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在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模式下不同到院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IM)患者的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在胸痛中心运行前后18个月收治的诊断STEIM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364例,根据患者到医院...目的:探讨在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模式下不同到院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IM)患者的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在胸痛中心运行前后18个月收治的诊断STEIM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364例,根据患者到医院的方式不同,将364例患者分为首诊PCI医院患者197例和首诊非PCI医院患者167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胸痛中心运行前后首诊PCI医院患者分为绿色通道组91例,胸痛中心组106例;首诊非PCI医院患者分为常规转诊组71例,胸痛中心转诊组96例。比较各组患者总缺血时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S-FMC)时间、FMC-球囊扩张(FMC2B)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2B)时间,并对总缺血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常规转诊组比较,胸痛中心转诊组患者的总缺血时间[325(236,1185)min vs 367(214,1 340)min,P<0.05]、FMC2B时间[115(82,227)min vs 149(94,483)min,P<0.05]、D2B时间[69(35,195)min vs 105(55,260)min,P<0.05]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胸痛中心转诊组比较,首诊PCI医院患者的总缺血时间[283(168,873)min vs 325(236,1185)min,P<0.05]、FMC2B时间[78(45,265)min vs 115(82,227)min,P<0.05]进一步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影响总缺血时间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学历(β=-0.117,P=0.047)、60min内可到达PCI医院(β=-0.243,P=0.000)、首诊PCI医院(β=-0.175,P=0.000)是总缺血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能够缩短转诊的STEMI患者的FMC2B时间;但胸痛患者若能在60 min到达PCI医院,则尽快到PCI医院首诊是最好的就诊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总缺血时间。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早发和晚发的双相障碍I型患者稳定期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纳入首次发病年龄≤21岁(早发组94例)和≥35岁(晚发组41例)的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以及分别与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35名(分别设为对照组...目的研究早发和晚发的双相障碍I型患者稳定期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纳入首次发病年龄≤21岁(早发组94例)和≥35岁(晚发组41例)的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以及分别与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35名(分别设为对照组1共94名和对照组2共41名),均予以7个经典的神经心理测试,评估注意力/处理速度、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等。结果早发组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A时间、TMT-B时间、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图形再生c1和c2、言语流畅性、威斯康星卡片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modified,WCST)分类数、总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以及汉诺塔测验(tower of Hanoi,TOH)总分、完成任务数、计划时间和执行时间共14个指标的成绩较对照组1差(均P<0.05),其中言语流畅性、TMT-A时间、TMT-B时间和TOH执行时间的差异效应量均大于0.4;与对照组2比较,晚发组的TMT-A时间、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图形再生c1、c2和总分、WCST总错误数、持续错误数以及TOH总分、完成任务数共9个指标成绩较差(均P<0.05),仅TOH两个指标的效应量大于0.4。结论早发和晚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稳定期仍存在多个维度的认知损害,前者的损害可能更广泛、更严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等二氧化碳高通气(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呼吸中枢驱动的影响。方法 47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n=12)、沙丁胺醇组(n=13)、异丙托溴铵组(n=10)和联合组(沙...目的探讨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等二氧化碳高通气(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呼吸中枢驱动的影响。方法 47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n=12)、沙丁胺醇组(n=13)、异丙托溴铵组(n=10)和联合组(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n=12)。所有患者在基础状态下进行3 min MIV,并按组别吸入安慰剂400μg,或沙丁胺醇400μg,或异丙托溴胺80μg,或沙丁胺醇400μg和异丙托溴胺80μg,30 min后再进行3 min MIV。连续监测并计算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中枢驱动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MIV过程中,在基础状态下的4组患者膈肌肌电均方根(RMS)呈线性增加,跨膈压(Pdi)、分钟通气量(VE)、通气-中枢偶联(VE/RMS)均呈线性下降(P均<0.05)。吸入药物后,沙丁胺醇组、异丙托溴铵组和联合组各项测量指标较前均有改善(P均<0.05);与安慰剂组比较,其余3组在同一时间段的RMS、呼吸困难评分(Borg score)均降低,Pdi、VE、VE/RMS均增加;与单药吸入比较,联合组同一时间段的VE/RMS显著增高(P均<0.05)。△Borg与△Pdi、△VE、△RMS、△VE/RMS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可以改善COPD患者MIV过程中膈肌疲劳状态,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中枢驱动,提高通气-中枢偶联,从而缓解呼吸困难症状;联合用药优于单一用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在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模式下不同到院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IM)患者的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在胸痛中心运行前后18个月收治的诊断STEIM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364例,根据患者到医院的方式不同,将364例患者分为首诊PCI医院患者197例和首诊非PCI医院患者167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胸痛中心运行前后首诊PCI医院患者分为绿色通道组91例,胸痛中心组106例;首诊非PCI医院患者分为常规转诊组71例,胸痛中心转诊组96例。比较各组患者总缺血时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S-FMC)时间、FMC-球囊扩张(FMC2B)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2B)时间,并对总缺血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常规转诊组比较,胸痛中心转诊组患者的总缺血时间[325(236,1185)min vs 367(214,1 340)min,P<0.05]、FMC2B时间[115(82,227)min vs 149(94,483)min,P<0.05]、D2B时间[69(35,195)min vs 105(55,260)min,P<0.05]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胸痛中心转诊组比较,首诊PCI医院患者的总缺血时间[283(168,873)min vs 325(236,1185)min,P<0.05]、FMC2B时间[78(45,265)min vs 115(82,227)min,P<0.05]进一步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影响总缺血时间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学历(β=-0.117,P=0.047)、60min内可到达PCI医院(β=-0.243,P=0.000)、首诊PCI医院(β=-0.175,P=0.000)是总缺血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能够缩短转诊的STEMI患者的FMC2B时间;但胸痛患者若能在60 min到达PCI医院,则尽快到PCI医院首诊是最好的就诊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总缺血时间。
文摘目的研究早发和晚发的双相障碍I型患者稳定期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纳入首次发病年龄≤21岁(早发组94例)和≥35岁(晚发组41例)的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以及分别与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35名(分别设为对照组1共94名和对照组2共41名),均予以7个经典的神经心理测试,评估注意力/处理速度、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等。结果早发组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A时间、TMT-B时间、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图形再生c1和c2、言语流畅性、威斯康星卡片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modified,WCST)分类数、总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以及汉诺塔测验(tower of Hanoi,TOH)总分、完成任务数、计划时间和执行时间共14个指标的成绩较对照组1差(均P<0.05),其中言语流畅性、TMT-A时间、TMT-B时间和TOH执行时间的差异效应量均大于0.4;与对照组2比较,晚发组的TMT-A时间、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图形再生c1、c2和总分、WCST总错误数、持续错误数以及TOH总分、完成任务数共9个指标成绩较差(均P<0.05),仅TOH两个指标的效应量大于0.4。结论早发和晚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稳定期仍存在多个维度的认知损害,前者的损害可能更广泛、更严重。
文摘目的探讨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等二氧化碳高通气(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呼吸中枢驱动的影响。方法 47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n=12)、沙丁胺醇组(n=13)、异丙托溴铵组(n=10)和联合组(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n=12)。所有患者在基础状态下进行3 min MIV,并按组别吸入安慰剂400μg,或沙丁胺醇400μg,或异丙托溴胺80μg,或沙丁胺醇400μg和异丙托溴胺80μg,30 min后再进行3 min MIV。连续监测并计算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中枢驱动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MIV过程中,在基础状态下的4组患者膈肌肌电均方根(RMS)呈线性增加,跨膈压(Pdi)、分钟通气量(VE)、通气-中枢偶联(VE/RMS)均呈线性下降(P均<0.05)。吸入药物后,沙丁胺醇组、异丙托溴铵组和联合组各项测量指标较前均有改善(P均<0.05);与安慰剂组比较,其余3组在同一时间段的RMS、呼吸困难评分(Borg score)均降低,Pdi、VE、VE/RMS均增加;与单药吸入比较,联合组同一时间段的VE/RMS显著增高(P均<0.05)。△Borg与△Pdi、△VE、△RMS、△VE/RMS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可以改善COPD患者MIV过程中膈肌疲劳状态,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中枢驱动,提高通气-中枢偶联,从而缓解呼吸困难症状;联合用药优于单一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