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动脉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冯飞 王丽 +5 位作者 陈汉威 戚玉龙 刘德祥 黄益 唐郁宽 张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0-833,83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血流敏感散相(FSD)和平衡稳态自由进动(SSFP)的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技术在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1.5T成像系统进行手动脉NCE-MRA和增强磁共振...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血流敏感散相(FSD)和平衡稳态自由进动(SSFP)的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技术在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1.5T成像系统进行手动脉NCE-MR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对手动脉(划分为腕部、掌部和指部3个血管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血管边缘锐利度进行测量。将NCE-MRA和CE-MRA的图像质量和测量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2例患者24只手均成功完成NCE-MRA和动态CE-MRA检查。72个血管节段中,NCE-MRA有69个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具有诊断意义,明显高于CE-MRA(96%比83%,P<0.05)。此外,NCE-MRA在手动脉各个部位的图像质量以及SNR、CNR和血管锐利度均优于CE-MRA(P<0.05)。结论 NCE-MRA能清楚地显示手动脉的各个分支,图像质量优于动态CE-MRA,对手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磁共振成像 手动脉 血流敏感散相 平衡稳态自由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兔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CT灌注成像研究
2
作者 钟志伟 曾庆思 +5 位作者 林翰菲 叶永胜 秦积龙 宋玉全 向之明 邓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6-271,共6页
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结果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实验兔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索CT灌注定量参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变化。方法:通过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方法,制作实验兔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成模后将实验兔行CT灌注扫描,计算CT灌... 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结果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实验兔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索CT灌注定量参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变化。方法:通过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方法,制作实验兔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成模后将实验兔行CT灌注扫描,计算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ALP)、门静脉灌注(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高脂饮食的实验兔全部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正常组为9只,可疑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组(Borderline组)13只,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组(NASH组)19只。不同组间(正常对照组与Borderline组、NASH组)肝脏CT值、肝脏/竖脊肌C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SH组<Borderline组<正常对照组(P均<0.05)。不同组间的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BF、BV、PVP及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03,0.002和0.000),Borderline组的BV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5),Borderline、NASH组的BF、PVP较正常对照组减低,HPI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orderline组和NASH组的BF、BV、PVP、H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实验兔的肝脏CTP中的BF、BV出现下降,门脉灌注量PVP明显下降,同时出现HPI增高,提示NAFLD微循环灌注下降后,可出现类似于肝硬化的肝动脉缓冲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动物模型 CT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浸润性非黏液型腺癌多层螺旋CT特征回归模型列线图术前预测Ki-67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蔡雨秦 罗良平 +4 位作者 杨志荷 陈芳 艾竹 陈伊镕 向之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0-535,共6页
目的 基于肺浸润性非黏液型腺癌(INMA)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构建回归模型列线图,观察其术前预测肿瘤Ki-67表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INMA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资料,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98)和验证集... 目的 基于肺浸润性非黏液型腺癌(INMA)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构建回归模型列线图,观察其术前预测肿瘤Ki-67表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INMA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资料,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98)和验证集(n=85);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高级别组与非高级别组;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获得Ki-67表达区分高级别与非高级别肺INMA的最佳诊断阈值,并分为高、低Ki-67表达组。基于训练集临床、病理及MSCT资料,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INMA Ki-67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回归模型及列线图,以验证集评估其预测肺INMA Ki-67表达的效能及其临床价值。结果 283例肺INMA中,高级别组106例,非高级别组177例。以Ki-67表达区分高级别与非高级别肺INMA的最佳诊断阈值为12.50%。高级别与非高级别组间Ki-6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训练集含高、低Ki-67表达肿瘤66及132例,验证集含29及56例。MSCT所示肺INMA实性成分占比(CTR)是其Ki-67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将CTR及病灶类型纳入回归模型并构建列线图,其在验证集预测肺INMA Ki-67高表达的曲下线面积为0.741;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阈值取0.14~0.41和0.55~0.65时,列线图临床净获益较高。结论 肺INMA MSCT特征回归模型列线图可于术前有效预测其Ki-67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腺癌 KI-67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技术在鼻咽癌放化疗后疗效预测的 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叶裕丰 许宗为 +7 位作者 曾伟华 黄斌 罗文峰 梁健科 邹国荣 黄炳升 陈汉威 刘德祥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8期635-640,共6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在中短期随访中对鼻咽癌放化疗疗效预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鼻咽癌放化疗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复发组14例,非复发组26例,并对这两组病例的癌灶进行APT值测量。运用...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在中短期随访中对鼻咽癌放化疗疗效预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鼻咽癌放化疗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复发组14例,非复发组26例,并对这两组病例的癌灶进行APT值测量。运用秩和检验比较治疗中和治疗前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的APT水平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其诊断效能。结果治疗前本研究的复发组和非复发组APT值的均数、中位数、第90%位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程化疗和5次放疗后,复发组和非复发组两者均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数、第90%位数在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分别为(2.08±0.26)%、(1.86±0.35)%,(4.45±0.86)%、(3.64±0.70)%,它们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中位数和第90%位数的最佳阈值、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分别为1.80%、85.7%、65.4%、0.753、0.605~0.901和3.92%、85.7%、69.2%、0.786、0.627~0.945。结论APT的中位数结合第90%位数,可以较好地预测鼻咽癌放化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 疗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结合MRCP技术在肝吸虫性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莉 黎健樟 +2 位作者 向之明 关雪婷 张平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结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对肝吸虫性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肝吸虫病与胆管癌的病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肝吸虫性胆管癌的动态增强MRI与MRCP征象,包括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结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对肝吸虫性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肝吸虫病与胆管癌的病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肝吸虫性胆管癌的动态增强MRI与MRCP征象,包括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胆管扩张特点。结果:1肿块型胆管癌:9例,表现为肝内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T1WI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呈渐进式强化。2浸润型胆管癌:16例,表现为胆管内浸润性生长,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呈渐进式强化。3腔内型胆管癌:3例,表现为病变区胆管腔内充盈缺损,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Gd-DTPA动态增强呈全瘤较均匀强化。4MRCP:肿块型胆管癌表现为肿块周围肝内胆管轻~中度扩张合并肝内末梢胆管小囊状扩张;浸润型及腔内型胆管癌显示梗阻区远端胆管中~重度扩张。结论:肝吸虫感染是诱发胆管癌的重要因素,肝脏末梢胆管小囊状或杵状扩张为吸虫病较特异征象,MRI动态增强结合MRCP技术对肝吸虫性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片形吸虫 磁共振成像 胰胆管造影术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表现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叶裕丰 陈秋梅 +4 位作者 向之明 李晶 何翠雯 郭冬梅 李淑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宫颈肌壁间肌瘤之间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参数的差异。材料与方法通过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获得32例宫颈癌患者与30例正常宫颈、30例宫颈肌壁间肌瘤患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最大增强(ME)、首过最大... 目的探讨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宫颈肌壁间肌瘤之间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参数的差异。材料与方法通过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获得32例宫颈癌患者与30例正常宫颈、30例宫颈肌壁间肌瘤患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最大增强(ME)、首过最大灌注斜率(SSmax)、达峰时间(TTP)的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灌注特性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TIC曲线"速升平台"型25例,"速升缓降"型7例;正常组TIC曲线"缓慢上升"型22例,"速升平台"型8例;宫颈肌瘤组TIC曲线"速升平台"型24例,"缓慢上升"型6例。宫颈癌组的ME、SSmax、TTP与正常对照组的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宫颈癌组与宫颈肌壁间肌瘤对照组各参数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PWI能很好地反映宫颈癌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宫颈癌的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宫颈癌 肌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电门控技术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评价正常肝脏图像质量 被引量:5
7
作者 艾竹 韩绮嘉 +1 位作者 梁健科 向之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9-913,共5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DWI条件下心电门控技术对肝脏图像质量和参数测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名志愿者行IVIMDWI,采用自由呼吸和心电门控扫描,并对所得图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肝左、右叶SNR、ADC值及IVIM各参数值[真扩散系...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DWI条件下心电门控技术对肝脏图像质量和参数测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名志愿者行IVIMDWI,采用自由呼吸和心电门控扫描,并对所得图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肝左、右叶SNR、ADC值及IVIM各参数值[真扩散系数(D)、假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肝脏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以配对t检验比较SNR、ADC值及IVIM各参数值,以Bland-Altman方法评价各参数值的一致性。结果采用心电门控技术所得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明显高于自由呼吸(P均<0.01);不同b值时采用心电门控技术测得肝左叶SNR均高于自由呼吸图像(P<0.01),肝左叶ADC、f值均低于自由呼吸图像(P均<0.05),而D值则高于自由呼吸图像(P<0.05)。采用心电门控技术肝左叶D、D~*和f值的一致性好于自由呼吸图像。结论心电门控IVIMDWI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有效克服心脏搏动对肝左叶各参数值数据测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磁共振成像 心电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MRI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分期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平平 唐雯 +1 位作者 杨翔 陈汉威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3-125,129,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侵犯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例,年龄25~72(53.29±8.35)岁。采用MR多序列评估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侵犯情况,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 目的探讨术前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侵犯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例,年龄25~72(53.29±8.35)岁。采用MR多序列评估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侵犯情况,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利用诊断试验公式计算MR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采用Kappa检验评估术前MRI检查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Ⅰ期137例,Ⅱ期25例。MRI诊断子宫浅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7%、93.3%、94.4%,诊断子宫深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3%、94.7%、94.4%,MRI术前评估子宫肌层浸润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好(k=0.83)。诊断宫颈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8.0%、94.2%、87.0%,MRI术前评估宫颈侵犯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中等(k=0.46)。结论术前MRI对早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宫颈侵犯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磁共振成像 宫颈 子宫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梁锦发 郭真真 +3 位作者 黄益 陈汉威 李耀国 郭冬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50-352,共3页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提高对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MRI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3例患者年龄为38~52岁,平均44.7岁。1例病...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提高对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MRI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3例患者年龄为38~52岁,平均44.7岁。1例病灶位于延髓前方,1例位于右侧顶枕部,1例位于松果体区。病灶边界均清楚,但信号差异较大,2例呈等T1等T2信号,1例呈长T1长T2信号,内可见条索样T2WI等或低信号影。FLAIR上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小片状囊变区(1例)及条索状T2WI低信号区(1例)明显强化,且囊变区强化较实质明显。3例均误诊,2例误诊为脑膜瘤,1例误诊为生殖细胞瘤。病理表现为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瘤细胞见纤维组织增生并胶原化。免疫组化:Vim(+)、CD34(+)、Bcl-2(+)。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罕见,易误诊,其表现形式多数与脑膜瘤、血管周细胞瘤类似,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纤维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莉 陈汉威 +1 位作者 刘德祥 姬智艳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MRI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22例均清楚显示孕囊,孕囊位于子宫前下壁峡部剖宫产瘢痕部位。其中5例孕囊完全植入肌层,子宫前下... 目的:探讨MRI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22例均清楚显示孕囊,孕囊位于子宫前下壁峡部剖宫产瘢痕部位。其中5例孕囊完全植入肌层,子宫前下壁菲薄前凸,呈反"3"字或"C"字型;17例孕囊向子宫肌层浸润同时又向宫腔内生长,子宫前下壁不同程度变薄。孕囊呈圆形或卵圆形15例,形态不规则7例,在T1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部分孕囊可呈混杂斑片状高信号,在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包膜,其中14例包膜完整,8例不完整。手术瘢痕表现为子宫肌层连续性中断,局部向内凹陷或变薄,MRI表现为条状长T1、短T2异常信号。11例行超声监测下宫腔镜孕囊切除术,6例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物切除联合子宫修补术;3例经开腹手术妊娠物切除,2例行子宫切除。结论:子宫瘢痕妊娠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瘢痕妊娠 剖宫产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后处理技术对真菌性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莉 贺兰 +1 位作者 李淑明 黄晨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图像与MPR图像在诊断真菌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45例具有完整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及CT检查资料的肺部真菌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常规CT图像、薄层图像及MPR图像的CT征象...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图像与MPR图像在诊断真菌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45例具有完整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及CT检查资料的肺部真菌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常规CT图像、薄层图像及MPR图像的CT征象。结果:白色念珠菌感染12例,曲霉菌感染14例,隐球菌感染8例,毛霉菌感染5例,放线菌感染3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3例。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如下:空洞为主型15例,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肺叶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空洞性病灶,部分空洞周围见"晕征",部分空洞内呈典型"鸟巢征";肺炎样实变或支气管肺炎样变16例,呈小片状或大片状阴影,见支气管充气征及周边密度趋淡即"晕征";结节或肿块8例,结节或肿块可伴有空洞、"晕征"、毛刺或分叶征;曲菌球6例,呈圆形或椭圆形,并可见"新月征"。薄层CT图像结合MPR图像在显示"晕征"、磨玻璃影、网格、线样影及小结节等CT征象明显优于普通CT(P<0.05),其余征象无明显差异(P>0.05),但薄层CT结合MPR图像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范围。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图像结合MPR图像有助于肺真菌感染的诊断,真菌性肺炎有一定相对特征性改变,掌握真菌性肺炎的CT表现特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真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价肾脏病变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绮嘉 艾竹 向之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549-3552,共4页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技术(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MR imaging,IVIM-MR)是采用多个b值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可同时获得组织的扩散和灌注信息,能更全面地分析组织扩散成像数据。特别是对于水分子运动比较复杂的肾脏,IVIM...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技术(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MR imaging,IVIM-MR)是采用多个b值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可同时获得组织的扩散和灌注信息,能更全面地分析组织扩散成像数据。特别是对于水分子运动比较复杂的肾脏,IVIM以其高灌注、高水分子代谢的特征,在肾脏领域日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IVIM-DWI的相关技术及其在肾脏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肾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剂造影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3D-VIBE)动态增强技术诊断直肠阴道瘘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绮嘉 艾竹 +1 位作者 王凤仪 向之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87-189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耦合剂造影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3D-VIBE)动态增强(DCE)MRI对直肠阴道瘘(RV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或肠镜证实的RVF患者,术前均接受MR检查,扫描前分别向肛管、阴道灌入适量超声耦合剂,而后采集矢状位...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耦合剂造影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3D-VIBE)动态增强(DCE)MRI对直肠阴道瘘(RV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或肠镜证实的RVF患者,术前均接受MR检查,扫描前分别向肛管、阴道灌入适量超声耦合剂,而后采集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T1WI、轴位T2WI、轴位脂肪抑制T2WI、DWI和3D-VIBE DCE-MRI,记录瘘口数量、开口位置、瘘管支数及周围软组织病变情况,并与手术及肠镜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3例患者中,12例经手术治疗,11例接受肠镜检查,共发现26个瘘口、27支瘘管,6例合并周围脓肿,3例存在放射状损伤。超声耦合剂造影+3D-VIBE DCE-MRI对于瘘口、瘘管的显示率及诊断周围脓肿、放射性损伤的准确率均高于各常规序列(P均<0.05)。结论基于超声耦合剂造影3D-VIBE DCE-MRI对RVF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阴道瘘 造影剂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征在鉴别颅内单发转移性腺癌与胶质母细胞瘤方面的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钟桂棉 张宇泽 +2 位作者 陈忠 杨万群 黄飚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5-1508,共4页
目的:探讨常规MR T_(2)WI上池征对颅内单发转移性腺癌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单发转移瘤和5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患者行常规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横轴面T_(1)WI、T_(2)WI、FLAIR及... 目的:探讨常规MR T_(2)WI上池征对颅内单发转移性腺癌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单发转移瘤和5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患者行常规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横轴面T_(1)WI、T_(2)WI、FLAIR及对比增强横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T_(1)WI。由2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在不知晓患者信息及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析所有患者的MR图像,观察T_(2)WI上颅内病变是否存在池征。结果:26例单发脑转移瘤中可见池征者18例(转移性腺癌15例,鳞癌3例),50例胶质母细胞瘤中可见池征者9例,两组之间此征象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0,P<0.001),池征诊断颅内单发转移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结论:池征是颅内单发转移性腺癌比较有特异性的征象,有助于与胶质母细胞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转移瘤 胶质母细胞瘤 池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肝-膈肌间脂肪疝入征及右膈肌增厚征诊断早期肝硬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燕花 艾竹 +1 位作者 向之明 贺雪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74-777,共4页
目的观察CT所见肝-膈肌间脂肪疝入征及右膈肌增厚征用于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对47例临床诊断早期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4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上腹部CT,于门静脉期薄层CT图像显示右侧肾上腺层面测量肝-膈肌间脂肪面积、肝-膈... 目的观察CT所见肝-膈肌间脂肪疝入征及右膈肌增厚征用于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对47例临床诊断早期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4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上腹部CT,于门静脉期薄层CT图像显示右侧肾上腺层面测量肝-膈肌间脂肪面积、肝-膈肌脂肪横径(F)、肝右叶横径(D)及双侧膈肌厚度,以F/D值≥0.5为肝-膈肌间脂肪疝入征阳性,以右膈肌与左膈肌厚度之差>2 mm为右侧膈肌增厚征阳性。比较组间相关CT参数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T所见肝-膈肌间脂肪面积、肝-膈肌间脂肪疝入征阳性及右侧膈肌增厚征阳性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效能。结果组间肝-膈肌间脂肪面积、F/D值、肝-膈肌间脂肪疝入征阳性率、双侧膈肌厚度之差及右膈肌增厚征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根据肝-膈肌间脂肪面积、肝-膈肌间脂肪疝入征阳性及右膈肌增厚征阳性诊断早期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67、0.78及0.79,敏感度分别为57.40%、85.10%及72.30%,特异度分别为80.00%、66.70%及82.20%。结论CT所见肝-膈肌间脂肪疝入征及右膈肌增厚征有助于诊断早期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膈肌间脂肪疝入征 右侧膈肌增厚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