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比卡因脂质体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1
作者 郭小花 陈茜 +4 位作者 赵晴 郭欣莹 潘永英 季婉青 金宇林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24-1729,共6页
目的 比较布比卡因脂质体与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联合静脉镇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布比卡因脂质体的镇痛优势。方法 纳入我院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布比卡因脂质体组和罗哌卡因组,两组患者均于... 目的 比较布比卡因脂质体与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联合静脉镇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布比卡因脂质体的镇痛优势。方法 纳入我院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布比卡因脂质体组和罗哌卡因组,两组患者均于术毕,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阻滞,罗哌卡因组患者每侧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布比卡因脂质体组取266 mg布比卡因脂质体溶于0.9%生理盐水至40 mL,每侧注入2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静息及运动时VAS评分、术后15项恢复质量(QoR15)的总体评分、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术后首次下地行走时间和排气时间,恶心、呕吐、便秘、瘙痒的发生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布比卡因脂质体组术后12、24、48 h时点的静息痛及运动痛VAS评分显著低于罗哌卡因组(P <0.001)。布比卡因脂质体组术后24 h及24~48 h的QoR-15评分为显著高于罗哌卡因组(P <0.001)。术后48 h内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布比卡因脂质体组显著低于罗哌卡因组(P <0.001)。布比卡因脂质体组首次排气时间显著短于罗哌卡因组(P <0.001)。两组患者恶心呕吐、便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未发生瘙痒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布比卡因脂质体用于剖宫产术后TAP阻滞可提供长效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需求,改善术后恢复质量,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脂质体 罗哌卡因 剖宫产 疼痛评分 恢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脂肪素和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胰岛素抵抗和生殖内分泌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添松 邹先翔 +3 位作者 苏淑军 李田 万璟 古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14-1318,共5页
目的比较内脏脂肪素(visfatin)和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及生殖内分泌紊乱的治疗作用,为visfatin进一步应用于PCOS治疗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A、B、C、D组4组,A、B、C三组采用DHE... 目的比较内脏脂肪素(visfatin)和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及生殖内分泌紊乱的治疗作用,为visfatin进一步应用于PCOS治疗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A、B、C、D组4组,A、B、C三组采用DHEA造模法建模,通过连续阴道液涂片及血清学检测判断建模成功与否,A、B组为实验组,C组为PCOS建模对照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建模成功后,A组大鼠予visfatin 10μg/只单次给药,B组大鼠予二甲双胍14 mg/100 g体质量连续灌胃15 d。干预前后采血测定T、LH、FSH、FINS及OGTT各时段血糖,并计算HOMA-IR指数及LH/FSH比值,最后剖取卵巢行病理切片。结果(1)干预前后对比,A、B组大鼠血FINS、FPG、T、HOMA-IR及OGTT各时段血糖均显著降低(P<0.05);(2)干预后,A组和B组中分别有8只(80%)及7只(77.8%)大鼠恢复规律的发情周期,均可见正常卵泡的发育;(3)visfatin与二甲双胍在改善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及高雄激素血症方面的疗效相同。结论 visfatin和二甲双胍均能改善PCOS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及高雄激素血症,并能促进其规律动情周期的建立及正常卵泡的发育,且两者疗效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内脏脂肪素 二甲双胍 胰岛素抵抗 高雄激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范涛 吴巧珠 +5 位作者 何春容 郭晓丹 骆斯莹 秦爽 胡晓榕 肖青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3-639,共7页
目的:研究和分析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菌群微生物多样性差异、种类差异及功能分析,初步阐释阴道微生态在复发性流产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纳入中山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复发性流产患者21例,正常... 目的:研究和分析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菌群微生物多样性差异、种类差异及功能分析,初步阐释阴道微生态在复发性流产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纳入中山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复发性流产患者21例,正常妊娠人工流产20例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2组在怀孕时间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收集整理各种临床诊疗数据。术前常规进行病史采集并取阴道分泌物,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微生物类型及微生物基因组数据,明确差异性及功能性。结果:临床数据显示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炎症发生率高于正常妊娠人群;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正常妊娠人群,微生物基因丰度低于正常妊娠人群。通过差异性物种鉴定分析,挑选得到上百种差异性微生物,结合样本实际情况及统计学要求,选取16种差异性微生物,其中5种菌株在正常妊娠人群阴道中没有发现,而在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中明显存在且丰度较高;8种菌株在正常妊娠人群中存在且丰度较高,但在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中没有检测到;3种菌株丰度差异较大。这些差异性微生物的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性菌群在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具体体现在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能量代谢、核苷酸代谢、脂代谢等代谢过程,尤其是各种氨基酸代谢与能量代谢。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代谢功能异常的影响还会引起阴道内部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引起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免疫低下可能与阴道微生态紊乱引起的阴道炎症有关,除不同种的乳酸菌互换外,加德纳菌、普氏菌等新菌种可能也在复发性流产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阴道微生物 微生物宏基因组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阻滞剂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升红 万婷 +5 位作者 刘宏伟 程飚 肖丽玲 谢光辉 卢金强 肖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观察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及其2型受体(AT2R)对创面愈合过程的创面愈合率、上皮爬行、肉芽组织形成以及创伤局部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Ang Ⅱ及AT2R影响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直径6 mm,在... 目的:观察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及其2型受体(AT2R)对创面愈合过程的创面愈合率、上皮爬行、肉芽组织形成以及创伤局部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Ang Ⅱ及AT2R影响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直径6 mm,在创面模型建立同时腹腔注射给予特异性AT2R阻断剂PD123319(每天10 mg/kg),于创面形成后第3、5、7、9、11、13和15天切取创面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PD123319对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愈合率、上皮爬行和肉芽组织生长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PD123319对创面内与创伤愈合密切相关的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在创面形成后第5天和第7天的愈合率分别为(63.55±2.57)%和(80.78±4.65)%。PD123319处理组在创面形成后第5天和第7天分别为(79.89±4.56)%和(88.98±3.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5天和第7天,对照组创面上皮爬行距离分别为(1.22±0.15)mm和(1.93±0.17)mm,PD123319处理组创面上皮爬行距离分别为(1.65±0.12)mm和(2.36±0.18)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5天和第7天对照组创面肉芽组织的面积分别为(9.37±0.53)mm2和(7.15±0.42)mm2,PD123319处理组创面肉芽组织面积分别为(11.51±0.98)mm2和(9.32±0.67)m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5天和第7天,PD123319处理组创面局部EGF、VEGF和bFGF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2R阻滞剂PD123319能够促进创面愈合。PD123319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与其促进创面内上皮爬行、肉芽组织形成及EGF、VEGF、bFGF等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 血管紧张素 2型 创面愈合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4例新生儿脐血总IgE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静 张悦 +3 位作者 谭美珍 胡顺平 Gendie E Lash 韦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96-1298,1303,共4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新生儿脐血IgE水平的可能影响因素,为食物过敏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连续选取孕期妇女及其所生婴儿374例,采用标准问卷调查获取资料,用荧光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脐血总IgE水平。结果母亲孕期饮奶与脐血IgE水平的上升有... 目的本研究探讨新生儿脐血IgE水平的可能影响因素,为食物过敏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连续选取孕期妇女及其所生婴儿374例,采用标准问卷调查获取资料,用荧光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脐血总IgE水平。结果母亲孕期饮奶与脐血IgE水平的上升有关,且孕期饮奶量与脐血IgE水平正相关。结论妊娠期母亲饮奶是导致新生儿脐血IgE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免疫球蛋白E 牛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CD25^(high)T细胞和FOXP3在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梅珊珊 谭剑平 +4 位作者 陈慧 刘颖琳 刘玉昆 祝丽琼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1-466,共6页
【目的】检测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及蜕膜的CD4+CD25highT细胞和FOXP3的表达,探讨CD4+CD25highT细胞和FOXP3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从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就诊的154例URSA患者根据就诊时的妊娠状态分... 【目的】检测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及蜕膜的CD4+CD25highT细胞和FOXP3的表达,探讨CD4+CD25highT细胞和FOXP3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从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就诊的154例URSA患者根据就诊时的妊娠状态分成未孕组129例,早期流产组25例;正常早孕要求人工终止妊娠的妇女组50例及正常未孕女性组42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及由于计划外妊娠要求行人工流产者和已确认胚胎停育的URSA患者行清宫术后的新鲜蜕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及蜕膜组织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及FOXP3表达。【结果】①外周血及蜕膜中CD4+CD25highT细胞的比例:正常早孕妇女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高于正常未孕妇女及URSA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RSA未孕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也显著低于正常未孕女性及URSA流产患者(P<0.01);URSA流产患者蜕膜CD4+CD25highT细胞低于正常早孕妇女蜕膜(0.62±0.27vs.1.41±0.31,P<0.01)。②外周血及蜕膜中FOXP3表达比例:正常早孕妇女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中FOXP3的表达比例为(95.6±3.6),高于正常未孕妇(92.1±3.4)及URSA流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URSA未孕组患者外周血中FOXP3的表达与正常未孕妇女及URSA流产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URSA流产患者蜕膜CD4+CD25highT细胞中FOXP3的表达比例低于正常早孕妇女蜕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3±3.1vs.97.1±2.2,P<0.01)。【结论】CD4+CD25highT细胞在维持正常妊娠中发挥重要作用,URSA的发生与CD4+CD25highT细胞的减少有关,URSA患者CD4+CD25highT细胞比例下降与FOXP3表达的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妊娠 调节性T细胞 FOXP3 蜕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中EIF-5A2基因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杨丽君 杨国奋 +4 位作者 何立儒 李丽娟 廖奕佶 关新元 谢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796-799,共4页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EIF-5A2)基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EIF-5A2基因在50例卵巢腺瘤、5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150例卵巢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EIF-5A2)基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EIF-5A2基因在50例卵巢腺瘤、5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150例卵巢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别有6.4%的卵巢良性腺瘤、28.3%的交界性肿瘤和56.6%的卵巢癌出现EIF-5A2蛋白的过度表达。在卵巢癌中,EIF-5A2蛋白表达与肿痛的组织学Silverberg氏分级和临床FIGO分期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中70.0%的高级别(G_3级)的卵巢癌出现EIF-5A2蛋白的过度表达,明显高于G_1/G_2级的卵巢癌(49.5%);在FIGO分期中,65.6%的临床晚期(Ⅲ/Ⅳ期)卵巢癌呈EIF-5A2蛋白过度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的肿瘤(38.3%)。另外,EIF-5A2蛋白过度表达与卵巢癌细胞增殖(Ki-67的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大多数(72.8%)EIF-5A2蛋白过度表达的卵巢癌中出现Ki-67蛋白高表达,而多数(66.1%)EIF-5A2蛋白正常表达的卵巢癌则呈Ki-67蛋白低表达。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只有13.8%的卵巢癌出现EIF-5A2基因扩增;卵巢交界性肿瘤和良性腺瘤中均未观察到EIF-5A2基因的扩增。结论:EIF-5A2蛋白过度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卵巢癌的恶性组织学表型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EIF-5A2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组织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促进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 被引量:24
8
作者 何志华 蒋艳敏 王子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瘢痕子宫指既往因剖宫产术、妇科手术操作(如较大子宫肌瘤剔除术、各种原因造成的子宫穿孔后修补术等)使子宫留存由浆膜层至内膜层的瘢痕。剖宫产术是产科解决难产、处理严重产科并发症或合并症、改善母胎围产期结局的重要手段。世界卫... 瘢痕子宫指既往因剖宫产术、妇科手术操作(如较大子宫肌瘤剔除术、各种原因造成的子宫穿孔后修补术等)使子宫留存由浆膜层至内膜层的瘢痕。剖宫产术是产科解决难产、处理严重产科并发症或合并症、改善母胎围产期结局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 2010 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剖宫产率高达46. 2%,而其中无指征剖宫产率占11.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子宫 阴道分娩 再次妊娠 子宫肌瘤剔除术 产科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 剖宫产术 围产期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在胎盘绒毛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崔咏怡 陈励和 +9 位作者 李芳 禤庆山 许敏 伍海鹰 范祎 李坚 马新中 卢伟红 岑婉仪 陈宏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653-2654,共2页
目的:探讨在父系HBsAg阳性的流产胚胎中HBV-DNA感染和表达情况。方法:在仅男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sAg阳性组合,即女HBsAg(-)且男HBsAg(+)流产组合中,按以下组合将入选对象分为4组,组1为女HBsAb(+)且男大三阳HBeAg(+),组2为女HBsAb(+)且... 目的:探讨在父系HBsAg阳性的流产胚胎中HBV-DNA感染和表达情况。方法:在仅男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sAg阳性组合,即女HBsAg(-)且男HBsAg(+)流产组合中,按以下组合将入选对象分为4组,组1为女HBsAb(+)且男大三阳HBeAg(+),组2为女HBsAb(+)且男小三阳HBeAg(-),组3为女HBsAb(-)且男大三阳HBeAg(+),组4为女HBsAb(-)且男小三阳HBeAg(-)。观察其胚胎绒毛HBV-DNA表达情况。结果:男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sAg(+)89例组合中,仅在男大三阳HBeAg(+)组合发现绒毛HBV-DNA升高。女HBsAb(-)且男HBeAg(+)组合中2例,女HBsAb(+)且男HBeAg(+)组合中1例。女方HBsAb阳性与否在男方大三阳组中子代绒毛HBV-DNA升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三阳父亲更容易发生父婴垂直传播,女方HBsAb阳性与否不能完全阻断父婴垂直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乙肝表面抗体 阻断 绒毛 父胚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53
10
作者 张广兰 冯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8-1220,F0003,共4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1~31日在本院产检门诊正规产检并选择阴道试产的孕妇,临产后,无硬膜外镇痛禁忌证者,根据有无镇痛要求分别纳入镇痛组(166例),及对照组(162例)... 目的通过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1~31日在本院产检门诊正规产检并选择阴道试产的孕妇,临产后,无硬膜外镇痛禁忌证者,根据有无镇痛要求分别纳入镇痛组(166例),及对照组(162例)。对比两组第1、2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等指标,探讨硬膜外镇痛对于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镇痛组第1产程(497.9±168.4)min、第2产程(54.3±43.8)min、总产程时间(522.1±178.9)mi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04.2±156.0)min,(31.5±19.8)min,(435.8±159.2)min(P值均<0.05);两组催产素使用率、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羊水胎粪污染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硬膜外镇痛会使产程延长,尤其是延长第2产程,但不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器械助产率,明显降低了社会因素手术率,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用于分娩镇痛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阵痛 产程 分娩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kri球囊管理循证实践在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2
11
作者 徐琼 吴祝凤 +1 位作者 杨楠楠 石莫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08-1612,共5页
目的 :寻找目前与Bakri球囊相关的前置胎盘产后出血防治管理的最佳证据,并将最佳证据应用于护理实践中,探讨循证护理在Bakri球囊防治前置胎盘产后出血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运用循证方法得出最佳证据,结合团队临床经验及患者需求制订Bakr... 目的 :寻找目前与Bakri球囊相关的前置胎盘产后出血防治管理的最佳证据,并将最佳证据应用于护理实践中,探讨循证护理在Bakri球囊防治前置胎盘产后出血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运用循证方法得出最佳证据,结合团队临床经验及患者需求制订Bakri球囊护理审查标准、临床护理规范、风险预警流程,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最佳证据的培训,并将其应用于Bakri球囊护理管理,比较循证实践前后患者止血成功率、置管并发症(生殖道感染、脱管、移位、拔管后出血)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24 h出血量情况。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后患者止血成功率由84.0%上升为100.0%;生殖道感染、脱管、堵管、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由24.0%下降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循证实践后的患者24 h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循证实践前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前置胎盘患者应用Bakri球囊防治出血疗效显著,术后采用循证护理实践,可明显提高球囊止血成功率,降低球囊脱管、堵管、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降低患者24h出血量及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球囊 循证护理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兆早产孕妇抑郁状况及对早产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符白玲 邓永芳 +1 位作者 施围群 刘美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38,共3页
目的了解先兆早产孕妇的抑郁状况及对早产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实施预见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6年1~11月因先兆早产住院的138例初产妇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调查,并随访其早产发生情况,分析抑郁对... 目的了解先兆早产孕妇的抑郁状况及对早产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实施预见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6年1~11月因先兆早产住院的138例初产妇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调查,并随访其早产发生情况,分析抑郁对早产的影响。结果先兆早产孕妇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6.38%;早产发生率62.32%;抑郁组发生早产46例,非抑郁组为40例,两组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是先兆早产孕妇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先兆早产孕妇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是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孕妇的抑郁状况,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以缓解抑郁状况,从而降低早产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先兆早产 抑郁 早产 分娩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指标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被引量:76
13
作者 高云鹤 郑海清 +2 位作者 殷彩欣 张婕欣 刘斌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8-233,共6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中期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不同血糖指标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进行产检和分娩的2224例诊断为GDM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HbA1c水...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中期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不同血糖指标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进行产检和分娩的2224例诊断为GDM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HbA1c水平将其分为4组:A组为<6.0%(1375例),B组为6.0%~6.5%(619例),C组为6.6%~7.0%(170例),D组为>7.0%(60例);对75 g OGTT检测结果中仅其中1项时间点血糖异常为GDMⅠ组(1328例)、两项时间点血糖异常为GDMⅡ组(638例)、3项时间点血糖异常为GDMⅢ组(25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HbA1c水平和血糖异常项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①C组和D组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为超重及以上和经产妇的占比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Ⅲ组孕妇年龄在36~40岁和>40岁、孕前BMI为超重及以上、经产妇、有不良孕产史、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HbA1c水平为6.6%~7.0%和>7.0%的占比都高于GDMⅠ组,但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低于GDM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bA1c水平在6.6%~7.0%和>7.0%时是导致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5(95%CI 1.12~2.75)和3.03(95%CI 1.45~6.32);3项血糖值均异常时是导致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OR值为2.13(95%CI 1.40~3.22)。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血糖异常项数越多,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也越高,临床上应对HbA1c>6.6%和(或)OGTT 3项血糖值异常的孕妇给予高度关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异常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月妊娠外倒转术成功及术后成功经阴道分娩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郑峥 曾慧倩 +3 位作者 沙晓燕 林宝华 张慧珠 赖毓冕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外倒转术(ECV)成功的影响因素及术后成功经阴道分娩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8年5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足月行ECV的孕妇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ECV成功及ECV成功后经阴道分娩的相关因素。结果...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外倒转术(ECV)成功的影响因素及术后成功经阴道分娩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8年5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足月行ECV的孕妇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ECV成功及ECV成功后经阴道分娩的相关因素。结果:①共纳入219例足月孕妇行ECV,128例成功,成功率为58.4%。胎头可触及(OR 12.607,95%CI 4.376~36.320)、有前羊水囊(OR 5.829,95%CI 2.508~13.546)是ECV成功的保护性因素(P<0.05)。联合使用“前滚翻”手法和“后空翻”手法是影响ECV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068,95%CI 0.027~0.170,P<0.05)。②ECV成功后头位阴道分娩104例,成功率为87.4%。从ECV成功到分娩的间隔天数是影响ECV成功后经阴道分娩方式的保护性因素(OR 1.177,95%CI 1.057~1.310,P<0.05)。③ECV操作中并发症15例,分别为短暂性胎心率改变6例,短时宫缩8例,紧急剖宫产1例。结论:足月妊娠ECV可以显著减少因臀位为指征的剖宫产;胎头可触及、有前羊水囊有助于ECV成功;从ECV成功到分娩的相隔天数越长越有利于成功阴道分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 外倒转术 臀位 前羊水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胎妊娠自然减胎与初始单胎妊娠的分娩结局比较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玲 陈志恒 +1 位作者 刘俊 傅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37-1540,共4页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胎之一孕早期自然减至单胎与初始单胎妊娠的产科结局。方法 2010~2012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获得单胎分娩患者409例,其中44例患者孕6周B超诊断为2个妊娠囊,孕12...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胎之一孕早期自然减至单胎与初始单胎妊娠的产科结局。方法 2010~2012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获得单胎分娩患者409例,其中44例患者孕6周B超诊断为2个妊娠囊,孕12周前其中一胎自然死亡;365例患者孕6周B超诊断为1个妊娠囊。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孕周、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体质量儿比例。结果在单胎分娩的患者中,10.8%(44/409)在孕6周B超时诊断为双胎,双胎自然减为单胎组与单胎组孕妇平均分娩孕周为38.29±1.76和38.45±1.40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早产率分别为15.9%(7/44)和10.13%(37/3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别为3086.8±527.01和3261.8±437.85 g,双胎自然减为单胎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初始单胎组(P〈0.05)。低体质量儿(〈2500 g)比例双胎自然减为单胎组为6.82%(3/44),是初始单胎组的2.74%(10/365)的2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6)。结论孕早期双胎自然减为单胎会导致剩余一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单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双胎妊娠 自然减胎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修补术疗效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一斌 黄峥 +3 位作者 叶明 黄柳 黄燕清 黄子健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评价3种路径的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修补术的主、客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诊断明确、有生育要求或疤痕憩室顶端肌层厚度<2 mm、有症状的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CSD)患者26例,行疤痕憩室修补术,根据术后月经期有无缩短及症状是否... 目的:评价3种路径的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修补术的主、客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诊断明确、有生育要求或疤痕憩室顶端肌层厚度<2 mm、有症状的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CSD)患者26例,行疤痕憩室修补术,根据术后月经期有无缩短及症状是否消失评价其主观疗效,根据术后超声检查憩室是否消失评价其客观疗效.结果:26例患者其中6例行腹腔镜修补术,8例开腹修补术,12例经阴道修补术,随访(12.6±6.3)月,其中治愈12例,好转6例,无效8例(均为经阴道手术);主观有效率为69.2%(18/26);术后月经期(9.5±4.0)d较术前(12.6±4.1)d明显缩短(P<0.001).术后复查阴道B超,16例憩室消失,客观治愈率为61.5%,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疤痕憩室修补术是治疗CSD的有效、安全的术式,适合有生育要求且憩室顶端肌层较薄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 剖宫产切口疤痕缺陷 疤痕憩室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药物镇痛降低阴道分娩产妇潜伏期分娩疼痛的循证实践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悦 钟月华 +3 位作者 陈乔珠 涂献方 龚婷娟 邓永芳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20,共4页
目的针对阴道分娩产妇潜伏期宫缩痛,实施非药物镇痛措施进行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法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获取最佳证据,于2020年3-9月将证据应用于潜伏期阴道分娩产妇,比较循证实践前后产妇采用非... 目的针对阴道分娩产妇潜伏期宫缩痛,实施非药物镇痛措施进行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法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获取最佳证据,于2020年3-9月将证据应用于潜伏期阴道分娩产妇,比较循证实践前后产妇采用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依从性和分娩疼痛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循证实践应用了7条证据。循证实践后,潜伏期产妇采用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依从性提高,疼痛水平显著下降,产妇对分娩指导及分娩经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通过循证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进行潜伏期分娩疼痛的管理,能有效促进产妇采纳非药物减痛措施,有效降低其潜伏期分娩疼痛程度,提高分娩满意度,可为潜伏期阴道分娩产妇非药物镇痛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分娩 非药物干预 分娩疼痛 循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RSA患者蜕膜调节性T细胞Toll受体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梅珊珊 屈艳霞 +1 位作者 张广兰 何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9-564,共6页
【目的】检测URSA患者蜕膜CD4+CD25high Treg中TLR2、TLR4、TLR9的表达,探讨TLRs参与URSA发生的免疫机制。【方法】选择从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产科的URSA患者,其中B超确认胚胎已停育30例为研究对象,同... 【目的】检测URSA患者蜕膜CD4+CD25high Treg中TLR2、TLR4、TLR9的表达,探讨TLRs参与URSA发生的免疫机制。【方法】选择从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产科的URSA患者,其中B超确认胚胎已停育30例为研究对象,同期选择30例要求人工流产的计划外妊娠的正常早孕妇女为对照组(Control)。收集URSA患者、对照组清宫手术后的新鲜蜕膜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蜕膜组织中CD4+CD25high Treg比例以及RT-PCR、Western-blot方法比较蜕膜组织中CD4+CD25high Treg中TLR2、TLR4、TLR9表达的差异。【结果】URSA患者蜕膜CD4+CD25high T细胞中TLR4、TLR9的表达在mRNA、蛋白水平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LR2表达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RSA患者蜕膜中CD4+CD25high T细胞低于正常早孕妇女蜕膜(P<0.01),TLR4、TLR9的表达与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呈显著相关(P<0.01,P<0.05)。【结论】URSA患者蜕膜中的CD4+CD25high Treg减少与TLR4、TLR9低表达相关,TLRs异常表达可能参与URSA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受体 调节性T细胞 蜕膜 复发性流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循环细胞和三种肿瘤标志物检测对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蔡春芳 古家美 官燕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1-479,共9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和三种肿瘤标志物检测对Ⅰ期子宫内膜癌(EC)的诊断价值,为寻找一种无创的早期EC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1年11月期间,335例健康女性体检者(对照组)、291例子宫内膜良性病...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和三种肿瘤标志物检测对Ⅰ期子宫内膜癌(EC)的诊断价值,为寻找一种无创的早期EC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1年11月期间,335例健康女性体检者(对照组)、291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病变组)、268例Ⅰ期EC患者(EC组)为研究对象,抽取体检者,患者的术前静脉血液标本3.2 mL,采用免疫荧光杂交和染色技术测定CTC水平,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SAA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HE4、CA125水平,观察3组研究对象的CTC、SAA、HE4、CA125阳性率及水平差异,比较CTC、SAA、HE4、CA125、(SAA+HE4+CA125)、(CTC+SAA+HE4+CA125)检测对Ⅰ期EC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面积(AUC)的差异。【结果】①CTC、SAA、HE4、CA125、(SAA+HE4+CA125)、(CTC+SAA+HE4+CA125)检测在EC组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良性病变组中,(CTC+HE4+SAA+CA125)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其他检测指标,与HE4、CTC检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8,P=0.003;χ^(2)=33.26,P<0.001)。在EC组中,(CTC+HE4+SAA+CA125)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其他检测指标,与CTC、SAA、HE4、CA125、(SAA+HE4+CA125)检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EC组的CTC、SAA、HE4、CA125表达水平最高,与对照组、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CTC+SAA+HE4+CA125)检测诊断Ⅰ期EC的灵敏度和符合率度最高,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最大。④CTC、SAA、HE4、CA125、(SAA+HE4+CA125)、(CTC+SAA+HE4+CA125)检测的AUC分别为0.86、0.81、0.75、0.78、0.82、0.95。【结论】(CTC+SAA+HE4+CA125)检测对诊断Ⅰ期E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符合率、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较大的AUC,是一种诊断早期EC的较佳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血清淀粉样蛋白A 人附睾蛋白4 糖类抗原125 子宫内膜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14例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微阵列检测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顾崇娟 温灿良 +2 位作者 李玲 李茹 何耀娟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6,共6页
目的:基于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微阵列(CMA)检测,探讨自然流产的遗传学原因以及染色体异常与孕妇年龄、流产孕周及流产次数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5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治疗自然流产的女性,留取流产绒毛或胚胎... 目的:基于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微阵列(CMA)检测,探讨自然流产的遗传学原因以及染色体异常与孕妇年龄、流产孕周及流产次数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5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治疗自然流产的女性,留取流产绒毛或胚胎组织进行CMA结合荧光定量PCR(QF-PCR)检测。根据CMA结果分为染色体数目异常、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意义不明的变异(VOUS)和染色体正常组,比较不同孕妇年龄、流产孕周以及不同自然流产次数CMA结果的差异;并对自然流产中CNV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共1514例自然流产纳入本研究,其中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为58.06%,致病性CNV为4.82%,VOUS为7.46%。染色体数目异常中常染色体三体最多见,其中16-三体占18.54%,其次是22-三体占10.35%;性染色体异常主要为45,X,占11.95%。(2)染色体数目异常在年龄>35岁女性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的女性(P<0.05),而致病性CNV和VOUS及染色体正常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35岁的女性(P<0.05);孕周≥14周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14周(P<0.05),而VOUS和染色体正常的发生率则显著高于<14周(P<0.05);发生自然流产1次、2次、3次和≥4次的女性,其发生染色体数目异常、致病性CNV、VOUS和染色体正常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致病性CNV中片段重复占39.73%,片段缺失占60.27%;VOUS中片段重复占64.60%,片段缺失占23.89%。致病性CNV中片断长度>10 Mb占63.01%,3~10 Mb占31.51%,<3 Mb占5.48%。13例单亲二体(UPD)中6例为整条染色体UPD,7例为部分染色体UPD。结论:除染色体数目异常外,自然流产绒毛或胚胎组织CMA检测还可发现致病性CNV和VOUS。自然流产中高龄孕妇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率增加,但是低龄女性致病性CNV和VOUS的发生率更高;孕周<14周染色体数目异常比例增高,但是≥14周的VOUS发生率增高。而自然流产次数与胚胎染色体之间关联性不大。临床上无论年龄、流产孕周和是否发生复发性流产,均应关注自然流产的遗传学病因,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致病性CNV和V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染色体微阵列 拷贝数变异 不明意义的变异 单亲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