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酸梭菌调节慢性碱胁迫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
1
作者 林长宏 张博 +7 位作者 杨铿 李太初 闫路路 李傲 赵倩 崔雅贤 邱丽华 赵超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7-2016,共10页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调节慢性碱胁迫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为改善碱性水环境下草鱼养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对照(CON)、20 mmol/L碱度(20 mmol/L)、40 mmol/L碱度(40 mmol/L)、20 mmol/L碱度+丁酸梭菌(20 m...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调节慢性碱胁迫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为改善碱性水环境下草鱼养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对照(CON)、20 mmol/L碱度(20 mmol/L)、40 mmol/L碱度(40 mmol/L)、20 mmol/L碱度+丁酸梭菌(20 mmol/L+丁酸梭菌)和40 mmol/L碱度+丁酸梭菌(40 mmol/L+丁酸梭菌)组。试验结束后,测定草鱼的生长性能指标。从草鱼背部白肌切取肌肉组织,测定肌肉质构特性。采集草鱼背部肌肉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肌肉组织结构观察。取各组草鱼背部肌肉组织,计算离心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贮存损失率。利用MS-222麻醉草鱼,使用1 mL无菌注射器从草鱼尾静脉采集血液样本,检测血清生化指标浓度。【结果】生长性能指标测定结果显示,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CON组(P<0.05,下同),而饲料系数高于CON组,尤其是40 mmol/L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CON组;2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终末体质量较20 mmol/L组有所升高,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终末体质量与40 mmol/L组无显著差异(P>0.05);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内脏体指数显著高于40 mmol/L组,且基本恢复至CON组水平。肌肉质构特性测定结果显示,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硬度、黏附性和咀嚼性均高于40 mmol/L组。肌肉组织结构观察结果显示,与20 mmol/L组相比,2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组织结构略有改善但仍有损伤,肌纤维排列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与40 mmol/L组相比,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组织结构更为紧密,肌肉组织明显改善,但仍有损伤。肌肉持水力测定结果显示,40 mmol/L组草鱼肌肉蒸煮损失率最低,20 mmol/L+丁酸梭菌和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贮存损失率显著低于20 mmol/L和40 mmol/L组。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尿素浓度显著降低;20 mmol/L、40 mmol/L、20 mmol/L+丁酸梭菌和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均低于CON组,尿酸浓度均显著低于CON组;与CON组相比,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血糖浓度升高,添加丁酸梭菌后,血糖浓度进一步升高;40 mmol/L组草鱼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浓度均高于20 mmol/L组,添加丁酸梭菌后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浓度有所降低;40 mmol/L组草鱼高密度脂蛋白浓度高于20 mmol/L组,添加丁酸梭菌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有所降低;与CON组相比,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浓度有所升高,添加丁酸梭菌处理后浓度有所降低。【结论】高碱环境能通过扰乱营养代谢、降低肠道健康水平和损伤肌肉组织等途径,削弱草鱼生长性能和生理功能。丁酸梭菌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营养代谢、改善肠道健康和增强抗应激能力,缓解碱胁迫对草鱼的负面影响,但在高碱环境下,丁酸梭菌的调节能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碱胁迫 草鱼 丁酸梭菌 生长性能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合细菌菌剂和沼泽红假单胞菌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信艳杰 胡晓娟 +6 位作者 曹煜成 徐煜 许云娜 苏浩昌 徐创文 文国樑 李卓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41,共11页
为比较光合细菌菌剂与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的生理生态特性,分析了不同初始菌量的菌剂PG和菌株PSB-1对实验水体氨氮(NH_4^+-N)、亚硝氮(NO_2^--N)、硝氮(NO_3^--N)和活性磷(PO_4^(3-)-P)的降解效果,通过高通量测... 为比较光合细菌菌剂与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的生理生态特性,分析了不同初始菌量的菌剂PG和菌株PSB-1对实验水体氨氮(NH_4^+-N)、亚硝氮(NO_2^--N)、硝氮(NO_3^--N)和活性磷(PO_4^(3-)-P)的降解效果,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菌剂PG的优势菌组成及实验结束时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显示,菌剂PG组对实验水体的PO_4^(3-)-P、NO_3^--N和NO_2^--N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最大降解率分别为40.98%、28.28%和20.12%。菌株PSB-1组仅对实验水体的NO_2^--N和PO_4^(3-)-P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其最大降解率分别为14.19%和9.88%。菌剂PG的主要优势菌为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 sp.)。实验7 d后实验组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水体细菌数量增长,形成以异养细菌为优势菌的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菌剂PG对水质因子的降解效果优于沼泽红假单胞菌PSB-1,但与报道的高效光合细菌菌株的降解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菌剂 沼泽红假单胞菌 氮磷营养盐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蛙养殖常见病原及绿色健康养殖策略
3
作者 李炳 张鹏 +1 位作者 黄家群 蒋魁 《海洋与渔业》 2025年第3期70-72,共3页
本报告介绍了牛蛙生物学特性、养殖现状、常见病原及绿色健康养殖措施。详细阐述了细菌性、寄生虫性、真菌性和病毒等多种病原概况。为推动牛蛙绿色健康养殖发展,从选苗、投喂、水质管理、合理用药以及尾水处理等方面给出建议,旨在为牛... 本报告介绍了牛蛙生物学特性、养殖现状、常见病原及绿色健康养殖措施。详细阐述了细菌性、寄生虫性、真菌性和病毒等多种病原概况。为推动牛蛙绿色健康养殖发展,从选苗、投喂、水质管理、合理用药以及尾水处理等方面给出建议,旨在为牛蛙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 绿色健康养殖 病原 真菌性 寄生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梭菌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免疫消化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徐创文 蒋魁 +5 位作者 虞为 林黑着 王鹏飞 赵超 刘曦瑶 杨铿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6-377,共12页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消化、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丁酸梭菌在花鲈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花鲈幼鱼为试验材料设饲料中丁酸梭菌添加...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消化、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丁酸梭菌在花鲈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花鲈幼鱼为试验材料设饲料中丁酸梭菌添加量为0(D0,对照)、0.25%(D1)、0.50%(D2)、1.00%(D3)、2.00%(D4)和4.00%(D5)6组,投喂花鲈幼鱼56 d,测定其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及肠道形态指标,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果】丁酸梭菌可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下同),显著提高花鲈幼鱼的终末平均体质量,D3、D4和D5组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D0组。与D0组相比,D4组肠道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降低。D4组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0组,D3组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D0组;与D0组相比,D3和D5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提高,D4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D2、D3和D5组花鲈幼鱼肠道肌层厚及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D0组。D3组花鲈幼鱼肠道菌群OTU数量和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D0组,各试验组花鲈幼鱼肠道菌群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D0组;在门分类水平上,丁酸梭菌降低了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放线菌门、浮霉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在属分类水平上,丁酸梭菌降低了劳尔氏菌属、肠弧菌属和弧菌属有害菌相对丰度,提高了节杆菌属和KD4-96_unclassified有益菌相对丰度。【结论】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能显著提高花鲈幼鱼生长性能,提高消化、免疫和抗氧化能力,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及其相对丰度,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以2.00%添加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花鲈 生长性能 免疫 消化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制剂在虾苗标粗中对弧菌数量影响
5
作者 陈海谊 蒋魁 +2 位作者 冷加华 徐创文 杨铿 《海洋与渔业》 2022年第3期98-98,共1页
近年来,海区水源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强氧剂杀菌,造成水体中菌相失衡,引起水质变化大,不利于虾苗健康生长。据了解,每年的3-5月份,福建、湛江、海南等地金刚虾、白虾虾苗的小苗培育和中苗标粗过程中,虾苗及标苗水体以及... 近年来,海区水源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强氧剂杀菌,造成水体中菌相失衡,引起水质变化大,不利于虾苗健康生长。据了解,每年的3-5月份,福建、湛江、海南等地金刚虾、白虾虾苗的小苗培育和中苗标粗过程中,虾苗及标苗水体以及成虾养殖水体检测到的弧菌含量都非常高,特别绿弧菌(副溶血弧菌)超标严重,造成白苗、掉苗等,小苗做不出来,标粗不成功,排池现象普遍,损失惨重。因此,在对虾育苗过程中,采用有益微生态制剂调控水体环境,以菌克菌,已成为最热门和最受关注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制剂 对虾育苗 副溶血弧菌 标粗 虾苗 水体环境 水体检测 白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研究
6
作者 胡晓娟 杨铿 +6 位作者 文国樑 苏浩昌 许云娜 徐创文 徐煜 徐武杰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5,共7页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BC1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2种溶藻方式,菌株CZBC1的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作用于铜绿微囊藻时能使藻细胞变形、褪色或破裂,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体中可以发挥良好的溶藻效果。当初始藻密度为10^(5)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2.30×10个·mL^(-1),菌体组降至1.27×10~2个·mL^(-1),对照组为3.67×10^(5)个·mL^(-1),菌液组和菌体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的最高溶藻率可达99%以上。当初始藻密度为10^(6)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8.30×10^(5)个·mL^(-1),对照组为3.17×10^(6)个·mL^(-1),菌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高溶藻率为78.8%。从溶藻效果来看,菌液组>菌体组>滤液组。研究表明,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溶藻效果,可用于氯化物型盐碱池塘中的微囊藻水华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菌 铜绿微囊藻 蜡样芽胞杆菌 氯化物型盐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梭菌拌料投喂对凡纳滨对虾肠道上皮细胞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杨铿 蒋魁 +6 位作者 洪敏娜 胡晓娟 陈海谊 徐创文 冷加华 曹煜成 文国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576-3583,共8页
【目的】探究在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中添加丁酸梭菌对肠道上皮细胞及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加菌组和对照组,饲料投喂频次为每天3餐,试验周期设为60 d。加菌组每天早上添加1%的丁酸梭菌拌料投喂,饲喂3 ... 【目的】探究在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中添加丁酸梭菌对肠道上皮细胞及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加菌组和对照组,饲料投喂频次为每天3餐,试验周期设为60 d。加菌组每天早上添加1%的丁酸梭菌拌料投喂,饲喂3 d后停3 d菌剂拌料投喂,以此为1个周期;对照组不添加丁酸梭菌。分别于0和60 d取样测定对虾体重和体长,并取对虾肠道进行组织切片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加菌组对虾的终体质量和终体长分别达9.54±0.38 g和9.12±0.12 c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0.36 g和8.25±0.10 cm(P<0.05,下同)。加菌组对虾的食物肠道饱满,肠道上色素呈稳定规则的星状结构,而对照组出现空肠现象,肠道上色素呈淡红色,且分散无固定的形态。加菌组对虾的肠道上皮细胞高度可达40μm,显著高于对照组(10μm)。在对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方面,60 d时,加菌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0.44%和1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5%和3.05%,而加菌组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0.03%和15.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5%和38.23%。在属水平上,60 d时,加菌组梭菌属(Clostridium)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分别可达22.49%和26.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2%和0.03%,而弧菌属(Vibrio)和Candidatus Bacilloplasm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8.16%和9.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39%和55.81%。【结论】通过在饲料中添加1%丁酸梭菌可显著提升对虾生长性能,增加肠道上皮细胞高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丁酸梭菌 肠道上皮细胞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褶菌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蒋魁 胡晓娟 +5 位作者 徐创文 洪敏娜 刘曦瑶 麦晓勇 陈海谊 杨铿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3,共9页
裂褶菌多糖是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r Fr.)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提取的具有β-(1,6)分支的β-(1,3)-D葡聚糖。为了探究裂褶菌多糖饲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效果,选用1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按照裂褶菌多糖的添加... 裂褶菌多糖是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r Fr.)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提取的具有β-(1,6)分支的β-(1,3)-D葡聚糖。为了探究裂褶菌多糖饲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效果,选用1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按照裂褶菌多糖的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设置0%(C组)、0.5%(S1组)、1.0%(S2组)和2.0%(S3组)4组进行56 d的饲养实验,分析对虾的生长、血清理化、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等变化。结果显示,S2组的终末体质量、平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C、S1和S3组(P<0.05);S2、S3组内层上皮细胞的高度显著高于C和S1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S2和S3组血清中的尿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S1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S2和S3组血清中溶菌酶、总一氧化氮合成酶、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2组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血清丙二醛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肠道菌群Ace、Chao1、Shannon、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裂褶菌多糖的各实验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下降,软壁菌门升高。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S2组中Formosa、Pseudoruegeria、Muricauda和鲁杰氏菌属(Ruegeria)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而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0%的裂褶菌多糖能显著提升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增加肠道有益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裂褶菌多糖 肠道菌群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吴杨 杨铿 +8 位作者 黄小林 周传朋 徐创文 黄忠 虞为 荀鹏伟 黄健彬 麦晓勇 林黑着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5-162,共8页
研究了饲料中拌料添加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丁酸梭菌在卵形鲳鲹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了5组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1×10^(7)CFU&... 研究了饲料中拌料添加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丁酸梭菌在卵形鲳鲹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了5组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1×10^(7)CFU·g^(−1))、2%(2×10^(7)CFU·g^(−1))、3%(3×10^(7)CFU·g^(−1))、4%(4×10^(7)CFU·g^(−1))的丁酸梭菌菌液饲喂卵形鲳鲹幼鱼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丁酸梭菌可以显著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饲料利用率,肠道菌群群落的多样性最大,与对照组和4%添加组有显著差异(P<0.05)。主坐标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饲料中丁酸梭菌的添加量是改变卵形鲳鲹幼鱼肠道菌群结构的主要因素。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能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生长性能、改善其肠道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丁酸梭菌 生长性能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杨 黄倩倩 +7 位作者 虞为 徐创文 洪敏娜 蒋魁 麦晓勇 陈海谊 林黑着 杨铿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904-5918,共15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挑选活力、大小相似的卵形鲳鲹幼鱼450尾,初始体质量为(9.55±0.13)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各组分别...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挑选活力、大小相似的卵形鲳鲹幼鱼450尾,初始体质量为(9.55±0.13)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各组分别投喂丁酸梭菌添加量为0(C0组,对照组)、0.25%(C1组)、0.50%(C2组)、1.00%(C3组)、2.00%(C4组)和4.00%(C5组)的试验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C4组的末均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均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C2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2)C1组的血清总蛋白、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C0组(P<0.05)。3)在门水平上,C5组的肠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C4组的肠道脱铁杆菌门(Aferr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C4和C5组的肠道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显著低于C0组(P<0.05)。在属水平上,C4组的肠道发光细菌属(Phot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Mucispirill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C5组的肠道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弧菌属(Vibrio)、螺杆菌属(Helicobacter)、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4)C4和C5组的肠道乙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C0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丁酸梭菌可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末均质量、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长率,提高血清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改变门水平上和属水平上的肠道菌群组成,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丁酸梭菌适宜添加量为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丁酸梭菌 生长性能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丁酸梭菌调理牛蛙肠道健康技术试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麦晓勇 蒋魁 +3 位作者 洪敏娜 刘曦瑶 杨铿 文国樑 《科学养鱼》 2022年第7期72-73,共2页
近年来,牛蛙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重要的名特水产品之一。在我国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浙江等地区均有较大规模养殖,养殖产量逐年递增,牛蛙年产量已超60万吨。目前牛蛙养殖比较混乱,没有集成一套科学、无污染、可持续的养殖技术,且部... 近年来,牛蛙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重要的名特水产品之一。在我国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浙江等地区均有较大规模养殖,养殖产量逐年递增,牛蛙年产量已超60万吨。目前牛蛙养殖比较混乱,没有集成一套科学、无污染、可持续的养殖技术,且部分养殖户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丁酸梭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畜禽、水产养殖中,但在牛蛙养殖中还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丁酸梭菌 肠道健康 养殖产量 牛蛙 食品安全问题 水产品 可持续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池塘藻与菌的调控技术
12
作者 黄允基 杨铿 +1 位作者 蔡洪利 杨道伟 《海洋与渔业》 2015年第3期52-53,共2页
传统的养虾理念是"养虾先养水",养水则培藻。随着养殖模式的改变和养殖密度的增加,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实验证明,营造优良养殖池塘环境的关键是"培藻"和"培菌",构建藻菌平衡的生态。一、对虾养殖池塘藻和菌... 传统的养虾理念是"养虾先养水",养水则培藻。随着养殖模式的改变和养殖密度的增加,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实验证明,营造优良养殖池塘环境的关键是"培藻"和"培菌",构建藻菌平衡的生态。一、对虾养殖池塘藻和菌的重要性通过浮游微藻和有益细菌的共同作用,降解转化养殖代谢产物,调节水质,抑制有害细菌和有害微藻的滋生,营造适宜对虾健康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如图1所示)。"培藻"的作用:(1)能保持养殖水体中高含量的溶解氧;(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养殖 有益细菌 微藻 技术实验 养殖水体 养殖密度 养殖模式 溶解氧 有害细菌 降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对虾虹彩病毒防控
13
作者 徐创文 洪敏娜 +3 位作者 蒋魁 刘曦瑶 邹国荣 杨铿 《海洋与渔业》 2023年第5期84-84,共1页
虹彩病毒科包括许多从昆虫和其它一些动物分离的胞浆型DNA病毒。最早发现的虹彩病毒是1954年Xeros在英国剑桥从沼泽大蚊体内分离到的,以后又分别从金龟甲、带喙伊蚊及蛙和鱼中分离出多种虹彩病毒。2019-2022年,珠三角养殖对虾多次爆发... 虹彩病毒科包括许多从昆虫和其它一些动物分离的胞浆型DNA病毒。最早发现的虹彩病毒是1954年Xeros在英国剑桥从沼泽大蚊体内分离到的,以后又分别从金龟甲、带喙伊蚊及蛙和鱼中分离出多种虹彩病毒。2019-2022年,珠三角养殖对虾多次爆发虹彩病毒,发病率及传播速度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彩病毒 金龟甲 DNA病毒 传播速度 养殖对虾 珠三角 带喙伊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段性饲喂丁酸梭菌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肠道菌群的影响
14
作者 蒋魁 虞为 +5 位作者 徐创文 洪敏娜 刘曦瑶 邱丽华 赵超 杨铿 《饲料工业》 2025年第17期70-76,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阶段性饲喂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等指标的影响。以花鲈幼鱼为试验材料,C组(对照组)全程饲喂基础饲料,S组(试验组)前21 d饲喂丁酸梭菌含量为2... 试验旨在探究阶段性饲喂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等指标的影响。以花鲈幼鱼为试验材料,C组(对照组)全程饲喂基础饲料,S组(试验组)前21 d饲喂丁酸梭菌含量为2×10~7 CFU/g的饲料,后21 d饲喂基础饲料。试验周期为42 d,期间监测幼鱼的体重、体长、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显示:S组的终末平均体质量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C组(P<0.05)。在前21 d,S组的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C组(P<0.05),而在21~42 d,两组无显著差异。S组的肠道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在42 d时显著高于C组(P<0.05)。肠道菌群分析显示,S组除21 d外,其余时期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低于C组,而22~42 d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C组。S组中弧菌属的相对丰度在试验初期饲喂丁酸梭菌及停喂后的短期内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阶段性饲喂含2×10~7 CFU/g丁酸梭菌的饲料能显著提高花鲈幼鱼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组织结构,并调控肠道菌群,抑制潜在病原菌的增殖。停用丁酸梭菌后,其作用仍能在短期内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花鲈 生长性能 肠道菌群 肠道绒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