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溺死相关硅藻rbcL基因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彭帆 刘超 +8 位作者 徐曲毅 刘向东 赵建 刘宏 李越 胡孙林 宋旭恒 李明 韩雅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筛选硅藻叶绿体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大亚基(large subunit of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oxygenase,rbc L)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建立溺死尸体组织内硅藻rbc L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毛细管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 目的:筛选硅藻叶绿体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大亚基(large subunit of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oxygenase,rbc L)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建立溺死尸体组织内硅藻rbc L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毛细管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PCR-CE)检测方法,探讨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引物扩增硅藻rbc L基因,对21种标准藻株、5种浮游水生标准菌株、3种人体共生标准菌株和人类DNA扩增产物进行PCR-CE检测,验证引物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溺死尸体组织样本中硅藻,并比对微波消解-真空抽滤-自动扫描电镜法(microwave digestion-vacuum filtration-automat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MD-VF-Auto SEM)检测结果。结果:使用引物ND-rbc L对21种标准藻株、5种浮游水生标准菌株、3种人体共生标准菌株和人类DNA进行扩增,其中舟形藻、菱形藻、小环藻、变异直链藻、针杆藻和骨条藻6种硅藻的CE检测结果为阳性,DNA片段为197 bp,其他为阴性。6种硅藻DNA检测阳性的灵敏度分别为0.502、0.117、0.029、0.042、0.275和0.215 ng(20μL扩增体系)。PCR-CE方法检测35例尸体(3例陆地正常死亡尸体,2例水中发现非溺死尸体,30例溺死尸体)的组织样本,肺脏、肝脏和肾脏硅藻检出率分别为100%、63.3%和53.3%,检测总阳性率为83.3%。当溺水死亡尸体脏器组织内硅藻含量>10个/10 g时,使用MD-VF-Auto SEM方法检测,其检测总阳性率为100%,PCR-CE方法检测,其检测总阳性率为92.6%,两者对检测溺死尸体脏器中硅藻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077,P=0.491);当硅藻含量<10个/10 g时,PCR-CE方法检测为阴性,与MD-VF-Auto SEM方法检测溺死尸体各种脏器中硅藻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ND-rbc L引物建立的PCR-CE法能快速检测硅藻rbc L基因,所需检材量小,易于推广,在溺死诊断中有较好地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溺死 硅藻 聚合酶链式反应-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藻类16SrDNA特异性片段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鹏 徐曲毅 +6 位作者 陈玲 刘超 赵建 王玉仲 余政梁 胡孙林 王慧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15-1218,共4页
目的建立藻类16Sr DNA特异性片段扩增方法,探讨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只实验兔随机分组:生前入水组(溺死组)15只,死后入水组(空气栓塞致死后入水)15只,对照组(空气栓塞死后不作处理)5只;微波消解-真空抽滤-电镜扫描法检测过... 目的建立藻类16Sr DNA特异性片段扩增方法,探讨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只实验兔随机分组:生前入水组(溺死组)15只,死后入水组(空气栓塞致死后入水)15只,对照组(空气栓塞死后不作处理)5只;微波消解-真空抽滤-电镜扫描法检测过的20例水中尸体肝脏样本20份(硅藻阳性14份,阴性6份)。7种已知藻(直链藻、菱形藻、针杆藻、舟形藻,铜绿微囊藻,小环藻,小球藻)作为对照。提取组织样本及藻类DNA,扩增产物银染显带。结果生前入水组肺、肝、肾检出率分别为100%,86%,86%;死后入水组肺、肝、肾检出率分别为13%,0%,0%。对照组肺、肝、肾藻类未检出。生前入水组与死后入水组各种脏器中藻类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20份经微波消解-真空抽滤-电镜扫描法检测的水中尸体肝脏样本中,使用本方法15份样本结果为阳性(包括1份硅藻阴性样本)。7种藻类DNA扩增结果为阳性。结论本文所建立的PCR法检测藻类16Sr DNA灵敏度高,可对多种溺死藻类同时检测,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溺死 16SrDNA 藻类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嗜水气单胞菌gyrB和16SrRNA基因:溺死诊断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麦柏盛 徐曲毅 +2 位作者 刘超 赵建 韩雅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50-1554,共5页
目的建立嗜水气单胞菌gyr B和16SrRNA基因PCR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探讨它们在淡水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提取人、18种浮游生物(白色念珠菌、嗜水气单胞菌及16种藻类),以及经微波消解-真空抽滤-电镜扫描法检测过的30例尸体(其中生前... 目的建立嗜水气单胞菌gyr B和16SrRNA基因PCR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探讨它们在淡水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提取人、18种浮游生物(白色念珠菌、嗜水气单胞菌及16种藻类),以及经微波消解-真空抽滤-电镜扫描法检测过的30例尸体(其中生前淡水溺死28例,陆地自然死亡2例)的组织样本的DNA(肺、肝、肾各1份/例),分别使用引物AH(gyr B基因)及引物Ah(16SrRNA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结果人、白色念珠菌、16种藻类DNA扩增后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而嗜水气单胞菌结果均为阳性,其产物大小分别为195 bp,350 bp。分别利用引物AH和Ah对28例淡水溺死尸体样本肺、肝、肾进行PCR毛细管法进行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检出率:AH分别为96.4%,71.4%,60.7%;Ah分别为75.0%,42.9%,32.1%,计算得到溺死者的体循环脏器中嗜水气单胞菌检验的总阳性率分别为82.1%,53.6%,2例陆地自然死亡案件尸体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两对引物AH与Ah对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嗜水气单胞菌gyr B基因用于诊断淡水溺死灵敏度较高,可作为诊断的辅助性方法;联用16SrRNA基因可提高该菌的检出率,增强MDVF-Auto SEM法诊断淡水溺死的证据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溺死 嗜水气单胞菌 PCR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