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提升可见光通信调制带宽的微尺寸LED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登飞 夏江 +3 位作者 罗云瀚 熊宇 吴昊 陈哲 《光通信技术》 2021年第8期23-28,共6页
基于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可见光通信、照明两用系统近年来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普通LED性能制约了可见光通信调制带宽。为进一步提高LED的调制带宽,可采用微尺寸LED。简要阐述了提高LED调制带宽的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在优化可见光通信调... 基于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可见光通信、照明两用系统近年来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普通LED性能制约了可见光通信调制带宽。为进一步提高LED的调制带宽,可采用微尺寸LED。简要阐述了提高LED调制带宽的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在优化可见光通信调制带宽的微尺寸LED性能方面的进展,指出了未来微尺寸LED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通信 微尺寸发光二极管 调制带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淬灭原理的光纤氧传感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彪 吴朋军 +4 位作者 郑华丹 唐洁媛 余健辉 张军 陈哲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4-709,共6页
基于荧光淬灭原理的光纤氧传感器一直是许多研究工作的重点。介绍了一种制作简单、成本低的光纤氧传感器制造方法。该方法基于荧光淬灭原理,在光纤末端涂覆荧光材料铂八乙基卟啉(PtOEP)实现的。传感器中荧光材料被395nm的紫光激发,并由... 基于荧光淬灭原理的光纤氧传感器一直是许多研究工作的重点。介绍了一种制作简单、成本低的光纤氧传感器制造方法。该方法基于荧光淬灭原理,在光纤末端涂覆荧光材料铂八乙基卟啉(PtOEP)实现的。传感器中荧光材料被395nm的紫光激发,并由Y形光纤引导,使用广州犀谱光电USB2000+光谱仪记录荧光的发光强度时序图。最后得到的PtOEP的( I 0/ I 100 )-1的值为0.78,即光纤氧传感器的灵敏度为0.78,而且,斯特恩-沃尔默(Stern-Volmer)图显示出很好的线性特性。从氧气到空气环境的响应时间为24 s,从空气环境到氧气的响应时间是5 s。结果表明,基于荧光淬灭原理的光纤氧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更快的响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氧传感器 荧光淬灭 PtO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ED照明灯光的可见光室内停车场定位导航系统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锦 莫巨明 +8 位作者 方俊键 林浦曦 陈肇杰 吕泉超 梁富念 郑华丹 钟永春 方俊彬 陈哲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6-750,共5页
室内停车场是静态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有效的室内定位技术,目前存在着泊车导航以及反向寻车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ED照明灯光的可见光室内停车场定位导航系统,实现了面向车辆的停车位引导和面向行人的反向寻车导航,具... 室内停车场是静态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有效的室内定位技术,目前存在着泊车导航以及反向寻车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ED照明灯光的可见光室内停车场定位导航系统,实现了面向车辆的停车位引导和面向行人的反向寻车导航,具有定位速度快、定位精度高和"照明定位两用"的优势。实验结果及现场测试表明:该系统定位精度可达到7.5cm,可支持车辆或行人在时速达17km/h下的实时定位导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通信 停车系统 室内定位 LED照明定位两用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可见光室内定位系统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桢 方俊彬 陈哲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8-364,共7页
基于智能手机的可见光定位不仅定位精度高,还兼具了可见光通信与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由于图像处理的高计算复杂度,现有系统定位速度较低无法支持实时导航。论文提出了一种快速和高精度的可见光室内定位系统,通过设计无闪烁线路编码方案... 基于智能手机的可见光定位不仅定位精度高,还兼具了可见光通信与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由于图像处理的高计算复杂度,现有系统定位速度较低无法支持实时导航。论文提出了一种快速和高精度的可见光室内定位系统,通过设计无闪烁线路编码方案和轻量级图像处理算法降低定位时延,同时还具有抑制调制闪烁和支持多级调光的优点。市售Android智能手机完成了原型系统开发和现场测试,实验结果显示,系统平均定位精度可达到7.5cm,定位时间可低至22.7ms(单灯)和35.7ms(双灯),可支持移动速度高达18km/h的实时室内导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通信 室内定位 线路编码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侧边抛磨光纤的传感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卓琳青 唐洁媛 +8 位作者 朱文国 郑华丹 卢惠辉 关贺元 罗云瀚 钟永春 余健辉 张军 陈哲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3-746,共14页
随着光纤微加工技术的发展,侧边抛磨光纤(side polished fiber,SPF)在光纤传感器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在普通通信光纤的基础上,通过完全或者部分去除一段长度的光纤包层形成传输光场的“泄漏窗口”,利用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来激发、控... 随着光纤微加工技术的发展,侧边抛磨光纤(side polished fiber,SPF)在光纤传感器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在普通通信光纤的基础上,通过完全或者部分去除一段长度的光纤包层形成传输光场的“泄漏窗口”,利用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来激发、控制、探测光纤纤芯中的传输光场,从而制备了各种基于倏逝场的传感器。优化光纤的抛磨参数和导模特性是实现高性能光纤传感器的关键。侧边抛磨光纤具有可靠的机械性能和极小的插入损耗、偏振相关损耗,使其成为研究“光纤上实验室”的优质平台。本文综述了基于侧边抛磨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分类、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边抛磨光纤 光纤传感器 光纤微加工技术 倏逝场 光纤上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化码的单步量子密钥分发后处理
6
作者 李锦 蒋琳 +1 位作者 林旭城 方俊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共6页
量子密钥分发结合“一次一密”的加密方案可以从理论上保证通信的无条件安全性.然而,量子密钥分发后处理过程中的误码纠错和密性放大这2个步骤引入了较高的处理延时,影响了最终安全密钥生成速率以及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实用性.文中提出... 量子密钥分发结合“一次一密”的加密方案可以从理论上保证通信的无条件安全性.然而,量子密钥分发后处理过程中的误码纠错和密性放大这2个步骤引入了较高的处理延时,影响了最终安全密钥生成速率以及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实用性.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极化码的单步高效量子密钥后处理算法,根据Wyner窃听信道模型分析合法通信双方以及窃听者的信道容量,设计出可同时满足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极化码码字结构,并将其应用于量子密钥分发后处理,从而实现在一次编译码步骤中同时完成误码纠错和密性放大,将这2个处理步骤合二为一,降低了系统复杂度和处理延时.实验结果表明,在量子比特误码率[0,0.08]范围内,提出的算法可同时满足纠后误码率≤10^-7的可靠性条件以及窃听信息量≤10^-14bit的安全性条件.当码长为220bit时,译码吞吐率可达3Mb/s,采用并行算法的译码吞吐率可达86M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密钥分发 后处理 极化码 误码纠错 密性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硅蓝光波段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浩冰 陶金 +8 位作者 吕金光 孟德佳 李阳 赵永周 王家先 张军 秦余欣 王惟彪 梁静秋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62-1384,共23页
为增强硅的蓝光吸收,在硅表面设计银纳米颗粒阵列,基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对增强的硅蓝光吸收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有限时域差分法计算银纳米颗粒阵列/硅复合结构中硅的蓝光吸收特性。结果表明:金属颗粒的消光能力与其几何参... 为增强硅的蓝光吸收,在硅表面设计银纳米颗粒阵列,基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对增强的硅蓝光吸收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有限时域差分法计算银纳米颗粒阵列/硅复合结构中硅的蓝光吸收特性。结果表明:金属颗粒的消光能力与其几何参数有关,改变银纳米颗粒阵列的半径r、高度H与周期P可调控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强度与共振频率,当银纳米颗粒阵列参数设定为:r=18.5 nm、H=45 nm、P=49 nm时,在共振吸收波长为465 nm的情况下,硅的蓝光吸收率由59%增加至94%,光吸收增益为0.57,光生载流子数目增益为0.53,分析认为是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硅在蓝光波段的光吸收导致上述增益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了解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效应,改善硅的蓝光吸收特性,设计和制备高蓝光响应度硅基可见光光电探测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蓝光 吸收率 有限时域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率蓝光硅光探测器外延结构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伟帅 王浩冰 +9 位作者 陶金 高丹 吕金光 秦余欣 郭广通 李香兰 王强 张军 梁静秋 王惟彪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8-591,共24页
为了实现硅基雪崩光电二极管蓝光波段(400~500 nm)高光响应度,设计了SACM型基本器件结构,探究了倍增层厚度对器件的雪崩击穿电压及光电流增益的影响及倍增层掺杂浓度对光响应度的影响,综合考虑光响应度和击穿电压的因素,结果表明:当表... 为了实现硅基雪崩光电二极管蓝光波段(400~500 nm)高光响应度,设计了SACM型基本器件结构,探究了倍增层厚度对器件的雪崩击穿电压及光电流增益的影响及倍增层掺杂浓度对光响应度的影响,综合考虑光响应度和击穿电压的因素,结果表明:当表面非耗尽层掺杂浓度为1.0×10^(18) cm^(−3)、厚度为0.03μm;吸收层掺杂浓度为1.0×10^(15) cm^(−3)、厚度为1.3μm;场控层掺杂浓度为8.0×10^(16) cm^(−3)、厚度为0.2μm;倍增层掺杂浓度为1.8×10^(16) cm^(−3)、厚度为0.5μm时,器件具有较低的击穿电压V_(br-apd)=34.2 V。当V_(apd)=0.95 V_(br-apd),该结构在蓝光波段具较高的光响应度(SR=3.72~6.08 A·W^(−1))。上述研究结果对高蓝光探测响应度Si-APD实际器件的制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崩光电二极管 光谱响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