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局特征提取的无人机道路病害检测算法
1
作者 项彦茂 周明月 +2 位作者 李俊 谢喆 张小松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45-250,共6页
针对无人机(UAV)影像中道路小目标漏检和目标检测精度低、鲁棒性差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全局特征提取的UAV道路病害检测算法GFE-RDD(Global Feature Extraction-Road Disease Detection)。将卷积神经网络(CNN)与Transformer融合的GFE-Tra... 针对无人机(UAV)影像中道路小目标漏检和目标检测精度低、鲁棒性差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全局特征提取的UAV道路病害检测算法GFE-RDD(Global Feature Extraction-Road Disease Detection)。将卷积神经网络(CNN)与Transformer融合的GFE-Transformer模块嵌入主干网络,提升捕获长距离依赖关系的能力以获得全局上下文信息。为了更好地检测出小目标的道路病害,提出一个融合高效双通道注意力机制(EDA)的小目标检测头。另外,采用WIoUv3(Wise-Intersection over Union vision 3)作为网络的损失函数,解决训练数据中锚框质量差异较大的问题,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在自制的道路多病害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道路病害检测任务中的F1分数达到0.765,mAP50达到0.796,均高于DETR(DEtection TRansformer)等当前主流算法,取得了较高的检测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病害检测 WIoUv3 TRANSFORMER 小目标检测 高效双通道注意力机制 全局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客一危”车辆危险驾驶行为前兆因素识别及预测模型
2
作者 陈敬松 王艳 +5 位作者 周栩佳 周欣 王志甜 杨逢春 李易 王俊骅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9-217,共9页
为深入分析“两客一危”车辆的危险驾驶行为,基于上海市“两客一危”的危险驾驶行为数据,梳理包括车道偏离、车距过近、分神驾驶、前向碰撞、疲劳驾驶和其他类,共6类危险行为数据集,并基于多元Logistic模型对危险行为的潜在前兆因素进... 为深入分析“两客一危”车辆的危险驾驶行为,基于上海市“两客一危”的危险驾驶行为数据,梳理包括车道偏离、车距过近、分神驾驶、前向碰撞、疲劳驾驶和其他类,共6类危险行为数据集,并基于多元Logistic模型对危险行为的潜在前兆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序时间内的累计危险行为次数、持续驾驶时长和驾驶时间(4∶00~6∶00)对这6种危险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前序的车道偏离、分神驾驶、前向碰撞、疲劳驾驶行为分别对6种危险驾驶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对比LSTM,Bi-LSTM与Bi-GRU3种模型的预测效果,可知Bi-LSTM在测试集上的预测效果最好,其准确率比LSTM模型高7百分点,比Bi-GRU模型高4百分点,并且Bi-LSTM和Bi-GRU模型在疲劳驾驶和其他类的预测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两客一危”车辆危险驾驶行为的预防、管理以及智能监控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客一危 危险驾驶行为 前兆因素 行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光导照明技术的能效评估与节能潜力应用分析
3
作者 闫栋 张文彬 +2 位作者 朱景福 冯草清 赵一轩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9-163,共5页
本文以广州市北二环木强隧道光导照明系统为实际案例,探讨了隧道光导照明技术的能效表现及其潜在的节能效益。研究聚焦于隧道口安装的4台采光器,每台配备由自由曲面反射镜组成的3个照明装置的创新设计,通过将镜子分组模拟成12个高效光源... 本文以广州市北二环木强隧道光导照明系统为实际案例,探讨了隧道光导照明技术的能效表现及其潜在的节能效益。研究聚焦于隧道口安装的4台采光器,每台配备由自由曲面反射镜组成的3个照明装置的创新设计,通过将镜子分组模拟成12个高效光源,实现了隧道内部的自然光照明。经过实地测量、数据分析与理论建模,评估了该系统在晴天无云条件下的照明功率(预计每盏等效灯100 W)、光照分布、成本效率及环境影响。研究发现:该系统具有显著的节能潜力和优化策略。通过优化采光器的布局和数量、研究新型自由曲面反射镜的设计以及定期维护和检查照明装置,有望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能效表现,实现更显著的节能效益。由此可见,该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节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光导照明 能效评估 节能潜力 自然光利用 成本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柱填充混凝土组合式波形梁护栏的防护性能
4
作者 徐伟龙 项彦茂 +4 位作者 覃怡 孟云伟 刘中帅 刘向洋 张坤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7-192,共6页
为了探究立柱填充混凝土组合式波形梁护栏的防护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波形梁护栏结构,即薄壁型填充混凝土立柱的护栏,将波形梁护栏立柱的厚度减薄至4 mm,且在其中填充C30混凝土。对这种护栏结构,构建了汽车与波形梁护栏的碰撞数值模型,... 为了探究立柱填充混凝土组合式波形梁护栏的防护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波形梁护栏结构,即薄壁型填充混凝土立柱的护栏,将波形梁护栏立柱的厚度减薄至4 mm,且在其中填充C30混凝土。对这种护栏结构,构建了汽车与波形梁护栏的碰撞数值模型,并与实车碰撞试验进行对比,两种试验方法中的护栏整体变形及碰撞状态是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1)3种试验车辆在与该结构形式的波形梁护栏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车辆均未发生穿越、跨越和骑跨现象,护栏的构件未侵入驾驶室,护栏结构未发生脱离;(2)车辆未发生翻车现象,全程在导向框内行驶;车辆碰撞速度的纵向和横向分量分别为9.4 m/s和7.7 m/s,加速度的纵向和横向分量分别为150.3 m/s^(2)和70 m/s^(2);(3)护栏均符合JTG B05—01—2013《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中对A级护栏的阻挡、导向、缓冲功能的要求。研究成果可为波形梁护栏的升级改造利用的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梁护栏 防护性能 薄壁型填充混凝土立柱 数值模拟 实车碰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