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番禺区不同地类的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凯 曾凡棠 +1 位作者 胡应成 房怀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31,共6页
在广州番禺区建设代表城市、农田、村镇、园地4类典型集水区的径流试验小区,对每个径流小区采集3场有效降雨径流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物输出浓度差别较大,TSS和COD输出浓度... 在广州番禺区建设代表城市、农田、村镇、园地4类典型集水区的径流试验小区,对每个径流小区采集3场有效降雨径流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物输出浓度差别较大,TSS和COD输出浓度(EMC值)的大小排列顺序为园地>农田>村镇>城市;NH3--N为农田>城市>园地>村镇;NO3--N为城市>农田>村镇>园地;TN为农田>城市>园地>村镇;TP为农田>园地>城市>村镇。对于农田集水区,TSS和COD的输出明显受降雨的影响,而N、P污染物的输出受施肥的影响更为显著;对于城市集水区,晴天累积污染物的数量和降雨情况是决定初期径流中污染负荷的主要因素。污染负荷与径流量之间相关性显著,且颗粒物是携带污染物的重要载体。各径流小区的初始冲刷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不透水地面更易发生降雨初期冲刷;降雨强度是影响降雨径流初始冲刷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土地利用 径流小区 事件平均浓度(EMC) 初始冲刷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城市环境规划创新思路 被引量:7
2
作者 孙艳军 朱蕾 +2 位作者 胡应成 彭晓春 陈新庚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86,共3页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循环经济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循环经济理论与城市环境规划体系整合的方法学框架,对城市环境规划中循环经济的实践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分析表明:循环经济理念是传统环境规划体系进行创新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机遇。同...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循环经济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循环经济理论与城市环境规划体系整合的方法学框架,对城市环境规划中循环经济的实践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分析表明:循环经济理念是传统环境规划体系进行创新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机遇。同时,循环经济理念纳入环境规划实践的全过程,是现有环境规划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整合的最优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环境规划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Cr(Ⅵ)电镀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3
作者 谢瑞文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285-288,共4页
铬的毒性与其存在状态有关,六价铬是电镀含铬废水中的主要特征污染物。综述了电镀废水中六价铬污染相关研究的近期进展。分析了水体中六价铬污染主要来源,介绍了水体中六价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概况,包括六价铬被水生生物吸收后在生... 铬的毒性与其存在状态有关,六价铬是电镀含铬废水中的主要特征污染物。综述了电镀废水中六价铬污染相关研究的近期进展。分析了水体中六价铬污染主要来源,介绍了水体中六价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概况,包括六价铬被水生生物吸收后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分布状况以及所导致的形态学、生物化学和超微结构上的伤害,介绍了电镀含铬废水常用的几种处理方法,包括离子交换树脂法、化学沉淀法、电化学法、吸附法等,重点介绍了生物除铬新技术的优点及其发展前景,最后阐述了代铬镀层的发展趋势,从源头减少六价铬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电镀废水 毒性 生物除铬 代铬镀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在渔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谢瑞文 《南方水产》 2006年第4期75-79,共5页
综述了铬在渔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铬作为水产养殖饲料添加剂,对水生生物生长、毒性和生理活性的影响,及铬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对渔业生物的危害以及检测方法等等,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毒性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农村生活垃圾装置的研制及工艺 被引量:20
5
作者 文国来 王德汉 +2 位作者 李俊飞 邹璇 孙艳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83-287,共5页
为了探索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途径,该文研究了一种新型一体化处理生活垃圾的装置及工艺,以广州市番禺区猛涌村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2个月的中试试验。研制的堆肥装置分4个小仓,每个小仓容纳垃圾1.56m3,总容积6.24m3,抽风机功率为1.1... 为了探索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途径,该文研究了一种新型一体化处理生活垃圾的装置及工艺,以广州市番禺区猛涌村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2个月的中试试验。研制的堆肥装置分4个小仓,每个小仓容纳垃圾1.56m3,总容积6.24m3,抽风机功率为1.1kW/h,抽风频率为1d10次,每次30min,总时间为5h,每天总耗电量5.5kW,能耗低。通过12d高温发酵,24d编织袋二次发酵的处理方式,温度能达到60℃的天数在5d以上,出仓时减容约为40%,堆肥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且整个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结果表明该装置及工艺可以用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可充分做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置 工艺 堆肥 生活垃圾 减容率 减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丁草胺和^(14)C-毒死蜱在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中的积累和代谢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奕强 钟创光 +2 位作者 张海清 赵小奎 Carvalho F.P.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2期123-128,共6页
鲮鱼 Cirrhina molitorella能迅速积累水中的~(14)C-丁草胺和~(14)C-毒死蜱并在达到峰值后明显下降.在8d时丁草胺组的鲮鱼各器官组织放射比活度高低次序为:内脏团>鳍>整体>眼>鳃>肌肉>剩... 鲮鱼 Cirrhina molitorella能迅速积累水中的~(14)C-丁草胺和~(14)C-毒死蜱并在达到峰值后明显下降.在8d时丁草胺组的鲮鱼各器官组织放射比活度高低次序为:内脏团>鳍>整体>眼>鳃>肌肉>剩余部分,分别为其峰值的20.4%、27.1%、11.6%、39.7%、10.3%、9.4%和6.2%.在毒死蜱组,鳍的放射性比活度峰值出现在2 h,其余器官的在12 h~1d之间出现,各器官组织的峰值高低顺序为:内脏团>整体>鳍>眼>剩余部分>鳃>肌肉;在第8天时各对应器官组织的比活度分别为其峰值的11.5%、12.6%、17.3%、13.6%、10.7%、17.5%和10.4%.共层析法研究表明了草胺很快被降解为DA等极性较大的物质,母体丁草胺的比例很低;相对于丁草胺,毒死蜱较难降解,其代谢物以TCP为主.鲮鱼中的丁草胺的结合态为19.1%~64.5%,毒死蜱的结合态为14.4%~7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丁草胺 14C-毒死蜱 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 积累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m)Ag在牡蛎中的积累和分布 被引量:1
7
作者 钟创光 陈舜华 +1 位作者 李源新 谢瑞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88-391,共4页
研究了1 1 0mAg通过海水途径和食物途径在牡蛎中的积累和分布。结果表明 ,牡蛎能快速并大量吸收海水中的1 1 0mAg ,在实验期间的 2 3d内 ,整体浓集系数 (CF)最高可达 2 4 67。各软组织中鳃的浓集系数最大 ( 33661 ) ,其余器官的CF按降... 研究了1 1 0mAg通过海水途径和食物途径在牡蛎中的积累和分布。结果表明 ,牡蛎能快速并大量吸收海水中的1 1 0mAg ,在实验期间的 2 3d内 ,整体浓集系数 (CF)最高可达 2 4 67。各软组织中鳃的浓集系数最大 ( 33661 ) ,其余器官的CF按降序排列分别为 :外套膜 ( 2 31 1 9) ,>水管( 2 1 81 8) ,剩余部分 ( 1 7685 ) ,>闭壳肌 ( 991 5 ) ,壳的CF也高达 1 89。投喂标记扁藻的实验结果表明 ,牡蛎也能通过食物途径吸收环境中的1 1 0mAg ,投喂 2d后 ,仍有超过 80 %的放射性1 1 0mAg留在牡蛎体内。1 1 0mAg经食物途径进入牡蛎后 ,主要分布于剩余部分 (含性腺和胃消化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积累 分布 浓集系数 吸收 海水 食物 扁藻 海洋污染 生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韩沙沙 梁金培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共2页
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对于我国绿色教育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通过绿化校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绿色教育应加强综合性研究,尤其是社会和人文研究;对全民族开展绿色教育。
关键词 绿色教育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 环保知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DDT在鲮鱼中的积累与代谢
9
作者 钟创光 张奕强 +2 位作者 张海清 赵小奎 Carvalho F.P.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2期63-66,共4页
鲮鱼 Cirrhina molitorella能迅速浓集水中的~(14)C-DDT.除鳍和内脏团外,其余各器官组织 的放射性活度在4h~5d达到浓集高峰,然后明显下降,并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内脏团对~(14)C-DD... 鲮鱼 Cirrhina molitorella能迅速浓集水中的~(14)C-DDT.除鳍和内脏团外,其余各器官组织 的放射性活度在4h~5d达到浓集高峰,然后明显下降,并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内脏团对~(14)C-DDT积累的比活度为肌肉的4.3倍,分别为22116.5Bq·g~(-1)和 5 180.2 Bq·g~(-1).鳍和内脏团的积累变化很大,分别由峰值的15 422.0 Bq·g~(-1)和 22 116.8 Bq·g~(-1)下降到 5 072.3 Bq·g~(-1)和5 070.8Bq·g~(-1).共层析结果表明,在积累实验中,代谢物DDE和 DDMU保持增加而 DDD则下降.内脏团和剩余组织中80%~98%的~(14)C-DDT及其代谢物为可提取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T: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 积累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和I在鲮鱼体内的积累与分布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瑞文 吴恩应 +1 位作者 肖周业 钟创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2期224-228,共5页
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水中的Zn^2+和I^-在鲮鱼体内的积累和排泄行为。结果表明,在Zn^2+质量浓度为0.2mg·L^-1,I^-质量浓度为0.01mg·L^-1的水体中,Zn和I^-在鲮鱼中的积累趋势大致相同,并可分别用模拟方程Y=30.729Ln... 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水中的Zn^2+和I^-在鲮鱼体内的积累和排泄行为。结果表明,在Zn^2+质量浓度为0.2mg·L^-1,I^-质量浓度为0.01mg·L^-1的水体中,Zn和I^-在鲮鱼中的积累趋势大致相同,并可分别用模拟方程Y=30.729Ln(t)+45.983及Y=1.2743Ln(t)+2.0991表达。Zn^2+和I^-在鲮鱼体内主要分布在内脏,7d时Zn为235.48μg·g^-1,I^-为0.49μg·g^-1,其次为鳞片和鳃,肌肉中分布最少。而鱼体对Zn^2+积累能力较I^-强,对Zn^2+的浓集系数是对I^-的17.5倍。Zn^2+和I^-从鲮鱼中的排泄较迅速,排泄过程可分为快排泄相(0~1d)和慢排泄相(1~13d),其慢相排泄过程可分别用模拟方程Y=6.5688e^-0.081t和Y=0.0388e^0.1201t表示。Zn^2+的慢相半衰期为8.5d,I^-的慢相半衰期为5.8d。内脏对于Zn^2+和I^-的排泄速度比其他取样部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 I^- 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 积累 排泄 分布 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进展 被引量:24
11
作者 何光俊 李俊飞 谷丽萍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62,共3页
介绍了我国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结合土壤、污泥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综述了国内外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进展。分析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有机集成,实现经济、有效生态清... 介绍了我国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结合土壤、污泥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综述了国内外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进展。分析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有机集成,实现经济、有效生态清淤与处置,将是河流底泥污染异位修复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底泥 重金属污染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生活垃圾生物稳定预处理对渗滤液产生及污染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俊飞 文国来 +2 位作者 王德汉 胡应成 孙艳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4-781,共8页
为从源头控制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以广州市番禺区猛涌村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以猛涌村中转站分选得到的有机垃圾为试验材料,采用生物稳定和淋溶试验研究方法,以未经生物稳定处理的垃圾淋溶试验模拟渗滤液产生为对照(CK),... 为从源头控制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以广州市番禺区猛涌村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以猛涌村中转站分选得到的有机垃圾为试验材料,采用生物稳定和淋溶试验研究方法,以未经生物稳定处理的垃圾淋溶试验模拟渗滤液产生为对照(CK),以生物稳定预处理36d的垃圾淋溶试验模拟渗滤液产生为处理1(T1),以生物稳定预处理12d的垃圾淋溶试验模拟渗滤液产生为处理2(T2)。通过分析渗滤液pH、氨氮、总磷、COD、水溶性碳等指标的变化,考察生物预处理方法对渗滤液的污染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10d淋溶试验过程中,T1、T2渗滤液产量比CK分别减少33、28;CK渗滤液pH一直呈酸性,而T1、T2介于在7.0~8.5;T1、T2渗滤液氨氮、总磷、COD、水溶性碳平均浓度分别比CK降低77、63,75、69,73、66,74、69,明显降低了垃圾的污染潜力,垃圾生物稳定程度越高,污染潜力越低。研究成果从生态控制的角度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生物稳定预处理 渗滤液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脂假丝酵母对重金属工业废水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佩青 檀笑 詹志薇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5期541-546,共6页
利用解脂假丝酵母对Cr(Ⅵ)、Ni(Ⅱ)和Cu(Ⅱ)共存的模拟重金属废水及3种实际重金属废水进行了微生物吸附,结果表明,pH、吸附时间和菌浓度等均是显著的影响因素。Cr(Ⅵ)、Ni(Ⅱ)和Cu(Ⅱ)的去除均符合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中准二级... 利用解脂假丝酵母对Cr(Ⅵ)、Ni(Ⅱ)和Cu(Ⅱ)共存的模拟重金属废水及3种实际重金属废水进行了微生物吸附,结果表明,pH、吸附时间和菌浓度等均是显著的影响因素。Cr(Ⅵ)、Ni(Ⅱ)和Cu(Ⅱ)的去除均符合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中准二级模型的拟合效果最理想,证明该菌种对重金属的吸附包括了多个步骤,其中化学吸附是限速步骤。解脂假丝酵母对共存重金属的生物吸附效果理想,1g·L^(-1)菌体在120min时,对18.7~37.86mg·L^(-1)Cr、2.39~9.21mg·L^(-1)Cu、2.27~9.87mg·L^(-1)Ni和0.43~1.32mg·L^(-1)Zn的去除率分别为81.6%~84.6%、84.0%~100%、84.1%~100%和93.9%~100%。菌体的蛋白质、脂质和多糖均参与了重金属吸附,起作用的主要功能团是-OH、-NH_2、-CH_2、-CH_3、-COOH、-CHO、C=C、-PO_4^(3-)和-SO_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吸附 解脂假丝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和^(65)Zn在大蟾蜍体内的吸收与分布
14
作者 谢瑞文 赖亦姬 +3 位作者 黄瑞兰 曹玲 王英永 钟创光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1期56-58,63,共4页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不同引入途径的125I和65Zn在大蟾蜍体内的吸收与分布。无论采用注射还是灌喂的方法,蟾蜍对125I的残留动态差别不大,都可分为快清除期和平台期,0~2d为快清除期,3~7d为平台期,经过了快清除期之后,残留的125I约为...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不同引入途径的125I和65Zn在大蟾蜍体内的吸收与分布。无论采用注射还是灌喂的方法,蟾蜍对125I的残留动态差别不大,都可分为快清除期和平台期,0~2d为快清除期,3~7d为平台期,经过了快清除期之后,残留的125I约为起始量的8%,并维持到实验结束。注射了65Zn后,0~7d的吸收动态曲线有所起伏,但波动很小,其波动范围为102.4%~114.48%。表明大部分的65Zn仍留在体内,几乎没有排出体外。注射65Zn的转移并不明显。但灌喂65Zn的动态变化则大些,而且转移明显。其活度曲线出现阶段性下降,有两个下降期,第一个下降期为4h~3d,第二个下降期为5~7d。说明灌喂组对65Zn的转移比注射组的活跃,但在实验的第7d残留率仍在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蟾蜍 ^125I ^65Zn 吸收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材料吸附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试验
15
作者 王棚 李俊飞 《绿色科技》 2011年第8期168-170,共3页
对生物吸附材料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菇渣等生物吸附材料对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较好,在粒径为2mm,投加量为5g,处理COD浓度为1478.40mg/L,pH值为4.92的废水中,COD去除率可达35.98%,废水可生化性增强,有... 对生物吸附材料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菇渣等生物吸附材料对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较好,在粒径为2mm,投加量为5g,处理COD浓度为1478.40mg/L,pH值为4.92的废水中,COD去除率可达35.98%,废水可生化性增强,有利于废水的后续生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有机废水 COD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