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的护理 被引量:2
1
作者 汤淙鸿 严少欢 +1 位作者 叶洁兰 余瑞明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34-1135,共2页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采取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掌握注射方法,向病儿家属详细介绍平阳霉素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护理措施,提高治愈率。结果本组病例 128例,经注射2~5次后达到疗效者121例...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采取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掌握注射方法,向病儿家属详细介绍平阳霉素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护理措施,提高治愈率。结果本组病例 128例,经注射2~5次后达到疗效者121例;无效6例。治愈率达到95%。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具有疗程短、副作用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血管瘤内注射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两种保守疗法的护理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汤淙鸿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9-440,共2页
目的通过早期手法矫形,加压松解患足后内侧软组织痉挛,以达到纠正患足内翻、内收及跖屈畸形,或者使痉挛的足部变得柔软,以利于手术矫形。方法现临床上多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手法按摩矫形加绷带固定;另一种方法是手法按摩矫形加石膏... 目的通过早期手法矫形,加压松解患足后内侧软组织痉挛,以达到纠正患足内翻、内收及跖屈畸形,或者使痉挛的足部变得柔软,以利于手术矫形。方法现临床上多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手法按摩矫形加绷带固定;另一种方法是手法按摩矫形加石膏固定。结果用第一种方法矫形的患儿,矫正效果不理想,通常需要行足后内侧软组织松解加胫前肌外移术;用后一种方法矫形的患儿有一部分疗效满意,不需要手术加以矫形,而另一部分疗效不满意的患儿只需要行足跟键松解术,即可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结论治疗CCF,早期手法按摩矫形后用石膏固定的疗效比用绷带固定的疗效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矫形 护理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小儿急性骨髓炎治疗转归的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远忠 周庆和 陈伟东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急性骨髓炎治疗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至2005年共11年间收治的小儿急性骨髓炎47例,按治疗转归分为4组:优组(A组,n=20),良组(n=9),差组(B组,n=15)和死亡组(n=3),比较A,B两组的临床特征,采用非参数直线...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急性骨髓炎治疗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至2005年共11年间收治的小儿急性骨髓炎47例,按治疗转归分为4组:优组(A组,n=20),良组(n=9),差组(B组,n=15)和死亡组(n=3),比较A,B两组的临床特征,采用非参数直线相关分析方法筛选与慢性骨髓炎转归关系密切的因素。结果:B组中位年龄较低[90 d(26 d^7岁)比2岁(30 d^13岁)]、扁平骨受累的比例较高(26.7%比0%)、贫血的比例较高(40.0%比0%)、从发病到获确诊的时间较长[(5.5±2.3)d比(2.7±1.7)d],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性别、诱因、典型临床表现、血培养、X线征象出现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是否手术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骨髓炎转归与发热的持续时间、局部肿胀以及活动受限的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506,P<0.05)。结论:影响小儿急性骨髓炎转归的主要因素是全身及局部症状的持续时间,早期确诊及有效治疗对减少本病慢性骨髓炎转归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骨髓炎 小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