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效及存在的技术问题探讨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章家恩
陆敬雄
张光辉
黄兆祥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
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
出处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6年第2期94-97,共4页
-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1BA512B07)
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项目
+1 种基金
广东省攻关项目(2004B20101017)
广州市科技星火计划项目(2002C12E0021)
-
文摘
对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与传统的稻田养鸭模式以及现行的水稻单一栽培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对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包括组分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对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效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最后提出了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图1,表2,参5。
-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鸭稻共作
技术创新
-
Keywords
eco-agriculture
rice-duck integrated fanning system
technology innovation
-
分类号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
-
题名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85
- 2
-
-
作者
章家恩
陆敬雄
张光辉
骆世明
陆敬雄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
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
出处
《生态科学》
CSCD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80148)
深圳芭田基金(BJ2000-04)资助项目.
-
文摘
对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鸭子和水稻可以较好地全天候地同生共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平均每公顷大约300-375只鸭子。利用鸭子的野性和杂食性在一定程度上可防除病、虫、草害,提高土壤肥力,因而可代替人耕耙田、施肥、施药等,避免了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投入;鸭群的活动可刺激和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利用这种模式可以生产出有机食品或绿色稻米,其经济效益比常规稻作高。鸭稻共作系统的每公顷净收入比常规稻作系统要高出808.5元。若按绿色食品价格高出同类商品市场价格的20%计算,则鸭稻共作系统每公顷比常规稻作系统大约多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这种模式的推广应用可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
关键词
鸭稻共作
生态农业模式
功能
效益分析
-
Keywords
Rice-duck fanning system, Eco-agriculture, Function,Benefit
-
分类号
S-0
[农业科学]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