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所院校康复专业本科实习生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的信度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闵瑜 吴媛媛 +1 位作者 黄臻 王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4-376,共3页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定是评估患者生活独立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了解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评估康复治疗的疗效及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和护理,是最基本的功能评定内容和主要的康复目标之一。
关键词 改良BARTHEL指数 本科实习生 信度分析 康复专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应用 康复治疗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术后排尿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 被引量:4
2
作者 危娟 冯燕英 杨惠贤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84,共2页
对1例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术后留置尿管拔管失败患者,进行拔管困难因素评估,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膀胱功能训练、改进尿管拔除方法及辅助排尿等措施。结果拔除尿管经过3 d辅助排尿后患者实现完全自主排尿。提出全面评估及根据排尿困难原... 对1例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术后留置尿管拔管失败患者,进行拔管困难因素评估,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膀胱功能训练、改进尿管拔除方法及辅助排尿等措施。结果拔除尿管经过3 d辅助排尿后患者实现完全自主排尿。提出全面评估及根据排尿困难原因给予针对性干预可解决疑难护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排尿障碍 留置尿管 拔管困难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吸取栓术与抽吸结合支架取栓术治疗脑前循环栓塞疗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俊臣 曹文英 +3 位作者 罗燕君 何婉仪 朱真真 彭志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比较抽吸取栓术和抽吸结合支架取栓术治疗脑前循环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诊断脑前循环栓塞且接受急诊取栓手术治疗的病例,根据取栓方式不同,分为抽吸取栓组(40例)和抽吸结合支架取... 目的比较抽吸取栓术和抽吸结合支架取栓术治疗脑前循环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诊断脑前循环栓塞且接受急诊取栓手术治疗的病例,根据取栓方式不同,分为抽吸取栓组(40例)和抽吸结合支架取栓组(64例)。比较两组NIHSS评分、良好预后率(mRS评分≤2分),取栓后血管再通率(mTICI评分≥2b),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结果术前较术后、术前较出院NIHSS评分变化,以及出院时、90 d良好预后率,抽吸取栓组显著优于抽吸结合支架取栓组。两组血管再通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前循环脑栓塞患者,抽吸取栓术相较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术可能具有更好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及预后,两者在血管再通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吸取栓 抽吸结合支架取栓 前循环 脑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观察阳性及阴性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下局部脑活动改变 被引量:6
4
作者 成东亮 刘玉林 +5 位作者 高明勇 胡译心 刘恺 邓燕佳 汪文胜 文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60-1464,共5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观察阴性亚型与阳性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下局部脑活动改变。方法采集4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静息态fMRI数据,根据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将其分为阳性亚型(n=25)和阴性亚型(n=19)...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观察阴性亚型与阳性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下局部脑活动改变。方法采集4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静息态fMRI数据,根据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将其分为阳性亚型(n=25)和阴性亚型(n=19)组,分析2种亚型患者与对照组间静息态下脑活动局部一致性(ReHo)的差异,获得有差异脑区。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阳性亚型患者右侧额上回眶部及左侧颞中回ReHo值减低,左侧枕下回、右侧壳核和双侧舌回ReHo值增高;阴性亚型患者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上回眶部ReHo值减低,左侧小脑-8区、颞下回及右侧壳核ReHo值增高。结论阳性亚型及阴性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广泛的静息态脑活动异常,但其功能差异脑区不尽相同,推测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0
5
作者 屈菲 颜海霞 +5 位作者 刘言薇 陈佩顺 关红丽 周海旺 彭绮云 黄臻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4-427,450,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针刺联合肌内效贴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采用House-B...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针刺联合肌内效贴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给予评定,并在治疗前后采用中文版FaCE量表评价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2周、4周,两组House-Brack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FaCE量表比较,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于改善面部运动、面部感觉、口腔功能、泪液分泌、社会功能等方面疗效更为明显(P<0.05),对于改善眼睛感觉,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肌内效贴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针刺 周围性面神经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刘言薇 黄臻 +3 位作者 闵瑜 屈菲 陈佩顺 李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40-942,共3页
脑卒中后有40%的患者存在下肢步行功能障碍,这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尽早恢复步行能力,对于缓解经济压力、早日重返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活动平板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增强下肢控制能力,强化正确行走模式... 脑卒中后有40%的患者存在下肢步行功能障碍,这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尽早恢复步行能力,对于缓解经济压力、早日重返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活动平板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增强下肢控制能力,强化正确行走模式[1]。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和人机接口技术使患者置身于模拟环境中完成训练,将所学技能运用到现实环境中,实现功能康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平板训练 虚拟现实技术 步行能力 日常生活功能 人机接口技术 步态分析 计算机仿真系统 步速 功能障碍 模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 被引量:13
7
作者 屈菲 闵瑜 +1 位作者 刘言薇 黄臻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7-93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11月,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体感音乐)、对照组1(体感音乐)和对照组2(针刺),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在...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11月,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体感音乐)、对照组1(体感音乐)和对照组2(针刺),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Z〉3.067,P〈0.001),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3.326,P〈0.01)。治疗后,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Z〉2.919,P〈0.01),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 MAS分级、FMA评分、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1为50%,对照组2为53%(χ~2=8.573,P=0.014)。结论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 针刺 体感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性眩晕患者的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罗卫 黄志锐 +3 位作者 曹志贤 黄臻 闵瑜 钟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患者的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LOS)特征。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选取本院颈性眩晕患者30例(眩晕组),健康人30例(对照组)。采用PRO-KIN平衡仪进行测试,记录两组在睁眼和闭眼条件下的前后摆动幅度标准差、左右摆动幅度...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患者的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LOS)特征。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选取本院颈性眩晕患者30例(眩晕组),健康人30例(对照组)。采用PRO-KIN平衡仪进行测试,记录两组在睁眼和闭眼条件下的前后摆动幅度标准差、左右摆动幅度标准差、前后平均运动速度、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面积、运动长度、 8个方向的LOS,计算面积和长度的Romberg值。结果闭眼时,两组各项静态平衡指标数值均大于睁眼时(|Z|>2.138, P<0.05);无论睁眼或闭眼,除左右平均运动速度外(|Z|<1.026, P>0.05),眩晕组各项静态平衡指标数值均大于对照组(|Z|>2.004, P<0.05)。眩晕组在前方(右上方、正上方、左上方)的LOS和总LOS完成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Z|>2.240, 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静态平衡能力下降,平衡控制有赖于视觉补偿,LOS范围缩小,有较高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静态平衡 稳定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