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床训练和弥凝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邓会英 高岩 +3 位作者 叶红 邓颖敏 钟桴 杨华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1928-1930,共3页
目的:了解儿童原发性遗尿症(PNE)的临床特点和观察弥凝和干床训练治疗PNE的疗效。方法:对112例确诊为PNE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后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并通过弥凝、干床训练和合并治疗3种不同方案治疗PN... 目的:了解儿童原发性遗尿症(PNE)的临床特点和观察弥凝和干床训练治疗PNE的疗效。方法:对112例确诊为PNE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后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并通过弥凝、干床训练和合并治疗3种不同方案治疗PNE患儿3个月,治疗结束时观察其疗效。结果:遗尿对9~13岁组患儿社交活动的影响明显大于5~8岁组患儿(!2=23.71,P=0.000),有统计学差异。多数患儿夜间不能自行起床排尿。3组治疗有效率和完全反应率总体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11.370,P=0.003;!2=14.653,P=0.001)。合并治疗有效率(89.6%)高于单纯干床训练组(54.2%)和单纯弥凝组(75.0%)。两者合并治疗完全反应率(79.2%)高于单纯干床训练组(33.3%)和单纯弥凝组(65.0%)。结论:多数PNE患儿缺乏夜间排尿控制技能,可能存在睡中觉醒障碍。干床训练和弥凝合并治疗PNE有效率高于单一治疗,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 儿童 干床训练 弥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杀鼠剂中毒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治 被引量:3
2
作者 钟桴 高岩 +2 位作者 李颖杰 叶红 邓颖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3期1416-1418,共3页
目的:了解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原因,探讨有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36例儿童杀鼠剂中毒的临床资料,总结多种因素对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影响。结果:中毒高发年龄为2~4岁,全年以3~4月及12月多发... 目的:了解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原因,探讨有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36例儿童杀鼠剂中毒的临床资料,总结多种因素对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影响。结果:中毒高发年龄为2~4岁,全年以3~4月及12月多发,因误服鼠饵中毒占66.9%,地点多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84.6%),中毒者大部分是来自农民、城市外来暂住人口家庭的散居儿童。治疗上血液净化组较非血液净化组恢复快、预后好。结论:儿童杀鼠剂中毒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冬季,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文化素质较低的家庭。强调加强儿童监管,加强杀鼠剂和环境卫生管理,早期诊治,提倡血液净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鼠剂中毒 相关因素分析 防治 环境卫生管理 血液净化治疗 2004年 1992年 回顾性分析 城乡结合部 治疗措施 临床资料 高发年龄 散居儿童 暂住人口 文化素质 卫生条件 早期诊治 中毒者 秋冬季 多发生 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慢性肾功能衰竭8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邓会英 高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709-710,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肾功能衰竭(C R F)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1例C R F小儿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慢性肾小球疾病仍为小儿C R F的首要病因占59.3%,遗传性肾脏病和先天畸形次之占23.5%;遗传性肾脏病和先天畸形最小年龄为3d,肾小球疾病年...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肾功能衰竭(C R F)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1例C R F小儿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慢性肾小球疾病仍为小儿C R F的首要病因占59.3%,遗传性肾脏病和先天畸形次之占23.5%;遗传性肾脏病和先天畸形最小年龄为3d,肾小球疾病年龄最小为2岁,部分C R F患儿症状呈非特异性。结论:慢性肾小球疾病仍为小儿C R F的首要病因。定期尿筛查,监测早期肾功能有利于C R F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分析 慢性肾小球疾病 遗传性肾脏病 先天畸形 CRF 早期肾功能 临床特点 小儿病例 非特异性 早期干预 早期诊断 尿筛查 病因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介素-8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钟桴 高岩 +3 位作者 邓颖敏 赵小媛 陈焕辉 吴冬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3期4107-4108,共2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以及黄芪对其的影响。方法:以25例PNS患儿(PNS组)和2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为研究对象。抽血提取PBMC,各分为两组,对照组,加入培养液;黄芪组,加入培...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以及黄芪对其的影响。方法:以25例PNS患儿(PNS组)和2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为研究对象。抽血提取PBMC,各分为两组,对照组,加入培养液;黄芪组,加入培养液和黄芪注射液。培养10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IL-8含量。结果:PNS组IL-8含量高于健康组(P<0.05)。PNS患儿黄芪组IL-8含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健康儿童黄芪组IL-8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NS患儿PBMC中IL-8水平增高。黄芪对PNS患儿PBMC中IL-8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黄芪注射液 白介素-8 患儿 IL-8含量 酶联免疫吸附法 健康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尿蛋白类型、小管间质损害及激素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曾华松 高岩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17,共3页
为了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儿蛋白尿类型、小管间质损害及激素疗效的关系,检测68例NS患儿尿蛋白类型,测定30例健康儿童及患儿24h尿α_1-微球蛋白(α_1-MG)、β_2-微球蛋白(β_2-MG)及Tamm-Horsfall蛋白(THP)。结果27例非选择性蛋白尿者(N... 为了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儿蛋白尿类型、小管间质损害及激素疗效的关系,检测68例NS患儿尿蛋白类型,测定30例健康儿童及患儿24h尿α_1-微球蛋白(α_1-MG)、β_2-微球蛋白(β_2-MG)及Tamm-Horsfall蛋白(THP)。结果27例非选择性蛋白尿者(NSPU组)尿α_1-MG、β_2-MG显著高于41例选择性蛋白尿者(SPU组)及健康儿童,而尿THP显著低于SPU组及健康儿童(P<0.01)。激素治疗8周后,NSPU组未缓解者(66.7%)显著多于SPU组7.3%,(P<0.01)。本文表明NSPU患儿存在着明显的肾小管间质损害,其激素疗效差,提示其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蛋白尿 肾小管间质损害 激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岩 曾华松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7-118,共2页
小儿狼疮性肾炎(LN)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的主要原因。LN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异。其病理特征有多样化及多变化的特点,因此治疗较为复杂,目前国外是按肾活检组织病理类型给予治疗。早期治疗及正确用药是取得较好疗效的... 小儿狼疮性肾炎(LN)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的主要原因。LN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异。其病理特征有多样化及多变化的特点,因此治疗较为复杂,目前国外是按肾活检组织病理类型给予治疗。早期治疗及正确用药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免疫炎症抑制治疗 糖皮质激素(激素)狼疮活动期激素用量要大,减量要慢,时间要长。强的松仍为基本治疗药物,儿童剂量1.5mg~2mg/(kg·d)。活动期LN、重症L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狼疮性肾炎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身材矮小为主诉的小儿慢性肾衰竭12例
7
作者 邓会英 高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7期1036-1037,共2页
目的:分析以身材矮小为主诉的小儿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对12例以身材矮小为主诉的小儿CRF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身材矮小为主诉的CRF患儿病因以遗传性肾脏病和先天性肾畸形为主,未... 目的:分析以身材矮小为主诉的小儿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对12例以身材矮小为主诉的小儿CRF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身材矮小为主诉的CRF患儿病因以遗传性肾脏病和先天性肾畸形为主,未对患儿进行晨尿尿常规、常规生化检测和肾脏超声检查是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提高对小儿CRF的认识,反复晨尿尿筛查和生化、肾脏超声检查有利于症状不典型的小儿CRF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慢性 身材矮小 儿童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成功救治儿童百草枯中毒1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戴文军 高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0期3624-3624,共1页
患儿男,5岁.因误服百草枯35h入院。患儿于35h前误服百草枯,量不详,即出现恶心、呕吐蓝色胃内容物多次,无含咖啡渣样物,无抽搐,当时神志清楚,急送当地医院予洗胃,硫酸镁导泻,呋噻米利尿等治疗,通过快速测定法检出尿中含百草... 患儿男,5岁.因误服百草枯35h入院。患儿于35h前误服百草枯,量不详,即出现恶心、呕吐蓝色胃内容物多次,无含咖啡渣样物,无抽搐,当时神志清楚,急送当地医院予洗胃,硫酸镁导泻,呋噻米利尿等治疗,通过快速测定法检出尿中含百草枯成分。查体:T37.5℃,R25次/min.P110次/min。BP90/60mmHg。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咽稍红,舌苔蓝色,呼吸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哕音,心音有力,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颈软无抵抗,病理性反射未引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血浆置换 病理性杂音 儿童 救治 对光反射 肺呼吸音 硫酸镁导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特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IL-10的影响
9
作者 林飞进 高岩 +3 位作者 陈述枚 赵继宗 黄金城 崔敏娴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5期415-417,共3页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63例未用过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诊断为INS,但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已完全缓解并停用激素〉3个月又复发的IN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A33例和治疗...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63例未用过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诊断为INS,但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已完全缓解并停用激素〉3个月又复发的IN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A33例和治疗组B30例。治疗组A给予泼尼松口服治疗,1.5~2.0mg·kg^-1·d^-1,qd;另加用黄芪注射液0.5mL·kg^-1·d^-1;同时给予利尿、抗感染等对症处理;治疗组B除不给予黄芪注射液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A。两组均在INS初发期和治疗1个月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0水平。另设25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发病初期,治疗组A和治疗组B血清IL-1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均P〈0.01)。治疗组B经泼尼松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9.36±3.43)Pg·mL^-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A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12.10±4.14)Pg·mL^-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仍较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B治疗后高,且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能防止INS患儿血清IL-10水平降低,能对抗激素对IL-10产生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黄芪注射液降低INS患儿尿蛋白含量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肾病综合征 特发性 白细胞介素10(IL-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尿系统超声在小儿遗尿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青 邓会英 +2 位作者 高岩 邓颖敏 钟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85-1986,共2页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遗尿症患儿泌尿系统情况和功能性膀胱容量(FBC),探讨遗尿症的致病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20例遗尿症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及泌尿系B超检查,测量其FBC,对FBC减少率和遗尿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肾积水2例,其余肾脏扫...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遗尿症患儿泌尿系统情况和功能性膀胱容量(FBC),探讨遗尿症的致病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20例遗尿症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及泌尿系B超检查,测量其FBC,对FBC减少率和遗尿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肾积水2例,其余肾脏扫查正常。FBC较正常同龄儿童值减少50%以上79例(24.7%),较正常同龄儿童值减少30%~50%69例(21.6%),残余尿量增加者25例(7.8%)。(2)遗尿临床特点,0~3夜/周75例(23.4%),4~6夜/周152例(47.5%),7夜/周93例(29.1%)。每夜尿床2次以上81例(25.3%)。(3)按每周遗尿发生夜数分组,FBC减少率(较正常同龄儿童值减少30%以上)在不同遗尿程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69.05,P<0.01);按每晚发生遗尿次数分组,FBC减少率不同在遗尿程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29.26,P<0.01)。FBC减少发生率在伴随隐性脊柱裂患儿中明显高于其他遗尿患儿(χ2=13.87,P<0.01);FBC减少发生率在外阴炎、包茎包皮炎和泌尿系统感染患儿中明显高于其他遗尿患儿(χ2=19.98,P<0.01)。结论:FBC减少是造成部分患儿遗尿的主要病因之一,亦是其临床基本特征。超声检查可以安全无创地检测遗尿患儿的FBC,协助了解其膀胱功能状态,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 儿童 超声检查 功能性膀胱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茶碱中毒对TNF-α、IL-10水平的影响及血液灌流对其清除作用
11
作者 林海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5期2316-2318,共3页
目的:探讨氨茶碱中毒对TNF-α、IL-10水平的影响及血液灌流(HP)对其清除作用。方法:建立狗急性氨茶碱中毒模型,分为HP组和对照组,应用炭肾对HP组进行HP2h,对照组只连接体外循环,对比分析两组在不同时间点血浆中氨茶碱浓度及TNF-α、IL-1... 目的:探讨氨茶碱中毒对TNF-α、IL-10水平的影响及血液灌流(HP)对其清除作用。方法:建立狗急性氨茶碱中毒模型,分为HP组和对照组,应用炭肾对HP组进行HP2h,对照组只连接体外循环,对比分析两组在不同时间点血浆中氨茶碱浓度及TNF-α、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和HP组在氨茶碱中毒后TNF-α、IL-10水平明显增高。HP组HP2h后血中氨茶碱浓度由(80.06±9.31)"g/mL降至(20.54±4.43)"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HP后氨茶碱浓度逐渐降低。随着氨茶碱浓度的降低,IL-10水平也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NF-α则在HP2h内逐渐下降,而HP后又稍回升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氨茶碱中毒后可引起TNF-α、IL-10水平升高。HP可显著降低血中氨茶碱浓度。HP前后血清中TNF-α、IL-10的水平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 氨茶碱 血液灌流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