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中心城区典型合流制排水口污染负荷排放规律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达 黄本胜 +2 位作者 邱静 洪昌红 彭晓春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2-25,共4页
随着广州市中心城区河道水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城市河道水体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本文选取广州市中心城区典型合流制排水口进行了18场降雨的径流污染监测,总结了在典型小雨、典型中雨及典型大雨场次... 随着广州市中心城区河道水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城市河道水体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本文选取广州市中心城区典型合流制排水口进行了18场降雨的径流污染监测,总结了在典型小雨、典型中雨及典型大雨场次下排水口各水质指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18场降雨的排水口最高浓度、平均浓度与总降雨量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合流制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流制排水系统 溢流污染 污染负荷 降雨量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中心城区短历时暴雨变异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梅 陈斯达 +4 位作者 刘曾美 郑志勤 彭晓春 黄岳文 李丽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22,共6页
利用1974~2013年广州市各短历时(5,10,20,30,60,90 min和120 min)年最大降雨序列资料,采用线性倾向法、累积距平法、滑动平均法和Spearman秩次检验法判断序列的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降雨变化趋势;用Mann... 利用1974~2013年广州市各短历时(5,10,20,30,60,90 min和120 min)年最大降雨序列资料,采用线性倾向法、累积距平法、滑动平均法和Spearman秩次检验法判断序列的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降雨变化趋势;用Mann-Kendall法、有序聚类分析法、滑动F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得到各短历时的降雨序列的突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年最大5 min和10 min降雨序列发生了变异,表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且在1987年发生突变;广州市降雨愈来愈趋于集中,短历时降雨强度表现出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暴雨 变异诊断 突变 周期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浅层地下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明珠 王卓微 +6 位作者 黎坤 陈建耀 高磊 李绍恒 资惠宇 黄晓旭 邓玉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39-1546,共8页
广州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数已经超过1 500万,因此,其供水安全问题至关重要。虽然广州市目前供水主要来源于东江、西江和北江,但是水污染等问题使得其供水能力较为脆弱,而地下水作为应急水源,了解其水质及影响因素为重... 广州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数已经超过1 500万,因此,其供水安全问题至关重要。虽然广州市目前供水主要来源于东江、西江和北江,但是水污染等问题使得其供水能力较为脆弱,而地下水作为应急水源,了解其水质及影响因素为重中之重。为了解广州市地下水化学特征概况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的影响,分别于2014年12月(旱季)和2015年7月(雨季)各采集72个浅层地下水水样,分析水中pH、TDS和主要的七大离子含量;运用GIS的相关技术方法分析水化学性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水化学类型区域进行划分;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法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广州市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季节性差异不显著,但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Na^+和Cl^-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最大。由于广州市东北地区土壤层较薄,对酸雨的缓冲能力较弱,并且作为流域内的主要补给区,其pH值较低,pH总体呈现出东北低西南高的分布趋势;TDS主要受到海水的影响呈现出与pH相似的分布趋势,另外,农耕地覆盖下和脆弱性较高地区的地下水中的TDS含量相对较高。广州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a+Mg-HCO_3为主,沿海区域和中心城区由于海水入侵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水化学类型向Na+K-Cl+SO_4型转变。根据差异性分析结果,土地利用方式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较为分散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而由于行政功能划分不同造成的各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行政区的比例差异却会对地下水化学性质造成显著的影响。K^+与SO_4^(2-)在浅层地下水中的含量与农耕用地面积存在正相关关系,Na+则主要与城镇用地面积相关,Cl^-同时受农耕用地和城镇用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浅层地下水 时空分布 水化学性质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合成材料在广州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介绍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岳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土工合成材料在广州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结合具体工程案例介绍土工合成材料在广州水利工程应用的一些经验体会。土工布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反滤设计,但应注意施工时被水泥浆浸泡导致排水失效的情况;土工布还可用于局部软土... 土工合成材料在广州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结合具体工程案例介绍土工合成材料在广州水利工程应用的一些经验体会。土工布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反滤设计,但应注意施工时被水泥浆浸泡导致排水失效的情况;土工布还可用于局部软土地基处理,但沉降量较大、沉降历时较长;在防冲槽等防冲设施与地基土之间设置土工布可有效保护基土免于冲刷破坏;土工充填袋已广泛应用于围堰和抢险工程,但由于对土工袋质量和耐久性的担心,目前还较少应用于堤防工程。同时,介绍了聚苯乙烯板块(EPS)应用于软基水闸引堤处理的实例,强调EPS应用于堤防工程要注意对表面进行覆盖保护并做好抗浮计算;介绍利用加筋技术的生态挡墙和生态袋防护技术在广州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但由于对袋体质量和耐久性的担心影响了生态袋防护技术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充填袋 聚苯乙烯板块(EPS) 加筋挡土墙 水利工程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挥发性恶臭有机物组成及来源 被引量:54
5
作者 唐小东 王伯光 +3 位作者 赵德骏 刘舒乐 何洁 冯志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6-583,共8页
采用GDX-502采样管和二次热解吸与GC-MSD联用仪研究广州一个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同污水处理单元和周边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恶臭有机物(MVOC)的组成和含量,通过对源排放特征、分子标志物和大气化学活性分析,建立该污水处理厂的MVOC源成分谱... 采用GDX-502采样管和二次热解吸与GC-MSD联用仪研究广州一个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同污水处理单元和周边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恶臭有机物(MVOC)的组成和含量,通过对源排放特征、分子标志物和大气化学活性分析,建立该污水处理厂的MVOC源成分谱.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检出烷烃、卤代烃、烯烃、芳香烃、含氧有机物和硫醚等6类40种挥发性有机物(VOC),其中34种为MVOC成分,各处理单元排放的MVOC含量占其VOC总量的95%以上;苯系物、2-丁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和甲硫醚等为该污水处理厂重要的MVOC分子标志物,其中苯系物的含量最高,占源排放MVOC总量的75.89%;经归一化和重整的MVOC源成分谱与环境受体点的MVOC组成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恶臭有机物(MVOC) 城市污水处理厂 分子标志物 成分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氯降解水中柱孢藻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绍秀 黎智君 +4 位作者 朱璐瑶 赵德骏 王志红 李冬梅 谢葆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3,共4页
实验考察了在不同二氧化氯投加量、柱孢藻毒素(CYN)初始浓度、pH值及温度下柱孢藻毒素的降解效果,对二氧化氯降解柱孢藻毒素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ClO_2能有效地降解柱孢藻毒素。CYN降解率随ClO_2投加量的增大而提高。当CY... 实验考察了在不同二氧化氯投加量、柱孢藻毒素(CYN)初始浓度、pH值及温度下柱孢藻毒素的降解效果,对二氧化氯降解柱孢藻毒素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ClO_2能有效地降解柱孢藻毒素。CYN降解率随ClO_2投加量的增大而提高。当CYN初始浓度在15.11μg/L以下,CYN初始浓度对ClO_2降解CYN的影响不明显;当高于15.11μg/L增大,CYN初始浓度CYN降解率提高。温度为25℃的CYN降解率接近于30℃的,两者的CYN降解率均高于15℃的。酸性条件下CYN降解率高于碱性和中性条件的。在25℃/pH值7.05,柱孢藻毒素初始浓度为28.04μg/L,ClO_2投加量为0.5 mg/L 30 min CYN降解率达83.69%,120 min达92.62%。ClO_2降解CYN的反应为三级反应,在温度30、25和15℃时相应的速率常数分别为9.30×10^(-4)、9.90×10^(-4)和9.83×10^(-5)L^2/(μg^2·s);反应活化能为12.29 kJ/mol,ClO_2降解CYN在常温下反应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氯 柱孢藻毒素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氯杀灭拟柱孢藻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绍秀 夏文琴 +4 位作者 赵德骏 袁秀丽 王志红 李冬梅 谢葆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156,共5页
对于来自某饮用供水水库的拟柱孢藻,研究二氧化氯投加量、藻的初始浓度、pH值、有机物含量和氨氮含量对二氧化氯杀灭拟柱孢藻的效果的影响,探讨二氧化氯氧化与混凝工艺结合的去除拟柱孢藻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拟柱孢藻的杀灭率随... 对于来自某饮用供水水库的拟柱孢藻,研究二氧化氯投加量、藻的初始浓度、pH值、有机物含量和氨氮含量对二氧化氯杀灭拟柱孢藻的效果的影响,探讨二氧化氯氧化与混凝工艺结合的去除拟柱孢藻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拟柱孢藻的杀灭率随着二氧化氯投加量增大而提高,随着pH的升高及有机物含量的增大而下降;杀藻量随着藻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氨氮对二氧化氯杀灭拟柱孢藻基本没有影响。对于以拟柱孢藻为优势藻的某饮用供水水库原水,二氧化氯氧化与混凝工艺结合除藻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二氧化氯投加量0.5 mg/L,聚合氯化铝15 mg/L,二氧化氯与混凝剂一起投加。在此条件下,除藻率为98.90%,余浊为1.59 NTU。工艺条件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说明影响除藻率的因素依次为:二氧化氯投加量>混凝剂投加量>投加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氯 拟柱孢藻 影响因素 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氯杀藻无机副产物亚氯酸盐生成规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绍秀 夏文琴 +4 位作者 赵德骏 袁秀丽 王志红 李冬梅 谢葆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5-79,共5页
研究了不同二氧化氯投加量、接触时间、pH值下二氧化氯杀藻中亚氯酸盐的生成规律及其他水质条件(藻初始质量浓度、有机物和氨氮)对亚氯酸盐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氯酸盐生成量随着二氧化氯投加量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放置2 h... 研究了不同二氧化氯投加量、接触时间、pH值下二氧化氯杀藻中亚氯酸盐的生成规律及其他水质条件(藻初始质量浓度、有机物和氨氮)对亚氯酸盐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氯酸盐生成量随着二氧化氯投加量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放置2 h,生成的亚氯酸盐占二氧化氯初始投加量的10%~30%。二氧化氯杀藻的水样放置时间越长,开始生成亚氯酸盐的pH值就越低。放置30 min时生成亚氯酸盐的起始pH值为6,放置70 min时起始pH值为3.9。在酸性条件下,亚氯酸盐的生成量随pH值增大而增大;而从中性到碱性,亚氯酸盐增加缓慢。藻初始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超过14.93μg/L时,亚氯酸盐的生成量随藻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有机物促进了亚氯酸盐的生成,但亚氯酸盐的生成量并没有随有机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大氨氮质量浓度,亚氯酸盐的生成量有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二氧化氯 亚氯酸盐 生成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盐对二氧化氯杀藻副产物亚氯酸盐去除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绍秀 夏文琴 +4 位作者 赵德骏 袁秀丽 王志红 李冬梅 谢葆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4-107,113,共5页
实验研究亚铁盐对来自于供水水库的含藻原水二氧化氯杀藻过程中产生的无机副产物亚氯酸盐去除的效果及亚铁盐的投加量,同时考察亚铁盐在去除亚氯酸盐的过程中的除浊作用。实验结果表明,FeSO4能完全去除二氧化氯杀藻的无机副产物亚氯酸盐... 实验研究亚铁盐对来自于供水水库的含藻原水二氧化氯杀藻过程中产生的无机副产物亚氯酸盐去除的效果及亚铁盐的投加量,同时考察亚铁盐在去除亚氯酸盐的过程中的除浊作用。实验结果表明,FeSO4能完全去除二氧化氯杀藻的无机副产物亚氯酸盐。FeSO4在去除亚氯酸盐的同时也与二氧化氯反应而使二氧化氯的浓度降低。FeSO4的用量是亚氯酸盐和二氧化氯与FeSO4反应的理论用量的总和。在二氧化氯预氧化杀藻与投加FeSO4的时间间隔较短的情况下,FeSO4的投加量按照初始投加量70%的二氧化氯与FeSO4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确定,此时亚氯酸盐能完全被去除。FeSO4在去除亚氯酸盐的同时具有除浊作用,在饮用水的净化中可以减少常规混凝剂的用量,当浊度为23.3 NTU或24.3 NTU时,不需再投加常规混凝剂。FeSO4的絮凝作用对除藻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氯酸盐 硫酸亚铁 二氧化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氯杀灭拟柱孢藻生成有机副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绍秀 赵德骏 +4 位作者 王志红 李冬梅 呼书杰 袁秀丽 谢葆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8-261,共4页
为考察二氧化氯(ClO_2)杀灭拟柱孢藻是否产生有机副产物,用GS-MS分析了在不同ClO_2投加量下ClO_2与拟柱孢藻反应的产物。结果表明,ClO_2杀灭拟柱孢藻产生有机副产物。ClO_2投加量不同产生的有机副产物种类也不同。ClO_2投加量越大,生成... 为考察二氧化氯(ClO_2)杀灭拟柱孢藻是否产生有机副产物,用GS-MS分析了在不同ClO_2投加量下ClO_2与拟柱孢藻反应的产物。结果表明,ClO_2杀灭拟柱孢藻产生有机副产物。ClO_2投加量不同产生的有机副产物种类也不同。ClO_2投加量越大,生成有机物的种类越少。ClO_2与藻反应会产生含氮的有机物,除0.5 mg/L的ClO_2投加量外,其余投加量下都产生甲苯。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产生的甲苯质量浓度,当原水藻浓度为1.8×108L-1、ClO_2投加量为8 mg/L时,甲苯质量浓度为35.4μg/L。甲苯生成量在前10 min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在10 min时最大,随后随时间延长而减小。甲苯生成量随p H值增大而减小。在温度低于27.5℃时,甲苯生成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当温度高于27.5℃时,随温度增高而急剧下降。在水处理的混凝工艺中,ClO_2在混凝剂PAC投加前投加和与PAC一起投加产生的甲苯量相差不大,但在PAC投加后再投加时产生的甲苯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二氧化氯 拟柱孢藻 有机副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O_2杀灭拟柱孢藻过程中毒素释放行为与释放机理
11
作者 李绍秀 杨阳 +4 位作者 朱璐瑶 赵德骏 王志红 李冬梅 谢葆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06-1111,共6页
试验考察了二氧化氯(ClO_2)杀灭拟柱孢藻过程中不同条件下柱孢藻毒素(CYN)随时间的释放规律,对释放量与时间数据进行曲线方程拟合,并以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反应时间拟柱孢藻细胞形态,对柱孢藻毒素的释放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初期5 ... 试验考察了二氧化氯(ClO_2)杀灭拟柱孢藻过程中不同条件下柱孢藻毒素(CYN)随时间的释放规律,对释放量与时间数据进行曲线方程拟合,并以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反应时间拟柱孢藻细胞形态,对柱孢藻毒素的释放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初期5 min内CYN释放率随时间延长快速提高,随后增长缓慢,30 min后趋于稳定。ClO_2投加量影响了CYN释放速率,1.0 mg/L ClO_2投加量时CYN释放率要高于0.5 mg/L和0.7 mg/L时,但在反应2 h后不同ClO_2投加量的CYN释放率趋于接近。拟柱孢藻初始浓度对CYN释放率的影响不明显。CYN释放率在酸性条件下高于中性和碱性条件。随反应温度升高,CYN释放率逐渐升高。各种反应条件下CYN释放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可以用曲线方程来表示。藻细胞形态随反应时间延长发生变化。ClO_2投加量增大,藻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加剧。在反应初期CYN释放是通过扩散作用而并非由细胞壁的破裂而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二氧化氯(ClO2) 拟柱孢藻 柱孢藻毒素(CY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价铁去除水中Cu(Ⅱ)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付欣 吉娜 +1 位作者 陈群 李筱琴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9-634,共6页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河道中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以石井河为对象,采用批实验和柱实验模拟铁屑和铁粉两种零价铁去除水中Cu(Ⅱ)。XRD和XPS表征结果表明:铁屑和铁粉具有核壳结构,核为Fe(110)型Fe^0,反应前壳为以Fe(Ⅱ)为主的铁氧化物。...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河道中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以石井河为对象,采用批实验和柱实验模拟铁屑和铁粉两种零价铁去除水中Cu(Ⅱ)。XRD和XPS表征结果表明:铁屑和铁粉具有核壳结构,核为Fe(110)型Fe^0,反应前壳为以Fe(Ⅱ)为主的铁氧化物。反应过程中,Cu(Ⅱ)主要被还原并固定在零价铁颗粒表面,Fe^0不断氧化生成Fe_3O_4。批实验表明,两种零价铁都能较快速地去除水中的Cu(Ⅱ)。零价铁去除Cu(Ⅱ)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去除率和反应速率k_(obs)随着铁屑或铁粉投加量的增加而上升,随着Cu(Ⅱ)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Cu(Ⅱ)初始浓度为45mg/L、零价铁投加量为10g/L时,3h之后铁粉对Cu(Ⅱ)去除率几乎达到100%,而铁屑的去除率为75%,其表观反应速率k_(obs)分别为1.07h^(-1)和0.59h^(-1)。柱实验结果表明,铁屑和铁粉对Cu(Ⅱ)具有较高的去除容量,分别为75.67mg/g和78.60mg/g,铁粉对Cu(Ⅱ)的处理效果略优于铁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铜离子 柱实验 反应动力学 污染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管护脚结合无砂混凝土护坡在河道护岸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岳文 王立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9-142,共4页
在软土地区的河道生态整治工程中,可直接利用挖掘机把预制钢筋混凝土沉管铅直压入堤岸下部成为护脚,施工质量容易控制;现浇无砂混凝土护坡生态性好、投资省同时又具有传统防护功能。沉管护脚结合现浇无砂混凝土护坡技术是一种兼顾传统... 在软土地区的河道生态整治工程中,可直接利用挖掘机把预制钢筋混凝土沉管铅直压入堤岸下部成为护脚,施工质量容易控制;现浇无砂混凝土护坡生态性好、投资省同时又具有传统防护功能。沉管护脚结合现浇无砂混凝土护坡技术是一种兼顾传统安全和生态需求的生态岸坡防护技术,具有施工简便、缩短工期、降低造价、生态性和安全性良好等许多优点。通过3个具体工程应用案例可知,在华南地区河道生态护坡工程中,无砂混凝土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改变混凝土内部碱性环境就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人工预留孔洞方便螃蜞等两栖类小动物修筑巢穴;在坡面铺一层约5 cm厚的种植表土,可自然生长出本土植物,这样岸坡的生态效果好,且可实现零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护脚 无砂混凝土 生态护岸 预留孔洞 种植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骤降条件下强透水基础岸墙填土渗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博 赵坤朋 +1 位作者 黄岳文 刘华北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3-98,共6页
根据强透水基础岸墙填土渗流的特点,基于饱和、非饱和土渗流理论,编写了水位骤降条件下的一维瞬态渗流差分程序,并用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利用该程序研究了3个参数降水速度、渗透系数及土的饱和含水量对渗流过程中... 根据强透水基础岸墙填土渗流的特点,基于饱和、非饱和土渗流理论,编写了水位骤降条件下的一维瞬态渗流差分程序,并用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利用该程序研究了3个参数降水速度、渗透系数及土的饱和含水量对渗流过程中水压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速度及渗透系数对水位骤降过程水压的变化影响较大,土的饱和含水量则对此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骤降 强透水基础 岸墙 瞬态渗流 差分程序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透水地基岸墙稳定性与墙前水位骤降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坤朋 黄岳文 +1 位作者 刘华北 邹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138,共7页
对于潮汐、洪水、水库开闸降水等存在水位下降较快的地区,挡土墙稳定性设计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但水位骤降条件下挡土墙墙前、墙后水位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稳定性影响规律也不够明了,挡土墙稳定性设计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以模型... 对于潮汐、洪水、水库开闸降水等存在水位下降较快的地区,挡土墙稳定性设计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但水位骤降条件下挡土墙墙前、墙后水位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稳定性影响规律也不够明了,挡土墙稳定性设计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以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理论研究相结合对某工程强透水地基箱型岸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降水速度、不同墙后填土渗透性下,挡土墙的稳定性先减小再增大,稳定性最差时刻发生在墙前水位处于3/5~3/4墙高,在各种条件下的最小抗倾和抗滑安全系数均比设计骤降工况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值大;影响挡土墙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水土压力及墙体的有效重力的共同作用,并不一定是墙前、墙后水位差最大的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型岸墙 稳定性分析 透水地基 水位骤降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挡土墙抗倾覆稳定分析的讨论 被引量:17
16
作者 黄岳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8-1164,共7页
对挡土墙抗倾覆稳定传统分析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指出其存在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论分析的假定前提不合理。假定挡土墙在倾覆临界状态时受到的竖向荷载与实际受力状态一致,定义倾覆稳定系数为墙土体系所能提供的最大抗倾覆力... 对挡土墙抗倾覆稳定传统分析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指出其存在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论分析的假定前提不合理。假定挡土墙在倾覆临界状态时受到的竖向荷载与实际受力状态一致,定义倾覆稳定系数为墙土体系所能提供的最大抗倾覆力矩与墙体实际受到的倾覆力矩之比,据此通过力学分析,导出挡土墙倾覆稳定系数K0计算公式,由新公式可知:K0随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增大而增大,随垂直荷载的增大而变小,与偏心距成反比。抗倾覆稳定性与基底的应力状态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各相关规范的地基承载力验算要求与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的对比研究表明,只要挡土墙地基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抗倾覆稳定一定满足,不必再进行抗倾覆验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土墙 抗倾覆稳定 安全系数 地基极限承载力 偏心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挡土墙沿基底面抗滑稳定计算的讨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岳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3,共6页
对挡土墙基底抗滑稳定计算纯摩公式中两种不同的抗滑力理解进行比较分析;介绍在水利行业广泛应用的剪摩公式,对其适用性进行讨论;介绍不同规范给出的基底摩擦系数参考值和安全系数允许值,对按不同规范设计的挡土墙的安全度进行讨论。认... 对挡土墙基底抗滑稳定计算纯摩公式中两种不同的抗滑力理解进行比较分析;介绍在水利行业广泛应用的剪摩公式,对其适用性进行讨论;介绍不同规范给出的基底摩擦系数参考值和安全系数允许值,对按不同规范设计的挡土墙的安全度进行讨论。认为水利规范推荐的纯摩公式将抗滑力理解为只与地基土抗剪强度有关的抗滑力,可通过静摩擦理论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推求得到该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实质是基底土抗剪强度折减系数;剪摩公式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理论上比纯摩公式更合理,但没有纯摩公式简便;尽管水利规范推荐的抗滑稳定计算公式更合理,但由于规定的安全系数允许值偏小,因此安全性可能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土墙 抗滑稳定 安全系数 基底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