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2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超未成熟儿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费用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吴繁 +51 位作者 冯周善 崔其亮 杨传忠 叶晓彤 戴怡蘅 梁伟怡 叶秀桢 莫镜 丁璐 吴本清 陈宏香 黎炽旺 张喆 荣箫 沈薇 黄为民 杨冰岩 吕峻峰 黄辉文 霍乐颖 饶红萍 严文康 任雪军 杨勇 王方方 刘东 刁诗光 刘晓燕 孟琼 王玉 王斌 张丽娟 黄宇戈 敖当 李伟中 陈洁玲 陈艳玲 李薇 陈志凤 丁月琴 李晓瑜 黄越芳 林霓阳 蔡扬帆 韩莎莎 金雅 柳国胜 万忠和 班奕 白波 李广洪 严越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探讨广东省新生儿科出院的超未成熟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s,EPI)与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的住院费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广东省2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于2013-2017年出院的EPI与ELBW... 目的探讨广东省新生儿科出院的超未成熟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s,EPI)与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的住院费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广东省2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于2013-2017年出院的EPI与ELBWI的住院情况和住院费用,并按救治结局、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院年份、出院地区和医院类型等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和比较各组的住院天数、日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总费用。结果共2392例EPI与ELBWI进入分析,整体患儿的中位住院天数为52(4,73)d,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为2060(1441,3404)元,中位住院总费用为78044(20176,134440)元。死亡/转院组(n=1117)与存活/非转院组(n=1275)比较,存活/非转院组的中位住院天数和中位住院总费用均大于死亡/转院组(Z=-35.600、-29.394,均P<0.001),但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低于死亡/转院组(Z=-24.511,P<0.001)。在存活/非转院组中,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中位住院总费用与出院年份呈正相关(r=0.302、0.259,均P<0.001),各年的中位住院总费用分别相当于当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6、3.74、4.11、4.10和4.05倍;中位住院天数、中位住院总费用分别与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呈负相关(均P<0.001),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仅与出生胎龄呈负相关(P<0.001);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中位住院总费用与出院医院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r=0.356、0.392,均P<0.001);综合性医院的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中位住院总费用均低于专科医院(Z=-2.230、-3.373,P=0.026、P<0.001)。结论EPI与ELBWI的救治费用与救治结局、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院年份、出院地区、医院类型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低出生体质量 住院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日间光疗病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践 被引量:13
2
作者 郭晓萍 刘会 贺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在新生儿日间光疗病房的实践效果。方法将10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在新生儿病房住院行蓝光治疗和常规护理;10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在新生儿日间病房行蓝光治疗,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结果观察组住院...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在新生儿日间光疗病房的实践效果。方法将10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在新生儿病房住院行蓝光治疗和常规护理;10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在新生儿日间病房行蓝光治疗,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结果观察组住院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在新生儿日间光疗病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降低医疗费用,有利于缓解因母婴分离导致的患儿家属焦虑,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蓝光治疗 日间病房 母婴分离 以家庭为中心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无创呼吸支持结合暂时性气管插管PS应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赵小朋 吕回 +3 位作者 陆琰 张庭艳 沈婷 孙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093-3095,共3页
目的:分析INSURE联合n CPAP或Bi PAP作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出生,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给予INSURE治疗的早产儿120例。2013年1月前入选的早产儿初始呼吸策略为INS... 目的:分析INSURE联合n CPAP或Bi PAP作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出生,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给予INSURE治疗的早产儿120例。2013年1月前入选的早产儿初始呼吸策略为INSURE+n CPAP,其后为INSURE+n CPAP/Bi PAP。按疗效分为INSURE失败组和INSURE成功组。对所有入选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NSURE成功组为86例(71.67%),失败组为34例(28.33%)。失败组在胎龄、出生体重、经阴道分娩、产前激素应用、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rterial/alveolar oxygen tension ratio,a/APO2)均低于成功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则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2周(OR=2.41、95%CI=0.98~8.45),出生体重〈1 500 g(OR=2.38、95%CI=0.55~11.51),Pa CO_2〉7 k Pa(OR=5.35、95%CI=2.08~11.01),a/APO_2〈0.44(OR=2.83、95%CI=1.24~6.48)均是INSURE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NSURE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Pa CO2〉7k Pa及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0.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无创呼吸支持 INSURE治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CD64对新生儿感染早期判断的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庭艳 关瑞莲 +1 位作者 梁红 李志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205-2208,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对感染早期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对疑诊感染性疾病患儿于起病24 h内查血培养、CRP、PCT、CD64等检查。依据临床诊断指南分为3组,败血症组、一般感染组、对照组,应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对感染早期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对疑诊感染性疾病患儿于起病24 h内查血培养、CRP、PCT、CD64等检查。依据临床诊断指南分为3组,败血症组、一般感染组、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每个细胞表面所携带CD64表面抗原的数量。结果:共纳入65例患儿,其中败血症组25例,一般感染组20例,对照组20例;败血症组CD64表达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CD64与CRP呈显著相关性(r=0.401,P=0.001);PCT取截断值为0.25 mg/L,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9.7%,CRP取截断值为50.55 mg/L,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和87.2%,CD64取截断值为73.10%,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6%和74.4%,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5%和83.3%;ROC曲线分析显示PCT曲线下面积最大(97.9%),CRP曲线下面积其次(94.5%),CD64曲线下面积最小(81.4%)。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是判断新生儿早期感染的可靠生物学指标,但不能作为单一判断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CD64 新生儿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无纸化办公的实践 被引量:7
5
作者 贺芳 王晓杰 刘会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9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无纸化办公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起全面实施无纸化办公,包括电子签名、全流程条码管理实现患儿身份智能化核对,对药品、输血、母乳核对等实施闭环扫描等。于无纸化办公前后对40名N... 目的探讨无纸化办公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起全面实施无纸化办公,包括电子签名、全流程条码管理实现患儿身份智能化核对,对药品、输血、母乳核对等实施闭环扫描等。于无纸化办公前后对40名NICU护士的护理操作时间和无纸化办公对其工作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无纸化办公后护士核对身份、执行抽血、输血医嘱,给口服药以及核对母乳所需时间显著缩短(P<0.05,P<0.01);100%护士认为无纸化办公有助于提高患儿身份核查准确率、减少文书书写错误,47.5%护士认为无纸化办公后书写护理文书所花时间更短;但也存在信号不稳定、PDA配备数量不足、退出登陆耗费时间等不足。结论无纸化办公使护士的工作安全、智能、高效,有利于保障NICU的医疗护理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无纸化办公 医疗安全 工作效率 身份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例新生儿筛查阴性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临床特点及转归 被引量:6
6
作者 谢婷 谭敏沂 +6 位作者 蒋翔 冯瑜妤 陈倩瑜 梅慧芬 蔡雁英 邹红梅 黄永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4-320,共7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筛查阴性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2年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31例筛查阴性CH患儿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其中17例进行了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基因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筛查阴性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2年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31例筛查阴性CH患儿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其中17例进行了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基因分析。结果:31例CH患儿中,早产儿19例(61.3%),足月儿12例(38.7%),胎龄36(26~40)周,出生体重2.35(0.75~3.70)kg,诊断年龄20 d(7 d~4岁),初筛干血斑促甲状腺素4.18(0.34~8.97)mU/L。同性别双胎儿9例(29.0%),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4例(12.9%)。首发症状为体重增长缓慢11例(35.5%),黄疸消退延迟7例(22.6%),矮小症、腹胀伴脐疝、胎儿水肿、甲状腺肿各1例(3.2%)。17例患儿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10例检出DUOX2基因突变(携带双位点突变6例,携带单位点突变4例),其中3例伴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22例进行了诊断再评估,其中17例(77.3%)为暂时性CH,5例(22.7%)为永久性CH。10例DUOX2基因突变患儿中,6例为暂时性CH,1例为永久性CH,3例(均为3岁以下)仍在治疗中。结论:CH筛查假阴性多见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同性别双胎、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患儿,DUOX2基因突变是常见的分子生物学发病基础,多数患儿为暂时性CH。对不明原因生长缓慢、黄疸消退延迟患儿应及时进行甲状腺功能评估,以便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新生儿筛查 假阴性 DUOX2基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凝血因子Ⅶ缺乏症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7
作者 陶莉 贺娟 +2 位作者 陈艳艳 石卉 周伟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2例新生儿FⅦD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基因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国内外新生儿F...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2例新生儿FⅦD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基因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国内外新生儿FⅦD的文献报道。结果 2例FⅦD患儿均为女性,临床表现为严重消化道和颅内出血,实验室特点为反复、非Vit K1依赖的凝血酶原时间(PT)持续延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凝血因子Ⅶ活性分别为1.5%和3%,分别于31 d和6个月再次发生大面积颅内出血而死亡,基因检测证实均为F?基因IVS7+1G>T剪切位点纯合突变。文献复习共检索到22例新生儿期FⅦD,合并本文2例后共24例。24例均为足月,男女均可发病,多为生后7 d内发病(17/24,70.8%);首发症状依次为消化道出血9例、神经系统症状(嗜睡、抽搐和反应差等) 8例、皮肤苍白7例。颅内出血比例高(23/24); PT显著延长,Ⅶ因子活性明显下降(≤5%占83.3%);病死率及致残率高(70.8%); 14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结论 FⅦD在新生儿期发病罕见,一旦发病,易发生致命性出血,预后不良。PT延长且不易纠正,Ⅶ因子活性显著下降即可临床诊断,F?基因某些位点突变可导致严重出血,基因诊断有助于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 基因诊断 新生儿 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新生儿血色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8
作者 陶莉 牛会林 +4 位作者 黄蓉 赵宁 陈晓文 魏谋 周伟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2-446,共5页
目的提高对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新生儿血色病(GALD-NH)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的1例GALD-NH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尸检病理诊断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文献复习总结该类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男,生后第2 d发病,肝功能... 目的提高对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新生儿血色病(GALD-NH)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的1例GALD-NH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尸检病理诊断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文献复习总结该类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男,生后第2 d发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少尿,全身水肿(大量胸腔积液、腹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积极对症治疗无效,生后43 d死亡。尸体解剖病理诊断为急性肝功能衰竭,肝外组织(胰腺、甲状腺)铁染色阳性,肝组织膜复合攻击物C5b-9免疫组化阳性,确诊GALD-NH。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12月20日,12篇英文文献。报道的89例与本文病例合并后共90例NH,表现为胎儿水肿(17例)、羊水少(21例)、宫内发育迟缓(33例),生后出现铁代谢异常(65例)、肝功能衰竭(62例)、凝血机制异常(58例);肝外铁沉着阳性(48例),肝组织C5b-9免疫组化阳性14例;铁螯合剂+抗氧化治疗36例,单纯IVIG治疗4例,单纯换血治疗9例,IVIG+换血治疗20例,肝移植13例;死亡55例,存活35例,随访28例,均预后良好。结论 GALD-NH罕见,生后早期发病,以铁代谢异常、肝功能衰竭和凝血机制异常为主要表现,肝外组织铁沉着及肝活检为确诊依据,早期换血+IVIG治疗为病因治疗,病死率高,存活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 新生儿血色病 新生儿肝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曾志 周卓妍 +3 位作者 宋燕燕 刘青 吕俊健 蔡岳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5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EPO治疗组、缺氧缺血组(各组n=15),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不予缺氧缺血,EPO治疗组在造缺氧缺血性...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5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EPO治疗组、缺氧缺血组(各组n=15),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不予缺氧缺血,EPO治疗组在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后立即按质量分数5 000 IU/kg腹腔注射EPO1次,缺氧缺血组仅予生理盐水。通过组织学切片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判断各组脑功能差异,观察EPO的疗效。结果:相比假手术对照组大鼠,HIBD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明显,缺氧缺血侧大脑半球出现明显萎缩,神经元变性坏死,大量空泡形成。EPO治疗组则改变轻微。BAEP检查发现,EPO治疗组各日龄绝大部分的波峰潜伏期(PL)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除28、35日龄的Ⅴ波,21日龄的Ⅲ波外);从21日龄起EPO治疗组绝大部分的PL与HIBD组相比显著缩短(P<0.05,除21d的Ⅰ、Ⅴ波外);21日龄起,HIBD组大鼠各波峰间潜伏期(IPL)均明显长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而EPO治疗组大鼠的大部分IPL相比HIBD组明显缩短(P<0.05,21、35日龄的Ⅱ-Ⅳ除外)。结论:外源性EPO的治疗可明显改善HIBD大鼠的脑功能及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新生大鼠 缺氧缺血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美苑 刘青 +4 位作者 曾志 周卓妍 蔡岳鞠 宋燕燕 杨默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4,共8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7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TPO治疗组、缺氧缺血(HIBD)组.于10、14、21日龄检测脑质量损伤百分比、皮层脑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观察皮层... 目的:观察外源性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7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TPO治疗组、缺氧缺血(HIBD)组.于10、14、21日龄检测脑质量损伤百分比、皮层脑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观察皮层神经元巢蛋白(Nestin)的表达;14、21、28、35日龄检测脑干诱发电位(BAE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HIBD组大鼠可见损伤侧的脑皮质组织学分层消失、结构紊乱,切片中出现大量条索状空洞,高倍镜下核异常深染、核固缩;TPO治疗组能明显改善大鼠脑组织形态变化;TPO治疗组在各取样时间点的脑质量损伤百分比均分别小于HIBD组(P<0.05).HIBD组大鼠造模3 d后可见少量Nestin蛋白阳性表达出现在神经细胞胞浆、轴突和树突内,造模后第7天Nestin的阳性表达达到高峰;在相同时间点TPO治疗组Nestin的阳性表达与HIBD组趋势相似.BAEP检测发现,TPO治疗组各日龄绝大部分的波峰潜伏期(PL)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除21日龄的Ⅲ波,28日龄的Ⅱ-Ⅲ波,35日龄的Ⅱ-Ⅳ波外);从14日龄起TPO治疗组绝大部分的PL与HIBD组相比显著缩短(P<0.05,除14日龄的Ⅴ波尚未能测出外);14日龄起,HIBD组大鼠各波峰间潜伏期(IPL)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TPO治疗组大鼠的大部分IPL相比HIBD组明显缩短(P<0.05,14日龄的各个IPL,28日龄的Ⅲ-Ⅴ除外).结论:外源性TPO能够在HIBD发生早期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减轻缺氧缺血导致的脑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血小板生成素 新生大鼠 缺氧缺血 巢蛋白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NSE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青 曾志 +3 位作者 周卓妍 蔡岳鞠 陈美苑 宋燕燕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3-597,共5页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方法:7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EPO治疗组、缺氧缺血(HIBD)组。造模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脑质量损伤百分比、皮层脑组织HE染色、免...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方法:7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EPO治疗组、缺氧缺血(HIBD)组。造模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脑质量损伤百分比、皮层脑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观察皮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较,HIBD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明显,EPO治疗组能明显改善大鼠脑组织形态变化和脑质量损伤百分比(P<0.05);HIBD组大鼠造模48 h后可见部分NSE阳性表达出现在神经元外,造模后第4天NSE的阳性表达达到高峰;在相同时间点EPO治疗组可明显减少NSE阳性表达颗粒在神经元间隙的出现;HIBD组大鼠在造模后48h和8 d NSE阳性细胞数目均少于同日龄对照组和EPO组(P<0.05)。结论:EPO在HIBD发生早期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减少神经元的坏死,减轻缺氧缺血导致的脑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新生大鼠 缺氧缺血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1在高氧诱导新生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表达及其对肺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玲 封志纯 吕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5-528,共4页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新生鼠急性肺损伤VEGF和Ang-1的表达及其对肺发育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3日龄新生SD大鼠共48只随机分组,于空气及高氧中喂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新生鼠急性肺损伤VEGF和Ang-1的表达及其对肺发育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3日龄新生SD大鼠共48只随机分组,于空气及高氧中喂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第1、3、7天肺组织VEGF、Ang-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第7天VEGF、Ang-1mRNA相对含量,对照组为0.722±0.372、0.828±0.462,高氧组为0.239±0.293、0.327±0.184;VEGF、Ang-1蛋白相对含量.对照组为0.632±0.289、0.573±0.436,高氧组为0.358±0.128、0.204±0.068。第7天VEGF、Ang-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对照组和高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光镜下观察高氧组肺组织表现为肺组织显著发育不良,肺泡结构简单化.肺泡数目减少和肺微血管发育受阻。结论:VEGF和Ang-1是肺血管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因子.参与了BPD病理发生.对肺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高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童家庭氧疗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0
13
作者 贺芳 林艳 +5 位作者 王亚珂 孙轶 刘会 曹蕾 陈金璐 张彩凤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44,共4页
目的总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童家庭氧疗实践的证据,为护理人员提供实践参考。方法采用PIPOST确定循证问题,检索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童家庭氧疗的相关证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由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人员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信... 目的总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童家庭氧疗实践的证据,为护理人员提供实践参考。方法采用PIPOST确定循证问题,检索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童家庭氧疗的相关证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由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人员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信息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汇总。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其中临床决策1篇、指南3篇,证据总结1篇、专家共识3篇。汇总提取出院准备、家庭氧疗实施、减停氧气3个维度,共29条最佳证据。结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童家庭氧疗的最佳证据,可为医疗机构建立此类家庭氧疗的制度、流程和实践标准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儿童 出院准备 家庭氧疗 证据总结 氧疗护理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在高氧诱导新生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表达及与肺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玲 吕回 李美雪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5-359,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1)在高氧诱导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DP)新生大鼠中的表达。方法48只生后2~3日龄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高氧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分别置于高氧(氧浓度≥95%)和空气中持续喂养;于高氧暴露第1、3、7天,光镜...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1)在高氧诱导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DP)新生大鼠中的表达。方法48只生后2~3日龄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高氧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分别置于高氧(氧浓度≥95%)和空气中持续喂养;于高氧暴露第1、3、7天,光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m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肺组织中Ang-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高氧暴露时间延长,光镜下高氧组逐渐表现出肺组织发育不良、肺泡结构简单化、肺泡数目减少和肺微血管发育受阻等病理改变。高氧暴露第7天,高氧组的Ang-1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为0.33±0.18和0.20±0.07,低于对照组的O.83+0.46和0.57±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ng-1是肺血管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了BPD病理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高氧 血管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院后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1~3月龄体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吴繁 崔其亮 +10 位作者 张慧 谭小华 高平明 黄润忠 杨基龙 阮婉芬 黄志坚 瞿柳红 丘小汕 湛洁谊 高树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4-818,共5页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出院后,以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母乳、足月儿配方奶三种不同方式喂养对其生后1-3月龄体质量、身长、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从广东省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407例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按喂养方式...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出院后,以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母乳、足月儿配方奶三种不同方式喂养对其生后1-3月龄体质量、身长、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从广东省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407例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按喂养方式不同,分为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 (PDF组,n=258)、母乳喂养组 (BM组,n=58)、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 (TF组,n=91),观察比较各组婴儿生后1-3个月体质量、身长、头围的增长情况。结果 PDF组婴儿在1、2、3月龄时体质量、身长的增长均超过T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PDF组婴儿在1、3月龄时体质量、身长的增长超过B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在2月龄时,体质量、身长的增长与B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三组婴儿在1、2、3月龄时,头围增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出院后应用PDF喂养能促进生后早期的体质量、身长增长,这可能有助于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实现追赶生长,避免或减少宫外发育迟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低出生体质量 喂养方式 营养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性败血症17例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魏谋 唐娟 +4 位作者 瞿柳红 荣箫 袁媛 陈晓文 周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13-816,共4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的17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VLBWI(含超低出生...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的17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VLBWI(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87例,确诊真菌性败血症17例,发生率为5.92%。17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在真菌感染前均接受过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治疗,14例曾机械通气,13例曾留置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起病最早为生后7 d,最晚为生后51 d。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G)均明显升高(46~8 285 pg/ml)。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9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无名假丝酵母菌2例。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17例起初均予氟康唑治疗,其中8例因疗效欠佳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治愈13例,自动出院3例,1例死亡。结论 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医源性因素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不容忽视。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浆BG检测可作为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性败血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真菌性败血症 (1 3)-β-D葡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平持续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7
作者 赵小朋 宋燕燕 +3 位作者 张炼 陈艳艳 周媛莉 张庭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0-1274,共5页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给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治疗联合双水平持续正压通气(BiPAP)对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影响,阐明BiPAP在早产儿NRDS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0月诊断为新生儿NRDS...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给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治疗联合双水平持续正压通气(BiPAP)对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影响,阐明BiPAP在早产儿NRDS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0月诊断为新生儿NRDS并给予InSurE治疗的早产儿95例。早产儿中2013年1月31日前入选的早产儿呼吸策略为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SurE+nCPAP),设为对照组;2013年2月1日后入院早产儿开始使用BiPAP,设为BiPAP组。比较2组InSurE失败率、InSurE失败后1周内需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比率、无创和有创呼吸机持续时间、常压氧疗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 2组患儿的性别和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BiPAP组间的InSurE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5),但BiPAP组1周内重新机械通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3秩和检验分析,BiPAP组的无创呼吸机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同时BiPAP组的有创呼吸机持续时间、总常压氧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4临床并发症,BiPAP组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iPAP可明显减少InSurE失败后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的使用,从而减少氧中毒和气压伤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持续正压通气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无创呼吸支持 呼吸窘迫综合征 InSurE治疗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性惊厥对大鼠海马齿状回谷氨酸受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炼 罗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了解热性惊厥导致神经损伤的详细机制,以筛选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选取出生10 d的新生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热性惊厥模型。通过大鼠脑片灌流和全细胞记录的膜片钳技术检测了热性惊厥时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3种谷氨酸受体的兴奋性突触... 目的了解热性惊厥导致神经损伤的详细机制,以筛选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选取出生10 d的新生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热性惊厥模型。通过大鼠脑片灌流和全细胞记录的膜片钳技术检测了热性惊厥时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3种谷氨酸受体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分别由NMDA和AMPA受体介导的EPSC和混合EPSC。并与正常对照组大鼠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大鼠齿状回的混合EPSC为(138±23)pA,而热性惊厥组混合EPSC为(186±29)pA,较前者明显上升(P<0.05)。同时发现热性惊厥组齿状回由NMDA受体介导的EPSC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者分别为(92±14)pA和(60±10)pA(P<0.05)。但由AMPA受体介导的EPSC热性惊厥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两者分别为(65±17)pA和(68±11)pA(P>0.05)。结论热性惊厥选择性使齿状回NMDA受体兴奋性增加,但不影响AMPA功能,这构成了热性惊厥神经损伤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惊厥 海马 谷氨酸受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白质损伤3日龄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齐俊冶 宋燕燕 +4 位作者 周卓妍 蔡岳鞠 陈美苑 肖旭文 王兰秀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0-416,共7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PO)对3日龄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150只3日龄(P3)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组和r EPO治疗组.于造模后1、7、21 d对各组大鼠脑质量损...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PO)对3日龄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150只3日龄(P3)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组和r EPO治疗组.于造模后1、7、21 d对各组大鼠脑质量损伤百分比进行检测,造模后3、7、14、21 d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组织GFAP表达情况等来研究EPO对3日龄大鼠缺血缺氧性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PVL组和r EPO组的脑质量损伤%在各取样时间点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且r EPO组明显小于PVL组(P<0.05).HE染色示PVL组术后7 d胼胝体结构疏松,术后21 d可见侧脑室扩大明显;r EPO组术后7 d胼胝体结构基本正常,术后21 d侧脑室仅稍微扩大.术后3 d PVL组GFAP阳性表达增多(P<0.05),术后7 d r EPO组和PVL组GFAP阳性表达均明显增多(P<0.05),且PVL组增多更为明显(P<0.05);术后14 d r EPO组与PVL组GFAP阳性表达开始回落,但仍多于对照组(P<0.05),PVL组阳性表达数仍然比r EPO组多(P<0.05),术后21 d各组GFAP阳性表达数基本回落至正常水平.结论:脑白质损伤时GFAP阳性表达增加,r EPO能减少脑白质损伤后GFAP阳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缺血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U护士执行发育支持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曼丽 刘可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5期686-692,共7页
目的:描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执行发育支持护理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广东省13家实施发育支持护理的三级医院中的358名NICU护士,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化版NICU护士发育支持护理行为评分量表、NICU护士对发育支持护理的... 目的:描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执行发育支持护理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广东省13家实施发育支持护理的三级医院中的358名NICU护士,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化版NICU护士发育支持护理行为评分量表、NICU护士对发育支持护理的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NICU护士发育支持护理行为总分为36~91(72.18±14.78)分,观察早产儿的暗示行为和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维度得分最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NICU护士发育支持护理认知、态度、婚姻状况、是否为新生儿专科护士和所在科室护床比是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结论:NICU护士发育支持护理行为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行为的关注,探索适合我国临床的培训模式,提供及时的干预和培训支持,促进护士的发育支持护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护士 发育支持护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