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1-36月婴幼儿的宽频声能吸收率(wideband acoustic energy absorbance,WBA)测试结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36月、声导抗测试结果正常、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正常的婴幼儿共172名(337耳)。根据月龄分组:1-2月...目的分析1-36月婴幼儿的宽频声能吸收率(wideband acoustic energy absorbance,WBA)测试结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36月、声导抗测试结果正常、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正常的婴幼儿共172名(337耳)。根据月龄分组:1-2月组,共86耳;3-6月组,共61耳;7-12月,共97耳;13月-36月组,共93耳。对各组婴幼儿进行宽频声能吸收率测试,比较各个月龄段的声能吸收率曲线分布特点,分析吸收率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结果 1、声能吸收率随月龄变化,频率-吸收率曲线逐渐由"~"转变成"∧"形。2、7-12月和13-36月组中有1/2的频率的声能吸收率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四组声能吸收率各个频率的标准差SD(standard deviation)的均值分别为0.2066、0.1731、0.1393、0.1583。结论1、随月龄增加,频率-吸收率曲线逐渐由"~"转变成"∧"形,中高频的声能吸收率效能逐渐高于低频和高频。2、7月以后,吸收率曲线形态逐渐趋于稳定,组内变化差异减小。3、随月龄的变化声能吸收率曲线范围也逐渐变化,当在容许的变化范围内波动时,仍可视为正常中耳。且月龄越小,声能吸收率值波动越大,表明中耳所处的发育状态越不稳定。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研究噪声暴露致小鼠听力损伤后,耳蜗背侧核的兴奋性梭形神经元和耳蜗腹侧核的抑制性D型星形神经元接受听觉神经输入的电生理特性改变,探索噪声致听觉系统外周损伤后引起的中枢神经通路的变化。方法30只健康成年的转基因小鼠SOM-...目的通过研究噪声暴露致小鼠听力损伤后,耳蜗背侧核的兴奋性梭形神经元和耳蜗腹侧核的抑制性D型星形神经元接受听觉神经输入的电生理特性改变,探索噪声致听觉系统外周损伤后引起的中枢神经通路的变化。方法30只健康成年的转基因小鼠SOM-tdTomato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不给予任何噪声暴露)、噪声暴露组(15只,120 dB SPL白噪声每天暴露4 h,连续暴露7 d)。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两组小鼠的听功能,应用膜片钳离体脑片技术分析比较两组小鼠听觉神经到耳蜗核的梭形神经元和D型星形神经元投射通路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确定记录神经元的类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噪声暴露组小鼠短声和短纯音ABR反应阈值升高,波Ⅲ潜伏期延长(P<0.05)。膜片钳离体脑片记录结果表明:两类神经元都表现有来自听神经的兴奋性突触后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噪声暴露组反应幅度降低、概率下降、延时延长,其中对D型星形神经元的支配效率降低更多。结论听觉神经可以直接支配耳蜗核的梭形神经元和D型星形神经元;噪声损伤听力后,这种支配效率和强度均明显降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研究噪声暴露致小鼠听力损伤后,耳蜗背侧核的兴奋性梭形神经元和耳蜗腹侧核的抑制性D型星形神经元接受听觉神经输入的电生理特性改变,探索噪声致听觉系统外周损伤后引起的中枢神经通路的变化。方法30只健康成年的转基因小鼠SOM-tdTomato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不给予任何噪声暴露)、噪声暴露组(15只,120 dB SPL白噪声每天暴露4 h,连续暴露7 d)。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两组小鼠的听功能,应用膜片钳离体脑片技术分析比较两组小鼠听觉神经到耳蜗核的梭形神经元和D型星形神经元投射通路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确定记录神经元的类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噪声暴露组小鼠短声和短纯音ABR反应阈值升高,波Ⅲ潜伏期延长(P<0.05)。膜片钳离体脑片记录结果表明:两类神经元都表现有来自听神经的兴奋性突触后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噪声暴露组反应幅度降低、概率下降、延时延长,其中对D型星形神经元的支配效率降低更多。结论听觉神经可以直接支配耳蜗核的梭形神经元和D型星形神经元;噪声损伤听力后,这种支配效率和强度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