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健脾化痰法调治失眠
被引量:
8
1
作者
江佳林
林炜基
+4 位作者
汤慧敏
赵丽娴
凌燕
冼绍祥
王陵军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1379-1381,共3页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加快,失眠群体也在不断增多。传统的失眠治法往往从心论治,忽视了脾胃功能失调在失眠中的影响。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虚失健,痰浊上扰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本文试从心脾相关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加快,失眠群体也在不断增多。传统的失眠治法往往从心论治,忽视了脾胃功能失调在失眠中的影响。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虚失健,痰浊上扰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本文试从心脾相关理论,探讨失眠的病因病机,从失眠的发病机制上分析运用健脾化痰法则调治失眠,注重脏腑之间的协调性,为失眠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心脾同治
健脾化痰
五脏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心开窍于舌”理论的源流及发展
被引量:
6
2
作者
黄丹烁
袁天慧
+3 位作者
李静
廖慧丽
杨忠奇
冼绍祥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873-1877,共5页
“心开窍于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之一,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与发展。秦汉时期,各医家从生理及经络循行角度描述了心与舌的联系;晋隋医家根据理论提出了舌下给药的新方法;宋元时期,舌诊应用于临床,标志着“心开窍于舌”理论的形成体系...
“心开窍于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之一,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与发展。秦汉时期,各医家从生理及经络循行角度描述了心与舌的联系;晋隋医家根据理论提出了舌下给药的新方法;宋元时期,舌诊应用于临床,标志着“心开窍于舌”理论的形成体系;明清时期,“心为舌之苗”等各种说法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医家们通过观察舌象推导病机,解释病变;同时,舌针的出现,为“心开窍于舌”理论提供有力依据;新中国成立后,“心开窍于舌”理论被作为普遍接受的观点编写入教材中,并被更广泛地研究。当前,许多现代研究围绕“心开窍于舌”理论展开,并证实心与舌存在密切联系,但其与中医理论的结合程度和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简言之,“心开窍于舌”从形而上的观点发展为可被切实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并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值得更深入的探讨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开窍于舌
源流
舌诊
舌下给药
舌针
舌尖微循环
舌苔细胞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健脾化痰法调治失眠
被引量:
8
1
作者
江佳林
林炜基
汤慧敏
赵丽娴
凌燕
冼绍祥
王陵军
机构
广州
中医药
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广州
中医药
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老年病科
广州
中医药
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
广州市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1379-1381,共3页
文摘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加快,失眠群体也在不断增多。传统的失眠治法往往从心论治,忽视了脾胃功能失调在失眠中的影响。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虚失健,痰浊上扰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本文试从心脾相关理论,探讨失眠的病因病机,从失眠的发病机制上分析运用健脾化痰法则调治失眠,注重脏腑之间的协调性,为失眠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失眠
心脾同治
健脾化痰
五脏相关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开窍于舌”理论的源流及发展
被引量:
6
2
作者
黄丹烁
袁天慧
李静
廖慧丽
杨忠奇
冼绍祥
机构
广州
中医药
大学
广州
中医药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广东省
广州市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岭南医学研究中心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873-1877,共5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700304)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国中医药科技函[2018]131号)
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粤中医函[2015]20号)。
文摘
“心开窍于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之一,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与发展。秦汉时期,各医家从生理及经络循行角度描述了心与舌的联系;晋隋医家根据理论提出了舌下给药的新方法;宋元时期,舌诊应用于临床,标志着“心开窍于舌”理论的形成体系;明清时期,“心为舌之苗”等各种说法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医家们通过观察舌象推导病机,解释病变;同时,舌针的出现,为“心开窍于舌”理论提供有力依据;新中国成立后,“心开窍于舌”理论被作为普遍接受的观点编写入教材中,并被更广泛地研究。当前,许多现代研究围绕“心开窍于舌”理论展开,并证实心与舌存在密切联系,但其与中医理论的结合程度和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简言之,“心开窍于舌”从形而上的观点发展为可被切实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并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值得更深入的探讨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
心开窍于舌
源流
舌诊
舌下给药
舌针
舌尖微循环
舌苔细胞染色
Keywords
Heart opening at tongue
Source
Tongue diagnosis
Sublingual administration
Tongue needle
Tongue apex microcirculation
Tongue coating cellular staining
分类号
R22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健脾化痰法调治失眠
江佳林
林炜基
汤慧敏
赵丽娴
凌燕
冼绍祥
王陵军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心开窍于舌”理论的源流及发展
黄丹烁
袁天慧
李静
廖慧丽
杨忠奇
冼绍祥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