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超前镇痛对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程平瑞 董静毅 +4 位作者 黄政通 郭秀仪 黄芳 梁健华 何颖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64-666,共3页
目的观察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全麻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超前镇痛组(P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均行硬膜外镇痛(PEA),镇痛药液均为5μg/ml芬太尼+0.15%罗哌卡因。P组切皮前20min硬膜外腔注入镇痛液1... 目的观察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全麻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超前镇痛组(P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均行硬膜外镇痛(PEA),镇痛药液均为5μg/ml芬太尼+0.15%罗哌卡因。P组切皮前20min硬膜外腔注入镇痛液15ml,接镇痛泵以3ml/h速度持续PEA;C组手术结束后开始PEA。于硬膜外穿刺前(T0)、术后2h(T1)及次日早晨8时(T2)测定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记录术后2、6、12、24h的疼痛评分。结果T1时P组镇痛效果优于C组(P<0.05)。两组T1及T2时血浆Cor、ACTH和CRP含量均高于T0时(P<0.05);T1及T2时血浆Cor、ACTH和CRP含量P组均低于C组(P<0.05)。结论5μg/ml芬太尼复合0.15%罗哌卡因PEA可为上腹部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硬膜外超前镇痛较硬膜外术后镇痛能更有效地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镇痛 超前镇痛 应激反应 芬太尼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水针辅助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江伟航 黄政通 +4 位作者 程平瑞 董静毅 黄芳 陈翊 梁伟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7期277-278,共2页
【目的】研究穴位水针辅助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探讨其临床效果和对母婴的安全性。【方法】选取不接受分娩镇痛者50为例对照组(Ⅰ组)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者100例,随机分成硬膜外自控镇痛组(Ⅱ组)和穴位水针辅助硬膜外自控镇痛组(Ⅲ... 【目的】研究穴位水针辅助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探讨其临床效果和对母婴的安全性。【方法】选取不接受分娩镇痛者50为例对照组(Ⅰ组)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者100例,随机分成硬膜外自控镇痛组(Ⅱ组)和穴位水针辅助硬膜外自控镇痛组(Ⅲ组),每给各约50例。镇痛组选择在临产后宫口扩张至活跃期(宫口开大2~3cm),Ⅱ组和Ⅲ组L2-3硬膜外椎间隙,先给2g/L罗哌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5-10mL建立镇痛平面即T10以下。镇痛液为1.25g/L罗哌卡因(含芬太尼2μg/mL),采用韩国奥美电子泵,参数设定为PCA:2~3mL、锁定时间10min,4h最大限量为40mL。当宫口扩张至8~10cm时停泵,等待产妇自然分娩。Ⅲ组在硬膜外穿刺前先行穴位水针注射,参照姚天一等方法,在第5腰椎棘突划一纵行中线,左右旁开和由此点上下2cm为注射点,共6点,每点各皮内注射水0.5mL。记录3组的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胎儿出生后1minApgar评分,统计两镇痛组的起效时间、总按压次数、用药量。【结果】两镇痛组的第二产程时间与Ⅰ组相比有所延长(P<0.05),剖宫产率Ⅰ组明显多于两镇痛组(P<0.01),胎儿出生后1minApgar评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镇痛组起效时间、总按压次数、用药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水针可快速减轻部分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水针 穴位 辅助 硬膜外自控镇痛 起效时间 出生后 自愿 参照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异氟醚不同呼气末浓度对熵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阮绪广 詹鸿 +1 位作者 江伟航 程平瑞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71-573,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呼气末浓度的七氟醚和异氟醚对熵、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或Ⅱ级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Ⅰ组)和异氟醚组(Ⅱ组)。麻醉诱导用丙泊酚1mg/kg,1min后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 目的观察不同呼气末浓度的七氟醚和异氟醚对熵、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或Ⅱ级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Ⅰ组)和异氟醚组(Ⅱ组)。麻醉诱导用丙泊酚1mg/kg,1min后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反应熵(RE)、状态熵(SE)、BIS45~55,6min后置入喉罩。调节吸入浓度使两组患者呼气末浓度分别为0.4、0.6、0.8、1.0和1.3MAC时各维持10min,记录RE、SE、BIS、HR和MAP。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呼气末浓度七氟醚和异氟醚RE、SE、BIS随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HR逐渐减慢、MAP逐渐降低(P〈0.05)。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SE、BIS间直线相关性随呼气末浓度增大相关系数有增加趋势。结论熵和BIS均能有效监测七氟醚、异氟醚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深度 七氟醚 异氟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式输注雷米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的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程平瑞 徐世元 +3 位作者 江伟航 董静毅 黄雁 梁健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834-835,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模式输注雷米芬太尼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最佳模式和安全性。方法96例ASAⅠ级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年龄23~46岁,体重46~73kg,随机分成人工控制输注组(Ⅰ组)、靶控输注(TCI)组(Ⅱ组),每组48例。两... 目的比较不同模式输注雷米芬太尼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最佳模式和安全性。方法96例ASAⅠ级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年龄23~46岁,体重46~73kg,随机分成人工控制输注组(Ⅰ组)、靶控输注(TCI)组(Ⅱ组),每组48例。两组均在颈丛神经阻滞后采用人工控制或TCI输注雷米芬太尼。I组雷米芬太尼以0.12μg·kg-1·min-1速度输注,3min后改为0.05μg·kg-1·min-1,术中以0.01μg·kg-1·min-1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0.08μg·kg-1·min-1;Ⅱ组以血浆靶浓度为2ng/ml输注,术中以0.1ng/ml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3ng/ml。皮肤缝合时停止药物输注。记录患者在麻醉前(T0)、切皮时(T1)、分离峡部或腺体上极时(T2)、切除腺体时(T3)、缝合皮肤时(T4)的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两组雷米芬太尼用量。观察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I组雷米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两组间各时点O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麻醉后各时点OAA/S明显高于T0(P<0.05)。Ⅰ组的呼吸抑制发生例数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人工控制输注比TCI更适合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米芬太尼 人工控制输注 靶控输注 甲状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和间断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预防硬脊膜穿破后头痛的对比 被引量:6
5
作者 李锡初 孙来保 +2 位作者 梁鉴生 林丽钿 梁志成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144-146,共3页
【目的】比较连续和间断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对预防硬脊膜穿破后头痛 (PEPH)的临床效应。【方法】 36例腰段硬膜外穿刺时穿破硬脊膜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 (ASA)Ⅰ~Ⅱ级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2例。Ⅰ组改用静吸复合全麻 ;Ⅱ、Ⅲ... 【目的】比较连续和间断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对预防硬脊膜穿破后头痛 (PEPH)的临床效应。【方法】 36例腰段硬膜外穿刺时穿破硬脊膜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 (ASA)Ⅰ~Ⅱ级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2例。Ⅰ组改用静吸复合全麻 ;Ⅱ、Ⅲ组分别改上或下一椎间隙穿刺置管行硬膜外麻醉。术后Ⅰ组静脉输液每天 2 0 0 0~ 2 5 0 0mL ,其中生理盐 10 0 0mL ;Ⅱ组在Ⅰ组的基础上 ,间断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 (I IENS) ,首量 10mL ,每 12h追加 10mL ;Ⅲ组在Ⅰ组的基础上 ,连续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 (CIENS) ,首量 10mL ,再以 2mL·h- 1 连续注射。术后应用生理盐水预防性治疗和去枕平卧 3d ;观察术后头痛的发生及头痛的程度。【结果】Ⅰ组术后头痛发生率为 6 6 7% ,其中轻度头痛 5例 ,中度头痛 3例 ,重度头痛 2例 ;Ⅱ组术后头痛发生率为 33 3 % ,其中轻度头痛 3例 ,中度头痛 1例 ;Ⅲ组术后头痛发生率为 16 7% ,仅 2例出现轻度头痛。【结论】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能有效地预防PEPH ,效果CIENS更优于II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注射 预防 硬脊膜穿破 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在冠脉搭桥术中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罗沙 王文贤 +1 位作者 陈满云 李锡初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li)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体外循环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择期冠状动脉搭桥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 组)与乌司他丁组(U 组),每组20例,U 组分两次接受 Uli90万 U,C 组用...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li)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体外循环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择期冠状动脉搭桥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 组)与乌司他丁组(U 组),每组20例,U 组分两次接受 Uli90万 U,C 组用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体外循环前(T_1)、开放主动脉即刻(T_2)、开放主动脉后30min(T_3)、CPB 停机4h(T_4)、术后第1天(T_5)、术后第3天(T_6)、术后第7天(T_7)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 cTN-I 浓度及 CK-MB、LDH 活性,记录心脏复跳及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在 T_3-T_7时点 U 组 cTN-I 浓度明显低于 C 组(P<0.05~-0.01);在 T_5-T_6时点 CK-MB活性及 T_5、T_7时点 LDH 活性 U 组明显低于 C 组(P<0.05-0.01);U 组自动复跳率高于 C 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围 CPB 期间分两次使用乌司他丁90万 U 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冠状动脉分流术 体外循环 心肌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