rAd/p53+5-FU组在观察时间点肿瘤肿瘤凋亡和ADC值较rAd/p53组高。ADC值与肿瘤凋亡呈正相关。结论 ADC值能活体评价外源野生型p53逆转SW480/5-FU耐药性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p53 结肠肿瘤 氟尿嘧啶 弥散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DWI动态监测新型血管阻断剂对兔VX2种植性肝癌的疗效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丹萍 邹永 +7 位作者 杨蕊梦 徐向东 常汉征 魏新华 伍丽琼 王黎 唐文洁 江新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56-1160,共5页
目的评价DWI动态监测新型血管阻断剂M410治疗兔VX2种植性肝癌的效果。方法建立28只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随机等分为2组,分别静脉注射M410(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于给药前、给药后4h、1天、4天、7天、14天分别行MR平扫及DW... 目的评价DWI动态监测新型血管阻断剂M410治疗兔VX2种植性肝癌的效果。方法建立28只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随机等分为2组,分别静脉注射M410(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于给药前、给药后4h、1天、4天、7天、14天分别行MR平扫及DWI检查,并于各时间点取肿瘤组织行HE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检查,观察肿瘤体积、肿瘤整体及实质平均ADC值及病理变化。结果实验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增长缓慢,给药后4~14天各时间点两组肿瘤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整体及实质平均ADC值:给药后1天实验组低于对照组,4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改变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结果相符。结论 DWI可动态反映新型血管阻断剂M410治疗兔VX2种植性肝癌后肿瘤分子水平的变化,通过测量肿瘤ADC值可早期监测M410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阻断剂 扩散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结肠癌裸鼠肝脏移植瘤模型的MR成像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琦 梁碧玲 +3 位作者 江新青 杨绮华 张静 陈明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制作适用于影像研究的人类结肠癌肝转移瘤裸鼠模型,探讨其常规MR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的方法及表现。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人类结肠癌SW480制成细胞悬液(1×107/mL),取0.5mL注射至2只裸鼠胁部皮下制作种瘤鼠。将种瘤鼠麻醉,... 目的:制作适用于影像研究的人类结肠癌肝转移瘤裸鼠模型,探讨其常规MR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的方法及表现。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人类结肠癌SW480制成细胞悬液(1×107/mL),取0.5mL注射至2只裸鼠胁部皮下制作种瘤鼠。将种瘤鼠麻醉,切除肿瘤制成大小约1mm3组织块,取小肿瘤块种植于36只麻醉状态下的裸鼠肝脏制成结肠癌肝转移瘤荷瘤裸鼠模型。给予荷瘤鼠行MRT1WI、T2WI、DWI扫描。结果:2~6周后,裸鼠肝脏肿瘤长至0.7~2cm,2只伴有全肝播撒,36只裸鼠移植性人类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成瘤率100%(36/36)。T1WI、T2WI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肝脏及肿瘤,肿瘤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与常规T2WI图像比较,DWI图像明显变形4只,表面变形不影响肿瘤观察14只,表面无变形18只。结论:本研究所制作的人类结肠癌肝转移荷瘤裸鼠模型成瘤率高,移植瘤生长良好,可行常规MR及DWI成像,MRI图像可反映移植瘤的病理改变,是一种适用于分子影像学研究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模型 动物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