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城市文化发展——以广州与岭南文化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柳立子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101,308,共11页
城市是人的行为塑造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塑造人的行为。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最反映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味的重要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从民国初年发展至今,在对城市文化的表现和发展方面经历了曲折反复,现在又被... 城市是人的行为塑造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塑造人的行为。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最反映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味的重要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从民国初年发展至今,在对城市文化的表现和发展方面经历了曲折反复,现在又被提到了理性论证发展的关节点。本文以广州为例,试图阐释城市公共空间一方面应承担起展示宣传岭南文化的重任,另一方面应不遗余力地促进和推动现代岭南文化的持续进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文化价值 城市文化 广州 岭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嵌于民间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以沙湾飘色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首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57-60,共4页
作为"非遗"的沙湾飘色,其实是当地民间信仰"北帝诞"的一部分。对于此类深嵌于民间信仰的"非遗",民间信仰是其根。保护此类"非遗",应让合乎"无害于公益"底线标准的民间信仰脱敏,引导... 作为"非遗"的沙湾飘色,其实是当地民间信仰"北帝诞"的一部分。对于此类深嵌于民间信仰的"非遗",民间信仰是其根。保护此类"非遗",应让合乎"无害于公益"底线标准的民间信仰脱敏,引导其复兴,并与"非遗"结合,以社区营造为突破口,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在民间信仰实践中保护"非遗",以此培育其内生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飘色 民间信仰 脱敏 社区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廖燕哲学思想举要 被引量:1
3
作者 叶蓬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3-127,共5页
文章从"性无善恶可分"的人性观、"以天地为心胸"的修养观、揭示专制愚民政策的政治哲学观三个方面,揭示廖燕卓尔不群的哲学体悟,指出廖燕在岭南学术史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键词 廖燕 哲学思想 人性观 修养观 政治哲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海造田与农耕文明——以广州南沙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柳立子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9-172,共4页
位处珠江口河海交汇点的广州市南沙地区,现存大量海洋文化历史景观,无论是围海造田、以海为田,还是妈祖文化、炮台文化,都表现出很明显的农耕文明特征,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和诠释。
关键词 围海造田 以海为田 妈祖崇拜 炮台文化 农耕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文化观寻迹与反思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大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71-75,共5页
关键词 梁启超 文化观念 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 西方文化 康有为 进化论 民族文化 民主政治 自由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次粤台港澳文化交流研讨会述要
6
作者 张勇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5-116,共2页
最近,广州市政协联络委员会、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广东省文化学会联合在广州举办了第二次粤台港澳文化交流研讨会。现将研讨会讨论的一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与会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集成性... 最近,广州市政协联络委员会、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广东省文化学会联合在广州举办了第二次粤台港澳文化交流研讨会。现将研讨会讨论的一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与会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集成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历史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自我保护力,而且能不断地接纳、吸收、同化乃至改造外来文化,在历史与时代的演进中产生新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规范、类聚乃至再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台港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交流研讨会 现代工业文明 现代社会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述要 市场经济体制 道德理性 观点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明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86-90,共5页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作为一些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系,而不是作为系统的理论存在于中国意识形态之中的。这些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系,滥觞于古代原始氏族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比较完整了,以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又不断地得到补...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作为一些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系,而不是作为系统的理论存在于中国意识形态之中的。这些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系,滥觞于古代原始氏族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比较完整了,以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成为一个十分严密、庞大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自然地理条件、血缘宗教关系、小农个体经济、封建政治结构和传统文化氛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价值观 形成和发展 宗族 孝悌 宗法制度 政治结构 现在价值 个体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 血缘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谶纬与东汉学术 被引量:3
8
作者 曾德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120,共9页
东汉学术约略可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纬学。今文经从西汉即立为博士,东汉延续了前世的传统。古文经虽不立于学,却也甚受官家重视。不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其地位都在谶纬之下。本文阐述了谶纬在东汉政治与学术中的作用、地位及其... 东汉学术约略可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纬学。今文经从西汉即立为博士,东汉延续了前世的传统。古文经虽不立于学,却也甚受官家重视。不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其地位都在谶纬之下。本文阐述了谶纬在东汉政治与学术中的作用、地位及其与今古文经学的勾连、纠结、融通,从一个侧面剖析了儒学在东汉时期的复杂思想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谶纬 今文经 古文经 纬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启超的国民精神批判 被引量:1
9
作者 贾云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1-36,共6页
从19世纪末维新运动失败,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非常关头。西洋列强的铁骑肆意横行于中原大地,关防瓦解,国土迭遭蚕食瓜分,正所谓“十八行省之公地,何处非以血为染;四百余兆之同胞,何日非以肉为糜”,中... 从19世纪末维新运动失败,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非常关头。西洋列强的铁骑肆意横行于中原大地,关防瓦解,国土迭遭蚕食瓜分,正所谓“十八行省之公地,何处非以血为染;四百余兆之同胞,何日非以肉为糜”,中国社会及其经济基础受到了极为强烈的震荡。但值此变乱之际,国民的精神状态却严重地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潮流,已成为中国社会走向当代世界的沉重负担。梁启超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杰出领袖和文化大师,以其敏锐的目光,犀利的笔锋,率先揭起国民精神批判的大旗,为民族的复兴而召唤时代的新民。梁启超国民精神批判的理论,在思想领域具有重要的开拓性,它不仅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孕育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批激进反传统的思想家,同时也启发了新型改良主义者梁漱溟等人走向农村实践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国民精神 民族 康有为 《清议报》 五·四运动 陈独秀 鲁迅 政术 造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益范畴之我见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蓬 《现代哲学》 1999年第3期42-46,共5页
关键词 互主体性 主体和客体 利益追求 经济利益关系 规定性 需要的客观性 社会生活 个人和社会 使用价 物质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梦”的历史脉络
11
作者 王首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59-62,共4页
作为中华民族自主、自强的理论,"中国梦"的提出及其意涵有其深层历史脉络。在中华民族从自在转向自觉的过程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它是世界体系现代性转型的产物,但与欧美民族主义相比,"中国梦"包... 作为中华民族自主、自强的理论,"中国梦"的提出及其意涵有其深层历史脉络。在中华民族从自在转向自觉的过程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它是世界体系现代性转型的产物,但与欧美民族主义相比,"中国梦"包含了世界主义而无侵略、霸权色彩。比之于"美国梦","中国梦"更有多国、多民族相互包容、共生之意,而无侵略、霸权之味,更符合当代多极化世界格局之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历史脉络 孙中山 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及其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蓬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44,共6页
我国 2 0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 ,最大的成就是开始进入制度性建设的良性循环。精神文明制度性建设的实践给理论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那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问题。本文分三部分对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和作用、精神文明机制的本质... 我国 2 0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 ,最大的成就是开始进入制度性建设的良性循环。精神文明制度性建设的实践给理论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那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问题。本文分三部分对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和作用、精神文明机制的本质、精神文明机制的作用进行初步的阐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 精神文明 制度 互(间)主体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山无异元来家风之考察
13
作者 陶垣如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7-124,共8页
在禅思想史研究中,一代禅门宗师的家风宗范若何,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家风宗范通常会有一二字眼来加以形容。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如何自彼抽象中,尽可能地彰显或表现其内在脉络及基质的条理与层次,这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取向。... 在禅思想史研究中,一代禅门宗师的家风宗范若何,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家风宗范通常会有一二字眼来加以形容。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如何自彼抽象中,尽可能地彰显或表现其内在脉络及基质的条理与层次,这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取向。作为晚明之时的重要禅师,博山无异元来上接无明慧经之法脉,下开宗宝道独一系,旁迪鼓山永觉元贤,其家风流韵在明末清初禅门形成一道亮丽风景,影响可谓深巨。本文即以博山为中心,对其缜密家风的内涵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山 家风 缜密 定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